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3628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Word文件下载.docx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Word文件下载.docx

寒滞肝脉

头部冷痛,巅顶痛甚,得温则缓,口淡不渴,恶心吐涎沫,四肢不温,舌质暗,苔白

吴茱萸汤

吴茱萸10克人参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痰浊犯头

头痛昏蒙,胸胱满闷,呕吐痰涎,纳呆,苔白腻,脉濡滑或弦滑

半夏白术天麻汤

黄柏5克,干姜5克,天麻10克,苍术10克,白茯苓10克,黄耆10克,泽泻10克,人参10克,白术15克,炒曲15克,半夏(汤洗7次)10克,大麦麋面10克,橘皮10克

痰热内扰

头目胀痛,胸闷,呕吐恶心,咳吐黄痰,口苦,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

竹沥达痰丸

肾精不足

头痛眩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脉弱

大补元煎

人参10g,山药15g,熟地15g,杜仲15g,当归15g,山萸15g,枸杞15g,升麻10g,鹿角胶10g

瘀血犯头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昼轻夜重,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通窍活血汤

赤芍10克川萼10克桃仁10克(研泥)红枣7个(去核)红花10克老葱3根(切碎)

鲜姜10克(切碎)

脑外伤后遗症辨证论治表

脑外伤后

遗症

(脑外伤

后综合

征)

经验方

灵活加减的话可适合各型脑外伤、脑出血等头晕头痛。

地参香仁汤

生地10、元参10、丹参20、党参10、天冬10、麦冬10、木香10、香附10、五味子10、酸枣仁20、柏子仁10、当归10、茯苓15、石菖蒲10、远志10、桔梗10、川萼10

瘀阻脑络

头痛有定处,痛如锥刺,痛无休止,头昏头胀,时轻时重,重者昏迷目闭,不省人事;

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不利。

通脑瘀汤:

苏木15克,刘寄奴10克,菖蒲10克,郗莶草15克,鸡血藤30克,泽兰10克,赤芍10克,川萼6克。

气滞血瘀

头痛如刺,痛有定处,兼有胸闷、烦躁、纳呆、注意力不集中等。

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通窍活血汤合柴胡疏肝散。

两方中桃仁、红花、川萼、赤芍、甘草活血化瘀止痛;

麝香、生姜、葱白醒神开窍;

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行气,解郁除烦;

陈皮理气和中开胃;

如有头晕、耳鸣,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风。

气血亏虚

头晕肢麻,重者痿废不用,面色无华,失眠多梦,食少倦怠;

舌淡苔白,脉沉细。

归脾汤加减:

党参15克,白术15克,黄芷10克,当归10克,茯神15克,远志15克,龙眼肉10克,阿胶(烽化)15克,莲子15克,杏仁15克,炙甘草6克

髓海空虚

头痛且晕,健忘,目光呆滞,反应迟钝,久则骨骼痿弱,偏废失用。

大补元煎加减:

紫河车10克,龙眼肉15克,桑枢30克,熟地黄18克,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赤白芍各9克,郁金12克,菖蒲9克,远志9克,茯苓9克,生蒲黄12克。

中风后遗症辨证论治表

中风后遗症

气虚血瘀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川萼10g,桃仁10g,红花5g,地龙10g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腰酸腿软,健忘失眠,咽干口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熟地10g,山药15g,山茱萸10g,杜仲10g,枸杞子10g,白芍10g,玄参10g,天冬10g,龟板胶15g,鹿角胶15g,阿胶15g,丹参30g,当归10g,红花5g,鸡血藤15g.

风痰瘀血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日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化痰通络汤加减:

半夏10g,茯苓10g,白术10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天麻10g,香附10g,丹参15g,大黄5g

中医对症治疗诀窍

中医对

症治疗诀窍

头痛可分偏正,左右,前后,寒热,

如痛在脑后,上至颠顶,下连于项,多太阳经风郁;

宜用川萼,羌活,蔓荆子,苏叶;

痛在左右头角,并连及耳部,多少阳经火郁,宜用菊花,丹皮,山栀子,桑叶,钩藤;

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多阳明经热郁,宜用葛根,白芷,石膏;

痛在颠顶,或连于目系,为厥阴经头痛,宜用吴萸,生姜;

痛偏左为血虚兼风,宜用川萼,当归,防风,薄荷;

痛偏右者,为湿痰挟热,宜用半夏,石膏,苍术,黄苓;

寒痛者,畏寒喜暖;

热痛者,恶热喜凉;

寒热久郁,发时闷痛,欲棉裹者,多湿痰,宜用二陈汤加黄苓,石膏,薄荷,细辛,川萼.

