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6643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敦煌三危山旅游俗文化考述Word文档格式.docx

唐代三危山下也流行佛教。

斯五四四八《燉煌録》曰:

“南山,有观音菩萨曾现之处,郡人每诣彼,必徒行来往,其恭敬如是。

”人们来南山烧香是养生需要,祈求平安。

南山就在莫高窟对面三危山的南端,那里至今仍然有佛寺,香火很盛。

庙宇不远有“观音井”,原来是在沙滩和山中,这一口井实为养生井,井水甘甜,井沿上有一道指印,相传为观音菩萨现身的地方,所以当地人认为养生井成了神井,喝了能长寿,更具养生价值。

斯一三九八3《酒帐》残卷有“十月四日迎赛南山酒一斗。

”这种祈赛民俗就是三危山下南山民众的以酒养生的风俗。

  再看看以下三危山先秦汉代及以后相关记载。

《尚书?

禹贡》曰:

“三危既宅,三苗丕叙”是也。

意思是:

“三危山已经可以居住了,三苗获得了安定。

”《山海经?

西次三经》曰: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

“今在敦煌郡。

“《淮南子?

主术训》曰:

“东至旸(yang)谷,西至三危。

”高诱注:

“三危,西极之山。

”《史记?

五帝本纪》曰:

“三苗在江淮荆州,舜迁三苗于三危”是也。

(毕)沅曰:

山在今甘肃肃州北塞外。

”汉刘向《九叹?

远游》曰:

“驰六龙于三危兮,朝西灵于九滨。

”又《括地志》曰:

“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名,亦名卑羽山。

”《隋书?

地理志上》曰:

“大业置敦煌郡,改鸣沙为敦煌。

有神沙山、三危山,有流沙。

”《都司志》曰:

“三危为沙州望山,俗名升雨山,今在城东南三十里,三峰耸峙,如危欲坠,故名。

”《元和郡县图志》曰:

“燉煌县,三危山,在县南三十里。

山有三峰,故曰三危。

”这些记载说明敦煌三危山是在沙漠中,先秦以来是极为有名的地方。

  中国古代舜的神话与三危山和道教也有特殊关系。

《后汉书?

西羌传》载:

“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

”注:

“今沙州敦煌县。

”这四凶指的是三苗,本《尚书?

舜典》舜“窜三苗于三危”之说。

《孔安国传》曰:

“三危,西裔之山,舜窜三苗于三危。

”三苗,古国名,据《史记?

五帝本纪》载,三苗国其地在江、淮、荆州(今河南南部,江西西部,湖南北部)。

这座三危山,原来是道教遗址。

自先秦以来也传播有古代舜的神话传说。

道教所尊崇的黄帝即是中华民族最崇拜的始祖,而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裔,也是道教尊崇的对象。

道教在这里立三危山景,认为这里是养生之地,象征中华民族历史的悠远。

说明敦煌远在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民间乃自流传着道教的信仰。

  在汉代,敦煌有一位矫慎,也是一个修黄老的道教仙人。

《重修肃州新志?

沙州卫?

仙释》曰:

“矫慎,字仲彦,扶风茂陵人,少学黄老,隐遁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引导之术,马融、苏章咸乡里,幷时皆推尊之。

年七十余不娶。

忽归,自言死日,至期而逝,后有人见慎于敦煌。

故前世异之,传为神仙云。

  他在这里修道养生,经过七十年而成神仙,所以证明敦煌是一个养生之地。

  在魏晋,敦煌龙勒人索靖(239-303)信奉道教,惠帝时拜为对策第一,又拜为驸马都尉,伯四〇一〇卷记载他为酒泉郡太守。

据伯三七二〇卷以及莫高窟第156窟前室《莫高窟记》曰:

他曾游三危山和鸣沙山,所以在后世的莫高窟址题壁曰“仙岩寺”,用道教寺庙名称。

这说明在古代敦煌,信奉道教在这里养生修道已成传统。

  据《晋书?

