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5425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秀才阅读答案.docx

张秀才阅读答案

张秀才阅读答案

【篇一:

“张秀才,寿州人也。

”阅读答案】

寿州人也。

寿俗尚武,比户蓄兵器。

邻人有市鸟枪归者,夜试之宅旁,猝闻号声。

急往视之,有死者,则秀才子也。

邻人惧,曰:

杀他人子且不可,况杀张秀才子乎!

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泣诉其故,且曰:

惟君所欲为。

秀才强忍痛,曰:

子岂敢故杀吾子哉,是吾子命当绝也。

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

自具棺葬之,无他语。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人有市鸟枪归者②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

25.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

26.张秀才的优点是:

,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他的缺点是:

(各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二)

24.①买②于是、就

25.况且怎么知道不是我没有道德,上天降下惩罚,杀掉我的儿子来报复我呢?

26.宽容或遇事冷静、善于调适心理等;(1分)不依法办事或迷信等。

(1分)

【篇二: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ss=txt>语文2017.3.10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

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

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

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

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

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流。

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

到了秦汉之后,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士大夫文化”阶段。

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存在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功臣及功臣之后、宦官、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伍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

尚未做官时他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

无论做官与否,读书都是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而做官——最高追求是治国平天下——则是他们读书的目的。

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两大类型,具有巨大的社会差异,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他们又是一个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

“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是这个社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

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高价值范畴是“德”而不是“道”。

原因不难理解:

“道”这一概念暗含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是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

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此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和引导“势”,即君权。

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范畴出来。

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

于是对“道”的推崇与捍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基本维度。

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道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礼乐仪式等各种知

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

b.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游士文化”是其早期形态,并不是真正成熟的士大夫文化。

c.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并不单一,然而均以读书为安身立命之本,以出仕作为读书的目的,从而在精神旨趣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

d.“道”的价值观念与士大夫阶层相伴相随,是这个阶层的一张标签。

如果追寻“道统”意

识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孟子。

2.下列表述中,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士大夫文化相对独立,士大夫阶层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

b.士大夫阶层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意识,他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抗衡君权,张扬主体精神。

c.士大夫阶层在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的背景下,试图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

d.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大夫阶层重视读书。

著名的徽州古民居安徽宏村承志堂有楹联道“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就鲜明体现了士大夫之风。

b.由“文统”到“道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迁。

孟子所谓“彼一时,

此一时也”可以描述这种历史发展的常见规律。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机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传统。

唐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对强化和发展这种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d.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士大夫阶层的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道”展开,“文”由此依附

于“道”,正如韩愈所言:

“文者,贯道之器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陈志华,1929年秋生于浙江宁波,18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后成为建筑学专家。

20世纪80年代,陈志华到意大利访问,当地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研究一条有700多年历史的巷子,并由市政府出资出版了十几本专著,而我国乡间大量的珍贵建筑成片成片地在

“城镇建设”中倒下,这对陈志华的触动很大。

他开始呼吁保护大型建筑形式之外的传统建筑。

此时,整60岁的陈志华觉得再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来不及了。

陈志华说,散落于乡土民间的老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

都是值得保护传继的文化承载物,它们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邻里关系、文化活动

的沉淀,是用石头和木头构建的中国人生活史,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暮年变法”是学术研究的大忌,但是陈志华从研究最洋的外国建筑,义无反顾地转向乡

土建筑。

从1989年开始,陈志华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组,专门从事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论,在民

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

他们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

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注重研究它们与历

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

乡土建筑研究组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他们采取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对村落进行个案研

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

测绘、摄影、征集、访问、参与,

他们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乡土建筑时,困难重重。

首先遇到的是当地官员的阻挠。

在浙江某市,曾有当地副市

长亲自到村里,驱赶陈志华带领的清华师生,愣说他们是美蒋特务,并要求食堂不得卖饭给他

们,旅馆不得给他们地方住,让他哭笑不得。

1993年,陈志华因长期看微缩胶卷资料,右眼视

网膜前后两次脱落,但

陈志华却说“情绪很快乐,没有一丝哀怨”。

乡土建筑的研究得不到各方的支持,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陈志华只好放下学者的自尊,自己去找钱。

陈志华无意之中

探索出一条维持乡土建筑研究的方法:

先预售版权给台湾方面,拿到预支的稿费来支付调研开

支。

的关注。

通过陈志华们的不断呐喊和著书推介,1996年以后,一些地方开始认识到乡土建筑的价值,1999年,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得到消息后,陈

志华感到又喜又怕:

喜的是中国古村落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受到全世界的认可;怕的是

“申遗”以后,名气大了,这些古村落可能会成为地方上开发旅游赚钱的工具,保存完好的乡土

生态会遭到破坏。

现在,陈志华的研究和他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摘编自周斌《陈志华: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相关链接

农村就是农村,要保留农村的味道。

现在,重心总在建设城市,乡土保护严重不力。

我的想法是国家要成立相关机构,来统一研究、保护和管理。

我更重视的或者说更理想化的希望是,各个村子的能人自发修缮老村落,点滴改进。

我相信民间自发的力量。

(陈志华《乡土建筑很美,一点也不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陈志华认为,散落于乡土民间的一宅一堂、一石一木,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等

沉淀的结果,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b.陈志华和他的团队制定乡土建筑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注重研究对象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在整体与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

c.调查中,地方官员的误会、身体的不适、资料的匮乏、经费的短缺等困难,并没有阻止住陈

志华,相反,他却表现出乐观与坚定。

d-陈志华转向乡土建筑研究,努力促成西递、宏村申遗,又在申遗成功后表达了担忧。

这显

示出他对乡土建筑的热爱及前瞻性的眼光。

5.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做出了哪些努力?

