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0235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Word格式.docx

内河运输很普遍

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

以面食为主;

说话直率,方言较少

以米食为主;

说话婉转,方言繁杂

工业结构

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以重工业为主

常规能源缺乏,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1.读教材图1-1-7“东部季风区”,分析南北方气温和降水上的差异。

答案 北方年降水量小于800mm,1月均温低于0°

C,积温小于4500℃;

南方年降水量大于800mm,1月均温高于0℃,积温大于4500℃。

2.读教材图1-1-9“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为什么南北方农业不同?

答案 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

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多雨,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种植水稻。

3.读教材图1-1-11“自然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分析南北方的交通方式差异及原因。

答案 北方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南方除铁路、公路之外,水运也占较大比重。

北方降水少,地表河流少,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河流运输能力弱。

南方降水多,河流多,流量和水位较稳定,河流运输能力强。

北方地形以平原为主,适宜公路和铁路网布局,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铁路和公路修筑成本高。

4.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1)自然亚区: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地貌单元:

E________高原,F________(山脉)。

答案 

(1)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2)云贵 大兴安岭

右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单位:

℃)分布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A地比图中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气温年较差________(大、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示地区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小 地形 

(2)南方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

北方夏季暖热,冬季寒冷,且冬季气温远低于南方,气温年较差大。

二、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

根据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将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全国其他地区,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2.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经济发展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

呈现出东部经济地带最高、西部经济地带最低的东、中、西梯度排列方式,而且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还在逐渐扩大。

经济发展速度:

东部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2)区域位置差异:

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具有便利的海运优势;

中、西部经济地带由于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

(3)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有东移趋势。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的。

1.读教材图1-1-13“中国三个经济地带”,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的分布,有哪些内在的联系?

答案 东部经济地带完全位于东部季风区,中部经济地带大部分位于东部季风区,而西部经济地带主要位于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说明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2.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分布、人口数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三个经济地带各自的特点。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

城市分布

人口数量

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

答案 

沿海地区

中部地区

西北和西南地区

以地势低平的平原、丘陵为主,开发难度小,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以山地、高原为主,开发利用难度大;

多属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区,气候恶劣

城市密布

较多

较少

占全国总人口的43.1%

占全国总人口的34.4%

占全国总人口的22.5%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最发达

较发达

较落后

3.请列表比较四川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地理环境的差异。

四川盆地

吐鲁番盆地

位置

气候

地形

土壤

植被

水利

工程

特产

亚热带季风区的西部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深居内陆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少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有“火洲”之称

高山和高原环绕,内部有低山丘陵;

为丘陵性盆地

群山环抱,地形闭塞,有中国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

肥沃的水稻土和紫色土

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荒漠土,有机质含量极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荒漠

水利工程

人工运河和都江堰

坎儿井

特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

长绒棉及水果,如葡萄

归纳提升

 区域差异分析的一般思路

(1)自然地理要素差异

要素

主要内容

纬度位置(推断所处的温度带和风带)、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东岸还是西岸)、相对位置

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气象灾害等

地形类型构成、分布、地势起伏状况

水文

河湖类型、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

植被类型、覆盖率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

矿产

种类、数量及组合状况

(2)人文地理要素差异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变化

城市

城市数量、规模、布局及城市化状况

农业

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条件评价

工业

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调整方向

交通和通讯的通达度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结合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有关知识,完成

(1)~(3)题。

(1)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带社会经济相对发达,而中部工业化水平较高

B.中部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优于东部

C.中、西部地带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而东部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D.中、西部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较大比重

(2)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对外开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沿海到沿长江、陇海—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的开放次序

B.西部地带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吸纳外资的能力较强

C.西部大开发并不包括西部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

D.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不利于提高竞争力

(3)下列关于东部经济地带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的热带区域全部在该地带 ②我国的开放城市全部在该地带 ③该地带并非都是直接濒临海洋的省、市、区 ④东部地带各省、市区全部位于东部季风区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1)C 

(2)A (3)D

解析 第

(1)题,注意三个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2)题,西部地带的开放程度较低,吸引外资能力较弱;

西部大开发包括西部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

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竞争力。

第(3)题,我国的开放城市除在东部经济地带外,在中西部经济地带也存在,如长江沿江开放城市和西部沿边开放城市等。

东部经济地带除北京外,其他省、市、区均频临海洋。

东部经济地带各省级行政单位全部位于东部季风区内。

热带区域并不全部在东部经济地带,如云南南部是热带区域,但不在东部经济地带,故选D。

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存在很大差别。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在发展经济和进行国土整治工作中,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是(  )

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②合理进行排灌,防止土壤的盐碱化 ③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兴修水利,克服旱涝灾害 ④改良盐碱地、涝洼地、沙荒地,使黄土地变成黑土地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我国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三熟耕作制度的形成条件是(  )

A.生长期长,雨热同期

B.平原广大,适于机耕

C.土壤比较肥沃

D.冬季风不能到达

3.秦岭—淮河是我国(  )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产区的界线

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

C.棉花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界线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

答案 1.B 2.A 3.D

解析 第1题,北方多盐碱化、水土流失和水旱灾害。

第2题,作物熟制取决于气候条件,尤其是热量条件。

第3题,冬、春小麦产区以长城为界,农、牧区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棉花在暖温带以至热带都有分布。

