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8297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2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选择题

1.一个非常大的、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要使群体中各基因型的比例从一代到下一代维持不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必要条件的是()

A.种群中个体应该是雌雄异体的

B.种群中个体间都能随机交配并产生后代

C.种群中个体没有迁入和迁出

D.自然选择对生物的性状不起作用

【答案】A

【分析】

要使群体中各基因型的比例从一代到下一代维持不变,即维持遗传平衡状态需要以下条件:

种群是极大的;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也就是说种群中每一个个体与种群中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是相等的;没有突变产生;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没有自然选择。

【详解】

A、种群中个体是否为雌雄异体与上下代基因型的比例不变无关,A错误;

B、种群中个体间都能随机交配并产生后代才能维持各基因型的比例从一代到下一代维持不变,B正确;

C、种群中个体没有迁入和迁出才能维持各基因型的比例从一代到下一代维持不变,C正确;

D、自然选择对生物的性状不起作用才能维持各基因型的比例从一代到下一代维持不变,D正确。

故选A。

2.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一定不变

B.基因型频率不变,基因频率一定不变

C.基因频率是指某一对等位基因的数目占种群全部基因的比例

D.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B

【分析】

1、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非随机交配等。

【详解】

A、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可能发生变化,如杂合子Aa自交后代基因频率不变,而基因型频率改变,A错误;

BC、基因频率是指某个基因占其全部等位基因的比值,基因型频率不变,基因频率一定不变,B正确、C错误;

D、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错误。

故选B。

3.某雌雄异株的植株高茎(A)对矮茎(a)为显性,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时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为3:

1.现由于环境改变,含有基因A的花粉粒有1/3不育。

该种群的个体间自由交配得F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亲本中A的基因频率为75%

B.亲本与F1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相同

C.因部分花粉粒不育,导致该种群的雄性个体会逐渐减少

D.F1中A的基因频率为45%

【答案】D

【分析】

高茎对矮茎为显性,则高茎的基因型有AA、Aa,矮茎的基因型为aa,处于遗传平衡时高茎:

矮茎=3:

1,aa=1/4,则a=1/2,A=1/2,现含有A基因的花粉有1/3不育,则随机交配的亲本中雌性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1/2A、1/2a,雄性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及比例为2/5A、3/5a,自由交配后产生的F1基因型及比例为1/5AA、1/2Aa、3/10aa,据此答题。

【详解】

A、由于环境因素的改变导致含有A基因的花粉有1/3不育并不影响原有亲本中的基因频率,亲本遵循遗传平衡定律,高茎:

矮茎=3:

1,则aa=1/4,a=50%,A=50%,A错误;

B、由分析可知,亲本中aa的比例为1/4,F1中aa的比例为3/5×1/2=3/10,B错误;

C、花粉不育不影响后代的性别比例,后代中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依然是1:

1,C错误;

D、由分析可知,F1中AA占1/5,Aa占1/2,aa占3/10,则A=1/5+1/2×1/2=45%,D正确。

故选D。

4.下图为非洲某地区野兔被注射药物(黏液瘤病毒)后一年和六年的种群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注射到兔子体内后主要作用是诱发基因突变,以产生抗药性基因

B.注射药物后1年兔子的死亡率低于注射药物后6年的死亡率

C.注射药物6年后如果再注射另一种药物(兔拴尾线虫),死亡率会升高

D.注射药物后的6年来该野兔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有新物种产生

【答案】C

【分析】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题图分析:

比较注射药物后一年和六年的种群特点可知,注射药物六年的种群中耐药个体的比例大幅度升高,死亡比例则减少。

【详解】

A、药物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从图分析可知,注射药物后1年兔子的死亡率高于注射药物后6年的死亡率,B错误;

C、从图分析可知,注射药物6年后的野兔因黏液瘤病毒的选择作用,多数野兔对黏液瘤病毒的耐药性强,但其未经另一种药物(兔拴尾线虫)选择,对另一种药物(兔拴尾线虫)的耐药性相对较弱,若注射另一种药物(兔拴尾线虫),死亡率会升高,C正确;

D、注射药物后的6年来该野兔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野兔进化了,不能说明有新物种产生,D错误。

故选C。

5.农业上栽培的大果番茄起源于野生醋栗,经过人类长期“驯化”培育后,大果番茄果实的外形、营养物质含量、口感等与野生醋栗有了很大的不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野生醋栗的“驯化”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现型

B.长期“驯化”使野生醋栗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大果番茄有关果实外形的所有基因构成其种群的基因库

D.可通过基因组测序明确野生醋栗与大果番茄的亲缘关系

【答案】C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野生醋栗的“驯化”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现型,A正确;

B、长期“驯化”使野生醋栗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大果番茄中全部基因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而不仅仅是大果番茄有关果实外形的所有基因,C错误;

