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990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步步高人教通用高考语文 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第三章 古诗鉴赏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稜嶒:

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两首诗都是咏物诗,所咏之物都是借他人之势,得意忘形;

作者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讽刺和批判,并严正警告它们不会永远得意下去,终有一天会受到打击。

两首诗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仗势得志的小人的批判和警告。

解析 该题是“求同”比较,可以就两诗所表达的情感主旨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比较。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中处处笔笔似乎都在写“纸鸢”,其实,“纸鸢”正是作者所鄙夷的那些凭借权势富贵而得到很高的地位,自鸣得意,飞扬跋扈,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势利小人。

后两句是说掉到地上的纸鸢还赶不上苍蝇,那意思是很明白的,是在说“纸鸢”式的人物就尤为叫人厌恶鄙视了。

咏 柳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描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人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出新芽,正是“且莫深青只浅黄”的新柳。

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

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作者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意深长,令人深思。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张仲素

阴碛①茫茫塞草腓,桔槔烽上暮烟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边上闻笳

杜 牧

何处吹笳薄暮天?

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②十九年。

 ①阴碛:

塞外的沙漠。

塞外寒冷,故称。

②争禁:

怎么经受得起。

两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4分)★

问题反思

诗歌比较鉴赏题常见的比较角度有哪些?

你觉得在做诗歌比较鉴赏题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题目

 两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4分)  [原诗见“自我诊断”第3题]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得分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0分

典故的作用是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换言之,诗的比较分析是建立在对各自诗篇主旨、情感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的。

没有这一点,比较便无从谈起。

该答案得零分,就是与对两首诗主旨把握不准有关。

2分

该答案在作者用典作用之一——对典中人物事件本身的情感态度这一点答得很准,但忽略了作者用典真正的作用不只是表达对典故的态度,更是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服务的。

该答案答出、答准了作者借用典故的真正目的,可惜忽略了作者对典故人物自身的情感态度的作用。

解读

满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4分

该答案牢牢把握住了诗歌用典表现出作者“双层”情感态度这一知识点,两首诗的两方面情感分析准确、到位。

完善

你的

参考答案 张诗流露了对苏武忠义的敬佩之情,赞扬(激发)戍边将士忠贞爱国;

杜诗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边地生活的艰苦。

(每点2分)

 此诗写了一位仰慕前贤苏武、追求高尚节操的边将。

塞外沙漠茫茫无际,塞草生长茂盛,天色已近傍晚,烽火台上风起云涌。

向北遥望过去,交河那边云水连成一片,那是苏武当年手持汉节归来之地。

 此诗前两句通过“吹笳”“薄暮”“塞垣”“高鸟”“狼烟”等意象,营造了一幕空旷苍凉的边塞之景。

笳出于西北民族地区,汉时传入中原,“鸣笳以和箫声”,最初是“卷芦叶为笳,吹之以乐”,后在形制上有所变化,将芦叶制成的哨插入管中,遂成为管制的双簧乐器,形似筚篥,是汉代鼓乐中的主要乐器。

笳有相当的表现力,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慓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

“游人一听头堪白”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笳声的凄怆,写出戍边之人生活的悲苦。

最后一句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边地生活的艰苦。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比较鉴赏与单篇阅读鉴赏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外在、形式的区别。

一是阅读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多了一两道“比较”题。

只要能读懂诗歌,审清题干比较的方向、角度,比较鉴赏题也并非什么难事。

一、内容、情感异同比较

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

其方法仍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

①读标题。

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

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

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此基础上的比较,需要注意:

①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

②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

边练边悟

1.(2013·

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①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

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把握诗人的情感。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意象中。

韦诗中的意象是:

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

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

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

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

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

 本诗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

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

这些气氛的渲染,让诗人倍感孤独无依。

最后,给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志。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作为唱和之作,除第三句外,其余三句的韵脚都和韦应物的诗作相同。

开篇仍然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道出了冷月残烛的凄凉之境。

而“雨声在深竹”的点染,更加浓了凄清的氛围。

那在雨夜惊飞的山鸟,“寒枝不成宿”的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此诗和韦应物的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及手法同中有异。

2.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州杂诗(其五)①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白 马④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⑤,呜呼泪如霰。

 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驻留于秦州期间。

秦州:

今甘肃天水。

②浮云:

指良马。

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是指良马。

③残:

剩余。

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

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

⑤死多门:

死于多种灾难。

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鳖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秦州杂诗(其五)》 ①角度一:

期待驰骋沙场,为国立功。

结合诗句: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②角度二:

处境艰难,仍渴望为国立功,有怀才不遇的伤感。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白马》 ①角度一:

对生命的悲悯。

结合“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等诗句。

②角度二:

悲叹战争带来的不幸或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秦州杂诗(其五)

 这首诗借咏马以抒怀。

诗中前四句写自从汉朝使节张骞从西域引入“天马”以来,就不断有良马被带到中原,至今已是数以万计了。

但这些良马并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

据史书记载,公元759年3月,九节度使惨败邺城,战马万匹,仅剩三千。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很可能就是为此而发的。