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据此完成4~5题。

4.下表表示划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各项指标(“

”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

据表判断,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排序与表中数码相符的是(  )

矿产和能源资源

经济基础

开发程度

A.①②③B.③②①

C.①③②D.②③①

5.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

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自然条件不同B.资源配置不同

C.劳动力素质不同D.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答案 4.D 5.D

解析 第4题,东部经济地带矿产和能源资源相对较少,但经济基础好,发展水平高,开发程度高;

西部经济地带矿产和能源丰富,但经济基础弱,发展水平较低,开发程度低;

中部经济地带介于二者之间。

第5题,西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

东部经济地带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

40分钟课时作业

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图)。

1.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径流量由北向南依次增大

2.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

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3.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  )

A.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冬小麦—玉米—春小麦—水稻

C.剑麻—棉花—桑蚕—亚麻

D.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

答案 1.C 2.D 3.A

解析 第1题,我国区域面积庞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地形种类齐全,西部多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多丘陵、平原;

我国气温南高北低,冬季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夏季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由于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河流径流量由于受流域面积、气候、河流补给类型的影响,比较复杂。

第2题,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分异也十分明显,东部季风区以热量为基础,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水分为基础,青藏高寒区垂直分异明显。

第3题,我国东部季风区受热量影响,植被呈现有规律的更替:

由北向南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图甲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图”。

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在缩小

B.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都在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有所减慢

C.近年来西部地带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超过了中部地带,已经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D.东部地带的城市化水平最高,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

5.为降低生产成本,某纺织企业由A地带向C地带转移的因素可能是(  )

A.接近原料产地

B.接近廉价劳动力

C.接近消费市场

D.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答案 4.D 5.B

解析 第4题,读图甲可知,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都在上升,近年来上升有所加快,西部地带城市化水平最低,东、中部经济地带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增加。

第5题,纺织企业属于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某纺织企业由A地带向C地带转移,其原因是接近廉价劳动力。

大陆度表示某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

数值越大,表明受大陆影响越大。

读“我国东部主要地点大陆度比较表”,回答6~8题。

地点

纬度

距海远近(千米)

气温年较差(℃)

大陆度

哈尔滨

45°

41′

510

42.4

80.3

南京

32°

00′

300

26.3

63.9

永州

26°

10′

516

23.1

68.5

三明

192

19.5

54.4

马祖

05′

3

18.2

49.7

桂林

25°

20′

450

20.3

61.9

基隆

12.7

29.6

广州

23°

08′

140

14.9

44.5

6.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大陆度较高地区的共性特征中表现最显著的是(  )

A.纬度较高B.距海较远

C.气温年较差较大D.地势较高

7.与其他地点气候类型有明显区别的是(  )

A.哈尔滨B.南京

C.基隆D.广州

8.从理论上讲,表中地点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季节最长的最可能是(  )

A.三明B.马祖

答案 6.C 7.A 8.D

解析 第6题,从表中数据看,大陆度与纬度高低无关,与距海远近有一定的关系,但大陆度较高的地点基本上都表现为气温年较差较大。

第7题,从气候划分上看,哈尔滨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他地点都在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8题,从纬度上看,广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理论上属于热带地区,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农业生产可以达到一年三熟,生产季节应最长。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

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气候B.土壤

C.市场D.水源

10.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弱B.降水少

C.多大风D.低温冻害

答案 9.A 10.D

解析 第9题,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

第10题,荔枝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

①人才缺乏 ②交通落后 ③资源短缺 ④外商投资少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2.下列措施中,可使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的是(  )

A.加大铁路建设力度B.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C.加大资源开发力度D.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答案 11.C 12.B

解析 第11题,本题主要考查图表分析能力。

图示反映的有科技人员(人才)、运输线路(交通)、外资三个指标。

我国西部地区人才缺乏、交通不便、外商投资少,经济水平低,但资源丰富。

第12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区域发展的条件。

优惠的政策能够快速有效地吸引外资。

13.结合“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比较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理环境的异同。

(3)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

黄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4)我国目前已建成和拟建的核电站项目多选在南方,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但黄河三角洲并没有,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 

(1)黄河:

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

长江:

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相同点:

两地都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地形都以平原为主,都属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不同点:

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作物的生长期较长,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比较肥沃,但矿产资源贫乏。

黄河三角洲位于我国的暖温带,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盐碱化较严重;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

小麦

水稻

花生

油菜

旱地

水田

(4)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本地能源资源贫乏,而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核电建设可最大限度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而黄河三角洲本区及周围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差异。

(1)题,从径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

(2)题,两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可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

第(3)题,黄河三角洲是旱地,粮食作物为小麦,油料作物主要为花生;

长江三角洲是水田,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油料作物为油菜。

第(4)题,核电站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能源状况有关。

14.图甲和图乙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有关资料。

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A、B、C分别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地带,图乙中与此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反映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指标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①②③,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______,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________。

(4)两图反映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衡。

(5)结合有关知识分析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位优势。

(答出四条即可)

答案 

(1)西部 中部 东部 ② ③ ① 

(2)出口额 外商直接投资额 (3)① ② (4)经济发展水平 (5)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临海,便于对外联系,开放程度高;

③交通便利;

④发展早,经济基础好;

⑤科技水平高,工业化水平高;

⑥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⑦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