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0439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docx

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

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

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

【教学内容】

1.国家分类及其标准

2.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4.经济转轨国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发达国家经济特点

2.掌握美国日本欧盟的经济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一、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过程

(一)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高速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历史上不多见的快速增长时期。

这一时期从战争结束算起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

主要原因有:

1、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3、南北之间不合理的国际分工

4、恢复战时遭受严重破坏的经济

(二)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涨”

进入70年代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低速增长,并进而陷入了“滞涨”漩涡。

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来解释:

1、实行的需求管理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中产生的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的矛盾。

2、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引起严重通货膨胀

3、国际经济秩序的恶化。

4、旧的国际分工体系受到冲击。

(三)20世纪80年代的低速增长

在经历了70年代的滞涨和80年代初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相继从1982年底和1983年初走出低谷,进入了经济缓慢增长的80年代。

整个80年代的经济增长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

1、经济周期变形,出现所谓的“增长性衰退”

2、各国经济增长中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3、需求约束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

(四)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

发达国家经济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低速增长,进入90年代之后,除日本等极少数国家之外,美国和欧盟等都相继出现了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快速增长的新时期。

国内外学者和有关国际机构将此称作“知识经济”时代。

总的来说,9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较快,每个国家各有其特点。

1、日本: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较早重视高新技术发展的国家。

一是加快技术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二是加速对普通电视机、音响机器等传统家电产业的改造。

三是促进信息和个人电脑机器网络系统服务等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欧盟:

欧盟的主要措施和成果表现在:

一是将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优先发展重点。

二是继续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三是加强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扶持。

四是改革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科研体制,建立富有效率与竞争力的科研机构。

五是加强欧盟高科技领域的区域合作。

3、美国:

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可以概括为几方面:

(1)以信息化为先导的美国经济结构大调整。

(2)以制度创新为后盾的支撑。

(3)以政策创新为前提的宏观经济改革。

(4)以全球化为背景的资源优化配置。

(五)21世纪初的经济衰退和复苏

自2000年后期以来,世界三大经济体同时告别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速增长,进入了所谓增长衰退期,直到2002年经济才开始缓慢的回升。

2001年到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4%、3.0%、3.9%。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趋势

(一)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生产关系作适应性调整

(二)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

(三)发达国家在经贸领域既竞争又合作

(四)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发生变化,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

第二节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美国经济

一、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回顾

(1)二战后初期的繁荣阶段(1947-1953)

(2)低速增长阶段(1954-1960)

(3)调整增长阶段(1961-1973)(4)“滞胀”阶段(1974-1982)

(5)缓慢回升阶段(1983-1988)

(6)重陷衰退阶段(1989-1991)

(7)新经济阶段(1991-2001)

(8)新世纪初的衰退、复苏与扩张(2001至今)

新经济产生的原因

(1)信息技术是根本原因;

(2)克林顿政府的政策作用;

(3)美国公司进行的经营与管理改革是微观基础;

(4)股权融资为主的金融制度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本世纪初的美国经济衰退

本次衰退的特点

(1)持续时间最短(2001年间的8个月)

(2)产生的原因不同(3)衰退程度低

(4)生产率仍提高(5)库存调整速度大大提高

本次衰退的原因

(1)经济发展的周期规律

(2)美联储宏观调控失利

(3)过度消费的降温(4)原油价格上涨(5)911事件

四、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制约因素

(一)促进因素:

(1)消费和投资信心

(2)IT技术复苏与网络经济的发展

(3)劳动生产率持续高速增长(4)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

(5)股市回暖(6)大选的政治周期因素

(二)制约因素:

(1)双赤字压力

(2)就业形势尚未根本好转

(3)生产能力过剩(4)国际政局不稳

(三)美国经济发展的前景

(1)是主要发达国家中最具韧性和省略的经济体,抗干扰能力强;

(2)高新技术产业将继续作为其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推进器,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

(3)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仍将是美国经济保持活力的重要保障;

(4)美国在全球化方面起步较早,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抢占了全球化的先机;

(5)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为其全球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欧盟经济

一、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

战后初期:

经济恢复

50年代:

经济逐步起飞,增长速度远超美国

1958年欧共体成立,进一步促进西欧经济的迅速增长

73-75年经济危机之后,50-60年代的黄金增长阶段结束,进入滞胀时期

80年代:

追赶美国 1980-1982危机,1983-1987恢复,1988-1989强劲增长

90年代欧盟经济增长明显落后于美国,发展遇到重重困难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宏观经济政策遏制了经济回升;

对科技开发投入明显不足,国际竞争力下降。

二、欧盟经济发展的现状

2000年起,世界经济增长减缓,911的打击,使欧盟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001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开始复苏。

此后受伊拉克战争、高油价和欧元对美元高汇率的影响,欧盟经济一直增长缓慢,2005年增长率为1.3%。

次贷危机:

