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0893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5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讲义Word格式.docx

而伊索寓言则反映了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其中蕴涵着非常深刻和富有教育意义的含义。

随着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城邦经济发达起来,城邦的政治生活十分活跃,农村的酒神祭活动被引入城市。

  从酒神颂到戏剧的产生。

  悲剧和喜剧的形成。

  喜剧的代表作家阿里斯托芬及其代表作《阿卡奈人》。

  

  四、罗马文学简介

  罗马历史的演变与罗马文化的特点。

罗马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希腊文学的影响:

罗马神话几乎是对希腊神话的直接搬用,罗马喜剧接受希腊新喜剧的影响。

  普劳图斯的喜剧《孪生兄弟》、《一罐黄金》,泰伦斯的喜剧《婆母》、《两兄弟》。

  罗马文学最重要的三位诗人:

贺拉斯,奥维德,维吉尔。

  维吉尔所开创的文人史诗《埃涅阿斯纪》:

内容简介,对希腊文学的继承,艺术上的成就。

第二节荷马史诗

  一、荷马其人

  荷马是一位盲诗人,他的生平已不可考证,关于他的身份有种种说法,尤其是关于他和《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史诗的关系很难说清楚,主要是因为两部史诗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不是经一个人的手独立完成的。

  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两部史诗是在一些片段或核心故事的基础上经行吟诗人的传唱逐步完整起来的,荷马则对两部史诗做了最重要的加工整理,使它们成为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作品。

  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伊利亚特》的主要内容:

特洛亚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双方的主要英雄人物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阿喀琉斯和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的矛盾冲突,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赫克托尔被杀,他的葬礼。

  《奥德赛》的主要内容:

希腊英雄俄底修斯想出木马计攻破特洛亚城以后,在回国途中的航海中经历了种种奇遇,克服了各种困难,最后终于回到自己家乡,但是他家中正遇到骚扰,当地一些人以为他回不来了,整天在他家里向他妻子求婚,并试图霸占他的财产,最终他和儿子一起杀死了求婚者。

  三、两部史诗的艺术特点分析

  恩格斯说:

“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两部史诗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具有典范性。

  其艺术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歌颂人的生命力和进取精神;

  

(二)丰富多采的人物形象和相当成熟的人物描写手法;

  (三)巧妙的布局;

  (四)生动的比喻;

  (五)浓厚的抒情气息;

  (六)便于说唱和朗诵。

两部史诗作为人类童年的产物而具有永久的魅力。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三节希腊悲剧和三大悲剧诗人

  一、悲剧的产生和发展、社会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

  悲剧起源于酒神颂。

“悲剧”一词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山羊之歌”,因为酒神颂的合唱队披着山羊皮扮演半羊半人的酒神随从。

  埃斯库罗斯在悲剧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悲剧作为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产物被民主政体用来实现政治、道德教育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

  希腊悲剧的审美意义。

  二、埃斯库罗斯及其《俄瑞斯忒斯》三部曲

  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是奴隶主民主制建立时期的诗人,他的《波斯人》是希腊悲剧中唯一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一部作品,他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表达了反对僭主暴政的思想。

他的《俄瑞斯忒斯》三部曲包含了原始氏族社会到奴隶主民主制整个社会演变过程中的丰富内容,显示了人类生活中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埃斯库罗斯在处理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善于构筑矛盾冲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他对后世作家,尤其是20世纪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影响。

  三、索福克勒斯及其《俄底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鼎盛时期的悲剧诗人。

他的特色是注重人对命运的反抗,注意结构和布局,他的构筑矛盾冲突的方法受到黑格尔的称赞。

  他的《安提戈涅》中人物刻画和戏剧冲突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他的《俄底浦斯王》内容简介,俄底浦斯同命运抗争的意义所在。

  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派对俄底浦斯命运悲剧的解释。

  《俄底浦斯王》艺术结构上的成就。

  索福克勒斯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四、欧里庇得斯及其《美狄亚》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危机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倾向。

  他的创作表现出对现实问题和妇女问题的关心,例如他的《特洛亚妇女》。

  他的《美狄亚》同样是对妇女问题的关心,并注意发掘美狄亚作为妻子和母亲在丈夫背叛她以后决意报复时的那种复杂心态。

  《美狄亚》中的现实主义倾向和情节的艺术处理。

  欧里庇得斯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一、中世纪文学简介

  曾经非常强大的罗马帝国在二世纪以后逐步走向衰弱,四世纪末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在奴隶起义的不断打击下和日耳曼蛮族的入侵中于公元476年灭亡,这标志着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开始。

