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8053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docx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

绪论

一、单项选择

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句话出自(《易》。

))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

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

7、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

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

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

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

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二、多项选择

1、中国文化又称:

(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形成这种统一文化的原因是:

A、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B、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互相交流、渗透、促进C、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D、多元的各民族文化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

3、本教材所采用的中国文化的分类法是四分法即:

(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4、正确反映“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两个概念的区别是:

A、文化现象据有经验性,文化事象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B、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C、文化现象是个别、具体的,文化事象则是概括的、经过抽象的D、文化现象有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而文化事象不但有外在而且有观念的特色

5、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潮主要有:

(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

6、狭义文化的定义适用于:

(人类文化学、国别文化学、民族文化学)

7、哪些分别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相适应:

(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文化现象)

8、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有其鲜明的:

(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9、人们观察文化现象,在诗歌题材的问题上,得出这样的结论:

(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

10、《易·贲卦》说:

“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和人文分别指的是(自然、社会)规律和现象

1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和创造分别属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改造的范畴

12、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它包括:

(物质产品、精神产品)

13、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有彼此类似的性质,同时又有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变异。

所以,内容和形式分别称作文化事象的:

(类行性、变异性)

14、我们一般都把文化归纳为(上层文化、底层文化)几个层次。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单项选择

1、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是(地理环境)。

2、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3、吐蕃民族主要居住在今天的(西藏地区)。

4、吐蕃民族在我国史书中记载的最早时间是(南北朝时期)。

5、吐蕃因与印度较近,最流行的文化是(佛教)。

6、在中国,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的地方是(山西)。

7、在秦朝,人们开凿了一条把湘江和漓江沟通的水渠是(灵渠)。

8、《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竺可桢)。

9、在古代,分割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帕米尔高原)。

10、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失学,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黄宗羲)。

11、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印象最大的典范人物是(戴震)。

12、中国实施文化“大一统”的朝代是(秦汉)。

13、比较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域文化特色的,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

14、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称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凉州文化)。

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不可胜用也。

”这段话的作者是(孟子)。

16、明清时期,为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大幅度提高亩产量,所以盛行采用(区田法)。

17、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济中心,主要得益于大量兴建(陂塘水利工程)。

18、从唐朝中期以后,维系唐帝国命运的经济交通线是大运河的(通济渠)

19、。

元朝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是(南北)。

20、淮河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而变成害河的时间是(明清以后)。

21、黄河由母亲河变为灾难河,主要原因是(无视自然规律的人为因素)。

22、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中认为,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一脉重要的资源。

这部书的作者是(陈寅恪)。

23、我们要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24、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是中华民族祖先(历史)实践的结果。

25、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林浩瀚的(太平洋)。

26、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地势是(西高东低)。

27、在我国云贵高原上,是古代(西南夷)少数民族的杂居区。

28、四川盆地的中央是富饶的成都平原,汉族人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大量居住在这一地区。

29、蒙古高原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冲。

30、在山西高原的崇山峻岭中间,有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

谷地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31、东北平原通过(辽西走廊)与华北平原接壤。

32、华北平原有黄河和(海河)水系,东部有泰沂山地,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33、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区,从(唐宋)时代开始称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34、中国的地理面积差不多和地球的(欧洲)一样大。

35、中国的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36、中国最早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的文献是《尚书·禹贡》。

37、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一脉重要的资源。

38、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以时观念)。

39、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导致了一种(量力而行)的经营观念的出现。

二、多项选择

1、历史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蕃人、羌人)。

2、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吕梁山)。

3、在东北平原上,居住过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群是(满、鲜卑、契丹、金人)。

4、古代蒙古高原居住的少数民族,秦汉以后有(匈奴、契丹、党项、突厥、鲜卑)。

5、长江中下游平原与丘陵相间,它是由哪些平原构成:

(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

6、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所以自然灾害比较多,最常见的有(旱灾、洪涝、蝗灾、病虫害)。

7、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

(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

8、中国古代文明、埃及古代文明、巴比伦古代文明各自发生在哪些水域:

(黄河与长江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流域)。

9、明清时期,安徽桐城是一个以文章出名的县,这里的文人都以“桐城派”自许。

“桐城派”的典范人物是:

