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4909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投资主体单一;

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比重偏低。

如何综合审视各种条件,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各个具体问题合理地落到实处?

本文将从理论与现状两个方面开始入手。

贯穿国家宏观层面与企业微观角度的两个视野,提示并制定出一个客观合理的策略。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而以此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境外直接投资理论大多以发达国家的境外投资为研究对象,并且侧重于企业微观行为分析,像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境外直接投资理论。

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这里更有必要重点分析一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一)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发达国家,该如何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这一趋势呢?

英国学者坎特韦尔(JohnA.Cantwel1)和托兰惕诺(PazEstrellaTolentino)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共同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坎特韦尔和托兰惕诺主要从技术累积论出发,解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从而把这一过程动态化的阶段化了。

他们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

1、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

2、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

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

 

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坎特韦尔等人还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特征和地理特征。

根据他们的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在产业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能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

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看,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

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

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的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

最后,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

同时,为获得更先进复杂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

如中国台湾省的跨国公司在化学、半导体、计算机领域,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在计算机、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电子技术领域,韩国、香港特区企业在半导体、软件开发、电信技术等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

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也表现出良好的竞争力。

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是以技术积累为内在动力,以地域扩展为基础的。

随着技术积累固有的能量的扩展,对外直接投资逐步从能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发展,而且对外投资的产业也逐步升级,其构成与地区分布的变化密切相关。

  

2、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0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美国、西欧共同构成国际直接投资的“大三角”格局。

然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较欧美国家不同。

对此,日本学者小岛清(K.Kojima)教授根据日本国情,结合本国特色发展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978年,在其代表作《对外直接投资》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内容是: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

这也正是日本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不同之处。

其结果不仅可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的调整、促进东道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双方都产生有利的影响。

小岛清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将其分为自然能源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生产与销售国际化型等四种类型。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根据日本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而总结和创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符合发展中国家一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起步和高速发展的阶段,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正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1981—1989年我国处于出口大国阶段,1989—1997年属于生产大国,1997年至今已经处于出口大国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该理论提出时的日本状况相似。

小岛清理论注重从宏观动态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在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上,小岛清注重从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

与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比,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近越好,这样容易在海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找到立足点,占领当地市场;

第二,中小企业在制造业中投资往往比大企业更占优势,因为他们转移到东道国的技术更适合于当地生产要素结构,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受他们欢迎;

第三,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和寡头垄断市场。

(二)从企业的微观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指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利用其小规模生产技术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服务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成本较低,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需要。

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在这种市场无法获得规模效益。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威尔斯在1983年发表的《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中提出的。

威尔斯利用该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竞争优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威尔斯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技术经济相对落后,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很难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

但是,这些企业在某些方面却拥有相对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满足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需求。

其次,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和海外生产上颇具优势。

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另一特征表现在鲜明的文化特点上,这些境外投资主要是为服务于海外同一种族团体的需要而建立。

另外,低价产品营销战略。

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发展中国家不是依靠商标优势或营销网络优势,而是通过低价格的方式销售产品。

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在服装、小商品以及民族手工业等方面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可以跨国经营,尤其是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不仅生产成本低、运作灵活,而且也形成了相对的优势,正是跨国经营的优势企业群体。

2、技术地方化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1983年出版了《新跨国公司:

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提出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

他比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发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来自于:

技术知识的当地化;

小规模技术的创新;

小规模生产条件下技术创新带来的高经济效益;

针对差异化而专门研发的产品。

  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强调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形成竞争优势所特有的企业创新活动,也就是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

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对外国技术的消化、改进、创新,使其更适应当地生产的需要,这一创新过程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于分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是什么,而且更强调形成竞争优势所特有的企业创新活动。

与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相比,拉奥更强调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

即欠发达国家的对外国技术的改进、消化和吸收不是一种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对技术的消化、引进和创新。

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虽然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描述是粗线条的,但它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研究的注意力引向微观层次,以证明落后国家企业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可能性。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对外直接投资速度及规模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历史相比滞后了一个多世纪。

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

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22.6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572亿美元。

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

2007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

其中非金融类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8.5,,占74.9%,金融类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741%,占25.1%。

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2000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

2008年末,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366.9亿美元。

2008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8.5%;

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43亿美元,同比增长58.3%。

境内投资者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1792亿美元,其中出口32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9.4%。

然而,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较快,但是由于起步晚,投资规模仍然偏小。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对外直接投资与吸引外资之比偏低。

2006年中国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

0.26,虽然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一般为1:

0.3左右),但仍远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一般为1:

1.3左右)。

其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其GDP比重较低。

以2006年为例,中国的这一比重仅为2.77%,不仅低于世界25%左右的平均水平,而且距离发展中国家13%的平均水平也相去甚远。

(二)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及绩效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多是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跨国公司,所有权形式呈现出浓厚的政府干预成分,尤其是在金融服务、船运、能源等行业,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尽管随着近年来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在我国对外投资领域日趋活跃,国有企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没有改变其主体地位的特征。

据商务部统计,国有企业约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近5成;

其次是民营企业,大约占近3成;

外商投资企业增速显著,已占有1成的比例。

由于投资主体为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并且加上整个投资行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因此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方面表现较差,这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OND)看出,其计算公式为:

表1:

中印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及世界排名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到,即使中国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在2004年以后便被超越,并且国际排名有下降趋势。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存在一些问题,能与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大型企业非常少,且结构不合理;

企业研发投入少,科技创新能力弱,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国有大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而产权较明晰的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据《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者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

