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4008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

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

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

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案】

(1)B

(2)①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

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

②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

【解析】【分析】

(1)B项“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错误。

从本诗小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是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从诗歌正文后四句来看,这幅画的四个元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元素是“牛”,四个元素并非平均用力。

故选B。

(2)本诗诗序中的“戏咏”是轻松玩笑地吟诗,即怀着一种轻松戏谑地写诗,而非态度严肃地写诗。

这种情感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诗歌的用词。

用“峥嵘”形容石头的奇特,用“阿童”写牧童的稚气,用“幽篁”写竹的茂密,更妙的是用“觳觫”写牛的老态,语言轻松幽默,尽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二是讽喻寄托。

从注释“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结合诗歌后四句便可看出,本诗是含有讽喻寄托之意,以画中“牛砺角”和“牛斗”痛惜“残竹”,寄寓自己对当时北宋后期党争的观感。

综合以上分析,归纳整理,便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

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

②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

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C. 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答案】

(1)C

(2)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解析】【分析】

(1)C项,“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纵观全诗,本诗是曾国藩通过“早发”二字,来表达奔波中的劳苦,对家中弟弟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宦路之苦的感叹。

诗歌通过“岁云暮”“天一方”这些时间、地点的词语,写出了自己“曰归”的无望;“何当吹我送君旁”,再次喟叹与弟弟团聚的渺茫,所以,“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故选C。

(2)曾国藩用“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在早行途中的喟叹,“曰归”“有弟”反复连用,用反复手法表达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另外,作者把这种思念家中亲人,想回家团圆的情愫直接表达出来,“曰归”“有弟”,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 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

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 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

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

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

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

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解析】【分析】

(1)C项,“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故选C。

(2)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意思是“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面,而是写春社三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C;

⑵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

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

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

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

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

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

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

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

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

”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

②喜欢:

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乡山水。

③石鳞:

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

“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

“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

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

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②思乡之情。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豁达洒脱。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解析】【分析】

(1)C项说“由雄放转为凄苦”表述错误。

首联“七千里”、“二毛人”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的洒脱。

应是由凄苦转为洒脱旷达。

故选C。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仕途险恶的忧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豁达的表示。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②思乡之情。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豁达洒脱。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释】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1)   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

【答案】

(1)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抒发。

(2)(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

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

“微雨”,奠定了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

“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又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

“尽日”,点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深深难遣之孤寂。

(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

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

它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意境,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

【解析】【分析】

(1)分析可知,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

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

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

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

(2)首先理解句意,“尽日无人看微雨”,意思是,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

再分析表达效果:

“尽日无人看微雨”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

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

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

故答案为:

⑴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抒发。

⑵(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

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

“微雨”,奠定了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

“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又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

“尽日”,点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深深难遣之孤寂。

(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

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

它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意境,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

【点评】

(1)本题考查综合赏析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考生要整体感知全诗(词)内容,坚持“四看”原则:

看标题和作者、看诗(词)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注解。

要尽可能摄取作品或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值。

(2)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

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

朝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

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D

(2)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分析】

(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故选D。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

整理归纳以上条目就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主要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

官服。

③相如檄:

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

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

(1)D

(2)“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分析】

(1)D项,“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表述错误,“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

原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为:

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并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时间指向将来而非过去。

故选D。

(2)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

“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

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

一“惊”字,有三层意思:

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

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

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

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

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

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

以此寄人,委婉而深厚,见情见志。

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故答案为:

⑴D;

⑵“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