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9185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docx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

6-1顶管施工概况

穿运地涵顶管段的轴线采用直线布置,为过水能力为30m3/s、内径尺寸为3.5m、外径为4.16m、长553.1m的钢筋混凝土顶管。

顶管采用“F”型接头式钢筋混凝土管,顶管共分3孔。

管间净距4.94m,管顶覆土厚5.0~6.0m,顶管顶高程-6.0m,底高程-10.1m。

在顶管范围内分布的土层有③2、④1、④2、⑤1、⑤2层。

其中③2、④2层土呈流塑状,高压缩性,土质差,京杭运河以北该二层土厚度相对较厚,顶管基础座落在④2层上,京杭运河以南顶管基础座落在⑤1、⑤2层上,土质较好。

顶管施工平、剖面图见附图6-01。

6-2顶管施工工艺

⑴顶管施工流程

见下图:

 

 

 

⑵顶管顶进工艺

顶管顶进工艺见附图6-02。

6-3顶力计算

Φ3500mm顶管全长553m,采用土压平衡式顶管掘进机,穿越的土层主要为层④1粉土、层④2淤泥质粉质粘土和层⑤1粉质粘土。

对顶管机头和管节的顶进阻力进行估算。

⑴顶管机正面最大阻力:

Pt=r(H+2/3D)tg2(45o+Φ/2)

=18.5(7.35+2×4.2/3)tg2(45o+20.8o/2)

=394kN/m2

N=1/4πD2Pt

=1/4π×4.22×342

=5463kN

⑵采取注浆减摩措施时,553m管道摩阻力:

F摩=KπD1L

=5π×4.16×553

=39338kN

⑶总顶进阻力:

∑F阻=N+F摩

=5463+39338

=44801kN

⑷实际顶力:

根据中继间的布置(见“6-4中继间的布置”),顶进实际最大顶力就是100m管道摩阻力:

F实=KπD1L1

=5π×4.16×100

=6535kN

式中:

N—顶管机正面阻力(kN);

Pt—被动土压力(kN);

r—土容重(kN/m3);

H—最大复土深度(m);

Φ—内摩擦角(º);

D—顶管机外径(m);

D1—砼管道外径(m);

K—砼管道单位面积摩阻力(kN/m2),根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取5kN/m2;

L—砼管道长度(m)。

6-4中继间的布置

⑴中继间的布置

根据以上顶力的计算并结合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为了减少顶进阻力,提高顶进质量,减少地表变形,施工中必须采用中间接力顶进。

当总推力达到中继间总推力40%~60%时,设置第一只中继间,以后每当达到中继间总推力的70%~80%时,设置一只中继间。

中继间的总推力为9000kN,使用中继间推进砼管道的长度:

L1=9000×75%/(5π×4.16)=103米

第一只中继间设于顶管机尾部处。

以后每隔100米设置一只中继间,设置5只,余下的53米由主顶承担。

每条顶管初步设置6只中继间,当主顶油缸达到中继间总推力的90%时,就必须启用中继间。

在施工中根据实际情况对中继间的布置可以作必要的调整。

⑵顶进实际最大顶力:

根据中继间的布置,顶进实际最大顶力就是100m管道摩阻力:

F实=KπD1L1

=5π×4.16×100

=6535kN

6-5后背(座)设计

顶管的后座由钢后靠、后座墙和工作井后方的土体三者组成。

在顶进过程中,各个油缸推力的反力均匀地作用在顶管的后座上。

对顶管后座的承受力进行估算。

顶管后座的承受力R为:

R=αB(rH2Kp/2+2cH

=2.0×1.2【18.5×122×tg2(45o+20.8o/2)+2×40×12×tg(45o+20.8o/2)】

=16775kN

式中:

R—顶管后座承受力(kN);

α—系数(取2.0);

B—后座墙的宽度(m);

H—后座墙的高度(m);

Kp—被动土压系数,tg2(45o+Φ/2);

c—土的内聚力(kPa)。

为确保安全,顶管后座的实际承受力应为:

R/1.5=11184kN≤6535kN(实际最大顶力)

由以上可见,顶管工作井的后座满足顶管顶力要求。

根据设计要求顶进工作井后座土体进行了3排Φ850搅拌桩进行土体加固,具体见附图6-03:

顶管后靠布置示意图。

6-6顶管机头选型及设备的规格、数量

⑴顶管机头选型

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和业主要求。

结合多年的顶管施工经验,决定选用多刀盘土压平衡顶管机进行施工。

多刀盘土压平衡顶管机结构简单,设备投入少,经济合理,操作简便,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于淤泥质粘土、粘土、粉砂土、砂性土,尤其适用于在建筑群下、公路、河流等特殊地段的顶管施工。

⑵顶管机械设备

①多刀盘土压平衡顶管机

A.根据土压平衡的基本原理,利用顶管机的刀盘切削搅拌正面土体,使机头土压仓内的土体压力平衡开挖面的水土压力,稳定土体。

以顶管机的顶速(即切削量)为常量,螺旋输送机转速(即排土量)为变量进行控制,使土压仓内的土体压力与开挖面的水土压力保持平衡,保证开挖面的土体稳定,控制地表的隆起和沉降。

B.本机采用二段一铰承插式结构,在铰接处设置二道具有径向调节功能的密封装置,并设有注浆孔,便于在施工时同步注浆。

刀盘为电驱动,变频调速,控制刀盘转速,并在土压仓面板设置3只土压传感器,显示正面土体的土压力值。

纠偏系统采用8只双作用油缸,编成4组,与座标轴线呈45o布置,纠偏夹角α=±2o。

C.在顶管机二段壳体之间均设有止转装置,可防止壳体在顶进中发生相对转动。

密封土仓上方设置注浆孔,可注入水或泥浆,改善土质,便于排土。

D.螺旋输送机采用轴向端部出土,增加排土高度,为大容量土箱运输创造条件。

采用电驱动形式,变频调速,根据正面土体土压值大小,控制螺旋输送机排土速度,保持土压平衡。

②主顶装置

主顶装置由底架、油缸组、顶进环、钢后靠及液压动力站等组成,是顶管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A、底架

主要承载顶管机、中继间、管节之用,底架为拼装式钢结构件,设置8只螺旋千斤顶,每只起重量320KN,可以调整底架高度达到施工要求;底架前端和两侧设置10只水平支撑,能将底架与井壁撑实,防止底架移位。

底架上部设置内外两付轨道,左右对称分布,内轨道作顶管机、中继间、管节的承载之用,外轨道则为顶进环行走之用。

B、油缸组

根据要求,顶管机装备顶力为12000KN,选用双作用双冲程等推力油缸6只,每只油缸最大推力为2000KN,施工时主顶最大顶力不超过9000KN,避免因顶力过大使砼管节碎裂,并确保工作井安全。

油缸行程S=3500mm,油缸分两组,并用可分式结构的支座固定,左右对称分布,并用连接梁连成一体。

C、顶进环

由顶环和顶座组成,顶环用螺栓固定在顶座上,顶座底部设置4只滚轮,放于外侧轨道上可往复运行。

顶进时顶环伸入管节尾部,起对中及导向作用,并传递油缸的顶力,使管节受力均布。

D、钢后靠

主要承受油缸顶进时的反力,并将其均匀地传递到工作井钢筋砼井壁上,避免井壁因受力不匀而碎裂。

钢后靠的受力区域设有加强板,应尽可能与主顶进油缸对准。

钢后靠安装时应与顶进轴线保持垂直,与井壁留有约10cm空隙,并用素砼充填捣实。

E、主顶装置液压系统

液压泵站选用25SCY14-1B和10SCY14-1B手动变量轴向柱塞油泵各一台组合而成,分别配备Y160L-6和Y132M-6型电机。

通过变频调速可自动改变油泵的流量,根据顶进时工况要求及时控制主顶油缸的顶速。

F、主顶装置技术参数

油缸尺寸:

D×d×L=Ø325×Ø280×2655mm

油缸数量:

6只

油缸行程:

S=3500mm

装备顶力:

Fmax=12000kN(Pmax=31.5Mpa)

额定顶力:

F额≤9000KN(P额≤25Mpa)

顶进速度:

V=0~80mm/min

(3)中继间装置

A、中继间装置的结构特征

中继间采用二段一铰可伸缩的套筒承插式结构,偏转角α=±2o,长度约2000mm,外形几何尺寸与管节相同。

在铰接处设置二道可径向调节密封间隙的密封装置,确保顶进时不漏浆,并在承插处设置可以压注1号锂基润滑脂的油嘴,以减少顶进时密封圈的磨损。

在铰接处设置4只注浆孔,顶进时可以进行同步注浆,减小顶进阻力。

在正常顶进时,只用第一道密封装置,第二道作为储备。

当第一道密封圈磨损时,发现有漏浆点,即可用径向调节装置,调整密封间隙,使漏浆现象得以及时制止。

当第一道密封圈失效时,即可启用第二道密封装置,从而保证顶进的连续性。

由于顶进距离长,密封圈磨损相当厉害,为防止万一,第一道密封装置设计成可拆卸的,便于更换密封圈,从而达到万无一失。

B、中继间装置主要技术参数

油缸尺寸:

D×d×L=Ø168×Ø140×650mm

油缸数量:

20只

油缸行程:

S=300mm

装备顶力:

Fmax=10000kN(Pmax=31.5Mpa)

额定顶力:

F额≤9000kN(P额≤27Mpa)

⑵顶管机头数量

根据本标段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安排,顶管机头采用1只投入本工程即可满足业主工期要求,这样设备投入费用也较经济,可以相应减少工程的投资费用。

6-7顶管施工测量及测量纠偏方法

⑴顶管施工测量

①顶管轴线的布设

按甲方所提供的城市坐标点连接出洞井和进洞井之间的进、出洞门的两点坐标及高程,以坐标值的计算建立相应坐标系,为顶进轴线高程之差决定顶管顶进坡度。

②建立施工顶进轴线的观测台

按独立坐标系放样后靠观测台(后台),使它精确地移动至顶管轴线上,用它正确指挥顶管的正确施工。

以后按施工的情况,决定定期复测后台的平面和高程位置。

③按三等水准连测两井之间的进出洞的情况,计算顶进设计坡度。

④顶进施工测量

在后台架设J2型经伟仪一台,后视出洞口红三角(即顶进轴线)测顶管机的前标及后标的水平角和竖直角测一全测回,采用fx4500p计算编排程序计算顶管的头(切口)尾的平面和高程偏差离值,来正确指挥顶管的施工。

⑤注意问题

顶管施工初次放样及顶进极为重要。

另外由于顶管后靠顶进中要造成变化,后台的布置应保持始终不动,来确保顶管施工的测量的正确性。

⑵测量纠偏控制

①为了使顶进轴线和设计轴线相吻合,在顶进过程中,要经常对顶进轴线进行测量。

在正常情况下,每顶进一节管节测量一次,在出洞、纠偏、进洞时,适量增加测量次数。

施工时还要经常对测量控制点进行复测,以保证测量的精度。

②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测量报表绘制顶进轴线的单值控制图,直接反映顶进轴线的偏差情况,使操作人员及时了解纠偏的方向,保证顶管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③在实际顶进中,顶进轴线和设计轴线经常发生偏差,因此要采取纠偏措施,减小顶进轴线和设计轴线间的偏差值,使之尽量趋于一致。

顶进轴线发生偏差时,通过调节纠偏千斤顶的伸缩量,使偏差值逐渐减小并回至设计轴线位置。

在施工过程中,应贯彻“勤测、勤纠、缓纠”的原则,不能剧烈纠偏,以免对管节和顶进施工造成不利影响。

④本工程测量所用的仪器有全站仪、激光经纬仪和高精度的水准仪。

顶管机内设有坡度板和光靶,坡度板用于读取顶管机的坡度和转角,光靶用于激光经纬仪进行轴线的跟踪测量。

6-8顶管顶进施工

6-8-1顶进设备安装

(1)把地面上的测量控制网络引放至工作井内,并建立相应的地面控制点,便于顶进施工时进行复测。

(2)工作井内测量放样,精确测放出顶进轴线。

(3)安装顶进后靠,顶进后靠的平面应垂直于顶进轴线,后靠与井壁结构砼之间留有约10cm的空隙要用素砼充填密实。

附图6-03是顶管后靠布置示意图。

(4)安装主顶装置和导轨:

先将它们大致固定,然后在测量的监视下,精确调整它们的位置,直至满足要求为止,随即将它们固定牢靠。

(5)工作井内的平面布置。

搭建井内工作平台、安装配电箱、主顶动力箱、控制台等,敷设各种电缆、管线、油路等,井内平面布置要求布局合理,保证安全。

(6)地面辅助设备的安装及平面布置。

辅助设备主要有拌浆系统、供电系统等设施安装及调试,此外还有管节堆场、安全护栏等的布置。

(7)地面辅助工作及井内安装结束后,吊放顶管机,接通电气、进水、压气、注浆、液压等系统,进行出洞前的总调试。

6-8-2顶管进出洞措施

⑴当顶管机头从工作井推出(称出洞),如措施不当,亦会引起地表严重坍塌的灾害性事故。

顶管机出洞采用我公司惯用的、行之有效的洞门密封装置,可确保安全顺利出洞。

⑵出洞前,在洞口安装双层橡胶止水装置,其作用是防止顶管机出洞时正面水土涌入工作井内,另一作用是防止顶进施工时压入的减阻泥浆流失,保证能够形成完整有效的泥浆套。

⑶顶进工作井、接收工作井围护结构均采用φ850SMW工法施工,桩长25m,内插型钢24m。

围护结构起止水挡土作用,洞口为混凝土井壁预留洞,在预埋钢环上安装双层橡胶止水装置,形成封闭的出洞条件。

附图6-04是顶管出洞封门示意图。

⑷另外为了确保进、出洞的安全,在顶进工作井、接收工作井外侧采用注浆加固对土体进行改良。

注浆加固采用振冲、快凝、分层、双液注浆,附图6-05是顶管进、出洞注浆加固示意图。

注浆加固施工要点如下:

①钻杆钻进后将钻杆四周的土体压实,减少冒浆。

②注浆孔呈梅花形布孔,孔距1.2m,排距1m。

注浆时采用间隔跳打法施工。

③注浆采取自下而上分层注浆方法,分层提升的高度在300~500mm之间。

喷浆时,边提升钻杆边喷浆,保证注入的浆液基本均匀。

④注浆的工艺流程为:

放线定位→钻孔→下注浆管→封口→压浆→压浆堵口。

6-8-3顶管机出洞

⑴顶管出洞的施工步骤

设备调试——顶进机头至洞圈内——H型钢拔除——顶进机头切削水泥土——机头切口进原状土、提高正面土压力至理论计算值。

⑵拔桩前准备

首先对全套顶进设备作一次系统的调试,在确定顶进设备运转情况良好并顶拔松动H型钢确认能拔除后,再把机头顶进洞圈内至距SMW10cm左右。

H型钢拔除前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应详细了解现场情况和封门图纸,分析可能发生的漏水情况,并准备相应的措施,定下拔桩顺序和方法,分工明确,并由专人统一指挥。

⑶拔H型钢措施

H型钢拔除应按由一边向另一边依次拔除的原则进行,拔桩时,起重吊装人员应配合默契,衔接及时,保证H型钢拔除时迅速和安全。

⑷顶管顶进

在H型钢全部拔除后,应立即开始顶进机头,由于正面为全断面的水泥土,为保护刀盘,顶进速度应尽量放慢,使刀盘能对水泥土进行彻底的切削;另外由于土体过硬,螺旋机出土可能有一定困难,必要时可加入适量清水来软化和润滑土体。

在水泥土被基本排出,螺旋机内出来全断面原状土后,为控制好地面沉降、顶进轴线,防止顶管机突然“磕头”,宜适当提高顶进速度,把正面土压力建立到稍大于理论计算值,以减小对正面土体的扰动及出现的地面沉降。

⑸出洞段各类施工参数的摸索

顶管机从工作井出洞后,应尽量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好地面沉降。

并在今后顶进中始终需把地面沉降的控制放在首位。

在顶管的出洞段施工中,应不断根据地面沉降的数据反馈进行参数调整,迅速摸索出正面土压力、出土量、顶进速度等各类参数最佳设定值,防止在今后顶进施工中由于地面沉降而导致工程难点的发生。

6-8-4顶管正常段顶进施工

出洞阶段结束后,即可进行正常的顶进施工,在使用土压平衡顶管机施工时,开挖面的土体经刀盘切削后,进入土压仓,由螺旋输送机排至土箱内,出土速度可通过调节螺旋机的转速来控制,土压值的设定和排土量的控制是控制地表沉降的关键,土压值的设定应根据施工土质状况、地下水位、管道埋深等因素初步设定,并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和地表沉降的实测结果随时进行调整。

⑴各类施工参数的控制

①正面压力的设定

本工程采用土压平衡式顶管机,是利用压力仓内的土压力来平衡开挖面的土体,而达到对顶管正前方开挖面土体支护的目的,并控制好地面沉降,因此平衡压力的设定是顶进施工的关键。

