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3848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43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0页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0页
亲,该文档总共1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保险学原理》教案讲义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三章保险发展简史

第四章保险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保险合同

第六章保险业务的种类

第七章保险经营环节

第八章保险基金

第九章保险市场结构

第十章保险监管

第十一章社会保险

中国保险业最新发展

保险市场潜力

我国保险业的状况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如1991年,瑞士、日本、英国、美国的保险密度(人均保险费),分别为3002美元、2487美元、1999美元、1931美元,该年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的国家有:

韩、南非、英、美、日、瑞士等。

1999年,我国的人均保费(保险密度)才110.58元(约11.4美元),与瑞士的4654.3美元、美国的2722.7美元和香港的1072.8美元相比,相距甚远,在世界上仅排在第78位,连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远远领先于我国。

从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保险深度)来看,1999年中国的保费收人也仅占同期GDP的1.49%,在世界上排名第66位。

而发达国家一般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都在10%左右,如瑞士12.61%、英国12.09%、日本11.73%、美国8.65%,南非则高达20.63%,居世界保险深度之最。

2000年,保险深度,世界平均为7.84%,中国为1.8%,世界排名第61位;

保险密度世界平均为385.4美元,中国为15.2美元,世界排名第73位。

2002年,保险深度,世界平均为8.1%,中国为3%,在世界排名第48位;

保险密度,世界平均为423美元,中国是29美元,排名第71位。

2003年中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达到3.33%和287.44元。

2004年底,全国保费收入为4318亿元,保险深度达到3.4%,保险密度332元。

保险公司的总资产超过1万亿元,达到11853亿元。

中国保险业尚处在起步时期,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人口是最多的国家,当然光有人没有收入也不行,我们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老百姓的收入增加很多,比如说去年北京人均收入2.5万以上,像广州、上海达到了2.8万。

2003年,我们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这是保险需求的重要转折点。

一般来说,穷人买不起保险,很富的人用不着买保险,中产阶级是保险需求的主要群体。

光有钱不行,还要有需求,保险就是防范风险,现在各方面的风险是很大的。

保险业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

根据中国人民行200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止到2004年6月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2.04万亿元,同比增长14.5%。

一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高达39%。

而在保险保障制度发达的国家,居民储蓄率普遍低于10%。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所作的居民储蓄动机问卷调查,在银行储蓄中,以养老、教育、防病、失业等为储蓄动机的比例达44.5%,且这一比例有逐步上升趋势。

上述动机的储蓄是长期资金,在发达国家,通常是用于购买保险,而不是在银行存款。

保险公司吸收的长期资金可以集中使用、专家管理、组合投资,按照资金匹配的原则配置到资本市场,取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这说明居民储蓄中约有一半与保险业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和可替代性,相当于我国保险业现有总资产的6.6倍。

2002年,在美国居民储蓄中,现金和银行存款占15.5%,保险和养老金占29.8%,股票和股本投资占27.5%,债券占5.9%,其他占21.2%;

在日本居民储蓄中,现金和银行存款占54%,保险和养老金占26.4%,股票和股本投资占8%,债券占5.3%,其他占6%;

在我国居民储蓄中,现金和银行存款占74.9%,保险和养老金仅占4.7%,股票和股本投资占7.1%,债券和其他占13.2%0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居民的股票和股本投资已接近日本的水平,而保险和养老金的投资比例却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的水平。

保险资金的运用:

目前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是通过银行业的间接融资来完成,保险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002年,我国工商企业通过金融体系新增融资总额约为14.2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融资约占92%,资本市场融资约占8%,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2004年,保险业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保险资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从构成看,银行存款占比重最大,达到48.1%;

其次为国债投资,达到16.7%;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增长较快,占比上升到6.4%o从储蓄分流所形成的保险资金向投资转化的情况看,保险业从居民储蓄中分流出来的资金近一半又重新回流到银行,需要通过银行进行〃二次交易〃后再融资出去,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保险市场主体

2004年中国保险市场打破连续8年不批设中资保险公司的坚冰,中国保监会一口气批准了十几家财险、寿险、农业险、健康险、养老保险等新公司筹建;

同时还加快了外资保险公司审批步伐。

2004年12月11号,保险业加入世贸的过渡期已结束,标志着我国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

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

呈现出几个特点,加入世贸以前中国市场有28家外资保险公司,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已达到37家,另外还有3家正在筹建。

二是开放的质量,财富杂志2003年公布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共有46家保险公司,其中27家已在华设立外资机构。

三是发展速度迅速。

2004年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增长98亿元,同比增长45.7%,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2.3%。

但在对外开放较早的上海、广州等城市,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分别达到了15.