“浮云连阵没”,用正面描写法;

“秋草遍山长”,用侧面烘托法。

前句是因,后句是果。

后四句单写骕骦。

骕骦为传说中的神马。

骕骦之为真龙种,只是一种传闻,因此诗句以“闻说”起头。

“龙种”将绝,惟一留下来的也已老,这正是诗人的感慨所在。

但是,骕骦虽老,仍不愧龙种之后,它迥立荒野,向苍天而哀鸣,意在期待和盼望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机会。

杜甫笔下的老骕骦却是独立于广漠之上,昂首向天,萧萧长鸣;

它不仅具备千里之志,就是立即让它参加战斗,也能够建功立业。

杜甫绝不是为写马而写马的。

诗人虽然穷困潦倒,在战乱之中流离漂泊,却从来不忘国事。

诗人从良马引起感兴,以骕骦自喻,抒发自己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时候,仍然渴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同时也有怀才不遇、才不得施展的感慨在其中。

白 马

译文

从东北边来了一匹白马,马鞍上没有人,双箭穿过白马的身体。

可惜那马上的主人啊,今天谁还能看见他以往的意气风发呢?

今日在夜中一仗,主将被杀,白马受伤。

由此我想到那些百姓,战乱中的灾难也会夺去他们的生命,想到这里,我不禁泪如霰雪。

二、形象异同比较

诗歌形象异同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主是集中在意象内涵的分析比较方面,兼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比较。

如何把握住意象的内涵特点呢?

①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

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高洁。

②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的前提是把握住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有: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这是最主要的。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诗歌中的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是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形象作用异同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①邓剡:

南宋词人,随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

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

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

答案 相同:

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

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地抒发了自身凄清孤独之苦;

而邓剡则表现了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疏雨洗天清。

”暑退寒来之节气替换,说出盛极而衰的人生哲理。

“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

室内枕席生凉,是实写秋天到来天气生凉,气候更替,室外井桐落叶,既是报秋,又勾起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感叹。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叶随风飘,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邦国沦亡悲哀之情。

“千里”是概括在广东被俘途经建康的旅程。

“梦断古台城。

”东晋台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

无限哀思难以排解,邓剡把它带到梦乡,醒来却发觉古台城上梦凄凉。

词人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

梦醒之后,到哪里去呢,只能去“便须携酒访新亭”。

据《世说新语·

言语篇》:

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

)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王导在当年的新亭会上,还主张“戮力王室,克复神州”。

但作者自己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虏,宋王朝已彻底亡矣。

从情感之深切来看,邓剡实多一层。

作为结句,它能融情入景,从而引读者于审美活动中直接领悟人生哲理。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思归

[唐]王翰

杨柳青青杏花发,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耶①?

春日斋中

[宋]林逋

空阶重叠上垣衣②,白昼初长社燕归。

落尽海棠人卧病,东风时复动柴扉。

 ①若耶:

浙江省绍兴市南若耶溪。

②垣衣:

青苔。

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异同?

请加以赏析。

都有触发人物情感、乐景反衬哀情的作用。

王诗用柳色青青、杏花艳放的乐景反衬旅客的春愁,林诗用绿苔满阶、社燕飞翔的乐景反衬病人的春愁。

林诗景物描写还有哀景衬托哀情的作用,用海棠落尽的哀景衬托病人的春愁。

三、表达技巧异同比较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比较。

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

因此,要立足于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注]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蜀道后期

[唐]张悦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人日:

正月初七。

薛诗的三、四句与张诗的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试作比较分析。

都使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薛诗以人与雁对比,张诗以人与秋风对比,都突出了游子归家之晚,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张诗还用拟人手法把无情的秋风人格化,借抱怨秋风先至,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不能及时回家的烦恼之情。

人日思归

 这是一首思乡诗。

诗歌一开头,即以工整的对仗交代了时令及离家的时日。

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了一个事实: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笔调平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的满腹心事。

将“才七日”和“已二年”作了一个对比,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样熬过去的呢!

这两句平淡质朴的诗句中表现出诗人度日如年的心情。

后二句说春花未萌发之时,思归之念已经发动。

传说鸿雁在正月里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在后两句中作者借这个传说来抒写自己思归急切的心情。

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回乡了,即“思发在花前”;

可是现在新的一个春天已到来,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飞回北方,诗人却无法归去,所以说“人归落雁后”。

这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归落在雁后、思发于花前作对比。

这两句借用春雁北归之说,抒发极想回归之情,自是联想自然贴切;

早已计算归期的思想活动,也极为生动感人。

寥寥十字,仿佛能使我们看到诗人翘首北望归雁、屈指计算归期的生动形象;

使我们感受到他不能与雁同归的遗憾以及极欲早归的焦急心情。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

“争日月”,像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

这“争”字实在写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

“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

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进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

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

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

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下文忽然来了个大转折: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

游子之心,当然怅惘。

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

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

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

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

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

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