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1607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称职(chèng)静谧(mì)哺育(fǔ)根深蒂固(dì)

B.绽放(zhàn)狭隘(yì)怂恿(sóng)拈轻怕重(niān)

C.惩戒(chěng)收敛(liǎn)庇护(pì)杞人忧天(qǐ)

D.羞怯(qiè)笨拙(zhuō)热忱(chén)随声附和(h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D项正确。

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

A项中“称”应读chèn,“哺”应读bǔ。

B项中“隘”应读ài,“怂”应读sǒng。

C项中“惩”应读chéng,“庇”应读bì。

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作文竞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B.夜深了,我一个人漫步在寂静的街头,在人声鼎沸中回忆过去。

C.全球约有8000万只被囚禁的动物有机械重复活动的习惯,尽管这与动物原有的行为大相径庭,但人们还是认为,它有助于动物适应狭窄或枯燥的环境。

D.近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小动作不断,其手段之卑劣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C项运用恰当。

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

A项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不能形容比赛获奖。

B项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与寂静意思矛盾。

D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是褒义词,不能形容手段卑劣。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教育部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B.电视剧《风筝》播出时,收视观众和点击率一路飙升,引起了业界的观注。

C.我们不能复制马云的成功,但他的梦想、他的努力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

D.为了更好地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我们一定要做好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

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

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C项没有语病。

其他各项语病如下:

A项语序不当,改为“教育部在”。

B项“收视观众”和“一路飙升”搭配不当,可把“收视观众”改为“收视率”。

D项成分残缺,句尾加上“的工作”。

点睛: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解说:

这里的“热烈”一词在语境中被赋予了临时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强烈”“热情四溢”。

B.①酒香不怕巷子深。

②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可真难懂。

解说:

这两句中的“深”词性相同。

C.在人生的旅途中,你的身边需要有三、两个知心好友。

解说:

这句的标点没有错误。

D.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解说:

运用比喻,把他们比作高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朴实,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处知识的掌握能力。

包括词语的理解,标点符号的使用和修辞方法的判断和作用的理解,要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并注意平时的积累与练习。

C项解说有误,应该去掉顿号。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猫》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一篇小说,表达了人应当善待乃至关爱身边的一切微小生命,同时要学会勇敢地反思自我的过失的主题。

B.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一种文体,选自《吕氏春秋》的《穿井得一人》和选自《列子》的《杞人忧天》都是寓言。

C.《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所骗的故事深刻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D.《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了纪念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而写的一篇议论文,文中主要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项表述不正确,《猫》是现代作家郑振铎的一篇小说。

6.根据拼音写汉字。

(用正楷依次写在方格内)

蓦然回首,入中学半年,如花似梦。

高兴时,你曾尽情歌唱;烦(nǎo)时,你曾闷闷不乐。

虽然仅仅半年,但老师们(kuì)赠了你一把把学习的金钥匙;这半年,同学们留给你一串串甜美的回忆。

课堂是你温(xīn)的港湾,泊着你的理想,送你扬帆远航;校园是你成长的摇篮,将实现你的梦想,(zhù)就你成功的希望。

 

【答案】恼馈馨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

注意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结构要匀称,字迹要工整。

所有的字应当恰当地书写在格子的中间,四边留有一定的空隙。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

馨。

7.默写。

⑴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⑵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其一)》)

⑶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⑷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

⑸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⑹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⑺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⑻《<论语>十二章》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⑴应傍战场开

(2).⑵便引诗情到碧霄(3).⑶山岛竦峙(4).⑷非宁静无以致远(5).⑸何当共剪西窗烛(6).⑹不知何处吹芦管(7).⑺僵卧孤村不自哀(8).⑻三人行,(9).必有我师焉

8.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一】且行且读,重温经典。

扬州某中学学生会拟举行“中华经典伴我行”活动,请你参加。

⑴活动中,请你简述:

《西游记》“一调芭蕉扇”中,罗刹女为何不愿意将芭蕉扇借给孙悟空,孙悟空又是如何得到芭蕉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

A.“孙行者一调芭蕉扇”这个情节中,孙悟空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一扇,扇到了翠云山,后来得到了灵吉菩萨的帮助。

B.《西游记》中,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紫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最后还是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才救回了王后娘娘。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但寿镜吾老先生在少年鲁迅的心中是可亲可敬的。

D.《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是鲁迅的保姆,她多事、不拘小节、封建愚昧,但是她又淳朴善良、乐于助人,十分关心孩子。

【活动二】边走边看,吟咏四季。

⑶12月6日,学校将举办“魅力四季”诗词诵读展示活动,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你将会给现场的观众带来一段怎样的开场白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降服了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

变作小虫子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逼迫她交出芭蕉扇。

(2).

(2)A(3).(3)示例: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伴随着冬日的温暖,我们迎来了这一次诗词诵读会。

春如画,夏如火,秋如诗,冬如梦。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吟咏四季,享受这段美好时光。

我宣布,“魅力四季”诗词诵读活动现在开始!

..................