3%和8.2%。

与此同时,保险体制改革的推进也比较快,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上市,其中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集团形式在境外上市的金融保险企业。

但是,金融业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华尔街有一句话评价银行业:

”你要想知道哪一家银行会出问题,就看哪一家银行扩张得最快”。

对于快速扩张的保险行业来说,同样有借鉴意义。

实际上,证券公司积累下来的许多问题,不是在资金紧张、业务萎缩的时期出现的,恰恰是在业务扩张最快、资金相对充裕的时期形成的。

因此,越是加快发展,越要强调风险控制。

资本总是追逐利润的,但如果认识不清,资本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中远集团投资平安保险,在6年间年年分红,投资回报率超过400%o最初参与发起平安保险的招商局,也在2002年退出时获得了10倍的收益;

首钢股份2001年出资1.8亿元与大连实德集团公司等国内七家企业在上海组建生命人寿保险,两年后首钢股份可分享的所有者权益达到2.75亿元,是当年投资额的152.8%。

但总体上看,作为寿险公司,一般有6到8年的投资期,但放大到10多年,好的平均每年的回报应该在10%以上。

财产保险公司也需要3至4年的投资期,并且,财产险公司经营业绩的稳定性并不高。

有些投资人把现在的保险市场想得太乐观了,仅仅看到现有披露的少数成功案例,而多数亏钱的买卖都没有被曝光。

实际上保险市场目前的总体回报率不是很理想,因为寿险公司是需要长期经营的,而财险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

学界和业界对现在这样快速的发展市场主体持有一定的疑虑。

虽然保险行业发展潜力看好,但潜在的市场与现实的市场毕竟是两回事。

如果现有的发展大大超过了现实的市场,必然带来很多忧患。

保监会之所以按住中资新牌照8年不发,主要是为了培育1996年成立的那批小公司迅速成长起来,以时间换这些小公司的成长空间。

设想一下,如果1996年以后继续再批新中资公司,就可能出现一批本土的小公司。

还有,很多不熟悉金融市场的民营公司进入保险行业,求利心切,有可能出现杀鸡取卵的局面。

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保险保障基金,但一旦出现保险公司倒闭清算,必然给社会和投资者造成很大的损失。

保险市场的诚信危机

第一讲保险发展简史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保险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掌握保险产生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了解各种保险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国际保险业的发展趋势,熟悉中国保险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能运用历史经验和教训分析我国目前保险业的基本发展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向。

重要内容:

保险产生和发展的条件,英国及其劳合社在海上保险乃至整个国际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国际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目录

一、保险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二、各种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三、各国保险业的发展

四、保险的社会代价

1、保险产生的前提条件:

风险及其造成损失的客观存在是保险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无风险,无损失,也就无保险,保险是人们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一种方法。

2、保险产生的物质条件:

剩余产品的增多是保险产生和发展物质条件。

保险作为一种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方法和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后备制度,而后备制度的建立只能是在人们满足了当前的需求后才能实施。

3、保险发展的经济条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保险发展的经济条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对保险的极大需求,是保险基金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保险发展的经济条件。

1、海上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2、火灾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3、人身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4、责任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5、保证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6、国际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有关保险的渊源传说纷纭。

据古史文稿的引证和推论,远自奴隶社会起,已有互助救济的群体方法和活动。

约在公元前四五世纪,古埃及的石匠曾采取集体扶助办法,帮助石匠及其亲属解决生活困难。

古希腊也有由宗教信仰相同的人或同行业的工匠集体采取救济受难者的方法。

古罗马的丧葬互助会,以参加者按规定交纳的摊款,支付会员死亡后焚尸和坟穴的费用。

古巴勒斯坦对被盗或被野兽吞噬的牲口,采取由群体的牲口饲养人共同负担损失的办法。

公元前20世纪,古巴比伦(Babylonia)时代,国王曾命令僧侣、法官及市长等,对其所辖镜内居民征收赋金,以备救济火灾及其他天灾损失之用。

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Israel)王所罗门(Solomon)对其国民从事海外贸易者,课征税金,作为补偿遭遇海难者所受损失之用。

