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街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5252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街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乡村街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乡村街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乡村街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乡村街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乡村街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村街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

《乡村街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街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村街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

乡村街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乡村街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20XX〕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

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

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1.12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20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

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

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

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

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

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

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

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

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

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

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

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

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

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

二是在贫困户收入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

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

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

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

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

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

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

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

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

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

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

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

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

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

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

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

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

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

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范文二

  槐树湾乡位于金寨县中心地带,辖10个行政村,215个村民组,29432人;其中农业人口7226户,28184人。

总面积126平方公里,现有可耕田地8369亩,人均0.31亩;山场12.2万亩,人均4.5亩;可养水面2.1万亩,库区群众人均1.1亩。

20XX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266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99元。

尚有贫困人口户2426户、7596人,属于库区一线乡镇、重点贫困乡镇。

  一、贫困原因

  

(一)长期战争影响对槐树湾乡生产生活资料造成了很大破坏。

槐树湾乡是革命老区,境内是皖西北根据地中心。

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小组、支部、特支。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立煌县委、中共立煌市委、中共立煌中心县委、新四军立煌办事处驻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万余名英雄儿女参加革命,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六十年代受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军中,槐树湾乡就走出了七位,皮定均为中将,丁世方、马宗璜、陈宏、胡鹏飞、詹大南、康烈功为少将,20XX年皮定均之子皮国湧被授予少将军衔;陈绍禹(王明)为槐树湾籍人,是我党早期领导人;桂伯炎为近代民主文化人士;国x党将军中槐树湾籍的也有6位:

桂丹墀、桂振远、桂超、陈钢、陈铁、吴沧洲。

抗战时期位于槐树湾乡的国x党省的政府金家寨受到日军的多次轰炸,槐树湾境内也是国共两党长期拉锯战的战场,百年林木基本被焚毁殆尽。

长期战争影响,使槐树湾内工农业生产资料蒙受重大损失,元气大伤,难以恢复。

  

(二)修建梅山水库,使槐树湾变成了库区一线乡镇。

50年代修建梅山水库,淹没了曾是鄂豫皖结合部最繁华的金家寨。

金家寨,无论是作为一个地名,还是一个行政单位,今天已然从中国的现实版图上消失了,这无疑是一种损失,且这种损失不仅仅局限于金寨,消失的是皖西及大别山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商旅繁华。

槐树湾乡也从昔日的城郊变成了库区一线和偏远山区。

建库槐树湾人民无私奉献了2万余亩良田、数万亩经济林,占两库淹没土地的五分之一,1万余移民就地安置,一线群众13077人,占总人口的46.4%。

仅槐树湾一个乡的移民就超过梅山水库库区移民总数的四分之一,现在槐树湾的十个村全是库区一线村。

山下群众上移到了山边,肥田沃土变成了贫田瘠地,“山是山尖子、田是地边子,冲是冲坳子”,库区一线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人均耕地只有三分,其中码头村街后村民组总共只有可耕地0.5亩,人均不到0.5分,连吃菜都困难。

而当时户赔偿大多只有几百块钱,一间瓦房只赔150元,牛栏猪圈一概不赔。

库区农民长期缺粮。

那时的槐树湾乡库区移民,只获得极少的补偿但却义无反顾地支持水库建设,如今一部分靠库区养殖刚刚富裕起来的农民,又为了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库区水环境保护,将已形成产业并成为库区群众主要收入的库湾养殖业压缩直至关停,为了保护青山绿水,库区人民又一次作出了巨大贡献。

兴修梅山水库使槐树湾乡人均耕地减少了近一亩肥田沃土,成为全县人均耕地最少的乡镇,这是造成槐树湾长期贫困的主因。

  (三)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

为详细了解贫困户贫困现状,20XX年我们结合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2426户、7596人的主要贫困原进行了调查摸底,为下一步精准扶贫做好做准备。

调查显示,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为:

