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7705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9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2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docx

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考点25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

2015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考点25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2013年)

一、选择题

1.(2013·大纲全国卷·T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  )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

【考点】北宋的改革与变法

【解析】选B。

范仲淹认为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源在于吏治不整,因此,他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腐败的官僚制度。

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因此,他改革的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

故排除A、C、D。

2.(2013·北京文综·T21)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

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

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

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

②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

③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

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B。

由题干材料可知,题目考查的是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③④表述符合史实。

“十二月党人”是指1825年俄历12月发动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起义的进步贵族青年军官,故②结论错误。

3.(2013·上海单科·T20)这个国家刚刚与英国和法国打了一仗,输得一败涂地,以致民怨沸腾。

人们甚至可以在每个劳动者的前额上看出那些情感的外在表现,而矛盾焦点直指该国最棘手的问题。

据此推断,这个国家将要发生 (  )

A.明治维新B.农奴制改革

C.洋务运动D.南北战争

【考点】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由于落后的农奴制度,俄国最终失败,战争的失败不仅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更加剧了国内的矛盾。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法令》,进行农奴制改革。

故选B。

4.(2013·安徽文综·T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对材料分析解读能力,内容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没有发动群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是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梁启超强调要启发民智。

【解析】选A。

B不太准确,戊戌变法思想来源于西方的启蒙思想,模式借鉴日本和俄国的变法;C太绝对,应是变法不能完全依赖朝廷;D表述错误,戊戌变法并没有发动群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材料只是总结变法失败的教训。

5.(2013·四川文综·T12)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

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相互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

对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  )

①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

②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

③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的吗?

④“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国人民的不同态度及如何研究历史的问题。

研究历史要充分占有材料,尽量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充分性,客观公正地得出正确结论。

【解析】选D。

列克星顿之战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这是通过大量史实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不容置疑的,①的怀疑不合理,排除含①的选项,故选D。

材料中论述受研究者立场影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6.(2013·上海单科·T16)1640年英国革命和1789年法国革命发生的背景有所不同,但诱因相似,即 (  )

A.征税问题B.宗教问题

C.民族问题D.战争问题

【考点】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选A。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计划向资产阶级、新贵族征税,而资产阶级、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内战爆发,而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同样涉及征税问题。

故选A。

7.(2013·上海单科·T24)右侧日记最可能写于 (  )

A.1861年

B.1895年

C.1907年

D.1913年

【考点】预备仿行宪政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由图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立宪”“议院”“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等,可知反映了20世纪初期,清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实行“预备立宪”,故选C。

8.(2013·上海单科·T28)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此处的“三大盟国”是 (  )

A.美国、英国、中国B.美国、英国、苏联

C.美国、苏联、中国D.英国、苏联、中国

【考点】《开罗宣言》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由材料可知是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3年11月,中国、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国际会议,题干材料是会议发表的《开罗宣言》中的部分内容。

9.(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34)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

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  )

A.③②④①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

【解题指南】这是图片式材料型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就是据图的主要变化得出结论。

【解析】选C。

本题图示反映了德国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版图的变化,依据所学分析其变化顺序即可,由图①中的奥匈帝国可以看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应是最早的。

图②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德国版图,应是最晚的。

故选C。

10.(2013·浙江文综·T21)“戴维营协议”是阿、以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以土地换和平”的成功范例。

下列各项中,属于“戴维营协议”重要文件的是 

(  )

A.巴以临时和平协议

B.埃叙共同防御协定

C.《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

D.《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历史推理能力。

掌握签署“戴维营协议”的相关史实是解题的关键。

“戴维营协议

”是埃及和以色列达成的关于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原则性协议。

【解析】选C。

具体推理过程如图:

11.(2013·浙江文综·T22)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

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  )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要注意前提:

四个选项都对20世纪的历史进行了高度概括,但要在里面选出一个“争议最少”的选项。

争议最少的标准应该有二:

一是对20世纪的时间涵盖要完整,反映的内容要全面;二是要尽量用一些中性的语言表述,少一些富含“意识形态”的词汇。

【解析】选C。

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帝国主义战争”这一概括显然把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历史排除了。

缺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20世纪当然是不完整的

错误

B

理由同上

错误

C

对20世纪的重大事件都有涵盖,且概括词的表述比较中性客观

正确

D

没有体现“多极化”,对于20世纪最后10年没有概括进去

错误

12.(2013·重庆文综·T11)硝烟散尽,反思长存。

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这次大会 (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考查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主要内容。

【解析】选C。

A是在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B《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是罗素、爱因斯坦在1955年7月9日于伦敦发表的一个宣言。

