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5886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docx

人教七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全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p2-p5例1、例2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3、通过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数规则,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关键:

掌握数位顺序及数级

教学重点:

整理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建议:

亿以内数的读法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类推,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们有必要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如可采用口答形式复习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对于万以内数的读法,可以出示一组数据如:

2005年路桥区前两个月共实现农林、渔业总产值17013万元,其中农业产品6383万元,林业产值94万元,渔业产值7560万元。

在对万以内数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出示第2页主题图,让学生读一读画面上呈现的6个大数,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身边听到,看到的大数。

在这环节中我们就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运用旧知识去读数。

这里学生肯定会造成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新课教学。

新课时可以按以下环节进行: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后,再加一万是多少?

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

2、小组讨论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互相说一说其它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4、学习读数

(1)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可先出示万以内的数2496,让学生读后回答这个数在哪一级,表示多少?

如果放在万级,又表示多少?

在万级又该怎么读?

引导学生根据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出万级数的读法。

这样使学生明确:

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在万级时表示多少个“万”,这样就渗透了个级数与万级数读法的内在联系。

然后出示几个如:

308、3080000、4007、40070000的数让学生读,读后思考讨论:

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含两级数的读法

让学生应用刚学的万级数的读法再结合以前学的知识自己读出6407000、85000300,在读时让学生思考讨论:

先读哪一级,怎么读?

再读哪一级怎样读?

在什么情况下,“0”不读,什么情况下“0”要读?

然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第4页你知道吗?

是直观让学生感受1亿有多大,特别是小精灵每秒钟画一个点,一刻不停地画,1亿个点画3年2个多月,学生对这个时间感受是不具体的,我们可以让学生想想,如果你从现在开始画,等画完就过了3年2个多月,你就读几年级了?

这样学生的感知就比较实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p6-p7例3、练习一6~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能正确的写出整万的数和含有两级的数。

2、引导学生总结出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集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有“0”和未尾有“0”数的写法

教学建议:

本课时教材是由电视播放新闻的形式呈现两组数,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将听到的数记录下来,引出写数。

并且教材给出个级、万级八个数位,让学生对着数位写数,只给出两个数的写法,其余的两个数由学生自己写,这样既给了模仿的样板,同时也留有探究的空间,此外还可以利用此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时,我想可以同亿以内数的读法类似,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再引出亿以内数的写法。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路桥小学有学生二千一百八十名。

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全长六千七百多米,公路桥长四千五百八十九米。

2、你了解到了哪些数据?

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学生写后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

二、利用信息,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出示例3情境图

a、提问:

刚才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

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特点?

b、试着写出这些数,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交流。

c、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写法,在学生介绍自己写法的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补充。

在同学的争论中明确整万数的写法。

即先按照个级数的写法来写,再在后面加4个“0”.。

d、教学含两级数的写法

出示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和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这两个数和p7做一做,让学生尝试去写,写后反馈交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2)在写数时,什么时候写“0”?

对于“0”的写法,可结合具体数据,如:

四万零九十这个数百位和个位为什么写

“0”。

一百万的十万位、万位为什么写0,以此来使学生明确什么时候写0,最后得出含两级数的写法。

“你知道吗”介绍有关阿拉伯数字的来历,为后面数的基本理论作铺垫,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这一块内容也可以与下面“数的产生”一起教学。

练习中的第7、8题,没有数位表来支撑,让学生直接写出数。

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找出计数单位,分清级别再去写数。

第9题是根据数的组成写数,训练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和正确写数的能力。

在练习时可借助数位表来写,特别要提醒学生0的占位。

第三课时练习一(p11、p1210~1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写数。

2、培养学生对大数的分析判断能力及数感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的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建议:

本课时主要是对亿以内数读写的巩固练习。

第九题是通过转盘游戏来练习数的读法,这里可以师转生读,同桌互转读也可以四人小组。

完成之后可以问一下:

你们认为怎样读数比较方便?

第11题:

写出横线上的数。

教材提供了光的传播速度,2002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蜻蜓的小眼只数,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知识、扩大视野。

在练习之前可让学生思考一下怎样写亿以内的数?

练习之后可以思考一下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

第15题,下图中哪些说法不合理,主要是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我们可以再增加一些素材让学生去判断合理不合理,如我国陆地面积约960平方千米,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4400米。

第16题是读、写数的综合练习,难度比较大,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进行,有困难的可借助数位顺序表,显得直观点。

第四课时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p13例4练习二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以上的数比较大小

教学建议:

教材是呈现我国面积最大的6个省份的数据,并配以反映该地区特点、形象的图片,由小精灵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即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为基础,自己探索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具体环节如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收集的万以内数的信息。

问:

你会比较大小吗?

(复习万以内的大小比较)

2、同学们收集了有关大数的信息,请把你收集的数和同学说一说。

二、引入新课:

你们知道这些数中那个大?

哪个小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比较这些数大小的方法。

三、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把收集的大数和同桌比一比,谁的数大。

学生比后反馈如:

9023000&346750085000300&24960000   470050&107070708000<5690000    30609008<3070800

板书出示学生比的结果(板书时有意识的把数位相同的写在一块)后,问:

你们是怎么比的?