隐逸传》载,西晋十六国时期,有一位索袭,字伟祖,敦煌人也。

硕德名儒,虚靖好学,无心入仕,却好修道教阴阳之术,尊道崇教,又着天文地理十多篇,年79卒于乡里①。

也证明敦煌是一个养生的好去处。

  又据《晋书?

艺术传》载,索紞(dan)字叔彻,敦煌人也。

既博经通儒,亦好道教阴阳之术,善术数占候,常为乡人占梦,年七十五卒于家②。

  又见罗福长《沙州文録补?

康再荣条》曰,康再荣,唐代敦煌人,亦信奉道教,他以道教四灵和八卦思想作咒祈福。

这些实例都证明信仰道教养生是敦煌的传统。

  民国年间仍有敦煌道观废墟,称为“老君堂”,在三危山主峰东南麓,西距观音井五里,原有古庙废墟,时见道观的古瓦和龙凤磗等等古物。

今存敦煌研究院之内有一块铁碑,记载了这个道观1918年修葺的情景。

魏晋以后,佛教传入敦煌,遂喧宾夺主矣。

  秉承敦煌唐人的传统,清朝道光年间敦煌县县太爷苏履吉写有《敦煌八景》八首七律诗,其中第一景《危峰东峙》就是写三危山的,诗曰:

  矗立三峰碧汉间,相看积雪接天山。

  朝暾初上高如掌,暮霭微凝翠若鬟。

  是处排空还耸峙,几回凭眺欲跻攀。

  停车道左频翘首,云自无心岀岫间。

  诗中“三峰”写的就是三危山。

这诗是在整个西域大地理背景下写的,因此,三危山接天山,从朝暾到暮霭,写出了三危山排空而来的气势。

  总之,以上考述说明,从先秦至唐代,三危山——敦煌第一景乃是中华本土道家神仙的养生景观。

三危山绵延昆仑山,蕴含的是东王公和西王母的神话世界。

古迹在这里虽然没有完整留下,但是古董和遗迹却有蛛丝马迹可寻。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晋明帝司马绍曾经画过《东王公西王母图》,卫恊画过《穆天子宴瑶池图》。

离敦煌不远的河西走廊过去也存在过西王母石室。

特别是1972年考古发现了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中,保存着东王公和西王母壁画,绘在覆斗形的墓顶,东王公和西王母两两相对,坐于昆仑山上养生,下面画着山峦、树林、野牛、麋鹿、野羊、九尾狐等,非常精彩,它是道教的养生俗文化遗存,和莫高窟249窟的东王公和西王母在佛教的背景下的养生画面迥然不同。

  二、三危山道教女神西王母与

  陶渊明道教诗之比较

  三危山的西王母遗址,因为道教女神西王母而名闻遐弥。

故而1928年道士王永金在三危山重修王母宫。

至今峰顶原有的寺塔已废。

山上可见有小草以及树木的化石,可知古时这里有草木生长,益于养生。

这里西王母的神话养生境界可与晋代陶渊明的道教诗歌互相比较,又别有一番和平的天地。

  陶渊明有关《山海经》的诗,最强调三青鸟,故而先来谈谈三青鸟,它们是为西王母养生而存在的。

《山海经?

西山经》曰:

是山也,广员百里。

“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海内北经》曰: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西王母也和孔子讲的一样“民以食为天”。

即有食物她才能在这里生存,而三青鸟是三只神鸟,又《山海经?

大荒西经》曰:

“沃之野有三青鸟,赤眉黑目,一名曰大鵹(li),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鸟。

“皆西王母所使也。

”故后世人皆羡之,隋代薛道衡《豫章行》诗曰:

“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

”《淮南子?

”指三青鸟由旸谷至三危往返取食。

汉代刘向《九叹?

