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0677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针灸针刺实训指导Word格式.docx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2)夹持进针法

用3寸毫针,练习秩边穴。

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3)舒张进针法

用1.5-2.5寸毫针,练习天枢穴。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图2-14)。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

用1-1.5寸毫针,练习印堂穴。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二)针刺角度

1、直刺法:

选取关元穴练习。

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

角。

2、斜刺法:

选取至阳、肺俞等腧穴练习。

将针体与皮肤呈45°

左右,倾斜刺入皮下。

3、平刺法:

选取百会、膻中等腧穴练习。

针体与皮肤呈15°

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三)针刺方向

选取至阳、肺俞和肾俞等腧穴进行针刺练习。

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某一方向或部位。

(四)基本行针手法

选取中脘、天枢等腧穴练习提插和捻转手法。

1、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求:

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

~360°

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出针困难。

2、提插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

三、灸法操作练习

(一)临床常用的各种艾炷灸法的操作技术。

小炷可用左手拇、食指搓揉艾绒,右手将小镊子取麦粒大艾团即成。

中、大炷则须将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将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体。

(2)艾炷非化脓灸的操作程序,不同隔物灸的操作特点。

1、非化脓灸法操作:

(1)安放艾炷:

在施灸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增加黏附性,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放于穴位上。

(2)点火施灸:

用线香或火点燃艾炷,当燃剩2/5左右,艾火未烧及皮肤但有灼痛感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更换艾炷再灸,连灸3~6壮,以局部皮肤充血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2、隔姜灸法操作

将鲜生姜切成直径2~3cm,厚0.2~0.3cm的薄片,中心用针刺数孔,放在应灸的部位,上置艾炷点燃。

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灸。

当感到灼痛时,将姜片向上提起,离开皮肤片刻,放下再灸;

或缓慢移动姜片,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一般灸3~6壮不引起烫伤,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三)掌握艾条灸、温针灸的操作技术。

1、艾条灸法操作

(1)温和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应灸腧穴,距离皮肤2~3cm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回旋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施灸。

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灼痛,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cm左右。

(3)雀啄灸

将艾条点燃端对准施灸部位,如鸟雀啄食状,一上一下移动施灸。

一般每穴灸5~10min,灸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温针灸法操作

先将毫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留针于适当深度,在针柄上穿置长约1.5cm的艾卷,点燃施灸;

或在针尾搓捏少许纯净细软的艾绒,点燃施灸,待艾燃尽,除去灰烬,再灸。

每穴可灸1~3壮。

施灸完毕再将针取出。

施灸时勿移动体位,并在施灸下方垫一纸片,以防艾火掉落灼伤皮肤或烧伤衣物。

实训二四肢部点穴及刺法灸法练习

3.熟悉灸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一、主要以上肢的内侧、外侧分部点取练习为主,明确归经。

(一)手三阴经腧穴

1、指尖部:

指尖、爪角根取。

少商、少冲、中冲、十宣。

2、掌指关节部:

掌指关节后方取。

鱼际、劳宫、少府。

3、腕部:

两骨、两筋、一横纹。

太渊、神门、大陵三穴都在腕横纹上。

4、前臂部:

骨边、筋边,筋间取穴。

肺经的列缺、经渠、孔最;

筋边取心经的阴郄、通里、灵道;

筋间取心包经的内关、间使、郄门。

5、肘关节部:

横纹、纹头、筋两边。

尺泽、曲泽、少海。

(二)手三阳经腧穴

爪甲角根取。

商阳、关冲、少泽。

掌指关节前后取。

取大肠经的二间和三间、合谷,三焦经的液门和中渚、小肠经的前谷和后溪。

3、腕关节部:

筋骨间取。

大肠经的阳溪、三焦经的阳池和小肠的腕骨、阳谷。

大肠经的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五穴均在这条弧线上,偏历、温溜、下廉三穴在桡骨的外侧,上廉、手三里、曲池三穴在桡骨的内侧。

三焦经的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五穴都在尺、桡两骨之间,会宗穴在尺骨桡侧边。

纹头、肘尖是标志。

曲池、小海、天井。

6、肩部:

肩峰是标志。

肩髃、肩髎、肩贞。

二、主要以下肢的内侧、外侧分部点取练习为主,明确归经。

(一)足三阳经腧穴

1、趾尖部:

胃经的历兑、胆经的足窍阴和膀胱经的至阴。

2、跖趾关节部,取胃经的内庭和陷谷、胆经的侠溪和地五会、膀胱经的通谷和束骨。

3、足踝部:

取胃经的解溪、胆经的丘墟、膀胱经的昆仑和申脉。

4、小腿部:

