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439658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6.践祚:

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

  “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

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

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

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

  

(2)

  1.东宫:

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另:

汉长乐宫又称东宫,太后所居也借指太后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西晋?

李密)

  2.垂髫:

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东晋?

陶渊明)

  3.总角:

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

卫风》)

  4.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1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5.庐冢:

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例】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宋?

王安石)

  6.薨(hōng):

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荆轲刺秦王》)

  8.辎重:

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9.跽:

长跪。

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鸿门宴》)

  10.再拜:

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敬重。

  (3)

  1.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是指《大学》

  《中庸》

  《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

  《诗经》

  《礼记》、《乐经》

  《春秋》。

  “四书、五经、六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

录取名额不定,各省被录取的名额由应试人数、省的大小、人口多寡酌定。

  3.谶(chè

n):

基本意思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

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4.甫冠、弱冠、加冠:

甫冠与弱冠都是形容男子达到二十周岁,就会戴上成人的帽子,来表示自己已经成年了。

加冠,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例】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明?

宋濂)

  5.秩满:

官吏任期届满。

  【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

  (《明史?

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6.解褐:

褐,粗布或粗布衣服。

解褐,脱去平民百姓的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例】举进士,解褐秘书省校书郎。

  (《宋史?

边理传》)

  7.少保:

官职。

明清少保皆为从一品。

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

  全。

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

后来已是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8.太傅:

中国古代职官。

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

  大臣与帝王老师(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

秦朝时期被废止;

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

东汉则长期设立。

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9.食邑:

受封者所享有的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收其租税而生活,故称为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

基本解释:

靠封邑租税生活;

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

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10.请老:

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