引发债券危机,欧元危机。

三、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又称莱茵模式,以德国、法国、瑞典为代表。

这些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希望通过和平、民主途径实现社会主义,倡导“福利社会主义”,试图折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基本特点:

即私人资本统治和自由竞争,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又要发挥政策对市场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扩大福利和社会保障,以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

该模式又称“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即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作用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并重。

四、欧盟经济面临的问题

(1)大欧盟经济发展不平衡:

欧元疲软之后略有起色;英国经济形式明显好于欧元区,但对欧盟经济无拉动作用;中东欧国家经济持续增长。

(2)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制约其经济发展。

(3)欧元币值。

《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指标设限抑制了欧盟经济增长。

欧洲统一大市场存在诸多缺陷:

内部市场对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协调能力有限;人员和服务流动存在较大障碍;成员国在税收、福利、劳动力市场方面还未实现真正的一体化;统一大市场内的不同国家并未完全实现优势互补,基本上是各自为政。

高福利降低其竞争力。

第四节日本经济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回顾

恢复和重建(1945-1955)高速增长(1956-1973)中速、稳定发展(1974-1984)

稳步发展(1985-1991):

日元升值,日本投资与消费活跃,但也开始形成经济泡沫。

低速发展(1991年之后):

泡沫经济破灭,经济衰退,政府改革,但再难现高速发展的奇迹。

不过日本已成世界“经济强国”、“金融大国”和“技术大国”,在科技领域已超越欧洲。

2005年末至2007年2月:

日本实现了出人意料的强劲增长,预示其长达15年经济萧条的终结。

国内内需因素起了主导作用。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而中国经济增长是日本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的最大外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1)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代表。

都是后进资本主义国家,吸收了崇尚竞争、追求效率、强调个人利益等西方市场经济文明成果,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和发扬东方儒家文化的传统,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本、同舟共济的精神。

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国家从国民利益和企业利益出发制定赶超先进国家的发展战略,从而形成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该模式基本特点:

政府用严厉的规划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利用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重政府的意图。

(2)完善的教育体制

(3)引进、开发先进技术,科技立国

(4)较高的储蓄率和民间设备投资

(5)日本国民的民族精神

三、日本经济停滞的原因

(1)制度创新受阻是主要原因

(2)出口导向型、保护国内市场与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符;

(3)以政府为主导干预经济的方式已不符合市场调节的基本原则。

(4)金融系统在广场协议后受到很大破坏

(5)产业升级受阻是本质内核(6)产业没有实质性的升级换代;

(7)产业政策调节作用减弱;(8)信息技术竞争输给美国

(9)传统产业比较优势消失、产业空心化

 

第十章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一、世界银行的分类

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世界现有210个国家和地区,人口60亿,GNP(国民生产总值)28.86万亿美元。

发达国家有29个,发展中国家(地区)有156个,转轨国家有25个(已加入OECD的3国捷克、匈牙利、波兰除外)。

二、按主要出口种类国家和地区分类,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分为:

制成品出口国和地区

非燃料初级产品出口国和地区

燃料(主要是石油)出口国和地区

劳务出口国和地区

综合出口国和地区(即没有一种出口品占到出口总额的50%以上)。

联合国贸发会议对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石油输出国

农矿原料出口国

出口加工国(地区)

经济综合发展国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这是通过开发和出口某些自然资源,获得外汇收入,进口所需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从而取得发展。

这种战略层次较低,是从殖民时代继承下来的,实际上是落后国家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后又处在不利的国际劳动分工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中不得已而采取的。

后来许多国家自身的制造业有了发展,实现了产业多样化后,便抛弃了该经济发展战略。

但是,现在仍有不少发展中国家依靠出口一两种、或三四种初级产品,作为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如:

缅甸(大米、木材,占出口贸易收入的近70%)、布隆迪(咖啡、棉花,84%)、埃塞俄比亚(咖啡、皮革,74%)、利比里亚(铁矿石、天然橡胶,78%)、赞比亚(铜,84%)、厄瓜多尔(咖啡、可可、干鲜果品、原油,64%)、牙买加(铝,67%)、智利(铜,44%)等非产油国,伊朗、科威特、利比亚、沙特阿拉伯等产油国。

二、进口替代战略:

(ImportSubstitution)

在20世纪50年代,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印度和菲律宾等国家为实现工业化都是从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开始的。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纠正过去长期存在的对外贸易逆差,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

三、“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外向型发展战略,出口鼓励战略(ExportPromotion)

这是指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

在初期,主要是利用自身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工业,通过出口来带动经济的增长,缓和国际收支的压力。

60年代末70年代初,巴西、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也先后程度不同地转向这个战略,或采取进口替代和面向出口相结合的道路。

70年代中期,部分国家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的国家大体上可分成三个类型:

一个是原来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现在日益增加对初级产品的加工出口,提高其附加值,如马来西亚、泰国、科特迪瓦等;

二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大国,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印度等国,它们的制成品的出口很大程度上是立足在过去进口替代期间所建立的工业基础之上;