另外,气虚者,多因劳而痛,宜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萼,天麻;

血虚者,心悸,善惊而痛,宜用四物汤加菊花,黄苓,薄荷,甘草;

胆火上逆者,多头晕两头角痛,宜用菊花,胆草,黄苓,生地,丹皮,桑叶;

肝阳乘胃者,多头痛呕吐,宜用生石决明,竹茹,半夏,茯苓,菊花,钩藤,山栀子,荷叶;

另外,胆经郁热,令人头角额尖跳痛,如针刺,非酒洗胆草不能除也.

外四科门诊疾病证型(第一集含理论部分)

中医治疗头痛大全

头痛是一种常见病,祖国医学历代医家认为,头部经络为诸阳经交会之处,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都上会于此.若...六淫外侵,七情内伤,升降失调,郁于清窍,清阳不运,皆能致头痛.新感为头痛,久病为头风.大抵外感多实证,治宜疏风祛邪为主;

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治宜平肝,滋阴,补气,养血,化痰,祛瘀等为主.但由痰饮,瘀血所致者,为虚中有实,应当分别庄施治.

风寒湿热等邪外侵,风阳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因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均可导致头痛。

除脑系疾病、头颅损伤及眼、口鼻等头部病变外,许多全身性疾病也都可以导致头痛。

头痛作为主症还可以是独立的病种,如偏头痛、面风痛、厥头痛等。

临床若对导致头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头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

发病原因:

头痛病因复杂,有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之别。

外感头痛,因六淫、疫毒之邪外感,上犯巅顶,阻滞清阳,气血逆乱,清窍蒙蔽,每致头痛,有风寒、风热、风湿之分。

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因于肝者,情志内伤,肝气不舒,郁而化火,上扰清空;

火盛伤阴,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濡养,导致肝肾阴亏于下,肝阳亢扰于上而致头痛。

因于脾者,,劳倦过度,或病后体虚,脾胃虚弱,化生不足,营血亏少,不能上荣于脑;

饮食不节,嗜酒肥甘,脾失健动,痰湿内生,上蒙清窍,阻遏清阳而致头痛。

因于肾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久亏,脑髓空虚而致头痛。

此外,外伤跌仆,久病入络,使血行瘀滞,脉络瘀阻,不通则痛,亦每致头痛。

疾病辨析:

根据头痛的主要位置以辩病位与病各,如:

★前额痛多属阳明经病变,多见于眼、鼻疾病及血劳等。

★侧头痛多属少阳经病变,多见于耳病及偏头风[痛]、面风痛等。

★后头痛多属太阳经病变,多见于项痹、风眩、脑瘤等。

★巅顶痛多属厥阴经病变,多见于神郁(神经症)。

★头痛部位固定、持久,可见于脑瘤、颅脑痈。

★全头痛或痛位不定者,多见于头脑外伤、神劳、虚眩等。

根据头痛的新久缓急及时间进行辩病思考,如:

★新起头痛多属外感,如感冒、时行感冒、春温[瘟]等。

★经常头痛多为内伤杂病,如各种虚劳类疾患等。

★突起剧痛可见于厥[真]头痛、面风痛、偏头风[痛]、雷头风、出血中风等病。

★下午或晚间头痛甚者,常为眼部疾病。

清晨或上午痛甚者,常为鼻科疾病。

★持续痛且进行性加剧者,常为脑部癌瘤、颅脑痈。

★痫病则于发作后常有头痛。

根据伴随症状进行诊断思考,如:

★头痛伴恶心、呕吐,并有发热者,可为邪毒及脑,如春温[瘟]、暑温[瘟]、脑痨、

温毒发斑、颅脑痈等;