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概括。

(4分)

6.在各地大力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背景下,陈志华的哪些观点对保护乡土建筑有重要意义?

请结合材料说明。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

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

朱先生头也不抬:

“就说我正在晨诵。

”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

【篇三:

2017年安徽省江南十校语文试卷及答案】

pclass=txt>语文试题

(考试日期:

3月10日上午9:

00~11:

30)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

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

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

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

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

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流。

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

到了秦汉之后,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士大夫文化”阶段。

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

自汉代大一统之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功臣及功臣之后、宦官、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伍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

尚未做官时他

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无论做官与否,读书都是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而做官——最高追求是治国平天下——则是他们读书的目的。

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两大类型,具有巨大的社会差异,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他们又是一个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

“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是这个社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

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高价值范畴是“德”而不是“道”。

原因不难理解:

在“道”这一概念中暗含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是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

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此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和引导“势”,即君权的。

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范畴出来。

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

于是对“道”的推崇与捍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基本维度。

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道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

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礼乐仪式等各种知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

b.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游士文化”是其早期形态,并不是真正成熟的士大夫文化。

c.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并不单一,然而均以读书为安身立命之本,以出仕作为读书的目的,从而在精神旨趣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

d.“道”的价值观点与士大夫阶层相伴随,是这个阶层的一张标签。

如果追寻“道统”意识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孟子。

2.下列表述中,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士大夫阶层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

b.士大夫阶层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意识,他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抗衡君权,张扬主体精神。

c.士大夫阶层在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的背景下,试图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

d.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阶层重视读书。

著名的徽州古民居安徽宏村承志堂有楹联“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就鲜明体现了士大夫之风。

b.由“文统”到“道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迁。

孟子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也”可以描述这种历史发展的常见规律。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机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传统。

隋唐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对强化和发展这种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d.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士大夫阶层的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道”展开的,“文”由此依附于“道”,正如韩愈所言:

“文者,贯道之器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陈志华,192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8岁⑩考入清华大学,后来成为建筑学家。

20世纪80年代,陈志华到意大利访问,当地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研究一条有700多年历史的巷子,并由市政府出资出版了十几本专著,而我国乡间大量的珍贵建筑成片成片地在“城镇建设”中倒下,这对陈志华的触动很大。

他开始呼吁保护大型建筑形式之外的传统建筑。

此时,整60岁的陈志华觉得再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来不及了。

陈志华说,散落于乡土民间的老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都是值得保护传继的文化承载物,它们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邻里关系、文化活动的沉淀,是用石头和木头构建的中国人生活史,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暮年变法”是学术研究的大忌,但是陈志华从研究最洋的外国建筑,义无反顾地转向乡土建筑。

从1989年开始,陈志华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组,专门从事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论,在民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

他们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

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注重研究它们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

乡土建筑研究组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他们采取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对村落进行个案研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

测绘、摄影、征集、访问、参与,他们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调査乡土建筑时,首先遇到的当地官员的阻挠。

在浙江某市,曾有当地副市长亲自到村里,驱赶陈志华带领的清华师生,愣说他们是美蒋特务,并要求食堂不得卖饭给他们,旅馆不得给他们地方住,让他哭笑不得。

1993年,陈志华因长期看微缩胶卷资料,右眼视网膜前后两次脱落,但陈志华却说“情绪很快乐,没有一丝哀怨。

乡土建筑的研究得不到各方的支持,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陈志华只好放下学者的自尊,自己去找钱。

陈志华无意之中探索出一条维持乡土建筑研究的方法:

先预售版权给台湾方面,拿到预支的稿费来支付调研开支。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中华遗产〃乡土建筑》等一系列著作,已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陈志华们的不断呐喊和著书推介,1996年以后,一些地方开始认识到乡土建筑的价值。

1999年,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得到消息后,陈志华感到又喜又怕:

喜的是中国古村落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受到全世界的认可;怕的是“申遗”以后,名气

大了,这些古村落可能会成为地方上开发旅游赚钱的工具,保存完好的乡土生态会遭到破坏。

现在,陈志华的研究和他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摘编自周斌《陈志华: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相关链接

农村就是农村,要保留农村的味道。

现在,重心总在建设城市,乡土保护严重不力。

我的想法是国家要成立相关机构,来统一研究、保护和管理。

我更重视的或者说更理想化的希望是,各个村子的能人自发修缮老村落,点滴改进。

我相信民间自发的力量。

(陈志华《乡土建筑很美,一点也不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陈志华认为,散落于乡土民间的一宅一堂、一石一木,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等沉淀的结果,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b.陈志华和他的团队制定乡土建筑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注重研究对象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在整体与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

c.调查中,地方官员的误会、身体的不适、资料的匮乏、经费的短缺等困难,并没有阻止住陈志华,相反,他却表现出乐观与坚定。

d.陈志华转向乡土建筑研究,努力促成西递、宏村申遗,又在申遗成功后表达了担忧。

这显示出他对乡土建筑的热爱及前瞻性的眼光。

5.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做出了哪些努力?

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概括。

(4分)

6.在各地大力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背景下,陈志华的哪些观点对保护乡土建筑有重要意义?

请结合材料说明。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

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

朱先生头也不抬:

“就说我正在晨诵。

”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

“晨诵算什么?

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

”张秀才再来传话:

“先生正在晨读。

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

”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

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

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

“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

”说罢就转身走了。

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

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

院。

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

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

“走了。

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

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

那人说:

“我找张总督。

”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

”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

“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

你好不仗义!

”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

“朱先生请进。

”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

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

“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

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

”朱先生说:

“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

”张总督说:

“我真怕你不来哩!

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

”朱先生笑说:

“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

“这个呆子,书呆子!

”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