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5137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安徽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我们见证了艺术与世界从“不即不离”到“拉开距离”,再到“距离消蚀”的过程。

在古典的艺术话语体系中,如何借助线条、光影、色彩等手段,创造出如其所见、所知、所感的视觉真实,是艺术家的首要任务。

所谓视觉真实,是指在接受者的观看模式中,造型艺术的符号与它所再现的世界之间具有“似真性”。

之所以说“似真”,是因为艺术符号再现的不是实在的世界,而是表象的世界。

艺术与世界的关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不即不离,既贴近生活,又融合了艺术家创造性的想象。

艺术的世界虽是幻象,但具有接受效果上的真实感。

说它是幻象,一是因为艺术的再现是一种创造性过程,艺术效果取决于再现的媒介、对象与技艺;二是因为艺术的再现是一种“观物取象”的抽象过程,再现什么、如何再现,取决于艺术家观察自然的眼光或图式。

说它是真实,一是因为造型符号与所指涉的事物之间具有约定俗成的指涉关系;二是因为它并不记录时空中偶然的事态或个别的事实,而是表现人生普遍的情绪与意义。

因此,作为幻想的制造者,艺术家不仅呈现表象的世界,而且建构视觉的真实。

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古典大师,用完美的技艺不仅把自然的微妙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且赋予他所创造的形象以情感和生命。

在古典的艺术世界,艺术家总是在所知与所见之间作出妥协和选择,从而使古典艺术处于相对和谐的境界。

与古典的和谐不同,现代的艺术话语具有鲜明的断裂感。

没有传统的延续和确定的规范,现代艺术转而强调“绝对的现代”,强调流动、变化和偶然,以及对艺术陈规的质疑。

现代艺术家抛弃了对外部自然和现实世界的真诚,转而痴迷于视觉印象的真实和转瞬即逝的美。

尤其从塞尚、高更、梵高以来,在对视觉现象的重估中,他们抛弃了三维空间的幻觉,“越来越大胆地切断艺术中的再现因素,以便越来越坚定地在至为简洁、至为抽象的要素中,确立其表现形式的根本法则”。

现代艺术以自我塑造为核心,它鼓励独立自主和表现的自由,给予自我探索以重要地位。

一方面,它对艺术价值的评价是以个人兴趣为衡量尺度;另一方面,它又是反体制的、批判的。

它以放荡不羁的形式表达了拒绝媚俗的精英意识,无形中拉大了精英与大众的距离。

因而,现代艺术与大众格格不入,注定无法通俗。

如果说现代艺术以艺术的自主性为前提,刻意拉大艺术与世界、精英与大众、雅与俗的距离,那么后现代艺术则产生了“距离的消蚀现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即刻反应、冲撞效果、同步感和煽动性”。

在艺术风格上,雅俗艺术之间、艺术与生活之间已经失去了泾渭分明的界限,艺术家们沉溺于折中主义与符号拼贴的混杂风格之中,现代美学一本正经的精英意识已经被戏谑的、嘲讽的审美立场所取代。

在后现代艺术中,伴随着雅俗文化的融合以及不同风格艺术的混杂,各种距离感消失了。

人们片面地强调直观性、轰动性、新奇和刺激,消解了时空感受的审美距离。

后现代艺术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对过去符号的拼贴、挪用、解构与重组,来消解信息与娱乐、现实与影像、精英与大众、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的差异性。

因此,后现代艺术往往不像现代艺术那样给人很强的距离感,与此同时,它的批判性也相对减弱了。

(摘编自周计武《微博橙子辅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觉真实强调造型艺术符号与客观世界在表象上的相似性,强调把自然的微妙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与强调偶然的现代艺术不同,古典艺术并不记录偶然和个别,而是表现人生普遍的情绪与意义。

C.现代艺术的精英意识被新的审美立场取代后,雅俗融合,风格混杂,出现了“距离的消蚀现象”。

D.后现代艺术采取折中主义,通过符号拼贴、重组等方式来获得同步感及煽动性、批判性等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本论部分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以时间为序层层推进,论述清晰。

B.文章以达芬奇等艺术家为例,论证了古典艺术的和谐是他们在所知与所见之间妥协和选择的结果。

C.文章从艺术再现是一种创造性过程和“观物取象”的抽象过程两方面来论证艺术世界是一种幻象。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多种手法,阐释了“古典”“现代”“后现代”在艺术语境下的丰富含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都强调艺术与世界的关系,说明现实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B.塞尚、高更以前的现代艺术家因依赖三维空间幻觉和再现因素,而使作品失去了批判性。

C.现代艺术割裂传统,丢掉规范而以自我塑造为核心,表达精英意识,必然使其远离大众。

D.在艺术风格上,古典艺术强调通俗,现代艺术强调高雅,而后现代艺术则强调雅俗融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

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

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

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舰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m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可实现无限航区包括极区航行和作业。

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

“雪龙2”号作为科考破冰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摘编自陆雪苑《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交付使用》,《人民日报》)

材料二:

今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

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雪龙”号已先后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到今年为止,“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遇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此外,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雪龙2”号今年也将完成交付,并开始执行极地考察任务。

“雪龙2”号将成为未来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摘编自解敏《克服碰撞冰山困难,“雪龙”号安全返回上海码头》,东方网2019年3月12日)

材料三:

“中国‘雪龙’号实施的救援近日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各国媒体对中国在南极活动的报道相较几个月前更中立了。

