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1031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D.

【答案】B

【解析】楷书讲究规矩严整,“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正是楷书端庄的特点,B属于楷书特点,符合题意;

A是隶书;

C是草书;

D是行书。

4.朱熹《语类》:

“昨日虽看义当为然,而却又说未做无害;

见得利不可做,却又说做也无害;

这便是物未格,如未至。

今日见得义当为,决为之;

利不可做,决定是不做,心下自肯自信得及,这便是物格,知得至了。

”对其阐述理解正确的是

A.注重道德实践

B.提倡心性修养

C.强调重义轻利

D.批判虚假说教

【答案】A

【解析】朱熹的理学讲究格物致知,通过实践达到理学途径,“利不可做,决定是不做,心下自肯自信得及,这便是物格,知得至了”显然是注重道德实践,A正确;

B属于心学主张;

C属于先秦儒家思想特点;

D是李贽思想特点。

5.“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

这个无端制、无定员、无预算。

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阔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

”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军机处职能,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正确;

军机处并不是在六部之上,A错误;

军机处是皇权加强表现,B错误;

丞相此时已经不存在,C错误。

一个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体现在决策方式上,中央集权体现在管理方式上。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三大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选官趋势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6.淮军将领宋庆统率诸军时,只有身边的“毅军”各营听从调度,而“新募之伍,集不以时。

其他军之征调者相与徘徊,观望不肯出关(山海关)。

即关外从征之师,又或瞻徇依违,败不相救”。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淮军将领宋庆”说明是洋务运动时期,“出关(山海关)”说明是东北战役,应该是甲午中日战争,C正确;

A和B均没有打到东北;

D中不涉及淮军以及“山海关”的信息。

7.下图为民国时期一则女鞋广告,从广告语中反映了当时

A.民国教育商业色彩较浓厚

B.国货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C.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D.民族资本家具有强烈教育情怀

【解析】图片中“爱国须甩国货起”说明对于国货的追捧,C正确;

商业色彩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

B中群众基础不符合图片信息;

资本家强烈情怀不符材料主旨,D错误。

8.1916年,陈独秀发表文章:

“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客心;

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

”由此表明他

A.否定党派运动

B.主张国共合作

C.倡导国民运动

D.厌恶政权更迭

【解析】“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客心;

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说明党派之争之时国民党不管不问,显然陈独秀主张提倡国共合作,B正确;

A中否定不符合题意;

国民运动是1924-1927年;

D不符合材料主旨。

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四个阶段全面理解

(1)第一阶段:

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地主阶级学“器物”,以学习西方的科技为主,以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为代表,学习内容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第二阶段:

从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学“制度”,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3)第三阶段:

从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

资产阶级学“思想”,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精神,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4)第四阶段:

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9.开国上将李天佑在《把敌人挡在湘江岸边》冲记载:

“两个团的团长、政治委员都已牺牲或负伤了,营连指导员也剩的不多了。

……在脚山铺阻击时战士们喊出了‘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与敌人进行数次白刃格斗”。

以上叙述反映了

A.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中共正处于生死存亡关键时期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

D.工农红军主力摆脱了围追堵截

【解析】“湘江”是红军长征毕竟之地,“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与敌人进行数次白刃格斗”说明红军长征过程中与国民党殊死搏斗,中共正处于生死存亡关键时期,B正确;

A是南昌起义;

C是长征之前;

D是度过金沙江之后。

注意中共领导的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不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从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0.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

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

(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计划经济模式尚未确立

B.公私合营已经全面展开

C.土地革命任务业已完成

D.工业化已具备初步基础

11.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

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18.5%。

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

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A.义务教育的普及

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希望卫程的推动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解析】我国初步形成国民教育体系是1965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18.5%。

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主要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推动,B正确;

A是20世纪90年代;

C是支持西部教育方式;

D是1995年提出。

12.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

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

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

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

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

【解析】“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说明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D正确;

A是1979年;

B是九二共识提出;

C是说法不符合事实。

13.格罗特指出陶片放逐法是为了“在整个共同体中……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

据材料可知该方法

A.防止僭主政治的出现

B.维护了城邦的稳定与安全

C.实现多数派达成一致

D.强制少数派费同现有政体

【解析】“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说明城邦之至上,维护城邦的稳定与安全,B正确;