”亦指西王母事。

唐代段成式《戏高侍御七首》其二曰:

“曾城自有三青鸟,不要莲东双鲤鱼。

”后世多用于作爱情的信使。

唐代李白《相逢行》曰: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三青鸟正是爱情信使。

可以这样说,三青鸟神话核心是养生取食,这是生命之源。

  其次,讲陶渊明有关《山海经》的诗以前,也先介绍一下河西走廊的西王母古迹。

清初《重修肃州新志》西王母古迹,有西王母“仙释”。

北周庾信《入道士馆》诗曰:

“金花开八景,玉洞上三危。

”由此可知,三危山上有玉洞,就是美玉做成的洞子,是为道士古传说,表现了道教养生的幻想。

  “西王母,史汉云,《安息长老传》:

‘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未尝见’。

而《列子》在史、汉之前已云:

‘周穆王升昆仑之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

故晋太守马岌以肃州西南山当之。

《山海经》又云:

‘三危之山,有青鸟居之,为王母使者,传书,取食’。

要之流沙之境,洵为仙灵窟宅,神人往来栖息之乡。

爰着之于此焉。

”③

  这三青鸟伴随西王母对三危山来说那是太重要了,他成了中国本土道教以及民间信仰热爱鸟类的文化标志。

以上整个来说就是道教养生的文化背景。

一有水,二有瑶池宴,三有三青鸟取食。

而西王母的意境从单一神的居处扩大到了“神人往来褄息之乡”,有众神相互沟通的环境,所以已经不是一个神在瑶池和在三危山养生,而是许多神来瑶池和三危山养生了,也就是说,三青鸟不仅为西王母一神送食和养生,也为众神送食和养生。

鸟类和养生文化便有了密切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代,在远古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昆仑山和西王母神话,还有穆天子神话,已经演变为道教及其民间信仰的神仙养生之境和道教的女神养生。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著名的《读山海经十三首》诗,其实这一组诗可看成道教养生诗,它的特点就是:

其中昆仑山,西王母,三青鸟以及穆天子是作为道教一个养生的神仙境界的整体提出的。

十三首诗中有五首是依次涉及穆天子,西王母、昆仑山、和三青鸟的,真可以说这一组诗是以西王母养生神话为轴心展开绚丽多彩的神话艺术意境的,与敦煌三危山和河西走廊一带西王母神话传说的道教养生文化背景是一致的。

今即选其中五首重点讲述其养生。

  其中第一首是歌咏穆天子的,隐含三青鸟送食西王母养生到昆仑山会穆天子之事,诗曰: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意思是:

  欢欢喜喜斟上一杯美酒,

  又从后园里摘来了蔬菜。

  微微的雨从东面飘过来,

  和顺的风让人宽舒心怀。

  于是翻看起穆天子传记,

  浏览山海经神仙的风彩。

  俯仰间宇宙万物收眼底,

  这日子不快乐又将如何?

  这首诗陶渊明首先揭示饮春酒和食素菜的养生背景。

所谓“春酒“就是冬酿春熟之酒。

先秦制春酒是非常考究的。

《诗?

豳风?

七月》曰: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意思是:

酿造芳香春酒,换求长生不老。

看看,是在强调饮酒养生。

诗里的“周王传”,那“周王”就是指周穆王;

所谓“周王传”就是指《穆天子传》。

那就是晋人说的从魏襄王墓中得到的那本书。

书中记述了周穆王登昆仑养生观四荒,西游作宾于西王母的养生民俗故事。

晋代郭璞为之作注。

这一首诗是冩陶渊明在历经耕田、读书和养生之乐以后,周穆王的神话将他引入无限廓大的宇宙中遨游,乐趣无穷。

诗中所记山海经图,晋代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有图及赞。

陶渊明所见恐即原书。

今原图已失,为清人补画之图。

  其中第二首又换了一个角度,是歌咏西王母养生的,隐含三青鸟送她在昆仑山会见穆天子之事。

诗曰: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

  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玉山瑶台越出云霞秀美,

  王母仙姿绰约美妙容颜。

  她与天地同生死共命运,

  不知已经度过几千万年?

