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8062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

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表1

测图比例尺

图根点密度(点/KM

埋石点(点/KM

1:

1000

40

12

图边、图角处与其他小组布设了适量的公共控制点。

⑷、点位的设置本着利用率高(即视野开阔)、图形强度好、通视、便于设站、观测、利用、保存等原则布设。

⑸、图根点一般采用临时标志:

木桩、铁钉。

⑹、首级控制点间距应在100—200米,为保证接受卫星信号好,应避开高树、电力线,保证道路通畅,不影响观测。

⑺、导线选点的原则:

①导线总长及导线边长按相应观测等级的规范要求执行,见表2。

图根导线测量技术要求(测图比例尺为1:

1000)表2

附合导线总长(m)

平均边长(m)

导线相对闭合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110

2

±

注:

n为测站数。

当为1:

1000比例尺测图时,附合导线长度允许放长至上表中规定的1.5倍,此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超过图上0.4㎜。

当导线长度短于表中规定的

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图上0.3㎜。

(摘自《地形测量实习指导书》,第六页,图根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②点位利于保存(土质坚实、避开道路当中等,免受破坏)、且利于安置仪器及观测。

③相邻点位通视好,且便于测角、量边。

④点位的周围视野开阔,利用率高。

⑤导线的边与边之间沿着平缓的道路、河堤等延伸,避免突然大倾角延伸。

⑥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避免从短边突然转向长边,或者从长边突然转向短边。

⑦当采用电磁波测距仪测距时,视线应避开电磁场。

㈣、观测方法及限差要求

⒈四等水准测量

⑴、四等水准路线布设形式:

可沿未知点和起始水准点布设成闭合路线。

⑵、观测程序(使用双面标尺):

①在测站上安置仪器、调焦。

②照准后视标尺:

先照准黑面,读取视距、水平中丝读数;

再照准红面,只读水平中丝读数。

③照准前视标尺:

上述程序可简述为:

“后—后—前—前”或“黑—红—黑—红”。

⑶、观测限差:

仪器:

S3级水准仪

四等水准测量观测限差表3

项目

限差

路线闭合差

20

(毫米)

视线高

三丝能读数

视线长

100m

前后视距累积茶

3m

视距累积差

10m

同一标尺黑红面中丝读数之差

3mm

一测站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

5mm

①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闭合环线的水准路线单程视距总和,以km单位;

当L不足1km时,取L=1km。

②表中n为往返测段、附合或闭合环线的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

③在相邻两固定点之间应进行偶数站观测,仪器到两标尺的距离在100以内。

④观测时视距差超限,需要调节。

当前视为转点时,移动前尺垫;

当前视为固定点时,移动仪器。

⑤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小于80—100㎞,结点间长度小于30㎞。

⑥只有在记录者计算观测数据符合线差要求后,方可换站,后尺才可移动变为前尺。

⑦立尺者应该站在标尺的侧面,观看标尺是否前仰或者后倾。

⒉水平角观测:

⑴、观测方法:

一级图根控制使用全站仪,采用测回法,观测两测回。

使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最基本方法,常用于观测由两个方向所夹的单个水平角。

⑵、观测步骤:

用测回法观测见右图中的水平角β的大小,一测回观测步骤:

1在B点安置(即对中整平)全站仪。

2盘左瞄准左目标A,置零,读取水平角读数

,记入水平角观测手簿中:

松图2

开水平制动螺旋,顺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瞄准右目标C,读取水平角读数

记入观测手簿中,则盘左测得的水平角植为:

β

=

-

此称为上半测回。

3盘右瞄准目标C,读记水平角读数

松开水平制动螺旋,逆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瞄准目标A,读记水平角读数

则盘右测得的水平角值为:

此称为下半测回。

4当β

与β

互差不超过规范规定的限差时,取其平均值β=

(β

)作为结果。

上半测回与下半测回合称为一个测回。

水平角观测限差表4

项目

限差

仪器对中差

≤3m

仪器整平误差

照准部转至任何方向时,照准部管水准器气泡中心偏离零点不超过一个格

上、下半测回角值互差

≤40〞

不同测回同一角值互差

≤24〞

㈢、垂直角观测

⑴、观测方法(中丝法):

1在测站上安置(即对中整平)全站仪,在照准点上安置棱镜。

2用盘左位置从零方向至末方向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照准各个目标,读数、记录,这称为上半测回。

