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8073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doc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doc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作者高志建

【探究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2).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学习过程的反思能力,提高归纳与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善于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仪器用品】

试管、胶头滴管、试管架、镁、铁、铜、锌、银、硫酸铜、硫酸铝、硝酸银、稀盐酸、稀硫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

(因为黄铜-铜锌合金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

张阿姨买了一条金项链,比市场的价格要便宜多了,她既高兴又害怕。

聪明的同学们,你能帮助张阿姨辨别这条金项链真伪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引入】:

1、为什么古人和现在的人们通常用金、银等金属材料来制作钱币和手饰,而不用铁等材料?

2、前面我们在学习酸的性质时已知道:

酸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

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3、生活中,有些食物不宜用铁锅煮,如杨梅,山楂等等。

绿豆汤是大家都喜欢的食品,但是它在烹饪过程中也同样不宜用铁锅来煮,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绿豆的豆皮会与铁锅反应,使得绿豆汤变色甚至产生毒素。

因此大家一定要记住绿豆汤不能用铁锅来煮。

这些现象说明金属可能与酸反应

【讲解】:

要解释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问题】:

不同金属与酸的反应。

【实验设计】:

1.选取MgZnFeCuAg五种金属分别放入同浓度的稀盐酸或稀硫酸中,并观察产生的现象。

2.铝丝与硫酸铜溶液,铜丝与硝酸银溶液以及硫酸铝溶液的反应及现象

【探究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记录

结论或解释

1.取五支试管,分别在试管中放入两小块的镁、锌、铁、铜,银再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2.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镁与稀盐酸:

反应剧烈,产生气体很快

锌与稀盐酸:

产生气体较快

铁与稀盐酸:

产生气体较慢

铜与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银与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放入金属、、

的试管中有气体生成,用燃着小木条放在试管口,听到声音。

反应的剧烈程度:

>>

、、、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

写出它们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2

3

由能否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可得出镁、锌、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由反应的剧烈程度可得出镁、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3.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

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

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

1.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有;

2.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丝表面;

3.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2.

用“>”或“<”表示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A1Cu;CuAg。

由实验探究可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根据已有知识和上述探究过程,并查阅资料,归纳和总结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交流讨论】黄金与黄铜(铜锌合金)的外观很相似,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鉴别黄金与黄铜?

【讲解】

1、灼烧,观察是否变黑,变黑的是黄铜。

2、放入盐酸中,看是否有气泡产生,有气泡产生的是黄铜。

3、放入硝酸银溶液中,看是否有银白色固体析出产生,有银白色固体析出的是黄铜。

【知识梳理】

一、金属跟酸反应放出氢气的反应规律:

(1)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酸中的氢,金属越活泼,反应越剧烈。

(2)酸一般指盐酸和稀硫酸,不能用浓流酸,硝酸。

否则得不到氢气。

(3)Fe跟酸反应生成的是亚铁盐。

【练习】:

下列金属跟酸能反应而放出氢气的是

(A)Fe和H2SO4(B)Ag和稀HCl(C)Zn和HNO3(D)Al和浓H2SO4

【练习】:

不能由金属跟稀硫酸直接反应制得的物质是

(A)MgSO4(B)FeSO4(C)CuSO4(D)Al2(SO4)3

二、金属跟盐溶液反应规律:

(1)反应物中单质金属要排在盐中金属元素前面。

(2)反应物中盐必须是可溶性的,即是盐溶液,否则反应不能进行;生成的盐也要可溶,否则反应不能持续进行。

(3)K、Ca、Na等活动性极强的金属由于常温下就能与盐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生成碱,故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

(4)Fe跟盐溶液反应生成的是亚铁盐。

(5)一般单质金属不和碱反应。

三、金属跟混合盐溶液反应的次序: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越后面的金属,越易被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或者说:

金属活动性相差越大,置换反应越易发生。

【练习】:

将一定质量的铁粉放入足量相同质量分数的Cu(NO3)2和AgNO3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测得滤渣中只含一种金属,该金属是

(A)Fe(B)Cu(C)Ag

【练习】:

向含有CuCl2、ZnCl2、HCl的溶液中撒入过量的铁粉,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

(A)ZnCl2、HCl(B)FeCl2、CuCl2(C)CuCl2、HCl(D)ZnCl2、FeCl

【总结】

1)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稀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K、Ca、Na十分活泼在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教学案例的理解

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自身周围的世界,从化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体会、感悟学习化学的价值!

科学探究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同时科学探究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

用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成为教学

实践的标准和教学研究的热点

关注过程与方法,积极探索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重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渗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

化学试卷中有更多试题的编制立足考生发展和实际生活需要,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科特点,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自身周围的世界,从化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体会、感悟学习化学的价值,设计了许多题意情景与实际问题情景一致且真实的好题。

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获得了大量具体性知识,缺没有得到智慧的启迪、观念的建立、能力的提高,即便是学生应试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教师自己的认可。

如何转变这种状况?

不是简单的采用探究式教学、创设真实背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等就可以解决的。

需要我们转变知识教学的基本观念和范式。

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反思为什么要教这个知识,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科学家为什么要建立这个知识?

这个知识结论是人们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挑战,采用了什么不一样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路和方法,从而发现和获得了这个知识。

有了这个知识之后,可以让人们看待物质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发生什么变化?

可以让我们具备什么能力?

能够解决什么新的问题,

A、教师缺少高水平教学活动的观摩机会;B、实验设施和实验用品不足;C、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D、教师缺少与名家名师的沟通机会;E、学生缺乏学习动力;F、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够先进;G、教师缺少科学探究的体验;H、教师缺少组织探究教学的经验;I、教材还需要完善;J、高质量的教学配套习题缺乏;K、教师缺少了解学生已有认识和学习障碍的策略和方法;L、教师缺少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M、教研活动水平不高;N、教师的化学学科功底不足;O、教师培训活动失效;P、学校领导不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