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1233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docx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

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

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

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

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

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

差一些的。

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地域特色。

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

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

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最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15、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

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16、三是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

据《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话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通过考古发掘和人类文化学研究证明,五帝传说并不完全是后人的向壁虚构,它映现着某种历史真实。

17、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

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

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

2.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

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

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18、名家:

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

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

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

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

19、西域:

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20、察举制:

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21、永嘉之乱:

八王之乱时,混战中的诸王招引匈奴乌桓、鲜卑贵族助战,大河南北从此成为匈奴鲜卑人的世界。

晋永嘉二年(308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

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22、三省六部制:

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

并非必要,但在黄帝心目中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23、一条鞭法:

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

那是中唐两税法的继续,内容是把田赋。

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24、摊丁入亩:

一条鞭法在清朝进而变为“摊丁入亩”-“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赋税制改革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明清特别是清朝中期以后的社会发展,是受惠于康熙雍正年间的改制的。

但不论是一条鞭法还是摊丁入亩,都不过是两税法的延续,其立意不过是在国家税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增加朝廷收入,其政治观念的内涵仍未摆脱重农主义范畴

25、乾嘉学派:

明朝的灭亡,告诉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所以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这样的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

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一、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

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

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

“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二、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

(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

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1上层文化:

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底层文化:

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

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四、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的历史传播:

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

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2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五、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六、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七、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本课程采用四分法:

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八、简述我国历史上复杂的人口分布。

(1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藩和羌人。

靠近青海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一部分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

吐藩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

(2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3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围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复杂。

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

(4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居住过蒙古人等。

(5东北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

(6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较大的水系。

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居住地,后来还有溪、俚、僚等族,此外还有台湾岛、海南岛及漫长的海疆领土。

九、简述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十、简述关中地区的地理条件。

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是黄河及泾、渭流过的地区,沃野千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养育过辉煌的古代文化。

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他的西北东三个方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备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

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联伊洛地区,有丰富的经济后方,又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都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有得天独后的地理条件。

十一、为什么历史上山西居有“天下形势”之说?

山西高原的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既汾河谷地谷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难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发祥地、陕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也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十二、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四大时期。

1、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

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

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

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

(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

(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

(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

(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

(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

也称为“方志时期”(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

(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

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达100年之久。

(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共50年。

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

十三、简述中国古代的“九州”。

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蓄、扬、荆、豫、梁、雍九州。

1、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洲;

2、渤海,泰山之间为青洲;

3、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

4、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

5、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

6、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

7、华山以南、怒江以东为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

8、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

9、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

十四、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

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十五、秦汉时期实施文化的“大统一”,将全国分为哪四个地域文化?

1、“山西”地区。

沃野千里,这里的人民好稼穑,殖五谷,有“先王”之遗风。

自从秦朝将都城定在此地,汉初又将东方民众迁移至此,好“玩巧末业”的风气也随之形成。

西部虽然戎狄间杂,但畜牧业很发达,又有巴蜀作为后方,所以关中人口不过全国十分之三,地不过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但其财富,却占全国十分之六。

2、山东地区。

齐鲁多鱼盐、桑麻之利,邹、鲁、泗上地区有周公遗风,好儒习礼。

3、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4、江南地区。

十六、简述孟子的以时观念?

1、在保护自然方面,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

2、《孟子。

梁惠王》篇谈到如何实施王道政治时说过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人山林木,林木可胜用也。

3、这些话谁染时强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但还是包含着明显的自然保护意识在内。

4、孟子所言的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例如;先秦时期大规模的狩猎活动都安排在冬天进行,砍伐树木也一般在同样的时候,都含有以时的观念在内。

十七、历代各种起到环境保护功效的措施。

(1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

(2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西北环境有相当大的意义。

(3历代的皇帝贵族的灵寝,都讲究植树造林。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遮拦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绿化作用。

(5在保护西北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唐朝在西北甘陕交界地带,设有规模庞大的养马场,以支持国家的装武备;那一地区,正是黄河几个重要支流的上游地区。

所以,在从东汉到唐朝中期近八百年的时间里,黄河有一个长时间的安流期,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状态好。

十八、简述明初的植树活动:

(1明洪武23年朱元璋为准备建找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5000万棵梧桐树合棕榈、漆树。

