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8293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docx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项目申请书

项目类型:

编号:

亚类说明:

 

西南石油大学

校级科技基金项目申请书

(人文社会科学类)

 

项目名称: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高校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

项目负责人:

蒲勇

职称/学位:

副教授

研究领域:

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

出生年月:

1965年10月

单位(院、系、室):

化学化工学院

联系电话:

83032244

起止年限:

2011年12月——2012年12月

西南石油大学科研处制

2011年11月23日

 

填写说明

1、请认真阅读《西南石油大学科技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及有关申报通知要求,按规定填写;

2、所填各项内容要求科学严谨、实事求是、表述清楚、简明扼要、层次分明,尽量列出小标题并加黑;

3、正文部分用仿宋小4号字填写;

4、推荐意见须由项目所属学科对应的二级单位学术委员会填写,并就“申请书真实性”、“学术水平”、“项目可行性”及“支撑条件”等签署具体意见。

5、本申请书统一用A4普通复印纸套印成册,一式5份交科研处。

 

一、项目基本信息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生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高校改革逐步深入,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网络迅速普及,教职工流动性增大,等等。

这种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解决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本项目就国内各高校基层党建的情况进行了综合的研究。

针对高校新形势下基层党建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创新。

项目就A创新组织设置模式B创新党员发展模式C创新党员管理模式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获得了较大的成果,对我校基层党建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关键词(3—5个)

党组织建设、组织设置模式、党员发展模式、党员管理模式

项目组主要成员

编号

姓名

年龄

职称/学位

分工

工作量(月)

本人签名

1

 

2

 

3

 

4

 

5

 

6

 

申请经费(万元)

1万元

其它经费(万元)

其中:

科研业务费

实验材料费,包括问卷4000份

0.4万元

资料、印刷及出版费等

0.6万元

二、报告正文

(一)立项依据(课题设计论证)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的意义

高校基层党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一)党员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从大学生党员发展上看,考察难度加大,影响发展党员的质量。

具体表现在:

一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日益发展与观念的开放,各种价值观念也快速涌现,多元价值观之间的碰撞日益激烈,部分同学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弱化甚至丧失,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

二是对大学生入党的考察较多地集中在学习成绩和社会公德等方面,较少考验发展对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党性表现。

三是党组织在培养目标方面缺乏发展的眼光,很多支部仍把党员培养目标局限在传统的某些观念上,对判定是非的能力和政治素质等科学内涵的培养不足。

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相对薄弱。

具体表现在:

一是与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相比,中青年教师在政治上要求进步的氛围总体上不是很浓。

二是基层党组织在教学科研业务工作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明显的􀀁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中青年教师新党员数量有逐年减少趋势。

三是部分基层党支部抓教学科研业务投入多,工作力度和热情大,而对党建工作,对党务干部配备、发展党员、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忽视,精力投入和工作力度小,工作摆不到应有的位置。

(二)高校流动党员缺乏有效管理体制:

大学毕业后,学生党员流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一个新情况、新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员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多,未能将党组织关系按时转移而滞留在校的比例逐年增多、党组织关系滞留人数越积越多,这就给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部分流动学生党员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动学生党员存在􀀁两不管,两头松􀀁现象;有的在党组织关系转移过程中,出现讲人情关系、扯皮推诿现象;有相当一部分预备党员因党组织关系转移不及时,不仅影响了党组织对其预备期的教育管理,而且也无法在预备期满后按时办理转正手续,影响党员作用的发挥。

(三)基层党组织职责不清、目标不明确:

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不清,尤其是涉及基层党组织与行政的关系。

虽然强调党组织要参与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但对于基层党支部,如何参与、以及参与到什么程度,难以界定,从而导致实际参与的落实困难。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不够明确。

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更多地被看作是软任务,工作目标难以量化,由此造成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对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和方式认识模糊,工作缺乏动力。

(四)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入党后再教育环节较薄弱:

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入党后再教育薄弱依然存在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中,主要表现在:

党员的组织活动与党外活动脱节,与团组织、学生社团群体活动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真正将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定位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一宏观目标;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贫乏,形式相对单一,质量不高,其中多半是用来解决新党员发展问题或读报念文件,而思想的交锋、深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增强党性修养的活动较少;在手段上没有及时把握和运用网络等科学载体来促进党建工作,更新工作方式和手段。

