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8669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解析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不能读作“jiāo”。

【辨形】:

矫;

不能写作“娇”或“骄”;

揉;

不能写作“柔”。

哺育:

bǔyù

1.哺育雏鸟;

2.供给食品、滋养品和保健品;

3.通过教育培养。

要求他们所哺育过的校友们给以财政上的支持。

例句:

遒劲:

拼音是qiú

ng,形容雄健,有力量的。

例子:

◎墨彩淋漓,潇洒奔放,笔力遒劲。

圆润遒劲老道酣畅。

◎年近不惑的他,已经具备了遒劲老道的用笔,和自由洒落的风神,其前程当无可限量。

◎30年代初,“清真烤肉苑”饭馆的老板恭请大书画家齐白石给饭馆写字号。

齐白石拿起笔,却不知写哪个字好,查了几部字典,只有“烤”“烘”等字,觉得都不确切。

于是,他就提笔写了“清真烤肉苑”五个遒劲的大字。

2.下列字词书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羸弱要诀名副其实走头无路

B.贮蓄盘桓轻歌曼舞郑重其事

C.练达愧怍谈笑风声李代桃僵

D.纯粹遏制鸠占雀巢销声匿迹

【答案】2.B

【解析】A走头无路------走投无路;

C谈笑风声---谈笑风生;

D鸠占雀巢----鸠占鹊巢。

走投无路:

[zǒutó

uwú

]投:

投奔。

无路可走,已到绝境。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成语辨析:

【辨形】投;

不能写作“头”。

【辨析】穷途末路和“走投无路”;

都含有“无路可走”的意思。

不同主要在语法功能和词语搭配上。

穷途末路常作“到、临”等动词的宾语。

“走投无路”不能。

“走投无路”常作“逼”等词的补语;

穷途末路不能。

谈笑风生:

拼音是tá

nxià

ofēngshēng,生:

产生。

风:

风趣。

谈:

谈话。

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兴致很高,并且很有风趣。

主谓式;

作谓语;

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易错:

谈笑风(声)应为谈笑风(生)

鸠占鹊巢:

[jiūzhà

nquè

chá

o]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或占据别人的位置。

成语中”鸠占鹊巢“中的”鸠“指的不仅仅是杜鹃。

红脚隼经常强占喜鹊的巢,我国古代《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诗句,这种“鹊巢鸠占”现象中所指的“鸠”就是红脚隼。

红脚隼有时也自己营巢,通常营巢于疏林中高大乔木树的顶枝上。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书画因诗文生辉,诗文因书画而典雅,中国的诗文与书画可谓是相得益彰。

B.司马迁研读各家史著,搜罗天下遗文轶事,断章取义,终于写成了《史记》。

C.冬天到来,匠师们精心打造的冰雕作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D.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答案】3.B

【解析】B项“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是贬义词,用在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身上,犯了褒贬不当和望文生义的毛病。

断章取义:

断,截取;

章,篇章。

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寓意:

原指只截取《诗经》中的某一篇章的诗句来表带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所引诗篇的原意,或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后来比喻征引别人的文章,言论时,只取与自己意见相合的部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我市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录制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市民的爱国热情。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发扬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C.为了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我校开展了“安全伴我行”知识讲座活动。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答案】4.A

【解析】B项“发扬”和“特征”搭配不当,应把“发扬”改为“具有”;

C项否定不当,去掉“不”;

D项句式杂糅,可改为“《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英语国家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或“《标准汉语》是为英语国家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汉语教材”。

5.下列各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

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

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寸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A文中“心灵““广袤”和“比”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和介词

B文中“海洋和天空”“更为博大”分别是并列短语和偏正短语。

C.“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一句中的主语是“人们”

D.“每一粒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中两个“、”应改为“,”。

【答案】5.D

【解析】D项:

应改为“,”分析错误,两个“、”使用正确,短语并列时本应使用顿号。

顿号(、)是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用途,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

分隔用汉字作为序号的序号和内文。

6.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B.“持节”“揖”“拜”“改容式车”都是与古代礼仪有关的词语。

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C.雨果,法国作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修世界》和《装在套子里的人》。

D.“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

“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答案】6.C

【解析】C项“《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7.古请文默写,(10分)

(1)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2)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

(3)《渔家傲·

秋思》中据示了词人和征人们心理矛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4)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游山西村》中写景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6)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7.