阅读理解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①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②龙钟:

湿漉漉的样子。

③凭:

托。

9.“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10.“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细节很有意味,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从中可以体会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9.夸张10.诗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诗人想让使者给家人捎个书信,可惜却没有纸笔,于是,诗人急中生智,就让使者帮他带一个平安的口信。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

9.本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判断,要结合修辞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首先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对比、反问),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

根据文意可知双袖被泪沾湿,这里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方法。

10.题干提示“经历”,其实就是诗句叙述的事件过程。

这就很容易理解,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从一、二句“故园”、“泪不干”等关键词,再结合三、四句的意思,可以理解到诗人思乡怀人之情。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

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鸣急;狼闻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有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

①牧竖:

牧童。

竖,童仆。

②跑:

同“刨”用足趴地。

③奄奄:

气息微弱的样子。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

⑵及其家穿井(_________)

⑶闻声四顾(_________)

⑷气已绝矣(_________)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乃悟前狼假寐

D.一狼径去相去数十步

13.翻译下列句子。

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诫子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国人道之,闻之与宋君。

(《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蒲松龄的《狼》中的屠户与本文牧竖对狼的应对方法不一样。

你更赞同哪一种?

为什么。

【答案】11.

(1).⑴约定

(2).⑵待,等到(3).⑶看,回头看(4).⑷断12.B

13.

(1).

(1)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2).

(2)国中之人谈论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3).(3)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边奔跑边嚎叫像刚才一样。

14.更赞同《狼》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牧竖》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选自:

《聊斋志异》作者:

蒲松龄年代:

译文:

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

(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

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看见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惊慌。

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让它哀号;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

(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边刨土边嚎叫像刚才一样。

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

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

牧童爬下树一看,大狼已经断了气。

于是得到了两只小狼。

1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

顾:

回头看。

1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B项。

意思都是“神情、态度”。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

A原因/所以。

C:

上前/之前。

D:

离开/距离。

1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

日:

时间。

去:

消逝,逝去。

点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狼》中屠户是自卫,《牧竖》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

阅读周谷煜的《想起那年读书时》,完成后面小题。

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②十来岁,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

到了别人家里,我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

那些报纸,是大人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

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我的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

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

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③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④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

我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我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⑤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

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⑥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

我笑着跑着去迎接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涌动而来,真好。

 

⑦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

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⑧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

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

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

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⑨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

但是,因为爱熬夜,我受到了妈妈的限制。

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

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⑩后来,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⑪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些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

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⑫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5.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

16.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17.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8.结合全文,体会文末画线句子的作用。

【答案】15.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来到乡里读书(躲在被窝里读书、在月光下读书)

16.动作描写,运用了“抱”“飞奔”“放”“吃”“写”“扎”等一连串动词,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

17.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18.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解析】

15.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

一类是概括事件:

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解题思路:

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来到乡里读书。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

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16.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

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这句话通过一连串动词,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

17.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

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18.本题考查对段落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根据题干要求,联系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一般为:

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发人深思,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情感等。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阅读《那年那雪》,完成后面小题。

①年三十了,大雪们纷纷扬扬的。

洁白晶莹的雪花,舞着冬天的灵光。

远处白茫茫的原野与天相接,玉宇琼寰,浑然一体;近处校园,屋顶像盖上了厚厚的棉絮,让人联想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雪虽然很大,但封不住人们对年的情感。

我仍像往年一样,从上午就开始陪着妻子忙年夜饭。

已经三年了,有三位初中学生,每年三十都在我家陪我过年,同吃年夜饭,一起看“春晚”,包饺子,一起用爆竹辞旧迎新。

不是一家胜似一家,其乐融融。

我已习惯了这种气氛,这让我感到年的热烈与充实。

③天暗下来了,但对联还是被雪映得鲜红。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作为对联,似不工整,但我喜欢毛泽东赋予梅花的那种精神。

④雪仍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鹅毛般一层接一层覆在雪地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望着眼前的雪景,我想象着他们三个矮小的身影在雪地里跋涉,心里酸甜交杂,有些惴惴不安了。

⑤晚会已经开始,我在一种莫名的不安与烦躁中拨通了好友李为增家的电话。

李为增比我长两岁,为人仗义热情,我们在一起玩得很投机。

他家里挺热闹,电话里隐约听到有不少人在喝酒。

通话中,我忍不住流露出因雪大,学生未到的缺憾与失落。

原本想与他聊天解闷的,但又怕影响他们喝酒,我没多说什么,就把电话放下了。

⑥外面的雪似乎小了,我和妻子随便吃了点饭,就开始包饺子看电视。

节目很精彩,但总提不起我的精神,老觉得这年没味道。

快十点了,忽听到有人敲门,接着是跺脚拍雪的声音。

“来了!

”我边说边惊喜地拉开门。

可开门的刹那间,我愣了一下,因为站在我面前的不是我一直等待的学生,而是我的为增哥。

心头似乎有一股股暖流涌出,我的双眼顿时模糊了……

⑦我恭恭敬敬地敬了为增哥两杯酒。

一杯一两,觉得满腹热辣辣的爽。

为增哥问及我那三个学生。

我告诉他,这三个学生是我送走的第一届学生。

那时我刚毕业,尚未成家,整天跟学生泡在一起。

上课、考试、春游、联欢……两年转眼过去了。

离校时,学生自发买来了糖块水果与我话别。

望着一个个将要离我而去的学生,心里紧一阵、松一阵的不是滋味,几次差点掉下泪来。

待我强忍着内心的酸楚送走他们后,自己一个人独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流泪。

教室外的杨树沙沙响,可我再也看不见他们在树下嬉闹的身影,他们也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