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4053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 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02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

2013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长效02中国近代政治教学案

【热点常备考纲】

1.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1)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

(2)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

(3)中法战争(略)、黑旗军抗法(略)。

(4)甲午战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

(6)侵华日军的罪行、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2.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

(2)辛亥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运动;国共十年对峙;解放战争)。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

戊戌变法(政治措施)。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

(1)“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

(2)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贡献)。

 

【热点考点重点】

1.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附件。

(2)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3)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

(4)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意义。

2.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2)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昌起义;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

戊戌变法。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

(1)“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

(2)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

 

【热点考点重组】

1.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1)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3)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4)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2.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天京变乱和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4)国共政权的对峙: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5)解放战争:

内战的爆发;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

戊戌变法(政治措施)——《应诏统筹全局折》;《定国是诏》;“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上书办报裁冗员)和军事措施(裁汰绿营西法练)。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

(1)“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

提出三民主义、成立中国同盟会、镇南关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新三民主义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北伐战争。

(2)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

在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四个历史阶段,毛泽东的主要贡献。

 

【热点高考真题】

01.(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02.(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

03.(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8)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

这反应映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04.(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05.(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7)漫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列漫画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呜呼鲁民呜呼圣地》B.《蜿蜒南下》C.《国破山河在》D.《支持的住吗》

06.(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

“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

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

”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07.(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08.(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19)根据右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

A.国库白银储备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D.茶叶出口额

09.(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

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10.(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7)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

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D.南北和谈

11.(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2.(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7)图5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A.袁世凯

B.段祺瑞

C.张勋

D.溥仪

图5

13.(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4.(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图6)。

这反映出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善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图6

15.(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5)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

“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

战其即败。

”这位将领是

A.秦日纲B.陈玉成C.李秀成D.石达开

16.(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17.(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8.(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6)右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A.1924年B.1925年

C.1926年D.1927年

19.(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

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13)(19分)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材料二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

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金融中心。

材料三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

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工商企业。

1903年,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20年,新城区就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天津城区示意图(1936年)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

(6分)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2分)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

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

(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

(2分)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

(14分)

21.(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7)(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

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

宣言宣布: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8分)

22.(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38)(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

“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8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8分)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6分)

 

【热点模拟练习】

01.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决心用武力维护中英之间的正当贸易B.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影响了东西方贸易关系

C.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D.林则徐禁烟措施过激损害了英国的商业利益

02.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二十七日戊子记:

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

”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李慈铭否定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一手资料D.该日记应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03.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对此议论纷纷。

下列西方政界的言论符合史实的有

①美国:

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

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 ③法国:

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

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04.义和团领袖于栋成在布告中写道:

“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

自道光以来,……焚烧我们的宫殿,消灭我们的属国;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

”由此看义和团运动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B.起因是八国联军侵华

C.使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D.形成了现代民族意识

05.李小明课堂笔记里关于某条约认识的整理表明,该条约所反映的突出时代特征是

某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A.国内阶级矛盾服从中外民族矛盾D.中外民族矛盾服从国内阶级矛盾

C.中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D.中外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06.广西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不怕清妖兵马足,天军引他到山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

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B.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

C.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07.有人认为,中外史学家历来所讴歌的所谓《天朝田亩制度》,事实上这宗社会主义的土改方案,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

这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

A.从来没有能够实行B.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无法实现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D.主张走共产主义道路

08.“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09.胡锦涛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指出: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下列对“先驱”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民主政治 ②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③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④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1.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B.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雪洗了百年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13.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从地上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开始了新的战斗(如右图)。

下列有关这两次武装起义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两次起义都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B.都是中共独立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武装斗争

C.起义之初都以攻占大城市为主要目标

D.说明中共认识到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性

14.1933年10月,红卅军政治部驻扎在四川达县,秘书长魏传统在一家地主宅院的门楼两旁石柱上写下了如此对联:

镰刀割断旧乾坤,斧头劈开新世界。

这一史料能够佐证的是

A.红军长征途中注重革命宣传B.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深入展开

C.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D.中国革命渡过难关转危为安

15.《历史学家眼里的毛泽东》中记载:

“红一方面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中央高层的开明、务实,与各部队首长强烈要求改变被动行军等意见,以及实现了‘不流血式’地改组中央和军事指挥机构,是会议成功的诸要素。

”以下对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A.提出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B.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D.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16.南京国际航空烈士纪念馆宁波籍抗日英烈简表(部分)

姓名

生卒(年)

家庭背景

事迹

方长裕

1909~1937

家庭富裕,曾捐建当地学校

淞沪抗战时,驾意大利进口飞机一次炸毁日机10多架,中弹坠毁

翁心瀚

1917~1944

父亲翁文灏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

战争爆发时,赴印度接受飞行培训,在云南打击日军时油尽坠毁

周启多

1914~1940

大户人家,父辈在天津做生意

作为学员,在昆明主动请缨驾机迎敌,不幸中弹坠毁

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无法佐证

A.社会上层青年为国家民族贡献抗日力量B.美国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日

C.国民革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日D.国民政府作了抗日国防准备

17.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

“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

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

”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18.《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

“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此事应是

A.西安事变B.重庆谈判C.1946年政协会议D.北平和谈

19.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

”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D.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20.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

“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

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

”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

——李大钊《从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材料二甲午一役之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

此振兴之自上者也。

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

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一爆发者也。

——蔡锷《军国民篇》

材料三上帝至尊的教义及其对多神观念和祖先崇拜的排斥,不仅触犯道教和释教,而且直接践踏了儒学真义,形成于西方民俗和历史中的布道、洗礼、忏悔仪式,在具有另一种民俗和历史的中国人眼里却是全无神圣意义的伤风败俗之举。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庚子年间流传的一件揭帖,把怨恨“贼子通洋保国会,不久落头归阴城”列为“上帝今有七怒”之一。

——《义和团杂记》

材料五“(义和拳)酿成大祸难收拾,外洋的八国联军进北京。

——秋瑾《精卫石》填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3,分析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6分)

(2)根据材料4回答,义和团对维新派态度如何?

原因何在?

(6分)

(3)根据材料5回答,秋瑾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有何不足?

(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见右图)

材料二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