(方苞、姚鼐)。

10、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是东南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些影响一方的商业都会,最著名的有:

(广州、福州、泉州、上海、天津)。

11、形成区域文化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地区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和竞争意识、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12、我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

(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

13、汉武帝时期,为了大幅度提高亩产量,曾积极推广(区田法、代田法)。

14、先秦两汉时期,为了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在西北地区曾兴修过:

(郑国渠、六辅渠、白渠、龙首渠)。

1、春秋战国时期,楚、吴、齐、魏诸国都有运河的修建,最著名的是:

(邗沟、鸿沟)。

2、从文献记载看,秦汉以前在蒙古高原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严狁、北狄)。

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运河网连接的主要河流有:

海河、(长江、淮河、黄河)。

4、北宋的运河以汴京为中心,主要以汴河(通济渠的改称)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

另外,还梳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5、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

在宋代,称得上当时最富裕的城市有(汴京、扬州)。

6、元朝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沿河出现了许多新的城市,最繁荣的城市有(通州、临清、济宁、淮安)。

7、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过量开垦、林木过量砍伐)。

8、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先秦时期的楚地划分为(东楚、西出、南楚)。

9、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中原、草原)人在争夺。

10、东北平原的东西两侧的山脉有(大兴安岭、长白山脉)。

11、华北平原直接与(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相连。

12、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帝王们最注重的大事是(备荒、救荒)。

13、元朝进行了大运河的开通,它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单项选择

1、(甲骨文)不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之一。

2、中国古代传说中尧舜的都城平阳,是在今天的(山西襄汾)。

3、“羲和敬顺昊天”这件大事,最初记载在(《尚书》。

4、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5、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所在地(阳城)。

6、从夏代开始,形成了族群相处的新的关系模式是(战争征服)。

7、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夏禹)。

8、商朝的鼎盛时期是(武丁时期)。

9、殷人好鬼神,他们祭祀的主要对象是(祖先神)。

10、中国统一文化的历程开始于(西周)。

11、兼爱、尚贤、节用、非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思想核心。

12、先秦百家争鸣中,主张超然物外的是(道家)。

13、“上约君,下约民”,“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是先秦诸子中(法家)的理论主张。

14、法家在先秦分前后两期,后期的法家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

15、称作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对后世文化发生过深刻影响的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

16、“文景之治”出现于(汉代)。

17、西汉初期,南方的南越国一直与汉朝保持关市贸易,互通有无。

最早的南越王是(赵佗)。

18、汉武帝为了独尊儒术,在选择丞相时,就任用了通晓儒家经典的布衣儒生(扬雄)。

19、西汉文景时代的大赋《七发》,其作者是(枚乘)。

20、在汉代,第一个实行内发外儒的皇帝是(汉武帝)。

21、东汉灵帝时,太学生联合在朝的“清流”力量,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力对他们残酷打击,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

22、东汉末年,仲长统针对腐败的社会进行批判,最著名的文章是(《理乱篇》。

23、在中国,首先实行“九品中正制”的皇帝是(魏文帝)。

24、魏晋南北朝时代,南北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是(既是汉化,又是胡化)。

25、西晋末,匈奴贵族刘渊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26、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了许多政权迭立并混战的局面,旧史通称这些政权为(五胡十六国)。

27、永嘉之乱发生后于(西晋末)。

28、以崇“玄学”、尚“清谈”为名士交际中的风雅,表现在(魏晋时期)。

29、记载魏晋时期名士“清谈”之风故事最多的书是《世说新语》。

()

30、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修回答“将无同”。

王衍很欣赏他的回答,就任他做掾,人称“三语掾”。

这个故事出于(《世说新语》。

31、加快开发江南地区始于(孙吴政权)。

32、东晋对南方大开发后,为后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经济后方)。

33、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张经》。

34、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有了正式的出家人的时间是(三国时期)。

35、东晋以后,佛教涅盘学的代表人物是(僧肇)。

36、《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作者是(汤用彤)。

37、南朝的黑白论之争主要争的是儒与佛在义理上的长短,以文章《黑白论》得名,文章的作者是(慧琳)。

38、南朝最富于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以文章《神灭论》得名,文章的作者是(范缜)。