三是一些小国和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它们主要发展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的装配加工工业。

70年代中期后,这些国家中有的开始发展技术密集型(电子、仪器仪表、机械制造)和资本密集型(钢铁、化工)产业。

四、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战略

该战略主张进口替代和面向出口战略相结合,经济多元化,强调“自力更生”的观点逐渐流行。

在战略目标上,实现经济增长、公平分配和自力更生三者的有机统一。

这种发展战略更加合理、圆满,也更具吸引力,但到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追求这种战略的目标仍在继续。

一个主要原因是牵涉到利益的再分配,阻力很大,实施该战略对既得利益者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

各国调整时间和调整的幅度是不一样的。

印度在1984年进入经济多元化发展时期,拉·甘地在同年11月出任总理之时,就提出“实现技术现代化,加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注意发展满足国内需求的中小企业的同时,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引进外资,发展多元化经济。

一石油输出国

60年代后,在中东北非地区出现了一批依靠石油开采和出口而走上现代化的国家。

1960年9月,伊拉克、伊朗等产油国在巴格达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开始集体同西方石油公司作斗争,维护成员国的利益。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各产油国通过减产、禁运、提价和国有化等措施,控制了石油价格的制定权,将石油价格从每桶3.07美元,提高到年底的11.65美元,到1980年又数次提价至每桶30多美元。

石油斗争的胜利,使产油国的收入剧增,据统计,石油输出国组织的13个成员国的石油总收入,在1972年为144亿美元,1980年增至2700多亿美元,8年间增加了17.8倍。

二农矿原料出口国

(一)矿产品出口国

矿产资源促动型现代化,即以开采和出口国内某种重要矿产资源为契机,获得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后,逐步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

这类国家包括以开采钻石、黄金而开始工业化的南非,智利、赞比亚等国开采和出口铜矿资源来带动国家经济全面发展。

这些国家通过矿业资源的开采和出口,国民收入一般都较高,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大部分,但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相差很大。

钻石、黄金与南非经济的腾飞

铜的王国──智利

(二)农产品出口国

农业资源促动型现代化

对现代化的理解误区:

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紧密相连的,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或GDP中所占比重越低越好。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片面地一味强调发展工业,结果,工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原来尚能自给自足并能出口部分农产品的农业也受到严重影响,每年需要大量的外汇,从发达国家进口粮食,农业落后成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可持续性发展的严重障碍。

事实表明,由农业部门发生变革而导致的经济起飞,往往更为稳定,现代化能获得稳定的向前发展。

这种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带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全面发展道路,称之为“农业资源促动型现代化”。

所谓农业资源促动就是指一些国家利用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农产品出口,以换取外汇收入,从而促动农业、工业、教育、交通等整个社会的全面繁荣,逐步实现现代化。

走“农业资源促动型现代化”比较成功的国家有泰国(热带农业)、加纳(可可)、塞内加尔(花生),科特迪瓦(咖啡)等。

泰国的农业-工业国模式:

在泰国10大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占了6项,农业出口创汇为其工业化积累了基金。

从60年代起,泰国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经济增长开始主要依靠工业和服务业,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61年的43.7%,降至1986年的16.2%,1991年为12.8%。

尽管如此,农业人口仍占泰国总人口的60%以上,经济发展并未将农业人口大规模地迅速转移到城市,为国家现代化的平稳过渡作出了贡献。

泰国成了发展中国家里的农业与工业并举的国家,即农业-工业国模式。

三、出口加工国地区(新兴工业体)

一、出口加工促动型现代化

通过发展出口加工企业,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在亚洲“四小龙”、以色列和非洲的毛里求斯等国的发展中表现的特别明显。

被人们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最为成功的一类。

这些国家的特点:

矿业资源贫瘠、地域较小,但具有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关系密切。

这些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大力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面向出口的加工制造业,并通过对外贸易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在整个7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8.5-10%之间。

到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

韩国1520美元,台湾2101美元,香港4240美元,新加坡4430美元,被称为70年代的“经济奇迹”。

(二)四小龙的工业化模式

1.依靠国内高储蓄和大量利用外资,实现高增长;

2.实行政府干预,使经济在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发展(政府主导型经济);

3.以出口加工业为发展支柱,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工业现代化;

4.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

5.注重发展教育和人才开发;

6.较为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四、经济综合发展国 

(一)、经济综合发展国的特点:

1.自然和社会条件较优越,资金、人力、自然资源和市场方面都适于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注重国民经济综合发展

3.人口多,人均GDP相对较低

(二)、经济综合发展国包括:

  印度、中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埃及、印尼等国。

五、转轨国家的发展

(一)传统的经济体制

特征:

高度的公有制经济

经济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里

采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

分配上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特征

导致:

经济体制束缚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结构不合理

价格体制不合理

经济效率低下

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式

激进式

渐进式

二、俄罗斯的“休克疗法”

三、转向务实的改革

四、普京总统治理下的俄罗斯经济现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