这种为个体和群体利益所采取的救灾和补偿损失方法,已开始孕育了保险的胚胎。

近代保险业的发展是从海上保险开始的,这与海上贸易的发展和海上运输风险较大的缘故是分不开的。

一般认为,共同海损分摊的方法是海上保险的萌芽形式。

公元前18世纪前后,是一个海上贸易兴起的时代,从事海上运输是当时的生财捷径,当然也是冒险的途径。

为了减少损失,腓尼基人从古巴比伦人的海上保险意识中得到了启发,他们抛弃部分货物,减轻船体重量,渡过突起的风口浪尖。

为了使抛弃的货物损失能得到合理补偿,其损失由全体受益者共同承担。

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商人们,已共同默守着一个原则:

“我为众人,众人为我”。

到了公元前916年,腓尼基人将这种共同海损的做法在罗地安商法中作了明确的规定:

“凡因减轻船只载重而投弃入海的货物,如为全体利益而损失的,须由全体来分摊。

”有了法律的保护,腓尼基人航海贸易的信心更足了。

在海上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公元前700年在古希腊产生的船舶抵押借款被人们称为是海上保险的前身或雏形。

由于在这种借款关系中,债权人承担了船舶和货物航行的风险,因此船舶抵押借款的利息大大高于一般借款的利息,当时一般借款的利息为12—18%,而船舶抵押借款的利息为24—36%。

超出正常利息的部分称为“溢价”,实际上就是最早形式的海上保险费,后来人们曾沿用“溢价”表示保险费。

从此以后,在向海上保险发展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假设买卖、保险借贷等两个阶段。

直到1384年,当第一张海上保险单即比萨保单正式运用于海上保险经营时,海上保险才真正诞生于世。

14世纪以后,随着海上贸易中心的转移,海上保险自意大利经葡萄牙、西班牙,于16世纪初传入荷兰、英国和德国。

在这期间,许多国家对海上保险立法和保险单格式标准化做出了贡献:

1523年,佛罗伦萨在总结以往海上保险的基础上,率先制定了一部完整的条例并规定了标准保单格式。

1563年安特卫普通过一部法令,对海上保险及保单格式作了规定。

此后,海上保险在英国步入正规,发展为现代海上保险。

1574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特许在伦敦皇家交易所设立保险商会,办理海上保险业务。

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第一部有关海上保险的成文法,即《涉及保险单的立法》。

1683年,伦敦塔街的劳埃德咖啡馆由于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成为海上保险的交易中心。

1720年,英国议会通过立法,特许伦敦保险公司和皇家交易保险公司作为公司法人经营海上保险业务。

1774年,劳埃德咖啡馆发展成为劳合社一经营海上保险业务的特殊市场。

1871年,英国议会通过《劳埃德法案》,授予劳合社正式的法律地位,使劳合社的业务获得了飞速发展,到现在劳合社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保险组织。

劳合社本身不是保险公司,不直接承保业务,而是一个类似交易所的保险市场。

1906年英国制定了《海上保险法》,进一步规范了海上保险,使其步入法制化、正规化发展的轨道。

2、火灾保险的发展

公元8世纪,在欧洲的冰岛曾有过原始的火灾保险。

但现代火灾保险起源于德国。

在16世纪初,德国出现了类似火灾保险的互助组织。

其目的是在其会员遭遇火灾时,能得到必不可少的物资援助。

1676年,汉堡市成立了世界第一家国家火灾保险组织一市营公众火灾合作社。

这个组织采取集资的办法,补偿金额一般为损失金额的70%,但最高不超过1500马克。

此后在其他一些城市也逐步出现了火灾保险组织,到18世纪初,全德国都建立了火灾保险组织,实行了强制火灾保险。

继德国出现火灾保险后,在英国等其他国家也逐步产生了火灾保险,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火灾是在英国走上正规化发展轨道的。