  所有神灵变化无穷无尽,

  楼台馆舍不止一座山涧

  欢宴穆王唱首新的歌谣,

  那意蕴绝不同世俗语言。

  欲了解西王母如何养生,读了这一首诗,可知:

第一,西王母居处是养生最佳的处所。

这一首诗中的“玉台”,是指玉山的瑶台,就是西王母的居处。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而所谓“瑶台”,则是瑶玉建成的台。

《离骚》曰:

“望瑶台之偃蹇(jian)兮”。

在玉的世界里生活,是养生最佳的地方。

因为玉文化的本质就是养生。

  第二,西王母容颜好是美玉的功劳。

这一首诗说西王母有“妙颜”,会是指《山海经?

西山经》所说: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也应该是指《汉武帝内传》说的:

“头上大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璚(qiong)鳯文之舄(xi);

际之年可卅,修短得中,天姿庵霭,云颜绝世。

”这两者并不矛盾,因前者不过是特殊艺术装扮。

这还说明西王母故事在汉代以后已经在民间胜传,而陶渊明所据也应当是《汉武帝内传》。

而重要的是西王母妙颜从何而来,当然是用玉来养生的结果。

你看她全身上下珠光宝玉,才使得她显得那样年轻。

  第三,西王母与天地同寿,是养生的结果。

晋代陶渊明认为西王母“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与他同时代的人,显然支持他的观点,晋代张华《博物志》卷八说了一个更为有趣的故事:

  “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

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幛九华殿以待之。

七月七日夜漏三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南面东向,头上戴七种玉胜,青气郁郁如云。

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劳。

时设九微灯。

帝东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母食二枚。

帝食桃辄以核着膝(xi)前。

母曰:

‘取此核将何为?

’帝曰:

‘此桃甘美,欲种之。

’母笑曰:

‘此桃三千年一生实。

’唯帝与母对坐,其从者皆不得进。

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牅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

‘此窥牅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

’帝乃大怪之。

由此世人谓方朔神仙也。

”④

  请看,这是第一次西王母与树结合的神话意境。

西王母多么会养生,有紫云车代步,有三青鸟送食,有七种玉胜装扮,有七颗仙桃美餐。

受他的影响,汉武帝也会安排神仙养生的待遇,接受乘白鹿使者的传信,设九微灯照明,又五颗仙桃尝鲜。

古人认为,西王母其所以长寿,那是因为与她吃了长寿桃有关。

民间遂把大桃子命名为“王母桃”,或“寿桃”,或“蟠桃”。

这是道教养生学导致的饮食养生风俗。

后世遂有《蟠桃会》之曲,见《曲海总目提要》卷三十一,曰“陈抟生日,东方朔偷桃祝寿为名”,这里东方朔偷桃显然是汉武故事衍化,与以上所引张华《博物志》所述相合。

在后世戏曲中延续了寿桃养生风俗的神奇。

  第四,西王母住处非一处,但都是长寿居处。

这一首诗说西王母居处:

馆宇非一山,为什么?

因为各古书记载不一。

西山经》说她住在“玉山”;

海内北经》说她住在“昆仑墟北”;

大荒西经》说她住在“昆仑之丘”;

《十洲记》说她住在“昆仑之墉城”;

《穆天子传》说她住在“弇(yan)山”。

但都是与美玉、泉水、三青鸟等等养生环境为伴,故都是长寿居处;

而诗人陶渊明这首诗咏西王母的养生诗,也配合着描述了西王母美丽而年长,高雅又平易近人的形象。

  其中第三首则主要是歌咏昆仑山与养生的,隐含三青鸟送西王母会穆天子之事。

  迢递槐江岭,是谓玄圃丘。

  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玕照,落落清瑶流。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逰。

  看那遥远槐江上的山岭,

  是称为玄圃之上的高丘。

  向西南可望见昆仑之墟,

  那神光灵气真难以比俦(chou)。

  耸立的琅玕树光明远照,

  西王母瑶池水潺潺清流

  恨不能赶上周穆王时代,

  托乘他的马车一起遨游。

  这首诗里的“槐江岭”,“琅玕树”,是描写西王母在昆仑山居住养生环境的丰饶。

西山经》说:

“槐江之山,多藏琅玕、黄金、玉。

实惟帝之平圃。

爰有滛水,其清洛洛。

”这“平圃”就是诗中的“玄圃”,《山海经?