基层党建载体创新是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伴随着近年来高校学分制、弹性学制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年级、班级概念逐渐淡化,以系、班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高校党建工作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载体。

其研究的意义在于:

(1)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需要。

我党在革命时期总结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既是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也是党充满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对于发展对象、学生党员而言,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需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并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发扬党联系群众这一组织优势,密切与同学的联系,能更好地为同学提供服务;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自查和自省,并能虚心接受同学的监督与批评,及时纠正自身的错误和偏差。

本课题将对如何让学生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讨论,用新的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推动和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2)是学校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但是针对学生的活动,无论是学生的集体活动还是个体活动,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指导体系和载体,更多的是一些零散的类似于游击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并且绝大部分组织者主要是根据以往的一些经验来进行操作和组织。

因此形成一个全新的平台去承载基层党组织建设即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是高校急切需要的。

而经过系统的工作后形成的一系列措施也将极大的推动我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顺利高效进行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为学生构建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赢得企业的青睐。

(3)是学校以人为本提升学生工作者基层党建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建立一套完善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对我校的学生管理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对学工队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校园内逐渐出现了新的一批学生工作者,他们大都比较年轻,在基层党建中存在着严重的借鉴或者说照搬的情况,完全按照是否符合既定条件进行基层党建工作,这样是不利于当今基层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的。

本项目本着以人为本,以促进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学生素质为中心进行研究,建立一套适合我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的管理机制,将从学生考察、党员服务、思想提升等几个方面详细的进行阐述,确保我校学生工作者基层党建工作能力得到提升。

(4)是进一步提高党员培养质量,加强对党员继续教育的需要。

目前高校党建工作经过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年级有发展对象、二年级有党员、三年级有党小组”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格局。

同时,也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

党员的培养教育形式单一,理论灌输多,实践锻炼少,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学生入党存在把关不严、考察不全的现象;党员转正后的后期监督和教育不到位,部分党员思想上麻痹,行为上松散;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够显著,党员的群体影响尚未形成辐射作用等等。

因此,如何在扩大党员发展比例和数量的同时,保证党员的质量,真正把优秀的青年学生吸引到党组织中来,是当前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创新性的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有效载体可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党的教育,凸显党员的先进性。

(5)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需要。

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学生党员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教育与党性锻炼,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五带头”作用,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6)对外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党员基层建设和党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全国各高校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新时期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研究,我校刚实现本科一地办学,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提高。

本项目针对这一形势提出,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A是创新组织设置模式

充分发挥党支部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做好班级建支部的工作,努力实现高年级班班有支部的党建格局;适应规模条件下学生园区生活和学习方式,大胆尝试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临时党支部和流动党支部,让党组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就在身边,榜样就在身边。

具体的方法主要有:

抓好新“三进”——“进网络、进宿舍、进社团”等。

如:

进网络即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立党建网站、博客、QQ群等交流平台,在网络上建立信息发布渠道,在第一时间发布即时新闻,使党员同志和其他同学以最快速度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新闻,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建立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经典著作,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等文献资料上网,形成网上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同学们提供理论思想武器;建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将优秀的文化作品(影视、文学、书画等)上网,使人们在浏览中愉快地接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熏陶与灌输;引导学生党员和群众同学关注理论热点,掌握最新研究成果,指导具体工作实践;也可开设“热点问题论坛”等,引导同学采用“留言板”、“网上聊天”等形式,发表意见,统一思想等,还可建立网上党校,使每个党员都能在“网上党校”深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B是创新党员发展模式

党员发展标准与成才标准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在党员发展中,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积极探索新型的党员发展模式。

要严格公示制度、推优制度、评议制度、测评制度,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群众基础、学习成绩、工作业绩,真正把那些学习好、表现好、成才意识强的学生,吸纳进积极分子队伍中来,变被动吸收为积极主动培养;特别是将各级各类竞赛活动的优胜者和各类社团中的骨干分子,纳入培养视线,既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又通过压担子、交任务,使其经受锻炼,在政治上尽快成熟起来。