中世纪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封建社会的形成、全盛、衰亡。

中世纪文学主要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

  封建主阶级的形成,封建主和基督教的关系。

  封建教会的基本思想及其对中世纪文化的垄断。

  教会文学的主导地位,世俗文学的相应发展,人文主义的最初曙光。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二、教会文学简介

  教会文学主要取材于《圣经》。

《圣经》的基本内容:

《旧约》和《新约》,《旧约》是希伯来人古代典籍总汇,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律法、谚语格言及情歌等;

《新约》有关于基督及其使徒们的传说、言行录、书信等。

在此基础上形成教会文学的各种体裁,如圣经故事,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宗教剧等,内容大多是渲染上帝的至高无上,颂扬基督的伟大,宣扬殉教精神和禁欲主义。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三、英雄史诗简介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民族大迁移的完成,欧洲各个民族逐渐在自己的国土上定居下来,形成自己的疆域和民族特色。

英雄史诗在各民族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内容主要反映各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各民族杰出的英雄人物。

  《贝奥武甫》简介。

  《罗兰之歌》简介。

  《尼伯龙根之歌》内容简介和艺术特色评述。

  《熙德》简介。

  《伊戈尔远征记》简介。

  四、骑士文学简介

  骑士制度的形成,骑士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骑士的道德标准。

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

  骑士文学的两种主要体裁:

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

骑士抒情诗的主要内容,《破晓歌》。

骑士叙事诗的主要内容,关于不列颠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叙事诗,流传最广的骑士叙事诗《特里斯丹和伊瑟》。

  骑士文学所包含的世俗意义。

  五、城市文学简介

  随着城市经济和市民阶级的发展,城市文化逐步形成。

  市民阶级对城市文学的需求。

  城市文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最有成就的城市文学作品之一《列那狐传奇》。

《列那狐传奇》虽然是动物故事,但是它的现实性是显而易见的,反映了充满各种矛盾的人类社会。

列那狐作为市民阶级的象征,有它反对动物世界中象征封建统治者的比它更为强大的动物的一面,也有欺负弱小动物的一面。

在反对强大的对手时,作品提倡以智慧取胜,这正是当时弱小的市民阶级面对强大的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采用的手法。

第二节但丁与《神曲》

  二、《神曲》内容的积极意义与局限

  《神曲》中所描绘的地狱、炼狱和天堂。

但丁在诗中自叙在罗马诗人维吉尔陪同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在他早年的恋人贝雅特丽齐陪同下游览了天堂。

但丁在《神曲》中表达了他的鲜明政治倾向:

对那些损害国家统一和人民利益的坏人和教皇及其手下贪婪腐败的神职人员表示了强烈的憎恨。

  但丁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人文主义曙光。

  作品的局限性在于沿用了基督教的许多旧观念。

  一、但丁生平与创作简介

  但丁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小贵族家庭。

  他的成长,他的恋爱,他的政治活动,他的流放生活。

  他的诗集《新生》收入了他的三十一首抒情诗,其中表达了他对心中的恋人贝雅特丽齐的深情。

《论俗语》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论述了通俗的意大利民族语言的重要性,虽然这本著作是用拉丁文写的,但是为他后来用意大利语而不是用拉丁文写作《神曲》做了准备。

  三、《神曲》的艺术特点

  《神曲》是一部着重于描写诗人自己从地狱到天堂一路上所见所闻的游记式作品,诗人见到各种各样的人物,要是缺乏艺术表现力,这些走马灯一样的人物不可能给读者留下多深的印象。

但是但丁善于把一类人的特点都集中他在游历中见到的人身上,使他们显得更加突出,更具有典型意义,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神曲》的结构非常严密,采用的连锁压韵独具匠心。

  《神曲》中丰富多采的语言。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一、文艺复兴概况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初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一场革新运动,首先在意大利产生,然后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虽然仍是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资本的原始积累正迅速而残酷地进行。

  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冲破封建教会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形成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冲破束缚的斗争采取了两种方式:

一是宗教改革,二是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削弱了天主教会对人的精神控制。

文艺复兴说的是古典文艺的“再生”,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再生”,所以它高举的是人文主义的旗帜。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二、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反对神权至上,提倡人在现世的地位;

  

(二)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和思想解放;

  (三)反对蒙昧主义、神秘主义,提倡理性精神;

  (四)反对人与人之间的封建关系和等级观念,提倡平等、博爱、友谊和个人品德。

人文主义的基本特点是追求个人主义,寻求个人的全面发展。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文艺复兴时代涌现出一批“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恩格斯语)。