(1)窈窕淑女

(2)八年风味徒思渐(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每空1分,错别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此题根据上下文进行默写,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解答过程】答案为:

(1)窈窕淑女(重点字:

窈窕)

(2)八年风味徒思渐(重点字:

渐)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重点字:

浊、燕、勒)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重点字:

厦、庇、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点字:

村)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重点字:

幽、阴)

【总结归纳】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

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根据上下文进行写,回忆诗文中与之对应的诗句,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名句默写答题技巧:

一、准确审题:

首先,静下心来读题,读完题,切忌浮光掠影,切勿心浮气躁,未读完就做,只读前一半就答,或只看横线后一半就写都实为大忌,应严谨细心。

二、抓关键词:

即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

三、注意筛选联想,调动积累感悟运用。

在遇到“运用性默写”时,这类题目取材于现实生活,设置了具体情境,考察考生从情景中筛选有用信息,作为学生,看到某诗人,就该想到他们写过的名句……这种名句意识应该有。

8.名著阅读。

(6分)

(1)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所所著的一部纪实性作品,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B.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如王冕、杜少卿、匡超人、虞育德等。

C.祥子在杨先生家拉包月,主人不把仆人当人看。

有一次在送走一位女客人之后。

因太太的无礼,忍无可忍的祥子愤怒地辞掉了工作

D.《虫记》中,法布尔不仅仔细观察食粪虫劳动的过程,而且称它们为清道夫。

【答案】8.

(1)B

【解析】B项表述不正确,“匡超人”不是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否定性人物。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一个角色鲜明,性格极其丰富的文学形象。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吴敬梓用他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个人生活体验与鲜明的爱憎情感,写出了这部现实主义的杰出著作。

小说围绕着功名富贵这根主轴,穷尽儒林世相,体现世态人心,反映了在科举制艺制度下文人士子个体良知的泯灭。

匡超人就是其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2)《水浒传》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塑造这些粗豪、侠义的人物时,非常注意表现他们的共性和个性,请你分析同是武官出身,做过都头,提辖、殿司制使的鲁智深和杨志的不同性格,再分别写出一个与他们各自相关的故事情节。

(“智取生辰纲”除外)(4分)

【答案】

(2)鲁智深疾恶如仇,偏于豪爽、莽勇,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视功名如草芥;

杨志则精明警惕,善于投机钻营,为搏功名奔波劳碌。

故事情节: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大闹五台山、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等。

杨志——汴京城卖刀、北京斗武、双夺宝珠寺等。

【解析】此题既要写出鲁智深和杨志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又要有体现两人对待功名的不同态度。

叙述情节时,要避开“智取生辰纲”。

鲁智深的情节概括:

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落发文殊院;

3、大闹桃花村;

4、火烧瓦罐寺;

5、倒拔垂杨柳;

6.大闹五台山;

7.大闹野猪林等。

杨志的情节概括:

汴京城卖刀、中计失纲、北京斗武、双夺宝珠寺、入伙二龙山等。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第9--11题,共7分)

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70华诞,为此我校九年级(5)班于本周五下午三点在班级举办以“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9.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具体步骤。

(3分)

【答案】9.示例:

准备阶段:

发动全班同学搜集或创作以“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为主题的诗歌;

实施阶段:

请同学们将搜集或创作的诗歌以朗诵的形式展示;

总结阶段:

请班主任为本次活动做总结。

(写出一点1分。

学生所写内容符合活动步骤即可得分。

【解析】活动的具体步骤应包括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发动全班同学搜集或创作以“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为主题的诗歌------请同学们将搜集或创作的诗歌以朗诵的形式展示-------请班主任为本次活动做总结。

10.活动开始前,班主任委派你邀请张校长参加本次活动,你将怎样邀请?

(2分)

【答案】10.示例:

张校长,您好!

我是九年(5)班的学生,我班将于本周五下午三点在班级举办以“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想邀请您参加,可以吗?

谢谢!