39、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称(政事堂)。

40、佛教在唐代建立了许多宗派,它们各呈异彩,分流并进,但最终形成独占天下局面的是(禅宗)。

41、“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是中国古代(宋太祖)制造的。

42、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是(毕昇)。

43、我国记述各种农具的《耒耜经》,出自(陆龟蒙)之手。

44、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沈括)。

45、在中唐思想界打出“攘斥佛老”大旗的代表人物是(韩愈)。

46、元朝统一中国后,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地位最底下的是(南人)。

47、作为世界文化交流,基督教在中国的流传,开始于(元代)。

48、孟德高维诺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49、元朝特别重用国际商人,被任命为扬州政府官员的外国人是(马可波罗)。

50、从元朝开始,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广泛传播的宗教史(伊斯兰教)。

51、应成吉思汗之邀前往今阿富汗喀布尔考察的道教领袖是(邱处机)。

52、元明清特别是明清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带有(学者)气象。

53、元朝设立“儒户”这个社会阶层,是(耶律楚材)的建议。

54、儒家被称为儒教是在(元朝)。

55、中国的戏剧发祥于(市井社会)。

56、元朝文人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57、“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这个自比“铜豌豆”的人是(关汉卿)。

58、《哨遍·高祖还乡》用极端滑稽的笔法,对汉高祖无赖的本质,进行无情的嘲讽和鞭挞,它的作者是(睢景臣)。

59、《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揭示,指出了人民在封建社会不论怎样改朝换代总不能摆脱痛苦的境地。

这支散曲的作者是(张养浩)。

60、在明代,开创王学的人是(王阳明)。

61、明朝以八股文取士,题目就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

62、在中国哲学中,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和“知行合一”观点的是(王阳明的心学)。

63、《童心说》的作者是(李贽)。

64、宋明时期,与朱熹理学相对的学派是(王阳明的心学)。

65、在明朝,与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有过来往的思想家是(李贽)。

66、《船山遗书》的作者是(王夫之)。

67、清代王锡阐、梅文鼎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天文历算)。

二、多想选择

1、从远古到先秦这一漫长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模和相当稳定的观念体系,其主要表现是(生活理想、社会观念、思想法则)。

2、新石器文化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这三大时期是(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3、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技术经历过的重要阶段有(贴塑、泥条盘筑、慢轮加工、快轮加工)。

4、依据文献记载,有些学者把上古文化划分为三大区域。

分别是(炎黄、苗蛮、东夷)。

5、自五帝时期始,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祇、祖先神)。

6、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国以周室同姓为多,异姓较少。

主要的封国有(齐、鲁、卫、晋)。

7、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儒、道、法三家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韩非子)。

8、春秋战国诸子的思想核心是:

A、庄子哲学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B、墨家创始人墨翟提倡的“兼爱”C、阴阳家主张五行相生相克D、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9、法家在先秦分前后两期,前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管仲、李哩、吴起、商鞅)。

10、韩非子主要是把哪些人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最后发展处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的:

(商鞅的“法”、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

11、儒家论述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主要是在(《孟子》《大学》《中庸》。

、、)

12、先秦早期的“法”的精义是“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

记载这种理论的书有(《商君书》《管子》。

、)

13、为了开辟疆土,汉武帝曾先后三次通使西南夷,使者是(唐蒙、司马相如、张骞)。

14、汉武帝数十年对匈奴战争中,大的战役有(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

15、秦朝的最高权利者称皇帝,皇帝之下是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6、秦汉时期,县一下的基层组织有(乡、亭、里)。

17、秦汉时期,乡、亭的主要官吏是(三老、啬夫、游徼)。

18、西汉成帝时,为了集权,则把宰相的权力分为(司马、司徒、司空)。

19、两汉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

20、两汉实行三科取士,这三科是(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

21、两汉时期,朝廷选拔官员除了三科取士以外,其他科目还有(治剧、明经、明法、尤异)