土压力采用Rankine压力理论进行计算:

P上=k0rz=0.65×18.5kN/m3×7.35m=88kN/m2

P下=k0rz=0.65×18.5kN/m3×11.55m=139kN/m2

P上:

管道顶部的侧面土压力

P下:

管道底部的侧面土压力

K0:

侧面系数k0=1-sinψ′ψ′--土的有效内摩擦角(0)

r:

土的容重

Z:

覆土深度

以上数据为理论计算值,只能作为土压力的最初设定值,随着顶进不断进行,土压力值应根据其它实际顶进参数地面沉降监测数据作相应的调整。

②本工程管道内出土采用1台平板车运输方案。

在管节内铺设两根16Kg/m轨道作运输轨道用。

一节管节的理论出土量为π×2.12×2.5=34.6m3。

在顶进过程中应尽量精确地统计出每节管节的出土量,力争使之与理论出土量保持一致,以保证正面土体的相对稳定,减少地面沉降量。

⑵顶进轴线控制

顶管在正常顶进施工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顶进轴线的控制,在每节管节顶进结束后,必须进行机头的姿态测量,并做到随偏随纠,且纠偏量不宜过大,以避免土体出现较大的扰动及管节间出现张角。

⑶地面沉降控制

在顶进过程中,应合理控制顶进速度,保证连续均衡施工,避免出现长时间搁置情况,不断根据反馈的数据进行土压力设定值调整,使之达到最佳状态,严格控制出土量,防止欠挖或超挖。

⑷管节减摩

为减少土体与管壁间的摩阻力,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在顶管顶进的同时,向管道外壁压注一定量的润滑泥浆,变固固摩擦为固液摩擦,以达到减小总顶力的效果。

加强润滑泥浆的压注管理,一方面要保证一定的压注量,另一方面还应保证所注泥浆要有质的要求。

具体施工方法和措施见“6-12减阻措施”。

⑸穿越仙蠡桥

由于顶管外壁离仙蠡桥桥墩仅4~5米,顶管在顶进到仙蠡桥附近和穿越仙蠡桥时要根据对仙蠡桥的安全监测数据,及时调整顶进施工参数,并避免在该范围进行纠偏等易扰动土体的操作,以确保顶管安全平稳顺利的从仙蠡桥下通过。

在顶管顶进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三项技术措施,来严格控制对仙蠡桥的影响,确保仙蠡桥的正常安全运营。

①顶进技术措施:

穿越前对全套机械设备进行彻底检查,保证其顶进时具有良好的性能。

严格控制顶管的施工参数,防止超、欠挖。

严格控制顶管顶进的纠偏量,尽量减少对正面土体的扰动。

施工过程中顶进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控制在20mm/min左右,尽量做到均衡施工,避免在途中有较长时间的耽搁。

在穿越过程中,必须保证持续、均匀压浆,使出现的建筑空隙能被迅速得到填充,保证管道上部土体的稳定。

②安全监测

安全监测是指导工程施工的眼睛,是了解仙蠡桥动态情况的科学依据,是判断顶进技术措施合理与否的标准。

所以在本工程的施工顶进过程中,由测量监测队伍进行工程全过程监测。

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及时获取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经电脑软件处理后,向各方汇报施工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以便于顶管进行施工,从而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通过监测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地了解仙蠡桥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各类施工参数,保证仙蠡桥的安全。

具体安全监测方案见后续章节。

③保证措施

一旦变形量超过控制范围,应及时采取措施来控制变形量:

及时调整顶进参数,如增加或减小正面出土量、降低或提高正面土压力;严格控制注浆和纠偏量,做到均衡施工,在穿越过程中避免在该范围进行纠偏等易扰动土体的操作,以确保顶管安全平稳顺利的从仙蠡桥下通过。

⑹顶进施工中注意事项

工具管开始顶进5~10m的范围内,允许偏差为:

轴线位置3mm,高程0~+3mm。

当超过允许偏差时,应采取措施纠正。

为防止管节飘移,可将前3~5节管与工具管联成一体。

在管道顶进的全部过程中,应控制工具管前进的方向,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

中继间安装前应检查各部件,确认正常后方可安装;安装完毕应通过试运转检验后方可使用;中继间的启动应由前向后依次进行;中继间外壳在安装前进行防腐处理。

顶进施工期间,管道内动力、照明、控制电缆的接头要安全可靠。

管道内的各种管线应分门别类地布置,并固定好,防止松动滑落。

在顶管机和中继间处应放置应急照明灯具,保证断电或停电时管道内的工作人员能顺利撤出。

6-8-5顶管进洞

⑴接收井准备

接收井施工完成后,必须立即对洞门位置的方位测量确认,根据实际标高安装顶管机接受基座。

并配备拔除围护桩H型钢的工具和机械设备。

⑵顶管机位置姿态的复核测量

当顶管机头逐渐靠近接收井时,应适当加强测量的频率和精度。

减小轴线偏差,以确保顶管能正确进洞。

顶管贯通前的测量是复核顶管所处的方位、确认顶管状态、评估顶管进洞时的姿态和拟订顶管进洞的施工轴线及施工方案等的重要依据,使顶管机在此阶段的施工中始终按预定的方案实施,以良好的姿态进洞,准确无误地座落到接收井的基座上。

⑶各施工参数的调整

在顶管到达距接收井6m后,开始停止第一节管节的压浆,并在以后顶进中压浆位置逐渐后移,保证顶管在进洞前有6m左右的完好土塞,避免在进洞过程中减摩泥浆的大量流失而造成管节周边摩阻力骤然上升,以致出现工程难点。

在顶管机切口进入东侧出入口的水泥搅拌桩,应适当减慢顶进速度,加大出土量,逐渐减小顶进时机头正面土压力,以保证顶管机设备完好和洞口处结构稳定。

⑷顶管进洞

顶管机切口距东侧接收井搅拌桩H型钢20cm左右时,顶管停止顶进,并在东侧预留洞圈外搅拌桩的四个角开观察孔,以确切探测出机头的实际位置,在探明机头位置确实正确落在接收井洞圈范围内时,开始拔除H钢。

在H钢拔除后,顶管应迅速、连续顶进管节,尽快缩短顶管机进洞时间。

洞圈特殊管节出洞后,马上处理填充管节和洞圈的间隙,减少水土流失。

在顶管机进洞后,顶管,分离顶管机、设备段,吊装驳运。

6-8-6减摩泥浆的固化及洞口接头处理

顶进结束后进行减摩泥浆(触变泥浆)的固化,使管节外壁与周围土层的施工间隙尽快填充固结,减小地面沉降。

减摩泥浆(触变泥浆)的置换可采用水泥砂浆或粉煤灰水泥砂浆置换触变泥浆;置换时利用原有的注浆设备从管节的注浆孔压注。

注浆及置换触变泥浆后,应将全部注浆设备清洗干净;拆除注浆管路后,应将管道上的注浆孔封闭严实。

顶管结束后,管节接口的内侧间隙应按设计规定处理;设计无规定时,可采用石棉水泥、弹性密封膏或水泥砂浆密封。

填塞物应抹平,不得凸入管内。

工作井的洞口接头处理(井壁与混凝土管节间的空隙),应按设计规定处理,设计无规定时,可采用压力灌注C30细石混凝土,在套管上焊接止水环(厚20),再以聚硫密封膏封堵。

6-9垂直运输和水平运输布置

顶管施工时,垂直运输采用100T履带吊进行工作井上下的物件(顶管管节、土箱、材料等)运输。

所有材料和顶管管节均用运输车辆运到施工现场,再通过100T履带吊进行装卸和翻运。

顶管机头及设备进场和从接收工作井转运到顶进工作井时,采用150T汽车吊进行装卸和吊运。

管节内水平运输采用轨道平板车配合卷扬机进行材料和土方的运输。

6-10下管

当主顶行程达到一定限度时,就须暂停顶进施工,将主顶收回,将部分顶铁吊出,然后吊装下一节管节。

顶管管节采用100T履带吊进行下管。

采用起重设备下管时,正式作业前应试吊,吊离地面10cm左右时,检查重物捆扎情况和制动性能,确认安全后方可起吊。

下管时工作坑内严禁站人,当管节距导轨小于50cm时,操作人员方可近前工作,严禁负荷吊装。

6-11土方开挖、运土的方法

顶管土方开挖时,土体经刀盘切削后,进入土压仓,由螺旋输送机排至土箱内(土箱约3m3容量),出土速度可通过调节螺旋机的转速来控制,土箱放置于平板车上通过轨道用卷扬机进行运至工作井,再用吊车将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