1666年的伦敦大火,促成了英国火灾保险的起步。

1666年9月2

1I凌晨,伦敦一家面包店突然失火,火势迅速蔓延,5天5夜的大火使13200座房屋、400条街道、80座教堂化为灰烬,20多万人无家可归,受灾面积达整个伦敦城的83%,经济损失达1200多万英镑。

灾后余生的伦敦人对火灾保险有了强烈的要求。

1667年,一位房地产投机商尼古莱•巴蓬医生在伦敦开办了房屋火灾保险,1680年,他与他人合作成立了第一家火灾保险公司一凤凰火灾保险所,至今人们仍然把火灾保险称为“火中凤凰”。

此后在伦敦又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火灾保险机构。

1710年,太阳火灾保险公司成立,1721年皇家保险公司和伦敦保险公司也开办了火灾保险业务。

与此同时,一些保险公司纷纷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把火灾保险办到了伦敦以外的其他地区。

从18世纪中期开始,火灾保险逐步传入了欧洲和其他各洲。

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将火灾保险推向了基本完备的阶段。

3、人身保险的发展

早在公元前4000年时在古埃及就已经有了一些互助组织,产生了古老的人身保险的萌芽和意识。

但真正意义上的人身保险是在中世纪以后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世纪末,小手工业在欧洲日见兴盛。

手工业者们凭着一技之长,日子渐渐富足起来。

他们开始担心起不期而至的灾难对生活带来的打击,为了能够在遭到意外灾害和不幸死亡时,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在13—16世纪,欧洲出现了一些行会团体一基尔特,这些组织的目的是为会员提供遭遇意外后的经济扶助,当时比较著名的基尔特有英国的友爱社和德国的扶助金库及火灾互助会。

其中英国的友爱社对人身保险的出现起了很大的作用,友爱社在初期只是相互救济团体,当其成员受到火灾损失后,有全体成员出资救济,在灾害范围的确定上和救济方式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后来,友爱社逐渐救济的对象和范围限制在其成员及其配偶的死亡、疾病和养老上,并以成员缴纳社费的方式建立起基金,最后以给付货币的方式给予救济,很有些人寿保险的味道。

最初提出人寿保险的是一位英国人,名叫马丁。

1536年6月18日,马丁提出将保险从海上保险业务扩展到人的生命保险。

并当即开始尝试,为一位叫吉明的英国人保了2000镑的人寿保险,保期12个月,收取保费80镑。

但不幸的是马丁尝到了一颗苦果:

在保险合同即将到期的1537年5月

29日吉明死亡,马丁只得照章赔偿。

这一事件激起了人们对人寿保险的兴趣,保险商们也都开始注意用标准的保单办理业务。

1583年,伦敦皇家交易所的16个属于保险行会的商人共同签发了世界上第一份人身保险的保单。

但这个保险行会并不是真正的人寿保险组织,只是兼营而已。

到1693年,人寿保险进一步发展为采用科学方法计算保险费的现代人寿保险。

意大利银行家洛伦佐•佟蒂(LorenzoTonti)设计了“联合养老保险法”(简称“佟蒂法”)。

英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EdmundHalley)博士于1693年用数学方法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生命表,奠定了现代人寿保险的数理基础。

到18世纪末,人身意外保险产生。

这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因为机器的使用,特别是火车的发明,使人身所面临的风险事故增多起来,这给人身保险商们开辟了办理人身保险业务的市场。

二次大战以后,由于人身保险比别的保险具有长期积累资金的特点,所以发展很快。

4、责任保险的发展

责任保险是对无辜受害人的一种经济保障。

责任保险起始于法国,在拿破仑法典中已有了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

1857年,责任保险在英国走入正规,这一年,英国铁路旅客保险公司向曼彻斯特、设菲尔德和林肯铁路系统提供了意外责任事故责任保险。

此后,各种责任保险相继问世。

1870年,建筑工程责任保险出笼;

1875年马车第三者责任保险产生;

1880年成立的雇主责任保险公司开始向雇主提供责任保险;