22、董仲舒的新儒学是熔多种学说为一炉的,这些学说是(儒家学说、阴阳家学说、黄老学说、名法家学说)。

23、东汉后期,针对社会的弊端,出现了一批深思之士。

他们对秦汉以来的历史、现状进行反思和批判。

其中对社会批判最具深度的人是(仲长统、崔寔、王符)。

24、从西晋末到南朝的宋代,百余年间北方汉族的南迁,是因边地民族的内侵。

内侵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25、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阮籍、嵇康)。

26、东晋士人最热衷的“家常”摆设是(清谈、诗赋、书法、佛理)。

27、南朝的重要城市有(建康、荆州、益州)。

28、东晋以后,佛教般若学的代表人物有(道安、鸠摩罗什、僧肇)。

29、北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曾进行大规模的灭佛,主要有: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时期、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

30、佛教在南朝流传时,经常出现义理之争,主要的争论有:

A、夷夏之争B、沙门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C、黑白论之争D、神灭神不灭之争

3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不仅是北朝的现象,也发生在南朝境内的各民族之中。

南朝被融合的主要城市有(蛮、傒、俚、僚)

32、从汉武帝到隋唐,统治阶级培育了(经学士流、科举士流),对当时中国正统高层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33、佛教在唐代建立了各种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

34、唐代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除了佛教、道教外,还有(伊斯兰教、袄教、摩尼教、景教、儒教)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信众。

35、唐宋两代随着区域经济的发育而发达起来的南方城市有(明州、扬州、成都、泉州)。

36、唐宋时期,由于商业贸易的发达,货币在交换过程中比重增大,所以就出现了新的货币,主要有(僦柜、飞钱、交子)

37、在宋代,杂剧和南戏南北相应,很受市民欢迎。

但还有一些戏种也在市民中找到了自己的观众,它们是(滑稽戏、傀儡戏、影戏)。

38、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几个高潮时期,它们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之际)。

39、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西藏的松赞干布,这样的事表现了(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夷夏一视同仁、对边地民族采取宽松方式)

40、唐朝末年,由于华夏种族意识的觉醒,有(田神功起义军、黄巢起义军)杀死或攻击过外商和胡商。

41、柳宗元、刘禹锡是中唐思想界、文学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术论文主要有:

(《封建论》《非国语》《天论》《天对》、、、)

42、北宋实行文官政治,士大夫集(政治家、诗文家、学问家)于一身,本着各自的道德学问及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为政。

43、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44、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陆象山、朱熹)。

45、中国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

46、在元朝,中国的科学技术传播到西方,主要有(花布印制技术、印刷术、火器制造)。

47、在元朝,回回的科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主要有(天文历算、天象仪器、医药学著作)。

48、在18世纪,西方形成了一个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

介绍中国的书籍主要有(《中国文明史》、《耶稣会士书简》《中国志》、、《中华帝国全志》。

49、现代学者常用“资本主义萌芽”来指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因为那里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大城市之外,还发育出不少工商城镇,所以,以省和地区为名的商人蔚然成群,主要有(右江商、徽商、晋商)。

50、明朝末年,欧洲人从美洲带回来的稳产高产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玉米、甘薯)。

51、元代杂剧剧本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52、清王朝对内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最突出的就是文字狱,它主要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53、理学在南宋就明显的分为两派,一派重理,一派重心,这两派的代表人物是(朱熹、李贽)。

54、明代关注国计民生的著作主要有: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55、明代的文字名著主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

56、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清朝的统治者都努力地学习中原文化,在这方面做得好的皇帝主要有(康熙、雍正、乾隆)

57、清朝文学艺术有巨大成就,其杰出代表作品如:

(曹雪芹小说《红楼梦》、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

58、清代最著名的小说有(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蒲松龄《聊斋志异》。

59、清代最著名的戏剧有(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一、单项选择

1、农业是以(种植农作物)为基础的生产型经济。

2、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在(仰韶文化)时期出现农耕业萌芽的。

3、中国农耕生产达到一个新水平是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

4、考古发现青铜制造的农具、兵器和乐器,是在(二里头)。

5、我国南方形成稻麦两熟制是在(南宋)时期。

6、中国农耕自然经济的阶梯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7、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地坛)。

8、把“足食”放在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