胃经的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和丰隆,头有足三里,腹有上巨虚,尾有下巨虚,边有丰隆。

膀胱经的合阳、承筋、承山、飞扬。

足少阳胆经:

腓骨前后取。

胆经的阳陵泉、外丘、阳交、光明、阳辅、悬钟,其中,阳陵泉、外丘、光明、阳辅、悬钟在腓骨前,阳交在腓骨后。

5、膝关节部:

胃经的梁丘、犊鼻,膀胱经的委中、委阳。

6、股部:

胆经的环跳与居髎。

(二)足三阴经腧穴

1、足部:

脾经的隐白、肝经的大敦和肾经的涌泉。

2、跖趾关节部:

脾经的大都与太白、肝经的行间与太冲。

脾经的公孙与商丘、肾经的照海与太溪、肝经的中封。

脾经的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和肾经的交信,在跟腱前边取肾经的复溜、筑宾。

取脾经的阴陵泉与血海、肝经的膝关与曲泉、肾经的阴谷。

三、毫针刺法操作练习,重点掌握进针法、针刺角度、方向、基本行针手法和单式补泻手法的操作方法。

用1-1.5寸毫针,练习合谷、曲池、太冲等腧穴。

用1-1.5寸毫针,练习手三里、外关、解溪和阳陵泉等腧穴。

(2)提捏进针法

用1-1.5寸毫针,练习列缺穴。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3)夹持进针法

用2.5-3寸毫针,练习环跳等腧穴。

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二)针刺方向

选取偏历和三阴交等腧穴进行针刺练习。

(三)基本行针手法

选取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和丰隆等腧穴练习提插和捻转手法。

1、捻转法

2、提插法

掌握艾条灸、温针灸的操作技术。

(一)艾条灸法操作

1、温和灸

2、回旋灸

3、雀啄灸

(二)温针灸法操作

实训三感冒的针灸治疗

1.掌握感冒的辨证分型。

2.掌握感冒的针灸主方及辨证加减穴位的定位和取穴法。

3.掌握所涉及腧穴的针灸操作方法。

0.5学时。

各种规格的毫针、消毒棉球、75%乙醇、针盘、镊子。

玻璃罐、乙醇灯、95%乙醇、三棱针、卵圆钳、小纸片、凡士林、刮痧油。

一、感冒的辨证分型

(一)风寒束表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四肢酸楚,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咳嗽,痰稀而白,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二)风热犯表

发热重,恶寒轻,汗出或汗出不畅,口干而渴,鼻塞,流黄涕,咽喉乳蛾红肿疼痛,头痛,咳嗽,痰黄稠黏,舌苔薄黄,脉浮数。

(三)暑湿伤表

发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头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胸闷泛恶,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薄黄腻,脉濡数。

(四)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楚,鼻塞,咳嗽无力,痰白,神疲倦怠,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2、阴虚感冒

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感冒的针灸治疗

(一)基本处方

风池大椎外关合谷列缺

(二)临床运用  

风寒风热袭表证:

加风门、肺俞以祛风散寒清热。

阴虚感冒证:

加鱼际、复溜以滋阴降火利咽。

头痛:

加太阳、印堂以祛风止痛。

鼻塞、流涕:

加上星、迎香以宣肺通窍。

三、腧穴的操作方法

风池: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针用平补平泻法。

大椎:

向上斜刺0.5~1寸。

外关:

直刺0.5~1寸。

合谷:

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孕妇不宜针。

列缺:

针尖向肘部斜刺0.5~0.8寸。

风门:

针尖向脊柱正中斜刺0.5~0.8寸。

针用泻法。

肺俞:

鱼际:

直刺0.5~0.8寸。

复溜:

太阳:

直刺或斜刺0.3~0.5寸。

印堂:

提捏局部皮肤,针尖向鼻部平刺0.3~0.5寸。

上星:

针尖朝向百会平刺0.5~0.8寸。

迎香:

针尖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

单式补泻手法

1、提插补泻法

补法: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

泻法:

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

2、捻转补泻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右(左转用力为主)者。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右、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

3、徐疾补泻法

补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

泻法:

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

4、呼吸补泻法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5、开阖补泻法

出针后迅速按针孔。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

6、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4、其他疗法练习

(1)拔罐疗法

取大椎、肩井、风门、身柱、肺俞等穴练习,留罐10分钟;

或在背部督脉、膀胱经走罐。

1、练习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等操作方法。

(1)闪火法

以止血钳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1~3圈后抽出,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住。