”在这一连串牵动人心的遇险和救援行动中,中国“雪龙”号扮演了迄今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是一艘中国科考船,肩负着前往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的任务,但收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受困求救信号后,“雪龙”号义无反顾前往出事海城,以其科考船的能力面对已被俄船验证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

“雪龙”号这次救援表现是中国的国际合作精神的一个缩影,表明了中国社会对自己尽国际义务所持态度。

中国人很愿意自己的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成员。

中国在极地位置争先赛中属于后来者,但其对南极的兴趣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而持续增长。

最新的科考站将是中国在南极洲的第五个科考站,这也将超过一些先于中国进入南极的国家。

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归功于中国持之以恒地投入巨资参与极地勘探和研究外,还得益于美英等国因资金受限以及将科研勘探让位于其他国际事务而回撤。

一项国际条约暂停了所有针对南极洲的领土诉求,事实上将其划为科学保护区。

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在上月召开的极地年会上表示:

“这为快速发展中国的极地基地提供了宝贵机会。

”新西兰梅西大学讲师马克·兰藤嘉说:

“中国将是少数几个在南极洲地区拥有多个基地的国家之一。

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南极洲的主要力量。

(摘编自王晓雄译《外媒:

“雪龙”号出发,中国也加入极地权力游戏》,《环球时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突破的“雪龙2”号交付后,将独立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任务。

B."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自首次科考以来,已经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其装载的相关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C.外媒称,中国虽然是极地争先赛的后来者,但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先进入的国家。

这主要是英美等国因资金紧张造成的。

D.救援俄罗斯考察船有很大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但中国“雪龙”号科考船义无反顾前往救援,充分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雪龙2”号是全球首次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冲撞破冰能力和全球航行能力的极地破冰船,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

B.“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遍布五大洋,曾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是我国执行极地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的重要基础平台。

C.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对南极的兴趣更浓,不断投入巨资,先后建起了五座科考站,已经成为拥有基地最多的国家和南极洲勘探和研究的主要力量。

D."雪龙”号扮演了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救援的主角,这表明了中国对自己尽国际义务的态度,愿意融入国际社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员。

6.这三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国极地科考船展开的,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青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

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

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

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

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

这不是A档B档的事。

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

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

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

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

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

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了命。

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

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

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

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

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

”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

“我不住。

”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

“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

先吊两瓶水再说。

”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

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

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

筱燕秋起初只是闭上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

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

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

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

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完了针管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

雪花却纷扬起来。

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把雪花都打扮得像无处不入的小婊子了,而大楼却成了气宇轩昂的嫖客,挺在那儿,在错觉之中一晃一晃的。

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

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

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

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

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

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

”但是筱燕秋没有说。

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

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王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

王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

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

她才是嫦娥。

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

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

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

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

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

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

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

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

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

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

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

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

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

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

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

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

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

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

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

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

人与戏彼此叠映,相互阐释。

B.小说通过筱燕秋闯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纠葛。

C.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D.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的“演出”,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

8.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

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

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

久之,天子下诏曰:

“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

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

“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

”上亦欲用之。

安世闻之,惧不敢当。

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

“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

”上笑曰:

“君言太谦。

君而不可,尚谁可者!

”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

绝勿复与通。

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

“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绝不许。

已而郎果迁。

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

长史曰:

“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安世曰:

“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

”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

天子报曰:

“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

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

”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

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 ①休沐:

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

②弋绨:

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安世工作尽责。

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

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

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坚持推辞但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

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张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

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奴都有手艺活做。

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5分)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4~15题。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

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B.“雁怯重云不肯啼”首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C.“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D.“打头风浪恶禁持”,恶,猛,厉害;禁持,摆布。

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15.清代评家陈廷焯说:

“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白雨斋词话》)请据此分析这首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古人认为优美的山水可以让人忘却世俗名利。

所以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写他退隐后骑着马在兰草遍地的水边缓缓行走,在长满椒树的小山上暂作停留;所以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写他被贬后任凭一叶扁舟在茫茫江面上自由来去;所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渔人“________,________”,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9分)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哪吒》)炒热了冷寂的暑期档,成为了全网吹爆的“国漫之光”。

《哪吒》的成功,除了精良的制作,关键还是胜在“新瓶装旧酒”。

它将________的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了创造性改编,让观众喜欢上了这个画着“烟熏妆”的丑哪吒。

中国神话传说,一直是国产动漫取之不尽的巨大素材库。

那些神话故事,历经千年而流传不衰,是超越时空、经得起考验的经典,而动漫,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可以使它直观地体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不是动漫选择了神话,而是神话需要动漫。

源于道教神仙谱系、“封神榜”传说的《哪吒》的成功,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中国动漫或许不需要________,而是在千百年一次次讲述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封神宇宙”。

当然,构建一个“封神宇宙”,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   )。

这不但要有对原著的情怀式“守护”,而且要有________的创新性“再造”。

但唯其艰难,才更显出其意义和价值。

“不信命是哪吒的命”,也是中国动漫人的命。

中国动漫能否以中国的故事改变世界的文化生产版图?

让我们_____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耳熟能详  另起炉灶  孜孜不倦  拭目以待

B.耳熟能详  另辟蹊径  谆谆不倦  拭目以待

C.耳濡目染  另起炉灶  谆谆不倦  翘足而待

D.耳濡目染  另辟蹊径  孜孜不倦  翘足而待

18.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可以直观地体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

B.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可以使它直观地展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

C.可以使它直观地体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