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8670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师现代文学史笔记Word下载.docx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论争

1.与林纾的论争

2.与学衡派的论辩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相信以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反对急剧变革)

3.与甲寅派的论争

章士钊(倡导“读经救国”,认为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

文学革命的实绩

1. 

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涌起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文学研究会:

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倾向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创作成就主要在小说,如沈雁冰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冰心的《超人》等。

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对作家的自我表现,反对文学的社会功用,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他们积极反对社会黑暗。

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

代表作品如郭沫若《女神》、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新月社: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1927年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

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在《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作为代表性刊物,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思想上倾向于自由主义,主要贡献在新诗,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

他们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带唯美倾向,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寻,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语丝社:

1924年创刊,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俞平伯等。

语丝社作家在散文创作上形成了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语丝体,泼辣幽默、讽刺强烈。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小品形成了该社创作的两大类,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沉钟社:

浅草社骨干成员于1929年初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创作方面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的色彩。

学衡派:

得名于1922年9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

他们以《学衡》为主要阵地,提倡尊孔读经,打着“学贯中西”的旗号,认为以封建伦理道德来凝聚中国,并因此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他们在文化积累和学理建树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但否定文化与文学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因而遭到了许多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拥护者的批驳和反击。

“甲寅派”:

得命于《甲寅》杂志,1925年由章士钊复刊,成为其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论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批驳其阻挡新思潮的本质,甲寅派很快败北。

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基本结束。

胡适的文学理论建设

以语言形式即“工具”的角度肯定白话文学,以此作为摆脱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的突破口;

重视横的移植,加紧评介西方的文学思潮理论;

同时又在纵的继承中找根据,对中国文学传统进行重估;

在思想内容与方法上,重视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

周作人的理论贡献

1.“人的文学”的提出。

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

1918《人的文学》

2.“自己的园地”的文学观。

强调尊重创作个性,抒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

1923《自己的园地》

3.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确认。

将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散文视作美文。

1921《美文》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生,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这与五四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对五四时期尤其是对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理性精神的显现(理性批判精神、理性探索精神)

感伤情调的流行(伤感、惆怅、乡愁)

个性化的追求(表现自我、个性化风格)

鲁迅的冷峻犀利、徐志摩的潇洒空灵、叶圣陶的平实冷静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鲁迅

1907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

《狂人日记》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一、《呐喊》与《彷徨》

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眼光、题材与小说模式

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故乡》《药》《伤逝》

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看/被看;

离去—归来—再离去

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狂人日记》以心理意识的流动结构小说、反讽

《伤逝》主观抒情性

《在酒楼上》《孤独者》主体渗入小说

二、说不尽的阿Q

1.20-40年代“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关注阿Q精神的核心:

精神胜利法。

他处于社会底层,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令人难以置信的粉饰态度。

2.50-70年代“落后的农民”的典型、造反者

他虽混有农民原始的报复性,但终究认识了革命是暴力,本质上是农民的革命思想

3.80年代初“国民性弱点”的典型,造反的负面

认为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

5. 

新时期转向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

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以精神上的安慰来寻求一种替代性的满足,但是“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又确实没有改变人的屈辱的生存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现实成为现实的奴隶。

“精神胜利法”:

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

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

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毫无人格可言;

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麻木健忘,糊涂终身。

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是某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

1.《野草》独语体

2.《朝花夕拾》闲话风

①平等开放的风格,真率之气

②闲,即“任心闲谈”

小说

问题小说:

在五四启蒙思潮的背景下,受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作品的直接刺激而汇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代表性作品如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王统照《沉思》《微笑》,叶圣陶《苦菜》《隔膜》,探问人生的终极,关注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

“乡土小说”:

是在鲁迅的影响下,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故乡》为其代表作品。

作家们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过程中,关注社会和农民问题,多方展现农村社会的破落衰败、农民的愚昧落后,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是新文学与社会生活土壤的联结更加紧密。

“自叙传”抒情小说:

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其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出版《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其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迷羊》《沉沦》等,大部分取材于他本人的经历、遭遇、心情,成为作者的“自叙传”。

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所创造的一类抒情主人公,他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他们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戕,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漓,或以种种变态行为表示反抗。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

结合《沉沦》等篇,论析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特色,这种基本风格表现在:

1.大胆无疑的自我暴露,忠实了“自叙传”的叙述方式。

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从初期的《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甚至《过去》《迟桂花》,不论作品中“他”“伊人”还是“我”“老郁”,或者“李白时”“黄仲则”,无一没有作家的身影或精神气质。