不伴发热者,可为头部外伤及内伤、厥[真]头痛、脑部癌瘤等。

★神劳之头痛常伴头晕、失眠、健忘。

★脑皆之头痛常伴盗汗、潮热等症。

★面风痛常因风冷等刺激而诱发。

★女性头痛间歇发作,与月经有关者,常为偏头风[痛]。

妊娠期间出现偏头痛者,称妊

娠偏头痛。

★外感温热、温毒所致头痛,常伴高热等症。

★老年人头痛伴肢体震颤等症者,常见于脑络痹。

★疟疾发作时,见寒战、发热而头痛剧烈。

★神郁(神经症)之头痛多与精神情绪密切相关。

治疗方法:

风寒犯头证

:

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止痛。

主方:

用法:

加减:

遇寒痛甚,加熟附片、麻黄;

巅顶痛,加吴茱萸、生姜;

兼咳嗽、痰稀白,加杏仁、前胡、苏叶。

风热犯头证

头痛而胀,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疏风清热止痛。

发热、口渴甚,加葛根、生石膏、知母、花粉;

咳嗽不爽、痰黄质稠,加川贝母、瓜萎仁、沙参;

便秘,配服黄连上清丸;

兼暑湿者,加香蕾、黄连、银花;

兼温燥者,加桑叶、杏仁、梨皮。

风湿犯头证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大便或澹,苔白腻,脉濡。

疏风祛湿止痛。

伴呕吐,加制半夏、竹茹;

烦闷、口苦、苔黄腻,加黄苓、黄连、制半夏;

腹胀、便澹,加苍术、厚朴、枳壳。

气血两虚证

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食少腹胀,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补气生血。

气短、气陷,加黄芷、升麻;

血虚甚,加阿胶、鸡血藤、首乌;

失眠、健忘,加酸枣仁、远志、益智仁。

肝肾阴虚证

头痛,眩晕,耳鸣,心烦少寐,目干涩,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滋补肝肾。

杞菊地黄丸

可去茯苓、泽泻;

烦热、盗汗,加知母、地骨皮、五味子;

心悸、失眠,加酸枣仁、龙骨、珍珠母。

肝阳上亢证

头胀而痛,眩晕,心烦,急躁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平肝潜阳。

腰酸、耳鸣,加何首乌、枸杞、熟地;

头痛欲裂,加山羊角、龟板、白芍、丹皮。

肝火犯上证

头痛剧烈,目睛胀痛,面红气粗,烦躁易即,耳鸣如潮,口苦,口渴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干,苔黄,脉弦数。

清肝泻火。

栀子清肝汤

面赤、烦躁,加郁金、黄柏;

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冲服)。

寒滞肝脉证

头部冷痛,巅顶痛甚,得温则缓,口淡不渴,恶心吐涎沫,四肢不温,舌质暗,苔白

脉沉紧。

暖肝散寒止痛。

头部冷痛,加白芷、防风、荆芥;

四肢不温,加当归、肉桂。

痰浊犯头证

头痛昏蒙,胸腕满闷,呕吐痰涎,纳呆,苔白腻,脉濡滑或弦滑。

祛痰化浊止痛。

头痛昏蒙,加蕾香、柴胡、菖蒲;

胸闷、痰多,加枳壳、瓜萎壳;

纳呆,加山楂、神曲。

痰热内扰证

头目胀痛,胸闷,呕吐恶心,咳吐黄痰,口苦,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涤痰。

体壮者,宜去人参;

口苦、胁胀,加柴胡、丹皮;

胸闷、吐黄痰,加枳实、板子;

口苦,加茵陈。

瘀血犯头证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昼轻夜重,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活血化瘀通络。

肾精不足证

头痛眩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脉弱。

治法:

补肾填精。

头部空痛,加紫河车;

腰膝酸冷,加附子、肉桂、怀牛膝、巴戟天。

中医对症治疗诀窍:

痛在左右头角,并连及耳部,多少阳经火郁,宜用菊花,丹皮,山裾了,桑叶,钩藤;

热痛者,恶热喜凉;

胆火上逆者,多头晕两头角痛,宜用菊花,胆草,黄苓,生地,丹皮,桑叶;

肝阳乘胃者,多头痛呕吐,宜用生石决明,竹茹,半夏,茯苓,菊花,钩藤,山梃了,荷叶;

脑外伤后遗症(脑外伤后综合征)

瘀阻脑络:

头痛有定处,痛如锥刺,痛无休止,头昏头胀,时轻时重,重者昏迷目闭,不省人事;

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不利。

活血祛瘀:

处方:

苏木15克,刘寄奴10克,菖蒲10克,郗莶草15克,鸡血藤30克,泽兰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

气滞血瘀:

头痛如刺,痛有定处,兼有胸闷、烦躁、纳呆、注意力不集中等。

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活血化瘀,疏肝理气。

方药:

两方中桃仁、红花、川写、赤芍、甘草活血化瘀止痛;

麝香、生姜、葱白醒神开窍;

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行气,解郁除烦;

如有头晕、耳鸣,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风。

气血亏虚:

头晕肢麻,重者痿废不用,面色无华,失眠多梦,食少倦怠;

舌淡苔白,脉沉细。

补气养血,安神定志。

处方:

归脾汤加减:

党参15克,白术15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茯神15克,远志15克,龙眼肉10克,阿胶(烊化)15克,莲了15克,杏仁15克,炙甘草6克。

髓海空虚:

头痛且晕,健忘,目光呆滞,反应退钝,久则骨骼痿弱,偏废失用。

填精荣脑:

紫河车10克,龙眼肉15克,桑根30克,熟地黄18克,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赤白芍各9克,郁金12克,菖蒲9克,远志9克,茯苓9克,生蒲黄12克。

痰浊蒙窍:

神志呆滞,失语,癫痫,呕不欲食;

舌苔厚腻,脉象弦滑。

化痰开窍,温化寒痰:

二陈汤;

清化热痰用贝母、竹茹、竹沥、白矶;

重镇祛瘀用磋石、铁落、朱砂、磁石;

化痰开窍用石菖蒲、远志、白矶;

熄风化痰用天麻、胆南星、天竺黄、羚羊角等。

气阴两虚型:

痛绵绵,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耳鸣目眩,心悸气短,便澹食少,遗精带下。

舌红苔薄,脉细无力。

养阴补肾,益气健脾。

大补元煎合补中益气汤。

前方熟地、山茱萸、山药、杞子滋补肝肾之阴;

当归养阴血,杜仲壮腰骨;

人参与后方黄芷、白术、甘草补气;

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上达巅顶;

陈皮和中健脾;

如头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系中风发病半年以上而某些临床症状、体征未能消失。

中医认为中风的形成,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原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

本病病位在脑,但和肝、脾、肾、心等脏器密切相关。

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其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临床如能正确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本虚”,其虚可见气虚与阴虚,但以气虚为多见。

按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应以扶正为主。

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不利之症俱在,乃瘀血、湿痰阻络而成,故治宜标本兼顾。

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大致可分以下几型,并需随证加减。

1.气虚血瘀型: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川萼10g,桃仁10g,红花5g,地龙10g。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配当归养血,合赤芍、川萼、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化瘀通络。

如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以益气通络;

上肢偏瘫重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杜仲、桑寄生、牛膝、地黄、山茱萸等以壮筋骨,强腰膝。

半身不遂较重可加穿山甲、水蛭等药加重活血通络;

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络;

兼有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等化痰开窍。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肝肾阴虚型: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腰酸腿软,健忘失眠,咽干口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熟地10g,山药15g,山茱萸10g,杜仲10g,枸杞子10g,白芍10g,玄参10g,天冬10g,龟板胶15g,鹿角胶15g,阿胶15g,丹参30g,当归10g,红花5g,鸡血藤15g.方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白芍、玄参、天冬以滋养肝肾之阴,龟板胶、鹿角胶、阿胶等以补髓养阴,丹参、红花、鸡血藤以活血通络。

如大便干燥加肉疝蓉、当归、火麻仁以滋液润肠;

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以养血安神,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眩晕头痛者加钩藤、石决明、龙骨以平肝潜阳;

肢体强痉拘急着可加入全蝎、天麻、僵蚕等以熄风止痉。

3.风痰瘀血型:

此型以实为主,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半夏10g,茯苓10g,白术10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天麻10g,香附10g,丹参15g,大黄5go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化湿;

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

天麻平肝熄风;

香附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助脾运以化湿;

又配以丹参活血化瘀;

大黄通腑泻热凉血,以防腑实,此大黄用量宜轻,以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

若半身不遂重者可加天仙藤、伸筋草、鸡血藤以增强活血通络之力;

瘀血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

舌苔黄腻,烦躁不安等有热象者,加黄苓、山枝以清热泻火;

头晕、头痛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泻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