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7776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单元沉和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

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种,实验记录表。

7个,物体1小组实验一:

水槽

小组实验二:

水槽,萝卜,橡皮,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谈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

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

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

浮。

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

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

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

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

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

因。

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

,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

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

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组织交流,概括: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小结:

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

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

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

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

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

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引导: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出示材料:

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实验一:

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

小球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实验二:

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

立方体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组织交流:

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

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

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提供实验材料:

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说明:

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状态。

组织讨论:

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

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

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

教学后记: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

导入:

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分析:

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讨论:

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讲授: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

方法是:

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

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

再把

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

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状量杯里的水量

放入后

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

沉浮状况

实心团200

沉的形状200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

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

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

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

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集体制订比赛规则:

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

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

并控制时间。

测试:

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

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

木筏、独木舟、

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

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

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

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

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一、准备

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画出船的设想草图;

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

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交流:

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拓展活动:

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

板书设计:

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造个性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

教学后记:

浮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

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

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

杯,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

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

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

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

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

浮力。

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讨论怎样测量浮力:

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

是多大呢?

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

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有怎样的关系?

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后记: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提问: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

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

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

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录在表格中。

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概括: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有

关,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

板书设计: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教学后记: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

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

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

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

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提问:

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实验记录

水的量食盐的量沉浮情况

00毫升

00毫升

00毫升

00毫升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

思考:

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后记: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讨论:

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讨论:

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

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

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