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己之情怀。

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能折射大千世界,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2.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是自我的感情脉络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中“我”与“于质夫”的自伤沦落,表达了郁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和感伤、悲观、颓废的心境。

3.以人物情绪的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如《沉沦》中以主人公“我”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来贯穿前后,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

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正是这样在他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确立的。

4.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

郁达夫的小说,笔触所及,都显出“清、细、真”的特色,淡远和清愁配以清丽、流畅、自然、真挚的文词,摹写着主人公心灵的某种律动,直有呼之欲出的情韵,有时着墨绮丽,多以朴素、质白取胜,平淡无奇的文字间显出跌宕多姿的笔意,如《迟桂花》,语言的色彩与其独特的风格高度一致,进入了老成的圆熟境界。

庐隐《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

淦女士《隔绝》《慈母》《旅行》

废名《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商人妇》《春桃》

通俗小说徐忱亚《玉梨魂》张恨水《春明外史》

郭沫若

《女神》:

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这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崇拜自己的本质,热烈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并具有世界性的眼光

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是袒露

《女神》中“我”对于理想的热烈追求,面向世界的眼光,真实地反映了郭沫若热情奔放、胸襟开阔乐观的个性;

“我”彻底的破坏与创造精神,不仅表现了郭沫若的反抗性格、旺盛的生命力与丰富的创造力,而且反映了其一切彻底、易走极端的个性。

1923《星空》1925《瓶》

1923《前茅》1928《恢复》(无产阶级的战斗激情)

历史剧:

“三个叛逆的女性”:

《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

1926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一书出版。

这三个剧本塑造了三个大胆叛逆的女性形象,以炽烈的革命激情歌颂了妇女的觉醒和斗争,抨击了封建制度和道德,体现出反对封建压迫争取自由解放的民主革命精神。

艺术特征:

通过历史题材以戏剧形式反射现实,用大胆想象和虚构手法发掘、描画历史人物的精神思想,使之与新时代精神息息相通。

结合作品,分析《凤凰涅槃》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并阐述它在新诗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凤凰涅槃》体现出五四时代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它是否定旧世界、歌颂新生的光彩夺目的篇章。

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满了对黑暗社会的深恶痛绝、势不两立,和对现实反抗的强烈精神。

诗中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体现出诗人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

2.对新的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和对新生的积极创造精神,同时饱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诗中凤凰焚烧旧我,获得新生,整个宇宙也获得了新的生命,一切都变得“新鲜”、“明朗”。

3.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体现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

诗作中因此出现了“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

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

”的诗句。

《凤凰涅槃》中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对创造理想的乐观坚信的内容,决定了诗篇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

1.诗篇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气势,抒写了凤凰自焚追求新生的全过程,基调高昂而悲壮,想象丰富,色彩瑰丽,新奇的想象伴随着大胆的夸张,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2.充满英雄主义基调和传奇色彩。

诗篇借古代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英雄抒发现世的理想,把宇宙的新生、中国的新生和诗人自我的新生融为一体,通过凤凰的新生一体多能地表现出来。

3.在诗歌形式上,诗人主张“绝对自由”。

诗歌长达二百多行,采取诗剧的形式,诗的气氛随故事和谐发展,全诗富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舞蹈性,节奏明快而悠扬,句法多变而活泼,完全适于思想感情的流泻,不拘一格,随心所欲,这种自由体诗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及深远的影响。

结合《屈原》等作品论析郭沫若历史剧作的基本风格

郭沫若的历史剧是整个现代文学史剧创作的里程碑,他的五幕史剧《屈原》又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以《屈原》为代表的郭沫若历史剧创作,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1.在史剧的选材和剪裁方面,他特别注重选取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历史题材,能动地挖掘和创造历史,并以一种整体的全局性的眼光进行创作。

《屈原》所取材的战国时代合纵抗秦的历史故事与40年代初的抗战形势在精神内涵上极为相似、相通,屈原的性格和气质也是当时中华民族迫切需要弘扬光大的,对婵娟形象大胆虚构,对屈原命运重新塑造,既有作者独立人格和独特感受的创造力,又有鲜明的现实启发性和强烈的时代战斗性。

2.在历史人物的重塑方面,郭沫若力行写人物在其时代的合理发展原则。

他把屈原等剧中人物放在重大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其思想性格的基本点。

屈原等人物身上全面投入了作家的主观情感,最大限度地摆脱了史实的约束,成为活在作家头脑中的人,活在现实中的人,具有了更加崇高伟大和深沉悲壮的艺术感染力。

3.始终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并贯穿着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氛。