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者的比重下降。

有限责任公司占境内投资者的比重上升到50.2%,位于境内投资者数量的首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下面这几方面:

首先,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

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各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我国对海外能源开发业的投资比重很大;

而初级加工制造业由于技术相对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市场需求能力,因此我国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也集中到了初级加工制造业。

据统计,在2008年(《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从境内投资者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投资者总数占42.7%,其次为批发和零售业,之后为建筑业、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等。

其次,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比重较低。

伴随着信息全球化和网络全球化的发展,拥有核心的生产技术往往成为获取投资收益的关键,并且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附加值较高,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强。

我国很多企业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以设立合营企业或兼并与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投资企业的发展。

虽然我国近年来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有所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尤其是中高科技企业的比率仍然很低。

再次,服务业项目中劳动密集型仍占主导地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比重很低。

我国的第三产业对外投资,基本上还处于比较第层次的阶段。

根据《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统计,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上,收购、兼并金额占当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一半;

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较上年增长7.4倍;

流向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占到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九成;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制定

中国企业在制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时,应该结合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权衡各种主要投资方式的优劣利弊,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

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制定,基本上是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制定。

(一)国家宏观层面

1、稳定对能源开发投资,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

能源开发行业是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外投资中一个不可缺少大项目。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当然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项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例,据《矿产能源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版)指出:

中国油气能源的现有储量将不足10年消费,最终可采储量勉强可维持30年消费。

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进口量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两者的对外依存度分别将达70%和50%。

为缓解我国能源不足的矛盾,对能源开发业的投资就显得十分重要。

另外,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来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

在产业分布上,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首先是投资以自然能源开发为主的简单产业,然后是向服务业以及复杂的制造业转移。

由于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因此,能源开发业也仍应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产业之一。

尽管能源的对外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政府还应加大对高新技术学习型产业的投入。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来加强技术创新与积累,进而提升产业结构和加强国际竞争力。

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境外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吸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一方面可以提高了本国企业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带动国内产业的升级。

从现阶段来讲,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可以通过两方面实现:

一是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吸收本地优秀的人才;

二是可以购并技术目标市场的企业或与之合资建厂从而快速获得高新技术。

2、重点投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成熟适用产业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一国应将具有相对优势或潜在相对优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将这些产业转换成为他国的比较优势产业,有利于延长这类产业的寿命周期,充分实现其转移价值。

另一方面通过对边际产业的对外转移可以保留和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我国目前来看,很多劳动密集型或者技术成熟适用型的产业都属于边际产业,像机械、电子、轻纺、家电等产业。

这些产业多年来由于将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外部市场。

同时,上述产业和技术目前大都面临着产能过剩,产品国内需求力不足以及出口贸易条件恶化的局面,因此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国外,不仅有利于这些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创造了条件。

3、完善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的扶持

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由于融资困难、信息匮乏、风险顾虑等问题,导致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对外投资积极性不高,而很多能够参与对外投资的企业都是有由政府支持的,具有雄厚背景的大企业。

虽然这样在短期来讲并不会对市场活力造成很大的影响,但从长久来看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另外,通过完善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对于大企业来讲也可以提高它们的对外竞争优势。

具体方法有:

在放宽企业投资领域、融资信贷方面限制的同时,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

加大对企业跨国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并建立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总的来说,从在宏观的层面上讲,国家应可能的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对内应调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力图通过直接对外投资来优化产业结构。

(二)在企业微观层面

1、中小企业重点是向发展中国家投资

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的投资重点集中在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而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被忽略。

虽然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可以获得更多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经验,但对于企业来讲,在竞争中发挥最大的优势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小规模技术理论来看,我国的企业由于在小规模技术以及价格上的相对优势,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完全可以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并且对于一些地区,比如东南亚来讲,由于在社会以及文化环境上的相似性,为我国企业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增加了更多的有利因素。

而且技术地方化理论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竞争优势还来自于容易本地化的技术和知识,产品市场的相似性。

由于中国本身也是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企业在进入其它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时候由于上面几点的原因业可以获得更多的优势。

另外,考虑到在发展中国家能源以及人力成本比较低廉。

因此,对于我国很多的企业来讲,主要的投资方向还应该是发展中的国家与地区。

2、大企业积极开展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发达国家的市场相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具有如下优势:

市场容量大,居民购买力高,需求多样化;

基础设施发达,投资环境优越;

社会分工高度细化,投资机会丰富;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因此,当企业在这些地方投资时,将获得先进的生产以及管理技术;

并且还可以绕开贸易壁垒,从而更有效的进入市场。

但是,这里面也包含了很多的风险,并且要花耗大量的财力以及人力,因此比较适合于有实力的大企业。

比如1999年海尔集团通过在美国开设主要针对美国市场的电冰箱生产企业,成功使海尔挤进美国市场,并获得当地先进的家电技术。

3、培养人才,积极创新,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可以通过对投资区域的选择获得相对优势,但从企业本身来看,同样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自身内部的一系列措施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更强,从而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得优势。

具体的方法有:

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通过建立代企业制度,提高品牌价值,培育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等。

总之,对外投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是一个道路崎岖的开拓过程。

在知识时代,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特别重视技术研发和自主品牌问题。

企业对外投资成功与否,既与微观层面企业自身的选择和决策有关,又与政府宏观的政策和扶持有关。

参考文献:

[1]杨建清.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探析[J].当代财经,2004(5).

[2]万长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9(7).

[3]宋伟良.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5).

[4]綦建红,李鸿.中国与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与启示[J].亚太经济,2007(11).

[5]方明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