从而归纳数位不同时,数位多的数就大;当数位相同时,就看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相同就看左数第二位,以此类推。

2、出示例4图,呈现各省的面积数,由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数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将每两个省份面积数进行比较,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三、巩固学习

p13做一做

第五课时:

改写---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p14、例5练习二3、6、7)

教学目标: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的方法发现问题。

3、体会较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多位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有关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和作用的科普知识。

让学生在了解一小滴血液中含红细胞个数、白细胞个数的同时,学会把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本节课具体的设计思路就是出示多个大数,如例5的数据,也可以是教材中出现的例4,让学生通过读、写、想三步来学习:

想一想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感受到数字很多写那么多“0”的不方便,,读起来也不方便。

通过读、写之后,再出示实例,进行比较,如:

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和500万个,通过小组讨论,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特点:

两种形式的结果完全相同,表达的意思也相同,只不过简写后的形式读写更加方便。

再出示白细胞:

10000个=()万个,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果。

在讨论时应当引导学生想,万位在右起第几位?

整万的数位后面是几个0?

最后得出结论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可以。

第六课时求近似数(p15例6练习二4、5、8)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通过观察,让学生体会近似数产生的过程,加深对近似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建议:

本课是教学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教材运用拟人的形式,通过太阳与地球的对话,呈现有关地球、太阳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太阳的直径,太阳与地球的大小关系。

并且结合具体数介绍“四舍五入”法。

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一条信息,如:

三峡水库最终蓄水393亿立方米,26台机组年均发电量将达到847亿千瓦时,为修建三峡水库,120余万人从这里迁移到其他地方。

请大家看看,哪些是近似数。

最后说明:

393亿和120余万,这些数所在统计时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地舍弃了尾数,这些是近似数,26台是准确数。

再出示教材中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收集并交流图中提供的信息,描述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再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怎样能很快看出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使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从而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显得方便。

进而引出怎样将“非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从而介绍“四舍五入”法和如何用“四舍五入”将非整万数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在学生掌握了“四舍五入”法后,应该根据具体例子让学生讨论:

取近似数为什么用“≈”,改写与取近似数有什么不同。

练习二第4题,下面画线部分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对比区分练习,使学生体会到什么情况下使用准确数,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近似数,进一步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第七课时数的产生(p19、p20练习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以及数的产生和发展是因为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理解自然数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2、认识亿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3、通过感受数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体验到灿烂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学建议:

教材出示3幅图来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如何用小石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只数,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用在木头上刻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这些原始的计数方法表明人类很早就产生了一一对应的思想,随后简单说明了数字的产生。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进行。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三年的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大家在课前收集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那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学生汇报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师小结学生的汇报后出示主题图介绍远古时候的计数方法,再介绍各国各地区的数字和符号(如有时间可以介绍一下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

2、认识自然数

a.教学时明确说明:

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

“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认识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

因此,没有“0”这个数。

随着生产和数学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b.自然数的性质、特点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研究:

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

“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

”“最小的自然数是几?

”“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3、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a.生活中还有更大的数,需要用数级更多的数位表读写,如我国人口有1295330000人,这就需要比亿位更大的数位,猜一猜比亿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填出书本中剩下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在学生填完之后,向学生说明:

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

b.借助计数器理解进率。

可先拨出1亿,边拨珠边数,得出十个一亿是十亿,十个十亿是一百亿,十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

c.掌握理解十进制后可出示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让学生了解。

第八课时亿以上数的认识(p21、p22例1、例2、例3练习三3~10)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并能正确地读写出亿以上的大数。

2、通过亿以上数的读、写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有能力。

3、进一步理解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

4、掌握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未尾有0的数是读写法

教学建议:

由于前面学过亿以内数的读写和改写、求近亿数,学生再来学习亿以上数认识难度一般不大,可以放手让学自己试做。

一、教学读法

出示下面信息:

全球人口:

6100000000人;我国有广阔的海域,海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据2001年统计,我国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达723400000000元。

其中,沿海旅游业已成为海洋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

产值约为250300000000元。

学生试读上面的数,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法,在读中体会归纳亿以上数的读法:

读亿以上数时只要把“亿级”的数按照“个数”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就行。

即时练习,读出p21,做一做,读后提问,哪些零读,哪些零不读。

二、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

(1)教学例2

板书:

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让学生根据上面的读法,在计算器上拨出这几个数,观察计算器,看拨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并尝试写出这个数,写后互相交流亿以上的数是怎样写的,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出方法。

(2)例3是改写,改写成为“亿”为单位数,应强调整亿数去掉后面8个零后要加上一个“亿”字。

对于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强调最好先分级,看亿位的数是多少,再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否满5,再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最后注意不能忘写“亿”字。

第九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p23-p2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的数学。

教学建议:

本小节分别介绍了计算工具算盘和计算器,还安排了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阅读材料。

在教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时可以结合25页的阅读材料进行,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了解,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课前参与:

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

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

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

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寸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丹心奇。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

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

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

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

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可结合32页你知道吗?

更加具体的介绍算筹)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解救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

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

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

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

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

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

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

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

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

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脑筋。

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

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

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

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这350000所。

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子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

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式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

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

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

你认识算盘吗?

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

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一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

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

(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

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

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支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

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

(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第十课时用计算器计算(p26-p27,例1、例2练习三11-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建议:

例1要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了解运算键的功能,会进行操作,例2是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具体教学如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学习输入数字

提问:

28601这个数怎么输的?

学生操作

同桌一人说数,另一人输。

2、出示386+179

说说怎样用计算器计算

认识“ce”键的作用

3、学生独立计算,825-138

4、自己试试看

26×39=312÷8=

计算后提问,你觉得使用计算器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5、说说做做

要求:

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出题。

一、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四人小组)

9999×1=9999×2=9999×3=9999×4=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

9999×59999×799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