达到思想觉悟的进一步提高与素质的全面提高。

同时大学生党建工作不能局限于学生大学学习阶段的培养还应实行“全程培养”既注意与中学党建工作的衔接,又要注重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继续教育的衔接。

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内一年级学生党员普遍人数较少,不利于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做好低年级学生中的培养发展,除了从新生一入校门,就主动对他们进行教育弓}导,帮助他们在班组建立学马列、学党章小组。

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听党课,参加讨论发展新党员的支部大会、入党宣誓仪式,参加优秀党员报告会以及党内组织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外,还必须充分利用中学入党教育成果,主动与中学培养教育的接轨。

中学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被高校录取后,有关的学生党支部应主动通过相应的组织程序向中学了解学生情况,以利于早选苗、早发展。

当这些学生被发展入党后,也应及时向中学反馈信息,以进一步促进中学的入党教育。

高等学校毕业生中也有部分即将作为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他们需要到工作岗位后接受继续教育和培养、因此,做好与用人单位的党建工作衔接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学生毕业时,党支部要主动向用人单位介绍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及培养教育情况。

二是学生档案中有关培养考察的料要细致、全面,能够反映出培养工作的进程,以保持培养教育的连续性。

二是做好跟踪调查工作,了解学生党员和培养对象在工作岗位的情况,以检验和推动学生党支部的工作

C是创新党员管理模式

要坚持要管党的原则,严格学生的党组织生活制度。

提高学生党员对参加组织生活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改进组织生活方式,消除放任自流、游离于组织之外的特殊党员现象,做到组织生活年有总体计划,季有安排,月有检查;引导学生党员大力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搞好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监督。

此外,还要靠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增强党员的荣誉意识。

具体的可以通过“心理契约”、建立党建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评机制、建立网上党建平台等方式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进行。

如通过“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阿基里斯(Argyris)1960年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提出来的,他探讨了工人与工头之间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并称之为“心理工作契约”。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契约表现为“要约——承诺”的结构范式。

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心理契约即表现为“党支部成员期望基层党组织提供什么来满足个体发展需要”与“基层党组织期望党支部成员提供什么来满足组织发展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形成期望互动,体现了“增强党支部战斗力”与“满足党员发展需求”两者的辩证统一。

学生党支部中的心理契约将是联系基层党组织与党组织成员之间的心理纽带,将是影响党组织成员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将对党组织成员产生普遍的、直接的整合、导向和激励功能

又如:

要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比、学、赶、帮、超等创建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党员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应该建立有效的表彰奖励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激励制度和考评制度。

对那些表现优秀、努力工作、贡献突出的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及党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通过校内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既要宣传其工作措施和工作业绩,更注重宣传他们高尚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

此外,要坚持对基层党建工作定期进行评估,对计划中的活动安排、完成情况、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考评,并把考评的结果与表彰奖励挂钩。

在考评时,坚持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近期效应与长期效应、支部效应与院校效应相结合。

建立党建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评机制,可以激励全校学生党员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形成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校园氛围。

(2)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研究的思路:

A.收集我校近10年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情况,分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工作条例,形成我校基层党建体系模块分析便于后续研究。

B.收集、整理国内近几年各高校对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信息和相关的基层党建研究成果,形成分析报告。

C.将我校基层党建体系模块分析和各高校的分析报告进行整合、分类、分析,形成优劣势分析报告。

D.以我校为基础,结合化工院“学生公寓”党员服务站近两年的实际工作情况,同时认真与学工部、保卫处、校团委进行沟通,并通过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制定出一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促进我校基层党建工作得工作管理体系和机制。

E.通过化工院“学生公寓”党员服务站进行相关理论机制的实践,进一步完善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最终达到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研究方法:

A.查阅相关资料、调研高校关于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管理的基本机制,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大学生党组织建设管理研究思路;

B.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参研人员在公开刊物发表相关论文;

C.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进一步分析课题所研究的问题,完善课题内容,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出专著。

(3)重点难点

学校的的各类规章制度相对比较多,课题主要是要做到完善和创新的作用。

项目的重难点是:

A创新组织设置模式、B创新党员管理模式、C创新党员发展模式。

(4)主要观点:

首先,通过工作理念创新,实现三个转变。

基层党组织实现工作理念的创新,必须坚持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以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使命、目标任务凝聚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动员能力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要借助理念的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学校工作目标,努力实现党建工作的三个转变:

一是推动由就党建抓党建向党建与人才培养、学校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转变;二是推动从完成任务为主向认真搞好党员示范和服务为主的转变,如,可以通过实行科研工作党员带头、党员教师挂牌上课、学生党员承包宿舍等形式监督、督促党员师生在各自的岗位发挥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三是推进由被动管理向引导全体党员师生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转变,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其次,坚持工作机制创新,完善三项制度。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加大制度建设和创新力度,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及时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的制度机制。

各级组织部门积极整合各种党建工作资源,实现工作体制的创新,努力形成既有时代特色又有高校风格的党建工作体系。

要坚持通过工作体制的创新,进一步完善党建的三项制度:

一是完善组织创新制度,即从基层党建工作要求的全局性特点出发,推进高校党组织建设创新,工作上突出创新重点,注重工作实效。

二是完善党建工作队伍创新制度,即从党建工作的专业性特点出发,以师生为本,建立一支专业化、学者型的工作队伍,形成党建工作智力上的支撑,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创造力、凝聚力。

三是完善管理创新制度,即从基层党建工作任务的长期性特点出发,通过实施目标管理,不断激发全体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

这三项制度的完善,必将为高校的基层党建注入新鲜活力。

最后,寻求工作方法创新,做到三个结合。

各级组织部门要勇于突破,不拘陈规,在实现基层党建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工作方法的创新,取得扎实的工作成效。

借助工作方法的创新,做到基层党建的三结合:

一是把教育人与帮助人结合起来,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不断增强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不断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二是切实把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通过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实现进展;三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5)创新之处:

A.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凝聚人心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四个结合”让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能高效的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实施。

B.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充分的资料收集研究和整合,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党员发展模式、创新党员管理模式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

C.多角度分析了全国各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情况,形成了具有较高意义的基层党建管理和实施机制,推动工作的高效进行。

同时系统化的基层党建机制深入学生寝室,极大的拓展了党建的影响面。

D.从研究范围看,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没有形成系统性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最基本的管理和制度层面,对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甚是匮乏;

(6)课题研究的方法

理论分析:

在综合国内关于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来分析大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机制的误区和优缺点;

研制工具:

本研究从研究的需要出发,对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讨论、走访,提高工具的有效性;

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讨论、走访的方式来分析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问题;

对策研究:

通过对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形成科学有效地基层党建机制,提高了学校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效率,扩大了学校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影响力。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思想素质提升的平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3、项目负责人与所申请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

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研究成果,相关的文献较少,但通过对各高校的调研可以很好的获取部分资料。

(二)完成项目研究的基础和保证

1、良好的课题组织研究能力:

研究人员近年来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相关课题研究,并发表论文;研究人员均较长时间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我院在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2、充足的文献资源:

研究人员所拥有的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士论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各种数据库资源,为本课题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展开高起点深入探讨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平台。

3、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

课题研究人员既有长期从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领导、一线管理人员,又有始终致力于职业指导理论研究的青年教师,在知识、年龄、能力以及学科背景等方面结构合理,相得益彰,有利于发挥群体攻关的优势。

4、浓烈的科研氛围:

课题研究人员长期来形成了强烈的科研意识、勇于探究的科研态度,兼之有相对充裕的科研时间保障,有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相关研究基地的鼎力支持,这些都将成为本课题研究的良好外部氛围。

5、充分的前期准备:

研究人员已从网络上收集了有关国内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的资料;阅读了大量有关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的著作。

同时,化工院“学生公寓”党员服务站这几年的工作实践,也为本次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研究资料和意见。

(三)研究计划与预期研究成果

1、本研究时间设定:

2011年12月-2012年12月

准备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召开课题研究启动会议,明确课题组成员、任务与实施计划;组织有关的调查活动,积累资料。

分析阶段(2012年3-4月)

本课题正式成立后,将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案。

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是:

[1]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