(2)投火法

将小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即可吸于体表。

(3)贴棉法

用直径1cm的棉球一块,厚薄适中,略浸酒精,压平贴于罐内壁中段,然后点燃,将罐迅速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2、练习闪罐、走罐等操作方法。

(1)闪罐法

用闪火法将玻璃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启罐,再吸拔、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

(2)走罐法

先在罐口或欲拔部位涂一些凡士林。

用闪火法吸拔后,稍用力将罐沿着肌肉、骨骼、经络循行路线推拉,反复运作至走罐区皮肤紫红色为度。

吸拔后应立即走罐,否则吸牢后则难以走动。

(二)三棱针法操作练习(选练)

取耳尖、少商、商阳、委中、尺泽等穴,点刺或刺络出血。

1、持针姿势

以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段,中指指腹紧靠针身的侧面,露出针尖2-3mm。

2、操作方法

(1)点刺法:

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继之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毫米。

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毫米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2)散刺法:

局部消毒后,连续垂直点刺10~20针以上,由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

实训五头痛的针灸治疗

1.掌握头痛的辨证分型。

2.掌握头痛的针灸主方及辨证加减穴位的定位和取穴法。

各种规格的毫针、皮肤针、消毒棉球、75%乙醇、针盘、镊子。

一、头痛的辨证分型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2、风热头痛

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苔薄黄,脉弦。

2、肾虚头痛

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3、血虚头痛

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浊头痛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5、瘀血头痛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二、头痛的针灸治疗

前额头痛(阳明头痛):

上星阳白印堂合谷内庭阿是穴

偏侧头痛(少阳头痛):

风池太阳率谷外关足临泣阿是穴

巅顶头痛(厥阴头痛):

四神聪透百会太冲至阴阿是穴

后头痛(太阳头痛):

风池脑户后溪申脉阿是穴

全头痛:

风池百会印堂太阳合谷外关阿是穴

(二)临床运用

外感风寒风热头痛证:

加风府、曲池以疏风解表。

诸穴针用泻法。

风湿头痛证:

加阴陵泉以利湿,针用平补平泻法。

余穴针用泻法。

肝阳头痛证:

加太冲透涌泉以滋水涵木,针用平补平泻法。

它穴治同厥阴头痛,针用泻法。

肾虚头痛证:

加肾俞、太溪以补肾填精。

诸穴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血虚头痛证:

加气海、血海、足三里以益气养血、补虚止痛。

诸穴针用补法。

痰浊头痛证:

加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以化痰降浊、通络止痛。

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瘀血头痛证:

加膈俞、血海针用平补平泻法,阿是穴用豹纹刺法以化瘀止痛。

平刺0.5~0.8寸。

阳白:

印堂: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

合谷:

直刺0.5~l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针用泻法。

内庭:

直刺或斜刺0.5~0.8寸。

率谷:

足临泣:

四神聪透百会:

平刺0.5~0.8寸。

太冲:

至阴:

浅刺0.1寸。

脑户:

后溪:

直刺0.5~l寸。

申脉:

直刺0.3~0.5寸。

风府: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曲池:

阴陵泉:

直刺1~2寸。

太冲透涌泉:

由太冲向涌泉直刺0.5~0.8寸。

肾俞:

针用补法。

太溪:

气海:

直刺1~1.5寸。

血海:

直刺l~1.5寸。

足三里:

中脘:

内关:

丰隆:

直刺l~1.5寸。

膈俞:

斜刺0.5~0.8寸。

4、皮肤针疗法练习(选练)

叩刺印堂、太阳、阿是穴练习。

(1)软柄皮肤针:

将针柄末端置于掌心,拇指居上,食指在下,余指呈握拳状固定针柄末端。

(2)硬柄皮肤针:

用拇指和中指挟持针柄两侧,食指置于针柄中段的上面,无名指与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大小鱼际之间。

2、叩刺方法

针具和叩刺部位用乙醇消毒后,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

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

3、刺激强度

(1)弱刺激:

用较轻的腕力叩刺,冲力小,针尖接触皮肤时间较短,局部皮肤略见潮红,无疼痛感觉。

(2)强刺激:

用较重的腕力叩刺,冲力小,针尖接触皮肤时间较长,局部皮肤可见出血,有明显疼痛感觉。

叩刺后迅速拔火罐于叩刺部,使局部出血适量。

(3)中等刺激:

叩刺的腕力介于强、弱刺激之间,冲力中等,局部皮肤潮红,但无出血,稍觉疼痛。

实训七腰痛的针灸治疗

1.掌握腰痛的辨证分型。

2.掌握腰痛的针灸主方及辨证加减穴位的定位和取穴法。

【实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