1885年职业责任保险一药剂师过失责任保险产生;

1886年产生了承包人责任保险。

此后,从1888年到1948年逐步产生了升降梯责任保险、制造业责任保险、业主房东住户责任保险、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契约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运动责任保险、航空责任保险、会计师责任保险、个人责任保险、农户及店主责任保险等一系列责任保险的险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责任保险的险种越来越多,几乎达到了无所不保的地步。

70年代以来,责任保险更是获得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5、保证保险的发展

保证保险是随着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的普及、道德风险的频繁出现而产生的,因此其历史并不长。

保证保险是由保险人作为保证人,为权利人承保由于被保证人的不诚实和不守约而受到的损失,由保险人负责赔偿经济责任的一种保险。

保证保险的主要内容是职工忠实保险、契约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

这种保证行为古已有之,现在由保险公司从事经营。

因为保险公司对于保证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必赔无疑,因此保证保险得以不断地开辟它的市场。

6、信用保险

信用保险是以商品赊销和信用放贷中的债务人的信用作为保险标的,在债务人未能如约履行债务清偿而使债权人遭致损失时,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即债权人提供风险保障的一种保险。

信用是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或货币的借贷行为。

这种借贷行为表现为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和货币的让渡形式。

即债权人用这种形式赊销商品或贷出货币,债务人则按规定日期支付欠款或偿还贷款,并支付利息。

信用保险是在这种借贷活动中,商品赊销方(卖方)赊销商品后不能得到相应的偿付,即赊购方(买方)出现信誉危机后产生的。

商品运动过程中使用价值的让渡和价值实现的分离是信用危机产生的必要条件,商品生产的盲目性则是信用危机产生的充分条件。

信用危机的出现,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一种经济补偿机制以弥补债权人所遭受的损失,从而能够充分发挥信用制度对商品生产的促进作用。

可见,信用保险正是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货币的延期支付手段、储藏手段、萨伊定律)

从最早的海上保险制度的形成至今,保险业的发展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从当前来看,保险业已相当发达。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变化莫测,人们所面临的风险也将越来越多,风险事故发生后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

因此可以想象,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而且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趋势和特点,这必将极大地促进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7、国际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1)新型风险不断出现,一些传统不可保风险正在成为可保风险

(2)巨灾风险加大,保险市场面临巨大挑战

(3)保险市场借助资本市场分散风险和扩大承保能力,保险证券化方兴未艾

(4)保险业并购和重组加剧,大型跨国多元化金融服务集团出现

(5)保险监管的国际化和放松监管的势头不断加强

(6)保险创新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

(7)产品导向的经营理念向顾客导向的经营理念的转变

(8)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将对保险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9)全球化的保险和保险业的全球化

(10)社会保险普遍面临改革压力

三、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1、旧中国的保险业

2、新中国的保险业

在我国,“储粮备荒,赈济灾民”等原始保险形式古已有之。

但现代形式的保险业却是随着英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传入的。

我国第一家保险公司的诞生是在19世纪初。

当时英国为了弥补对华的巨额贸易赤字,从中国进口更多的价廉物美的日用品,就在其殖民地印度大量地种植缨粟,并成立东印度公司,以加尔各答、盂买为基地,疯狂地对我国推销鸦片,牟取暴利,而全然不顾鸦片对一个民族的摧残。

向中国销售鸦片,必须经过印度洋,海上风险客观存在,当时的西式帆船结构、装备毕竞较简陋,容易发生海难。

清政府禁止进口鸦片,英国欲平衡其贸易逆差,只能以偷运的形式将鸦片运进中国,这样鸦片贸易还存在着海关风险。

于是,在1805年,英国商人麦格尼克在广州设立了"

广州保险公司”,这是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家保险公司,从此以后,我国保险业的帷幕在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手中徐徐拉开。

1835年英国商人在香港设立了保安保险公司,这在当时是最为活跃的一家,其他来华设立分支机构较早的有英国的太阳保险公司和巴勒保险公司。

总之在20世纪以前,英国的保险公司垄断了中国的保险市场,一切保险条款、保险费率都由英国保险公司确定。

20世纪以后,美国、法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保险资本相继进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