D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13.(2013·大纲全国卷·T22)《大西洋宪章》宣称,“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

在现代国际文件中,该宪章首次提出的主张是 (  )

A.维持世界和平B.保障民族自决

C.尊重国家主权D.消除世界贫困

【考点】《大西洋宪章》

【解析】选D。

本题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布的文件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

突破口是紧扣题干中“首次提出”这个限定词语。

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维持世界和平最早见于《凡尔赛和约》

排除

B

保障民族自决最早见于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排除

C

尊重国家主权最早见于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排除

D

“亦不虞匮乏的保证”意思是支持落后国家经济发展,这首次体现了消除世界贫困的思想

正确

14.(2013·浙江文综·T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有整体史观。

本题通过“兴办私学”这一切入点考查中西方的古代文明。

【解析】选C。

①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③朱熹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

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

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

②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

由此排除②。

15.(2013·天津文综·T11)凯末尔说:

“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

”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  )

①废除政教合一

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③走苏俄发展道路

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为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凯末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②措施顺应了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表述符合史实。

而③④与史实不符。

16.(2013·上海单科·T6)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

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   B.吐蕃   C.鲜卑   D.女真

【考点】唐蕃关系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与少数民族吐蕃实行和亲政策。

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成亲。

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尺带珠丹,并结成联盟,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

二、非选择题

17.(2013·江苏单科·T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分)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解答本题需提取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关键信息,并结合两次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重大史实,进行概括提炼。

【解析】第

(1)题,结合材料一“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信息概括回答。

(2)题,结合材料二“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信息概括回答。

第(3)题,结合材料三“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信息概括回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对外来文化态度及改革者角度谈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答案】

(1)条件:

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

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

减少改

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

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

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

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18.(2013·福建文综·T41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10分)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古代

中国和雅典城邦发展社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解题时,既要注意解读和提炼材料信息,又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解析】第

(1)题,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概括指出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古代雅典农商并重的不同。

(2)题,先根据材料一信息简要指出商业发展会减少农业劳动力和国家兵源,不利于诸侯争霸事业。

再结合材料二信息指出,古代雅

典梭伦改革发展农工商经济,为雅典政治民主和社会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

(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

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9.(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T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9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背景时要注意结合均田制遭到破坏的史实作答。

解答两税法的积极作用,可结合两税法的内容加以说明。

【解析】第

(1)题,依据材料信息“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等分析归纳。

(2)题,可依据材料信息“根据

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结合两税法实施后税制的变化说明两税法的积极作用。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6分)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9分)

20.(2013·山东文综·T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

”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

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4分)

【解题思路】本题以宋人话本为材料,依托“三农”问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具有很好的史鉴功能。

解答本题需要对话本有准确的认识。

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通过这一认识,引导学生尊重历史,追求历史真实,学会如何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实。

【解析】第

(1)题借农村老妪之口向世人展示了新法存在的问题。

如材料中提到的免役法,出发点是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在材料中却出现了农民交钱后仍然服役和吏胥里保吃拿要的社会现象。

(2)题关键是对话本的史学价值定位。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反映,但话本属于文学作品,其史料的真实性就需要借助其他史料辨析验证。

【答案】

(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21.(2013·上海单科·T37)“他们”(12分)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没有主人的同意不能离开土地,如果变更给新主人,他们也随之被转让。

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作为其一生劳作的回报,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

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

他们用粮食、水果、蜂蜜、鸡蛋、家禽等实物按比例支付一年的收成。

在和平无事的安宁岁月里,他们常常经营市集。

问题:

(1)材料中的“他们”是指哪一种人?

说明判断的理由。

(8分)

(2)结合材料概括“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形态特征。

(4分)

【考点】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1)题,从材料“不自由”“不能离开土地”、可以转让、为主人无偿工作等信息,可知“他们”是指俄国的农奴;第

(2)题结合材料“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他们常常经营市集”判断这种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

【答案】

(1)水平1:

基于材料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8分)

·农奴。

他们与主人之间有人身依附关系,如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人身不自由;主人不同意不能离开,随主人转让。

他们与主人之间是依靠权利与义务(契约、法律关系)来维系的;如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但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或有权继承父辈的田产、使用当地的磨坊,但要向主人纳税。

水平2:

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或判断理由不准确(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

(0分)

(2)水平1:

做出的概括与材料中的信息一致,且概括正确完整。

(4分)

·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土地;使用当地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他们常常经营市集。

据此可知,庄园有农业、手工业和集市交换,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水平2:

做出的概括与材料中的信息部分相符,或概括较完整(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

(0分)

22.(2013·重庆文综·T14)(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

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

王曰: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

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

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

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

他说:

“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摘编自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