3倒镜,用盘右位置从末方向至零方向逆时针方向依次照准各个目标,读数、记录,这称为下半测回。

上述上、下半测回观测合在一起,称为一个测回观测。

⑵、垂直角、指标差计算公式:

盘左为顺时针注记形式:

α=

(R–L–180゜)(垂直角一测回公式)

X=

(R+L-360゜)(指标差一测回公式)

垂直角观测限差表5

仪器

一测回各方向指标差互差(″)

一测站各测回同一方向垂直角互差(″)

J6

24

⑷、注意事项:

1零方向不用对度盘,测回间不用也不能变换度盘位置。

2可对单位方向单独观测,但此时应注意测量规范中的具体要求。

3限差的采用,应视观测方法,目标的倾角大小不同而异,具体请参见测量规范。

㈣、导线边长观测

在测站上安置全站仪,在照准点上安置棱镜,连续四次按平距按钮,读记读数。

当平距互差﹥3mm时,应重新测量。

三、图根控制测量方法

㈠、踏勘测区,选点布网

⒈测区概况(小组测区)

本次实习我小组所分派的测区位于德惠市朱城子镇西北方向,测区被三条水泥路以及玉米地包围。

南北走向水泥路贯穿整个镇子,是朱城子镇主要街道,道路两侧分布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

测区内主要地貌为居民地,有三条乱掘沟。

两条沟沟底北高南低,一条沟底西高东低,测区内有一个小型木材加工厂,一个小型车斗加工厂,在测区北部有一片烈士墓地,测区西南部有一教堂。

⒉作业方法:

重要原则:

“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逐级控制”。

在图根控制测量过程中,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如下分配:

三人负责棱镜与配套脚架,一人为观测员,一人为记录员,一人机动(每天轮换工种)。

测区划定后,进行了四个半天的测区踏勘与导线定点工作。

先绘制出测区内宅前屋后的巷道,根据碎部测量的需求以及测区内地物地貌的分布,布设一级图根控制点。

⒊仪器工具:

点位标志(木桩或大铁钉)、小铁钉、斧头、油漆、红布、毛笔。

⒋注意事项:

①全测区内不得出现编号相同的点。

②木桩上的编号应注写于接近木桩顶端处,免得钉木桩时埋进土里。

③先打木桩,后钉小钉,以钉帽作为点位标志。

④对于难找的点位,应画草图,做点之记。

⑤点位在水泥路面时,应将路面的尘土吹净后在洒红油漆做标记。

为防止钉于路边的点位标记被掩盖,在路边的电线杆、墙脚或者固定不动的明显地物上用红油漆标注点号以及点的方位。

⑥用内业字体在地面标注点号,字头朝北。

⑦在土路做好点位标记后,如地面有草丛,则将油漆洒在草丛上做点号标注;

如地面都是土则将红布条上注写点号并将其钉在点位木桩上,并在附近的固定地物上注明点号及方位;

如点位周围是玉米地,可将红布条系在玉米杆上,确保下次来测量时仍然能找到。

㈡、图根控制测量外业:

⒈仪器工具:

全站仪一个,棱镜两个,脚架三个,小钢卷尺三个。

⒉作业内容:

根据图根控制测量网形图,确定每个控制点上应观测水平角、垂直角、边长,作业中应携带测区草图,以免漏测方向。

⒊作业方法及限差要求:

水平角—测回法观测两测回,垂直角—中丝法观测两测回。

⒋图根控制外业观测注意事项:

①对于背景模糊的点位,设置了明显的辅助照准标志(组员艳色衣服),以便寻找。

②观测者在作业开始前,先找到各观测方向,记住目标背景的地形特征。

③照准目标时,先用粗瞄器瞄准目标,然后,再用望远镜精确瞄准。

④水平角观测时,瞄准目标根部;

垂直角观测时照准目标顶部。

⑤垂直角观测时每站量取仪器高及觇标高。

⑥观测过程中,观测者不随意离开仪器;

休息时,将仪器收好,盖上仪器箱,放倒脚架。

⑦记录员认真进行记录。

原始读数复诵后确定无误再记录到手簿中;

严格执行“测量外业手簿记录与资料整理的一般规则”中的有关记录数字修改规定。

⑧经纬仪对中误差应控制在3㎜以内;