因病致贫。

2426户贫困户中,有850户因家中有人患病致贫,占比35.04%。

心脑血管、肿瘤、哮喘等已成为农户致贫的三大疾病,占因病致贫农户总数的61%(519户)。

尽管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但由于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所限,当农户特别是家庭主要劳动力遭遇重大疾病时,多数家庭均选择到县级、市级甚至省级医院就医,致使医疗费用总额增加而报销比例降低,还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一部分农户家庭因病支出大幅攀升、收入大幅减少,从而陷入贫困境地。

因学致贫。

有291户因学致贫,占比12%。

农户家庭至少有1人就读高中或升入大学,或有多名子女同时上学,难以承受连续多年费用高昂的教育支出,部分家庭为供子女读书倾尽所有积蓄,缺口部分只能四处借款。

“三缺”致贫型。

有610户因缺少劳力、资金或技能等发展要素致贫,占比25.14%,发展缺劳力,或者劳动能力差,表现在家中没有男性劳动力,或者男性劳动力因故不能就业,而女性劳动力主要精力要用在照顾家庭、孩子、老人,既难就业、又就业难;就业缺技能,表现在文化程度不高、市场意识淡薄,出门务工没有职能技能,只能“土里刨食”;项目缺资金,表现在村、户两个层级经济基础薄弱、很少或没有资金积累,缺乏项目发展必需资金。

如老湾组诸多贫困户想发展香菇种植,有劳力、有技术,但无资金。

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因劳动缺劳动技能,务工和发展生产均很困难。

因残致贫。

有254户因家中有残疾人致贫,占调查总户数的10.47%。

有先天残疾的,有后天致残的,主要是由于打工或劳务中发生工伤事故、交通意外车祸等。

有的残疾人虽不属于重度残疾,但由于劳动能力受到了一定限制,工厂企业招工大多不选择这部分群体,他们只能打零工,收入较低且不稳定。

因老致贫。

有131户因年龄大体质弱,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致贫,占比5.40%。

此类农户,大多年事已高、子女成家,本人不能务工务农,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

子女大多自身收入较低,只能给予少量赡养费,提供一些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农副产品。

其它致贫型。

有290户属其他类型致贫,占比11.95%。

  从走访摸底情况来看,尽管绝大部分贫困农户基本上解决了温饱,但总体生活还比较贫困,离生活宽裕、全面小康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部分特因户依靠自身发展已难以走出困境,必须给予相应的扶持。

  二、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

  

(一)危房改造拉开了槐树湾乡扶贫攻坚的序幕。

各级党委政府对老区库区人民亲切关怀。

早在20世纪90年代,时任六安地委书记的朱成林同志怀着对老区和库区人民的一片深情,先后19次来到库区一线,经他多方奔走,筹资320万元,大面积改造了槐树湾乡的危房,槐树湾群众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二)道路建设改写了闭塞的历史。

20XX年8月17日,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来到槐树湾乡板堰村,与干群亲切座谈。

曾庆红副主席到金寨,开启了金寨“两路”建设的新篇章。

槐树湾的交通现状也得到了根本性改观,两路在槐树湾凌空飞架,缩短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闭塞成为历史,到合肥、武汉等省会城市的时间大大缩短。

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村道全面硬化,现在正在向自然村庄延伸,“毛细血管”变得更加通畅,纵横交错的路网,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三)整村推进使贫困村落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共实施了15个村次的整村推进工程,共投入扶贫资金650余万元,整合资金1000余万元,兴修村级水泥路42公里,通组机耕路30余公里,修建桥梁28座,兴修渠、塘、堰、坝54处,新建改建村级文化室8处,修筑河堤20XX余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变了贫困村的贫穷落后面貌。

  (四)产业扶贫到户使精准扶贫落到了实处。

创新扶贫方式,精准细化到户,变大水漫灌为滴灌,从20XX年开始实施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扶持农户发展种养业,响山寺村发展连片茶叶335亩、苗木基地50亩,养猪40头,养鱼40亩,其中80%为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到户工程的实施,延伸了产业链条,帮助贫困农户增加了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