【解析】此题考查邀请类口语交际的能力。

答题要点:

称呼+表明自己的身份+活动时间地点主题+征询。

注意:

语气委婉、语言得体,表述清楚、完整。

【答题技巧】

①言之有“礼”,即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话语。

②言之有“物”,即要有内容,力求清楚、明白。

③言之有“序”,即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言之有“节”,即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11.参如本次活动后,请你写一句座右铭。

激励自已在今后的人生道略上不断前行。

(是求:

不得借用名人名言)(2分)

【答案】11.示例一:

积累点滴知识,努力拼搏进取,将来报效祖国。

示例二:

青春因追梦而绽放华彩!

【解析】此题考查拟写应用文之座右铭的写作表达能力。

内容一定要切合“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的主题;

方向要明确:

勉励、鞭策自己,或用以自警;

语言要精炼。

座右铭:

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提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

历史上,许多中外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座右铭。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12--28题,共35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第12-16题。

(共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

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12.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尝趋百里外趋:

(2)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材:

【答案】12.

(1)快步走

(2)通“才”,才能(每题1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是“常见文言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条件,即我们常说的“语境”。

综合这两点,既是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说看懂一篇具体的文言文的能力。

注意“材”是通假字,通“才”,才能。

趋:

读音为qū。

趋指以”短而多的步子快步走“的意思。

基本解释:

1.快走:

~走。

~进。

~前。

~奉。

~翔(快走像鸟展翅飞翔)。

~炎附势(奔走于权贵,依附有权势的人)。

~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争着去,含贬义)。

2.归向,情势向着某方面发展:

~向。

~势。

大势所~。

3.鹅或蛇伸头咬人。

4.追求,追逐:

~时(追求时髦)。

~利。

~光性。

材:

基本字义

(1)木料,泛指一切原料或资料:

~料。

教~。

素~。

题~。

就地取~。

(2)能力,资质:

大~小用。

因~施教。

(3)棺木:

寿~。

通假字:

通“才”。

才能,能力。

任官惟材,左右惟其人。

——《书·

咸有一德》士脩身功材。

——《管子·

五辅》。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13.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答案】13.

(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2)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每句1分,重点词“以是”“假”“昏”“逮”漏译或错译各扣0.5分。

【解析】

(1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

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

“以是”,因此;

“以”,介词,把;

“假”,借;

“得”,能够。

句意: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②句重点词语有:

“昏”,愚笨;

“逮”,不及,赶不上。

句译: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14.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1分)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答案】1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解析】14.本题考査学生给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

划分朗读节奏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侯,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的“之”是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人之为学”成为整个句子的主语,主谓间要停顿,意思是: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为: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考点解析】文言文停顿、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阅读甲、乙两文,分别归纳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

【答案】15.宋濂:

勤奋好学,不怕艰苦;

虚心求教。

聪与敏者:

不努力学习。

(围绕两篇文章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的总结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在选文删掉的部分,这一句交代了“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所以在作答时,围绕“勤”和“艰”回答即可;

乙文“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用原文语句“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来作答,用自己的语言就是“不学”或“不努力学习”。

此题考查较为简单。

16.请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

【答案】16.相同点:

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

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点:

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各1分。

【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及写作手法。

从异和同两方面,从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三个角度作答。

两文都讲了学习问题,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但表达方式上有所侧重:

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甲文叙议结合,以记叙为主;

乙文是典型的议论文,原文中的事例是记叙,但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以议论为主。

同此题考查较全面,也比较难。

但如果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对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常考知识点烂熟于心的话,得全分也很容易。

正所谓“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

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

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我才能平庸,也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一倍;

能力也超过别人一倍,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

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

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

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二)阅读《“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一文,回答第17—20题。

(共7分)

①何尊①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

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②《左传·

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

中国则否”的说法。

《公羊传·

禧公四年》称: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③“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

唐孔颖达疏:

“华夏为中国也。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④“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

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

一是指京师(首都)。

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是指中原地区。

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

武帝本纪》: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

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

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⑤“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

“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⑥“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

“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

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一直沿用至今。

⑦“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则始于辛亥革命以后。

(有删改)

【注释】①何尊:

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17.阅读全文,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

【答案】17.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答出说明对象及内容即可,如答“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给1分。

【解析】8、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说明对象就是要说明的事物或要阐明的事理。

明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