  三、欧洲各国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

  欧洲的人文主义文学非常繁荣,除了后面我们要专门探讨的几位作家以外,欧洲各国还有很多有成就的作家和作品,例如意大利的彼特拉克、阿里奥斯托和塔索,德国的民间文学作品《浮士德博士传》,法国的蒙田,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剧作家维加的《羊泉村》等,英国的乔叟及其《坎特伯雷故事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大学才子”剧作家,其中的马洛及其《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四、薄加丘

  

(一)薄加丘与《十日谈》

  薄加丘出生于商人家庭,受过大学教育,通晓希腊文,研究过古希腊的典籍。

他写过长篇传奇、叙事诗、十四行诗等,最著名、最有成就的是短篇故事集《十日谈》。

  《十日谈》是借10名男女的口来讲故事,十天共讲100个故事。

这些故事题材十分丰富,有的取材于中世纪传说,有的取材于《一千零一夜》等东方故事集,但是作品最主要的是要反映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以世俗性很强的通俗故事启发人们的思考。

  

(二)《十日谈》分析

  《十日谈》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讽刺教会、教会人士和封建贵族,如第一天故事二;

  2.反对禁欲主义,提倡应该认可人的七情六欲,如第九天故事二。

作品在讽刺挖苦愚昧、腐朽、冷酷的教会人士和封建贵族的同时,塑造了一批有人文主义倾向的人物,歌颂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爱情。

作品结构上的特点是框架式的,100个互相独立的故事被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纳入到10名男女青年讲故事这个额外的故事中。

  五、拉伯雷

  

(一)拉伯雷与《巨人传》

  拉伯雷出生于律师家庭,在修道院里学习过,后来从事医生的职业。

在学医之前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巨人传》是他一生中的一部主要著作。

小说中的主要巨人是法国民间创作中早已存在的人物,但是拉伯雷赋予了他们人文主义思想,使他们具有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因而也招来了教会的反对,作品最初两部他不得不匿名发表,被巴黎神学院宣布为禁书。

  

(二)《巨人传》分析

  《巨人传》共分五卷,各卷内容简介。

作品的人文主义特点体现在它对巨人精神的歌颂。

作品中的巨人是文艺复兴时代“巨人”精神的再现,反映了新时代的巨人概念既包含了体魄的、物质的方面,又包含了精神的、思想的方面。

作品通过对这些巨人及其经历的刻画,流露出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

作品中若望修士在卡冈都亚的支持下创立的德廉美修道院更是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自由和新道德风尚的向往。

作品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讽刺和荒诞,使作品在嬉笑怒骂和荒诞不经中具有了很强的战斗性和可读性。

第二节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

  一、塞万提斯的生平与创作

  塞万提斯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的医生家庭。

他当过兵,负过伤,还被土耳其海盗抓去服过五年苦役,回国后在当军需员和收税官的时候得罪了权贵和教会,曾几次下狱。

这些经历使他看清了现实,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和洞察力。

他的创作除了《堂吉诃德》以外有历史剧《奴曼西亚》,短篇小说集《惩恶扬善故事集》,长诗《巴尔纳斯游记》等。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二、《堂吉诃德》的人文主义特点

  《堂吉诃德》的人文主义特点体现在它刻画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人,这个人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缺点,他有追求,有理想,他最大的问题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相脱离,所以这个人物既可笑,又可悲,又可爱。

这个形象为我们思考人的问题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让我们像在哈哈镜中一样,从他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引起我们对自己的反思。

所以作品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刻画了一个真正的活生生的人,发掘了一个人身上所包含的丰富世界。

此外,作品中的另一个形象桑丘•潘沙又对堂吉诃德的人文主义特点做了必要的补充。

  三、《堂吉诃德》的艺术特点

  《堂吉诃德》的艺术特点在于它的现实主义的夸张和讽刺艺术。

它的基调是现实主义的,通过堂吉诃德游侠的经历,描绘出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现实生活,如地主残酷对待牧童,贵族的荒淫和无聊,一般平民的艰难生活等等。

在此基础上他又采用了极其夸张和尖锐讽刺的艺术手法。

战风车、战羊群、救牧童、解放囚犯等夸张的描述都是在十分现实主义的口气中进行的。

他的讽刺艺术一是针对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二是在同骑士小说对照的强烈反差中达到高度的艺术效果。

  他的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是在讽刺中展开的。

第三节莎士比亚与“莎士比亚化”

  一、莎士比亚的生平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在文法学校上过学,后中途辍学,1585年前后去伦敦,在剧院里打杂,后来成为雇佣演员,然后又逐步参与改变剧本的工作。

他的绝大部分都是利用现成材料改编的,只是他在改编过程中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使作品更深刻地包含了人文主义的含义。

他一共写了37部戏剧,还有一些长诗和十四行诗。

1613年告别戏剧生涯,回到故乡斯特拉福镇,三年后逝世。

  二、莎士比亚各个时期的创作

  莎士比亚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一)早期:

1590~1600,充满乐观精神和历史批判精神,以历史剧(如《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喜剧(如《威尼斯商人》)为主,也有个别悲剧(如《罗米欧与朱丽叶》);

  

(二)中期:

1601~1607,社会矛盾加深和莎士比亚本人阅历加深,也使他的思考深化,以悲剧为主,尤其是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

  (三)后期:

1608~1612,存在着进一步看透现实,但又不愿意放弃人文主义理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以传奇剧为主,如《暴风雨》。

  三、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与“莎士比亚化”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莎士比亚化”的问题,称赞了莎士比亚的创作方法。

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值得很好加以总结。

简单归纳起来可以有这么几点:

  

(一)丰富的个性化人物形象;

  

(二)展现人物活动的“福斯塔夫式背景”;

  (三)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四)个性化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将在《哈姆雷特》的语言成就中举例说明)。

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给后人不断发掘新的思想含义和审美效果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所以他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之美誉。

兼谈后人对莎士比亚的评论。

第四节《哈姆雷特》

  一、《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特点

  《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特点在于:

  

(一)通过哈姆雷特的形象表达出对人的问题的深入思考,其中包括对人的终极问题,对人和万物的关系等等的思考;

  

(二)刻画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具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主人公,这个世界可以无限发掘,因而又有说不尽的哈姆雷特之说;

  (三)作品将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斯之间的斗争升华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从而在哈姆雷特和他老父亲身上体现出理想君王的人文主义理想。

  二、《哈姆雷特》人物分析及性格刻画的成就

  哈姆雷特性格分析:

他作为人文主义者所具有的优点和弱点,他的延宕和决断,他的装疯和对女友的冷酷无情,他的机智勇敢,他的丰富性格是说不尽的。

  克劳迪斯性格分析:

他是一个老练的阴谋家,善于背后下毒手,借刀杀人,可是表面上却装成一个仁慈的国王,不徇私情。

波洛涅斯分析:

既是一个谆谆教导子女的父亲,又不惜让女儿充当他的探子,刺探哈姆雷特的情况,为了他的新主子,最后他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

  王后是一个懦弱的女人,自己没有主见,听命于新国王,但是她又确实很爱自己的儿子。

奥菲利娅天真单纯,最后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三、《哈姆雷特》的语言成就

  《哈姆雷特》证明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

他在同一个人物处于不同场合的情况下,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例如哈姆雷特在宫廷里用的是一种语言,在和掘墓人交谈时用的是另一种语言,他经常使用思考的语言,但是需要他果断的时候,他又会用一种行动的语言。

  语言在刻画哈姆雷特性格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语言在刻画波洛涅斯性格时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莎士比亚用语言来区分不同场合的良苦用心,例如戏中戏用的语言就和作品中其他地方用的语言很不一样。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一、17世纪欧洲的人文环境和文学概况

  17世纪欧洲经历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但是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意大利已失去商业中心地位,德国遭受三十年战争的浩劫,西班牙“无敌舰队”被歼灭后一蹶不振,法国则经历了中央集权的王权的鼎盛时期。

英、法两国不仅政治经济走在欧洲其他国家的前面,在思想领域和文学领域也走在前面。

  法国思想领域的两位哲学家伽桑狄和笛卡儿。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代表弥尔顿

  

(一)弥尔顿的生平与创作

  弥尔顿出生在一个富裕公证人的家庭,大学时喜欢拉丁文和古典文学,后去欧洲游历,1639年英国国内形势紧张,他回国后积极投身到反对国王和国教的斗争中,发表过一系列政论小册子,1649年资产阶级的新政府任命他为拉丁文秘书,他努力为共和国工作,积劳成疾,双目失明。

王朝复辟后,他遭到迫害,但是他顽强地坚持工作,写出了《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三部杰作。

  《复乐园》和《力士参孙》简介。

  

(二)《失乐园》分析

  《失乐园》取材于《圣经•旧约》,内容简介。

长诗主要有两条线索,两个主题:

一条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乐园;

另一条是撒旦反叛天帝,最终失败。

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以后失去乐园是必然的,因为明辨事理的代价就是痛苦,但是他们并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各种苦难。

弥尔顿对撒旦的态度是矛盾的,他出于清教徒严格的道德标准,对撒旦的狂妄自大和放肆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是他处于革命事业失败的逆境中又十分同情撒旦那种敢于反叛、不屈不挠的精神,因而撒旦的失败也显得那么悲壮。

  《失乐园》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气势恢弘。

  关于撒旦这个人物历来有很多争论,为什么弥尔顿要选择一个反叛上帝的魔鬼来充当他流露同情的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