对于边长较短的观测方向,其照准目标测站仪器更应严格进行对中。

⑨每天必须有两个人200%独立检核观测手簿。

⑩观测过程中,不要在同一测回内左右晃动照准部,应在盘左位置顺时针转动照准部,而在盘右位置逆时针转动照准部。

关于“严格执行‘测量外业手簿记录与资料整理的一般规则’中的有关记录数字修改规定”细则补充:

水准测量记录手簿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字体:

使用测量记录体数字。

②字大:

靠近底边线、占格高的三分之二。

③记录手簿从头开始逐页记录,不空页,更不作它用。

④记录手簿上的任何文字或数字不用橡皮擦拭或刀片刮。

⑤对读错或者记错的数字进行更改时,用整齐的横线或者斜线将其划去,然后,在其上方(格内)写上了正确的数字——被划去的数字仍能看清楚。

⑥记录手簿上的所有数字或文字用铅笔书写。

⑦对于水准测量,原始中丝读数的后两位(厘米位和毫米位)数字没有更改;

有错时,本测站已测数据用一条斜线划去,然后,对本测站进行了重测、重记。

⑧记录手簿上的所有内容不允许转抄。

⑨记录手簿上两个相关的原始读数,不允许同时更改。

㈢、图根控制测量内业

⒈计算工具:

计算器,电脑。

⒉计算内容:

图根控制点的平面坐标、高程,并评定其精度。

先对外业记录手簿的水平角、垂直角、平距进行检查,确定没有错误后依据测站以及计算要求将所需数值抄在计算表格内。

计算过程,先用指导老师自己编写的导线计算程序进行检查,合格后再进行人工计算。

每两人一组,同进度进行计算,同时对照检查。

⒊计算方法:

图根级平面与高程控制的内业计算,按近似平差方法进行计算。

⒋计算限差:

⑴、计算时角值取至

,边长、高程、高差和坐标取至1mm。

⑵、同一条边往返测高差较差不得超过

(米),(

为边长,以百米为单位)。

⑶、三角高程路线闭合差不得超过40

,(L为路线总长,以km为单位,不足1km时,L=1km)。

⑷、三角高程计算时,“球气差”小于

时,可不加改正。

四、地形测图方法

小组成员分配如下:

一人负责碎部立尺,一人负责绘制草图,一人负责记录数据,一人负责观测,两人负责量距。

㈠、测图前准备工作

⒈裱糊图板。

⒉检查仪器。

㈡、作业方法:

因为测区内的地物比较凌乱,视距以及视野均受到限制,我们用了“草图法”模式,现场绘制草图,室内用编码引导文件或用测点点号定位的方法进行成图。

㈢、使用工具及仪器:

HB、2H铅笔各一枝,小刀一把,绘图橡皮一块,A3纸两张,经纬仪一台,标尺一根,脚架一个

㈣、测站工作顺序:

⒈J6经纬仪:

⑴、在测站架设仪器,对中整平。

量取仪器高。

⑵、先找到度盘的零刻度处,用度盘制动按钮固定。

用竖丝瞄准制零目标的根部,松开制动按钮,定零。

顺时针转动照准部,找一个易照准尖状建筑物,如房角、电线杆的顶部尖端物。

测定其角度并纪录,作为一个检测角,在测完10-20个碎部点后回测检测角,看其角度是否有偏差,如无偏差可继续观测,偏差较小可调整检测角度后,继续观测,偏差较大,则必须重新置零重测。

⑶、立尺员根据草图员的指令,在房角、墙角等其他数字成图要求的地形图式点位立标尺定点,前提测量员能够观测到。

测量员进行测量,读取视距作为斜距,中丝读数作为目标高,然后读水平角,天顶距。

记录员重复读数,确认无误后记录。

⑷、草图员与记录者每隔20左右个碎部点进行一次对照,以免漏点或者标记出错。

⑸、若标尺不在地面上时,立尺者应及时向记录者报出标尺抬高高度。

⒉全站仪:

⑴在测站上安置全站仪,进行对中、整平,仪器对中偏差应小于3mm。

并在测量前量取仪器高,取至厘米。

⑵打开电源进行仪器参数设置,如:

水平角、天顶距、斜距。

⑶取与测站相邻且相距较远的一个控制点作为零方向点,将全站仪准确瞄准零方向目标,然后按照全站仪水平度盘制零的方法制零,定零后同J6经纬仪一样设置检测方向。

⑷草图人员到达一个测站后,根据该测站所能观测的地物,进行现场绘制草图。

⑸立镜人根据草图人员的指令,在碎部点放置棱镜,用全站仪准确照准待测碎部点进行水平角、天顶距和斜距测量,在测量后测量人员把全站仪屏幕上的显示的结果,诵读给记录人员进行记录。

⑹立棱镜员应随时报出棱镜高。

在进行碎部测量的时候,由于有的地物特征点不能直接观测到,我们在可以确定其方位的方向线上定两点进行观测,用皮尺量取定位点与特征点间的距离的方法来确定,这样就提高了外业测量的速度。

㈤、测量注意事项

1.仪器架设好之后应立即量取仪器高,防止忙于换站遗漏。

2.置零后应先顺时针照取检验角。

3.每观测一定量的碎部点之后应该回测检验角,进行检验。

4.草图者与记录者应时时进行点号对照,防止出错。

5.当尺高有所调整时立尺者应及时报出。

6.绘制草图时应注明地物的特性以及电线杆和通讯杆的线路走向。

㈥、室内成图

⑴、每天碎部测量结束后,回到基地,将当天碎部点全部输入计算机并保存,以备数字化成图时展点用。

⑵、外业观测与内业导线计算及高程计算全部完成后,将所有先前保存的碎部点按照CASS展点要求进行整理后,展到CASS5.0的绘图板面上。

⑶、参照草图检查碎部点是否大致在正确位置,若一测站的碎部点不对,则要查对测站坐标,若单个碎部点出现错误,则应将计算机内的碎部点数据与外业观测手簿上的数据进行比对,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若没有错误,则可进行画图工作。

⑷、根据《1:

2000地形图图式》的要求,并对应草图表示的地物属性,在计算机上绘制地形图。

⑸、绘制完地形图后,由两人一组进行检查。

⑹、成图上交,小组测区间拼图。

⑺、成图注意事项:

1碎部点输入时应有两人一组一起输入,读数者边读数边检查输入的数据。

2绘制地形图的过程中应该不时的进行保存与存盘,防止断电或者电脑出现故障影响成图进程。

⒎碎部测量的最大视距遵守了表6的规定。

碎部测量最大视距表6

比例尺

地物点(m)

地貌点(m)

80

120

注:

在进行碎部测量时,对于比较开阔的地方,在一个高点上

可以测完大半幅图,就不要因为距离“太远”(其实也不过几百米)而忙于搬站。

对于比较复杂的地方,就不要因为“麻烦”(其实也浪费不了几分钟)而不愿搬站,要充分利用全站仪的精度。

五、质量分析

㈠、自我检查

⒈四等水准测量内外业计算数据:

1外业观测过程中每一测站的视距差,视距累积差以及视距均严格控制在规范要求的限差之内。

2内业计算的高程路线闭合差也严格参照规范要求。

3组间重合点都已与其他小组进行比对,均在限差要求内。

⒉水平角测回法观测外业计算数据:

记录员在外业观测记录时,半测回角度互差与一测回角度互差均是实地计算,只有互差要求的范围内才可换站。

⒊垂直角观测外业计算数据:

在外业观测记录时,有两名记录员同时同步计算指标差与垂直角,只有当两者的互差符合要求之后才可换站。

⒋导线内业计算数据:

每条导线在计算之前都先算其它导线角度闭合差,只有在角度闭合差符合限差时才进行计算,计算时有两名人员同步进行,同步检查。

⒌三角高程计算数据:

⑴、直反觇高差计算:

直反觇高差较差均符合0.04s的要求。

2、高程配附计算:

高程路线闭合差只在路线闭合差允许值的范围内才会将其写入正规表格。

以上的图根导线计算与图根点高程计算均在指导教师编辑的程序下检查合格才进行计算。

详细情况请见表(7)。

重合点坐标与高程比对详情请见附表(8)。

㈡、碎部测量检查:

在测区内随机选取测站采集占所有碎部点10%的碎部点,室内输点在已画好的地形图上展点,比对点位、高程,以此来进行碎部测量检查。

若有三个碎部点不合格则重新测量。

观测与计算精度指标统计表

表7

观测或计算精度指标

平均值

实际

max

实际min

规范限差

1

水平角半测回角值互差(″)

24〞

0〞

7.0〞

水平角不同测回角值互差(″)

22〞

3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4

垂直角指标差互差(″)