(2第二年还下令移民到淮河一代的居民,每家必须种植200棵桑树、200棵枣树和200棵柿子树。

(3明洪武年间的种树总量在10亿颗左右。

十九、简述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过分开垦土地。

(1过分开荒破坏了植被生态,结果引起沙化。

(2开垦土地破坏环境的事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

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土地围湖造田,致使两湖一带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剧下降,每当长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区水患变得十分严重。

同时由于上游地区森林的采伐过重,长江水的泥沙含量也不断的逐年增加。

2、林木的滥砍滥伐。

(1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森林资源的损失,即意味着黄河流域的水灾总体看上去呈逐渐增加加重的历史趋势,主要因素是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一支下游平原地带形成地上

悬河。

公元10世纪以前,黄河虽有改道现象,但不严重,基本是稳定的、安流的从10世纪到唐

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

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

(2与黄河迁徙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消失。

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危害更为严重。

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河入海,又造成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而淮河在此以前,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

明清统治者片面地保护大运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最终酿成了更大的灾害。

二十、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化成就?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划时代的大事。

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国独有其二,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

2、石器的磨制和钻孔,体现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磨制石器的发展与农业发生同步。

3、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

制陶技术经历过贴塑、泥条盘筑及慢轮加工和快轮加工几个大的阶段。

快轮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时就已经出现,经过不断提高,到龙山时期已遍及黄河及长江流域。

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龙山文化时代,除良渚文化外的所有文化遗址,都曾发现过铜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二十一、夏商文化特点?

夏的文化特点《礼记。

表记》说:

“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

(1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略作推测。

鲧因治水不当被治罪,而禹仍然恪尽职命,劳形天下,这就是忠。

(2从夏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也可以得到认识。

《国语》说夏在虞舜时期专门负责“单平水土”,孔子也从禹的“卑宫室而尽力于沟洫”去赞美他。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

“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阳城‟所在。

……或因…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城垣一度被……大水冲毁,处于安全防卫原因,人们在紧傍原城西部又再筑其城,后又遭山洪,北垣外出现一条东西向大冲沟,城垣东北隅被冲垮。

面对洪水再三肆虐,人们仍…尽力沟洫‟,没有轻弃故地,在治理自然环境方面作出了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

这绝不是禹或某个人的“尽力沟洫”,而是一个人群脚踏大地,在大自然的风浪中百折不挠精神的体现。

勇于与洪水搏斗,在大地上开辟生存空间的实干精神,是夏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

二十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特点、意义

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于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周朝的分封,各诸侯国有自己的土地、军队和人民,是实体性的政权存在。

王朝要使诸侯有效地捍卫周室,必须

向它们让渡权力,而诸侯要想保证自己的存在,必须捍卫王朝的利益。

分封制是一种富于“弹性”的制度,与后代王权专制有重大区别。

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

是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

到春秋战国时期,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重新汇集、相互吸收,激荡出灿烂的“百家”文化。

二十三、简述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1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含义在孔子的言论中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但通观《论语》及其他儒家文献,…仁者,人也“的说法最为基本。

”他人也是人“,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要求。

(2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所以他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人而不仁如礼何”即是这样的意思。

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感化力,如果上层人物以仁道治理社会,就会像天上的北辰那样,成为世人道德的方向。

(3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

孟子面对的现实与孔子不同,孔子时代是旧贵族普遍地堕落,而孟子面对的是残暴嗜杀的新贵,所以“救弊”方略有不同。

但他们都把救世的理想,与掌权者的道德觉悟连在一起考虑。

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它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4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

孔子不谈超越形上问题。

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就是道德就是善,儒家认为这种善、道德根源于“天地之大德”。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即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

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

这就是儒家“修身之学”。

另一部儒家重要的典籍是《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

二十四、简述道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道家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庄之间在思想倾向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1老子①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②在政治上崇尚“无力而无不为”。

即以“无为”的状态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是天地自然,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

取法“自然”,就需要“治心”,需要“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只有摆脱~己的成见,矜持、私心等主观的障碍,才可以全面地认识外物,不受蒙蔽,才可以有效地驾驭臣民,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2庄子①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庄子的解放,是主观形态的解放,他并不否认矛盾,他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他也不否认客观现实,只是强调超越的生活。

摆脱、超越的方法就是“齐物”,即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看外物,实际也就是打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

②庄子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对生活中各种欺压、纷争、污浊,有着深切的感受和极端的无奈。

因此他的人生哲学特别容易为后代那些现实的失败者所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