D、可通过基因组测序明确野生醋栗与大果番茄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基因组成越接近,D正确。

故选C。

6.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和b控制。

已知在男性群体中大约有8%的人患有此病,且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中b的基因频率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B超检查来确定某胎儿是否患有该病

B.在女性群体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小于XBxb

C.在人群中b的基因频率等于0.08

D.红绿色盲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

【答案】C

【分析】

人的红绿色盲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男性中8%患病,则XbY=0.08,Xb=0.08,男性中b的基因频率和女性中相等,女性中Xb=0.08,则人群中Xb=0.08,XB=0.92。

【详解】

A、B超只能观察到发育是否畸形,红绿色盲不能通过B超检查来确定某胎儿是否患有该病,A错误;

B、在女性群体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0.92×0.92=0.8464,XBXb的基因型频率=0.92×0.08×2=0.1472,在女性群体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大于XBxb,B错误;

C、根据分析,人群中b的基因频率等于0.08,C正确;

D、红绿色盲患者的双亲可以是正常色觉,如XBXb×XBY后代有一定几率生出患病男孩,D错误。

故选C。

7.19世纪70年代,10对原产于美国的灰松鼠被引入英国,结果在英国大量繁殖、泛滥成灾。

对生活在两国的灰松鼠种群,可以作出的判断是()

A.两者尚未形成两个物种B.两者的外部形态有明显差别

C.两者之间已经出现生殖隔离D.两者的基因库向不同方向改变

【答案】D

【分析】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使处于不同区域内的种群之间由于地理障碍的原因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同时,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不同,对于不同种群的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使处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不同方向改变,造成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进一步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详解】

A、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两者之间可能已经形成两个物种,A错误;

B、两者的外部形态不一定有明显差别,B错误;

C、两者之间不一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C错误;

D、对生活在两国的灰松鼠种群,由于地理隔离,它们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通过自然选择,生活食性等方面可能发生了明显变化,故原产于美国的灰松鼠被引入英国后大量繁殖,可判断它们朝不同方向进化了,即两者的基因库向不同方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8.大约1万年前,一条河流将生活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Abert松鼠分隔成两个种群,其中生活在峡谷北侧的种群在体色和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叫它Kaibab松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aibab松鼠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B.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Kaibab松鼠成为了新物种

C.Kaibab松鼠在体色和形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

D.Kaibab松鼠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答案】A

【分析】

由于这条河流将生活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Abert松鼠分隔成两个种群,由于地理隔离,它们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通过自然选择,生活在峡谷北侧的种群在形态和体色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叫它Kaibab松鼠,但它们之间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如果能杂交且产生可育后代则仍为同一物种。

【详解】

A、Kaibab松鼠在体色和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发生了进化,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A正确;

B、Kaibab松鼠虽然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不一定是新物种,B错误;

C、Kaibab松鼠体色和形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C错误;

D、每个个体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D错误。

故选A。

9.中美洲东海岸与西海岸分布着两种形态差异明显的海龟。

经DNA检测,发现它们曾经是同一物种:

因火山爆发导致中美洲形成,它们被分隔成两个地区的不同种群,现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两种海龟的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

D.东西海岸的不同环境影响海龟进化的方向

【答案】B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

A、种群是生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有的物种形成不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B错误;

C、两种海龟现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故其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C正确;

D、东西海岸的不同环境影响海龟进化的方向,即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D正确。

故选B。

10.一株小麦(2N=14)与一株山羊草(2N=14)杂交得到幼苗甲,用秋水仙素处理甲的顶芽形成幼苗乙,待乙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丙若干。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幼苗甲正常体细胞中含有7对染色体,是可育的

B.植株乙减数分裂过程可形成14个四分体

C.植株丙的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28或56条染色体

D.形成乙的过程虽未经过地理隔离,但乙属于新物种

【答案】A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一株小麦(2N=14)与一株山羊草(2N=14)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幼胚的染色体组成为7+7=4条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

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甲,再将幼苗甲的顶芽用秋水仙素(染色体数目加倍)处理形成幼苗乙(28条染色体),含有4个染色体组,乙生长发育成熟让其自交获得后代丙若干。

【详解】

A、幼苗甲是一株小麦(2N=14)与一株山羊草(2N=14)杂交得到的,是异源二倍体,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其是不可育的,A错误;

B、植株乙是甲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含有14对同源染色体,因此植株乙减数分裂过程可形成14个四分体,B正确;

C、植株丙的细胞是植株乙自交产生的,细胞中含有14对同源染色体,其有丝分裂后期会出现56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后期会出现28条染色体,C正确;

D、乙与甲形成的异源三倍体,不可育,因此乙与甲不属于同一个物种,D正确。

故选A。

11.下列关于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既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又可能改变基因的序列

B.自然选择通过选择个体的表型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在不断进化

D.地理隔离使不同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答案】D

【分析】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联系:

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由分析可知,突变既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又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A正确;

B、自然选择通过选择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在不断进化,C正确;

D、地理隔离会使种群基因库差生差异,但是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D。

12.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多数物种的形成都要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B.隔离导致物种不能交配繁殖,引起物种灭绝

C.生殖隔离一旦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D.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答案】B

【分析】

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导致生殖隔离,A正确;

B、隔离导致物种不能交配繁殖,可引起物种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会引起物种灭绝,B错误;

C、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C正确;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使得种群间的基因库逐渐形成明显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所以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生殖隔离产生的根本原因,D正确。

故选B。

13.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的开花时间和分布区均有所重叠,它们能够通过人工杂交产生可育的后代;但在自然界中,它们的传粉者大小明显不同,黄花杓兰由丽蝇和熊蜂工蜂传粉,而西藏杓兰由体形较大的熊蜂蜂王传粉,由于传粉者不同,二者在自然界中不能杂交。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不存在地理隔离

B.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传粉者大小不同,据此推测它们花的形态结构可能存在差异

C.自然状态下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不能杂交,是二者与传粉者共同进化的结果

D.据上述信息可判断,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人工杂交的后代只能由熊蜂蜂王传粉

【答案】D

【分析】

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

A、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的开花时间和分布区均有所重叠,因此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不存在地理隔离,A正确;

B、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相互适应,由于二者传粉者大小不同,据此推测它们花的形态结构可能存在差异,B正确;

C、自然状态下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不能杂交,是二者与传粉者共同进化,导致生殖隔离产生的结果,C正确;

D、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人工杂交的后代具体表现成哪种性状是不确定的,如果后代与黄花杓兰相似,则可以由丽蝇和熊蜂工蜂传粉,D错误。

故选D。

14.仙人掌肉质茎表面密集的硬刺可以抵御动物摄食。

科学家对某地区仙人掌进行多年研究,发现其肉质茎上硬刺密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刺密度过低或过高的类型很少。

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野猪喜食少刺的仙人掌,土蜂一般将卵产到多刺的仙人掌中,其幼虫以肉质茎为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土蜂选择多刺的仙人掌产卵,此类仙人掌易被大量土蜂幼虫取食而死亡

B.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使得此地仙人掌肉质茎上刺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

C.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压力会促使此地仙人掌加速分化形成新种

D.若土蜂在少刺的仙人掌产卵,其幼虫会在野猪取食仙人掌时被吞食

【答案】C

【分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因为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也可理解为两个物种在进化中发展的共同进化。

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详解】

A、多刺的仙人掌不会被野猪选择摄食,因此土蜂选择多刺的仙人掌产卵,这样大量土蜂幼虫被保护且能获得食物,但可导致多刺的仙人掌被取食而死亡,A正确;

B、题意显示,仙人掌肉质茎上硬刺密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刺密度过低或过高的类型很少,据此可推测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使得此地仙人掌肉质茎上刺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压力会促使此地仙人掌的刺密度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快速进化为新种,C错误;

D、根据题意可推测若土蜂在少刺的仙人掌产卵,其幼虫会在野猪取食仙人掌时被吞食,因为野猪选择少刺的仙人掌取食,D正确。

故选C。

15.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鮫鏮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

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

B.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在长期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C.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

D.鮟鏮鱼进化的原材料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

【答案】C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详解】

A、头顶发光的“钓鱼竿”是突变的结果,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

B、雌雄鱼是相同物种,共同进行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B错误;

C、在生活条件稳定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基因突变,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

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都会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故选C。

16.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动物,适应能力不一定越强

C.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

D.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

【答案】B

【分析】

1、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合理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

【详解】

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

B、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物种,有些是靠开辟环境中新的生存位置来生存和繁衍的,不一定就比原来的物种适应能力更强,B正确;

C、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

故选B。

17.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能导致不同种群基因库差别越来越大

B.达尔文的观点认为,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若上图表示细菌进化的基本过程,则X可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

图中X表示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Z表示隔离,这三者是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详解】

A、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所以不同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能导致不同种群基因库差别越来越大,A正确;

B、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B正确;

C、细菌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C。

18.下表是某种群于1900年迁入新环境后,在不同年份中某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A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a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并形成了新的物种

B.A基因频率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环境

C.1970年该种群中Aa基因型频率不能确定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而实现的

【答案】A

【分析】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2、分析表格信息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A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A控制的性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a控制的性状的适宜环境的能力较高。

【详解】

A、根据已有表格不能确定该物种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正确;

B、由分析可知,A基因频率减少,表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B错误;

C、1970年,生物正在发生进化,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因此不能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Aa的基因型频率,C错误;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表现型的选择来实现的,D错误。

故选A。

1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许多证据都可证明生物有共同祖先,化石是研究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B.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适应是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定向改变的过程

D.生物进化历程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经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

【答案】D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