4.2〞

5

垂直角互差(″)

15〞

4.1〞

6

四等水准视距差(m)

3m

0m

≤3m

1.1m

7

四等水准视距累积差(m)

3.1m

0.3m

≤10m

1.7m

8

四等水准同一标尺黑红面中丝读数之差(mm)

3mm

0mm

≤3mm

1.5mm

9

四等水准一测站黑红面高差较差(mm)

5mm

≤5mm

1.6mm

观测与计算精度指标统计表

续表7

平均值

10

导线角度闭合差

84〞

4〞

≦40

(n为测站数)

43.5〞

11

导线坐标闭合差

92mm

12mm

37.3mm

56mm

2mm

21.8mm

13

103.8mm

13.4mm

51.2mm

14

高程误差配赋路线闭合差(mm)

36

-41

(L以km为单位)

-3.1

15

四等水准视线长(m)

59.0

30.0

100

43.3

16

四等水准路线闭合差(mm)

30

16.5

17

直反觇高差较差(m)

0.024

-0.026

0.04D

(D以百米为单位)

-0.003

六.组织安排

7月2日出发进驻德惠市朱城子镇,进行为期三个星期的校外生产实习测量。

为保证完成实习任务,确保实习质量,在实习中,组成实习队。

在实习队中,设有技术指导老师,后勤老师。

实习班级共划分为7个实习小组,每个小组设有正、组长各一人。

每天驻地都有三名同学留守,帮厨以及照看驻地内的仪器和电脑。

我们组有正组长、副组长各一人,组员4人,其中组长由王燕担任,副组长由陈冲担任,组员:

王云男、任文强、刘晔、苏欣。

正组长主要负责安排小组的日常工作;

协助副组长管理仪器、工具、资料;

每天外业工作结束后,安排组员检查当天的外业观测纪录手簿及整饰地形原图,并负责监督检查;

负责小组的技术资料上交工作;

在组员遇到技术上的问题的时候,组长积极帮助指导、解决。

当正组长因事不在时,副组长负责安排了小组的全面日常工作。

每天的具体人员安排由测量任务决定。

导线测量时,三人负责测量所用仪器以及脚架,一人记录,一人观测,一人机动。

碎部测量时,一人观测,一人记录,一人绘制草图,一人立尺,一人量距,一人机动。

所有人员的任务不固定,每人轮换工种。

七.经验教训

㈠、踏勘选点

土路制点标志:

问题:

表面看似松软的土路,实则在土的下方多有砖块,当木桩钉到一半时就发生劈裂,只好重新换桩再钉,这样费时费力。

解决方法:

可将木桩适当地减短将尖部削尖,或者采用榆木,在向下钉的过程中要轻重有度。

优点:

定点时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损耗,加快工作进程。

㈡、四等水准测量

⒈视距差:

用目量测站到两标尺的距离差不多,当立好仪器观测时发现视距差超限,再换站搬动仪器或者移动转战的前尺,费时而且还容易使人心里烦躁。

路面若是水泥路,可选择数水泥块的方法来进行安站,一般一个水泥块为四米。

可控制视线长,也可控制视线差,加快进程,缩短观测以外的时间。

⒉视距累积差:

当视距差的符号相同时,他们累积时就会造成视距累积差超限,影响成果质量,还得重新观测影响工程进度。

由记录者计算提醒观测者适当选择测站位置,使前后视距差符号交替。

减少超限情况从而提高测量速度。

⒊测站数:

由一个固定点到另一个固定点时,两点之间的测站必须为偶数,由于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路线太长,无法进行估计,可能出现奇数。

记录者记录测站站数,由组内机动人员探路,查数水泥块,记住周围特殊地物,从而控制测站数。

控制测站减少没必要的返工。

⒋后尺垫:

水准测量中,后尺垫一旦移动,就再也无法找回原来位置,造成路线闭合差超限,就必须重新测量,会造成组员心情焦躁,影响工作进度。

组内所有人员时时提醒立标尺者注意尺垫,立尺者不能心情烦躁

㈢、图根导线控制测量

⒈水平角观测记录:

水平角记录计算时,半测回角值计算错误导致一测回角值错误,在内业导线计算时,角度闭合差容易超限,计算出来的控制点坐标不正确。

外业记录结束后,外业观测手簿回到基地应由两人单独进行计算检查,查找错误与失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