郭沫若善于在史剧中自然地穿插大量抒情诗和民歌,大量运用富有韵味的长篇独白,如《屈原》中充满了音乐节奏和诗歌激情的《橘颂》和《雷电颂》,不仅渲染了悲剧气氛,突出强化了人物性格和主题,而且其本身也融化为整个剧本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郭沫若历史剧大多是悲剧,以壮烈惨重的历史映现严峻悲愤的现实,屈原等形象崇高的使命感、光荣的事业、命运的价值,往往都在悲壮的失败中得到升华。

这种悲剧美的气氛是郭沫若史剧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郭沫若的史剧创作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走向新的境地。

新诗

胡适的白话诗

1.“作诗如作文”

①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②以白话写诗

2.“诗的经验主义”:

核心是“言之有物”(有我、有人)

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前者突出了写作者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了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

《尝试集》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湖畔诗人:

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了他们的合集《湖畔》,并有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

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

首要贡献在爱情诗,充满了清新明快的青春气息。

小诗:

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主要作者有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感情与感受的努力。

冯至的诗

鲁迅曾把冯至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抒情诗的最大特色是处处表现出艺术上的节制

将《女神》式繁复的、使人眼花缭乱的形象纯化为明净的形象;

内心的激情不直接倾泻,或外化为客观的形象,或蕴含于简单情节的娓娓叙述中。

《雨夜》

2.形式上采用了半格律体,诗行大体整齐,大致押韵,追求整饬、有节度的美。

这样,冯至的诗,不仅情调充满感伤苦闷,而且诗的节奏舒缓、音韵柔美,形成五四新诗中别具一格的幽婉风格。

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

1.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主张

①客观抒情诗的创造闻一多《口供》

②加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

2.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特征

闻一多鼓吹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红烛》《死水》(“沉郁”)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飞动飘逸”)

朱湘《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早期象征派

1.穆木天“纯诗”的主张

①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

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生活担任”,诗是“内生命的反射”。

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

诗是要暗示的,具有“暗示”与“朦胧”的特质

2.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王独清《圣母像前》

冯乃超《红纱灯》

简述李金发代表的象征派诗人的艺术风格。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象征派诗人的创作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伴随着现代新诗的发展而发展的。

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都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

象征派诗人主张的美学原则,主要渊源于法国象征派诗论和英国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

他们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象暗示功能和神秘性;

弥补李金发的不足,王独清、穆木天等人还注重诗的音乐美和色彩美,以及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吸收。

在创作实践上,象征派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

1.以象征性的意象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世界,传达诗人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感受和印象;

2.追求想象和比喻的新奇性,重意象创造,但忽视了诗歌审美的制约性,流于怪异晦涩;

3.追求诗歌意象的神秘性和暗示功能,以暗示的意象创造新颖性,但客观上也给人一种不美的朦胧;

4.可以把一些联络不同观念的词语,按非正常语序搭配在一起,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新鲜的诗意和感觉,但有时又过分荒唐怪诞,达不到美的效果;

5.在语言上追求经济的省略,充分调动读者的理解和想象。

能够代表象征派特点的诗篇有:

李金发《弃妇》《时之表现》《夜之歌》等,穆木天《落花》,冯乃超《红纱灯》,王独清的《玫瑰花》等。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蒋光慈

《自题小像》《莫斯科吟》

1.将五四新诗的平民化趋向极致,纳入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强调从外部世界,即大时代里的人民革命斗争中吸取诗情,诗人自觉的将自我消融于无产阶级战斗集体中,主张革命文学的主人“应当是群众,而不是个人”,消解了早期白话诗及抒情诗强烈的主观性与个人性,由肯定个人转向对无产阶级战斗集体主义的歌颂,对左翼诗歌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强调诗歌必须向读者提供理想,如《莫斯科吟》。

注重理性理想的灌输,无产阶级诗歌必定加重议论成分,感情的抒发更加直露,想象也趋于平实,又与早期白话诗相通。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7——1937)

文学思潮与运动

革命文学的论争

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时,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影响及宗派情绪,宣扬文学工具论,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对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等成名作家进行批判,引起了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鲁迅、茅盾均赞同革命文学的倡导,肯定文艺的宣传作用,但反对标语口号倾向与文学工具论。

同时,茅盾还严厉批评了创造社、太阳社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全盘否定。

这一场发生在左翼文学的论争,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纠正了倡导者们的错误,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左联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左联的成立

1930年在上海成立,先后出版刊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吸引了大批追求革命的文学青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