“平圃”,郭璞注:

“即玄圃也。

”玄圃是天帝——即黄帝的园圃,也是他女儿西王母的居住之地,那是无限光明、美妙、宜人而又圣洁之地。

西南望昆仑之墟,也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而那里,《山海经?

西山经》又说:

“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

“皆光气炎盛相焜耀之貌。

”也就是说那地方光芒万丈。

那琅玕树很高、很高,《山海经?

海内西经》曰:

“琅玕树”,清郝懿行注:

“《玉篇》引庄子曰:

”积石为树,名曰琼枝,其高一百二十仞,大三十围,以琅玕为之实。

”琅玕树的琼枝之子似珍珠。

周穆王和西王母就是相会在这一个富饶而有诗意的琅玕树下,树上挂满珍珠,巨大树枝遮蔽下的养生之地。

诗人陶渊明写出了他恨不能一游的神往之情。

琅玕树结珍珠的琼枝,便衍生出西王母与揺钱树的传说。

见下图。

这是第二次西王母与树结合的故事。

  以上西王母揺钱树座图,采自何志国《四川绵阳河边东汉崖墓》⑤;

揺钱树上的西王母图采自刘世旭《四川西昌高草出土汉代“揺钱树”残片》⑥,都反映了汉代风俗。

  汉魏时代的人认为昆仑山是天柱子。

也许是那时代的人多见八级以上大地震,才导致古人有如此奇特的想象。

晋代张华《博物志》卷一曰:

“昆仑山东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

地下有四柱,四柱广十万里。

地有三千六百轴,犬牙相举。

”⑦既有四柱支撑,天就不会塌下来,就可以养生。

还有“小昆仑”之说。

晋代张华《博物志》卷一又说:

“汉使张骞渡西海,至大秦。

西海之滨,有小昆仑,高万仞,方八万里。

东海广漫,未闻有渡者。

”也是一方神仙养生世界。

而陶渊明诗中提到的昆仑墟,又是四渎之所出。

晋代张华《博物志》卷一又曰:

“四渎河出昆仑墟,江出岷山,济出王屋,淮出桐柏。

”⑧有了四渎,就有了活命的养生之水,生命之源。

  其中第五首是歌咏三青鸟与养生的,隐含西王母在昆仑山会见穆天子之事。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

  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

  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

  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偏偏飞翔的三只青鸟,

  羽毛颜色奇异而可爱。

  早晨接受西王母指使,

  晚上又回到三危山来。

  我想借助三青鸟使者,

  向西王梢话对她礼拜

  在这人世上别无所求,

  唯有酒长寿和乐开怀。

  三青鸟又称“三鸟”。

最早见《楚辞?

九叹》曰:

“三鸟飞以自南兮,览其志而欲北。

愿寄言于三鸟兮,去飘疾而不可得。

”洪兴祖补注曰:

“《博物志》:

‘王母来见武帝,有三青鸟如乌大,夹王母。

’三鸟,王母使也,出《山海经》。

韩愈诗云:

‘浪凭三鸟通叮咛。

’用此也。

”但是在汉代,司马相如把三青鸟混同为太阳神话中的“三足乌“了。

司马相如《大人赋》曰;

“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可见在汉代三青鸟就和三足乌合壁了,太阳中的神禽三足乌,也是西王母养生的的坐骑和侍者。

今日所见汉画像磗常有三足乌和九尾狐作为瑞鸟以及瑞兽站在西王母座旁,作为养生长寿的象征,本此也。

所以陶渊明才说“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也许陶渊明饮的古代米酒,果然与今日的酒不同,而有养生作用,否则他就是因无知而误认为就是养生物。

  其中第七首又是歌咏西王母爱惜绿色三株树,藉以养生的。

这是西王母第三次与树结合。

依然隐含三青鸟,昆仑山,穆天子,这西王母第三次与树结合的诗曰:

  灿灿三株树,寄生赤水阴。

  亭亭凌风桂,八干共成林。

  灵鳯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灿烂辉煌三株树叶如玉珠,

  寄托的根须在赤水的背阴。

  亭亭玉立的桂树迎风招手,

  八棵树就成了茂密的树林。

  灵性凤凰在云彩上面跳舞,

  神奇鸾鸟发出圆润的玉音。

  这虽没有被世人认作珍宝,

  但民得养生却使西王母欢心。

  这是继琅玕树以后,又一种三株树,也是神话中著名的养生树。

给树起名始于中国神话,标志着古人热爱植物,热爱植物就是热爱养生。

尤其喜欢树,给树起名。

所以陶渊明写西王母,三危山和三青鸟的诗,描写西王母的神话环境,必得写上三株树。

海外南经》:

“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一曰其为树若彗。

”郝懿行注曰:

“《庄子?

天地篇》曰:

‘黄帝逰乎赤水之北,遗其玄珠。

”此“叶皆为珠”的神话艺术构思,被采入敦煌壁画,莫高窟西魏第285窟中就有这种“叶皆为珠”的三株树。

莫高窟盛唐第217窟,房屋旁就有五棵“叶皆为珠”的三株树。

以上考述说明,远在先秦时代,敦煌第一景乃是中华本土道教西王母神的养生景观。

此三株树的叶上挂的玄珠乃养生珠,食一颗而为神,故《皇帝传》曰:

“蒙氏女奇相氏窃之(玄珠),沉海去为神。

  三、敦煌有关三青鸟的民间故事

  在敦煌民间,流传着三青鸟的故事。

它是专门谈三危山的西王母民间故事的。

我在1982年至1986年每年暑假两个月,到敦煌采风和研究,在民间听到不少故事。

满有趣的。

那故事是这样说的:

  三危山主峰的木楼旁,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庙宇,叫西王母宫。

相传王母最早就住在这座山上,以后为啥搬到瑶池去了呢?

有一个“三青鸟”的传说。

  古时候,三危山的峰峦叠嶂,瀑布飞泻,桃红柳録,云雾缭绕。

青松密林里有一种奇特的鸟儿,它的嘴唇殷红,顶冠粉白,披一身碧绿色的羽毛,长着三只乌黑闪亮的爪子,叫做“三青鸟”。

  三青鸟的叫声比百灵鸟还要婉转悠扬,性情像少女一样温柔。

它的记性很强,无论千山万水,仙岛古寺,祗要去过一次,就永远不会迷路。

王母十分喜欢三青鸟,把它留在身边,专门叫它传令送信。

她每次出去游山玩水,讲经说法,也总是让三青鸟在前面引路。

时间一长,人们祗要看见三青鸟,从空中飞过,就知道王母又要出游了。

  又一天,王母应邀到天山去讲经说法。

三青鸟在前展翅翱翔,王母驾着五彩祥云与侍女在后相随。

她们飞呀,飘呀,把瑶池的雪峰、青松、绿水都看清楚了,正要按下云头,突然王母想起千枝莲花蒲团忘记带了。

没有莲花蒲团她讲起经来坐不稳,要走神儿,便让三青鸟返回三危山去拿取,并嘱咐它快去快来,别误了讲经的时辰。

  三青鸟飞起来比利箭还要快,它一时三刻就飞到了敦煌上空。

不料,远远看见三危山上火光冲天,烟雾弥漫,心里一惊。

飞近一看,原来整座山被天火点燃,花草树木在熊熊燃烧,飞禽走兽东奔西窜,叫着逃命。

它不觉掉下了眼泪,心想,取蒲团事小,眼下最要紧的是救火!

  三青鸟不顾烈火烧身一头栽进山下的溪水中。

它口中吸满了水,浑身沾满了水,忙飞到空中,把口中和身上的水吐洒到山上,想将烈火扑灭。

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撒呀撒呀,火还是没有熄灭。

但它毫不气馁,仍然不停地来回浴水灭火。

  王母在瑶池边上左等右等,不见青鸟到来,估计出了乱子,实在放心不下,就亲自驾云返回三危山。

当她看到三青鸟只顾吃力地滴水灭火,心生怜悯,便上前慰问:

“三青鸟,你们仿效精卫师姐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