材料目的是维护城邦,不是民主政治,A错误;

雅典是抽签选举,C错误;

D中强制说法不符合事实。

14.“这次改革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向‘衰败远区’开刀。

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30个小的选区失掉席位。

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立了40多个新选区;

二是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磅者、租地经营达50磅者才有选举权。

”推动这次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议席名额分配不合理

C.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圈地运动的深入发展

【解析】材料中“是向‘衰败远区’开刀。

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说明是议会改革的措施,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此次议会改革,A正确;

B不是议会改革主要原因;

C是18世纪初期形成;

D是工业革命之前18世纪,排除。

19世纪,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院席位。

15.杰里·

布罗顿在其《文艺复兴简史》中发现:

19世纪的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与20世纪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形象大相径庭。

前着喜欢领扬文艺复兴的辉煌,后者则热衷于揭示文艺复兴的黑暗。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学术竞争导致观点分歧

B.后人对前人的不断超越

C.文艺复兴运动的两面性

D.时代变迁影响研究结论

【解析】19世纪西方学者领扬文艺复兴的辉煌,20世纪西方学者是批判文艺复兴的黑暗,说明时代变迁影响了评价者的角度,D正确;

学者竞争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

B不是历史评价标准;

C中两面性是文艺复兴特点,不是评价。

16.以下数据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的1928年和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

B.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

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解析】表格显示钢煤炭涨幅在326%和368%,而棉纺织品和谷物涨幅只有40%,说明苏联注重工业化发展,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C正确;

农业集体化主要是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不是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A错误;

苏联工业化不是协调发展,B错误;

苏联农民生活水平较为低下,D错误。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历史特征及其历史教训

(1)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

(2)教训:

①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注意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17.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

“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

”以下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联邦德国政府明确反对干预经济

B.凯恩斯主义不适合德国国情

C.“模式”体现“混合经济”特征

D.德国大力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说明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经济模式不同,C正确;

材料中有国家干预经济,只是减少干预,A错误;

B说法错误;

二战后是御用凯恩斯主义思想;

D中自由放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8.“这是一项举世无双的奇怪工程,它预定长度达164公里,蜿蜒于街道、住宅区、花园、树林、河流之间,行经之处,除了留下过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

”材料中“它”的建成

A.形成了朝鲜半岛的敌对状态

B.导致了德国开始走向分裂

C.标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成

D.预示着世界局势紧张加剧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柏林墙的修建,柏林墙是美苏冷战对峙的产物,说明世界局势紧张加剧,D正确;

A是朝鲜战争;

B是德国分裂;

C是华约建立,均不符合题意。

19.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5年,发达国家GDP占全球的比重下降,而新兴市场国家所占比重大幅上升。

为此,美国从2008年到2016年对其他国家先后采取了600多项歧视性的贸易措施。

材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

A.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美国出现了反全球化的倾向

C.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形成

D.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解析】“发达国家GDP占全球的比重下降,而新兴市场国家所占比重大幅上升”说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经济模式受到冲击,D正确;

全球化下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A错误;

反其全球化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

C中新秩序没有形成。

20.某作家在作品《华特》里的描述"

至于他那两只脚,有时每只脚都穿一只短袜,或者一只脚穿短袜,另一只脚穿长袜,或一只靴子,或一只鞋,或一只拖鞋,或一只短袜和靴子,或一只短袜和鞋子,或一只短袜和拖鞋,或一只长袜和靴子,或一只长袜和鞋,或一只长袜和拖鞋。

”该作品风格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古典主义

【解析】材料描述是一种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开头和结尾的故事,完全属于反传统的风格,是现代主义,C正确;

A、B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计60分。

其中第21小题14分,第22、23小题各13分第24、25题各10分。

21.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

阅读材料: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进暑热,秋不得避阴兩,冬不得避寒冬……。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早之灾,急政暴赋,賦敛不时,朝令而幕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

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債者矣!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效,广畜积,以实仓廩,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

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

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

【答案】

(1)原因:

生产艰辛,赋税徭役沉重;

自然灾害;

債务盘剥。

对策: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重农抑商)。

(2)现象:

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

条件:

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理;

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

(3)合义:

一方面,可以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工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

另一方面,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

看待:

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从生活、赋税、自然灾害和债务回答;

第二小问从减轻赋税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理以及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角度思考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信息从可以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提供充足劳动力以及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两面性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小农经济特点思考回答即可。

22.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一边倒”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材料一历史的进程表明,当中共领导人开始考虑为新中国制定对外政策时,他们对世界政治形势及其发展方向,已经有了相当深入和固定的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方针的形成的确反映了中共领导人对当时世界政治力量的分野和发展趋势的总看法,这种看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是他们根据革命理论和长期领导革命运动的经验观察世界的结果。

另一方面“一边倒”方针的形成也说明,中共领导人在考虑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是以认识中国革命运动与世界的关系为出发点的。

——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和主要特征》

材料二在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宣布向苏联“一边倒”的同时,斯大林同意给新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仅1%,以机器、设备等材料和商品的形式提供。

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实现了全面改装。

1954年初,中国组建的28个空军师、5个飞行团,共3000余架飞机,都是苏联赠送和售予的……苏联是当时唯一能够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的国家。

在经济上,苏联援建了47个项目,还无偿提供了大量技术资料,并派大量高级专家来华工作。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世界政治形势”的主要特点。

基于这种政治形势,新中国制定“一边倒”方针的依据有哪些?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一边倒政策与新中国的发展成就”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准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达清晰:

280字左右)

(1)特点:

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

冷战局面(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依据:

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

国家利益;

对世界政治形势的认识;

革命运动(革命理论)的经验。

(2)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一边倒政策对新中国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政治:

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人民主权。

经济:

苏联的援建项目和技术资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和一五计划的建设。

军事,有利于人民军队的全面改装升级,为抗美援朝做出了巨大贡献。

外交,与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分层表述;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达流畅。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从新中国两极格局特点回答;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是他们根据革命理论和长期领导革命运动的经验观察世界的结果”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回答即可。

(2)本题属于小论文撰写,依据材料中““一边倒政策与新中国的发展成就”作为论点,论证结合所学从政治:

等方面论证即可。

23.启蒙运动致力于改善人类的现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若是把他们看成乌托邦分子或者集权主义者,这在哲学上是错误的,从历史而言则是荒谬的。

事实上,他们实事求是地看待世界,试图以求实际、讲原则的方式解决问题……启蒙运动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榜样供当代知识分子奋力追赶,也展示了一种与压迫性的制度、不公正的特权和不合时宜的文化实践做斗争的样板。

——【美】斯蒂芬·

埃里克·

布隆纳《重申启蒙:

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

材料二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如果现在有人问:

“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

”那么回答就是:

“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

材料三启蒙哲人对批判的推崇反其对形而上学的正当批判明显地表明,启蒙运动不是理性的时代,而是一次理性主义的造反。

这场造反表现为两种相互关联的方式,一方面反对把理性说成是唯一的,甚至主导的行动精神的论断。

另一方面否定那种认为世界上的所有的神秘现象,都可以通过研究而得到阐明的观点。

主张批判至上,绝不意味着理性万能。

这是一项要求有权质疑一切的政治主张,而不是要求宣称一切都能被理性了解和驾驭。

——【美】彼得·

盖伊《启蒙时代》

(1)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判断问题的标准。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们针对“压迫性制度”提出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康德提出的“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的原因,并解释“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的理由。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1)标准:

理性。

主张,民主:

人民主权,君主立宪;

三权分立。

(2)不是启蒙:

封建专制的压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宗教迷信思想束缚。

是启蒙:

启蒙思想家们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发展人文主义;

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时代。

(3)观点:

启蒙运动不是理性的时代,而是一次理性主义的造反。

认识:

启蒙思想家们否定理性是万能的,认为理性并不能了解和驾驭一切。

我们一方面要保持理性、勇气,一方面要避免教条、僵化。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实事求是地看待世界,试图以求实际、讲原则的方式解决问题…”从理性角度回答;

第二小问从启蒙运动思想家主张回答即可。

(2)本题属于开放题,不认可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归纳回答。

认可从启蒙思想家们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发展人文主义;

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