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2176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厨师放下刀子回答说:

“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见一样。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

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没有厚度,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

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拭好了刀把它收起来。

“好啊!

我听了你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宗:

尊奉,尊崇。

折节:

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驰骋当世:

在当代施展怀抱。

不遇:

不得志,不被赏识。

遇,得志,见赏。

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向,发奋读书,想要以此在当世有所作为,却始终无人赏识。

遁:

隐居。

遁,隐去。

岐亭:

镇名,位于今湖北麻城县西南。

庵居蔬食:

住草屋,吃素食。

庵,小草屋。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晚年就隐居于光州黄州一带,一个叫岐亭的地方。

住草屋,吃素食,不与世人来往;

抛弃

毁:

撤除,废除。

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

车马,扔掉读书人的穿戴,徒步往来于山中,没有谁认识他。

(人们看他所戴的帽子

方屋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方顶而且突起,就说:

“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式样吗?

”于是就称他为方山子。

谪zhé

:

贬官。

元丰三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适:

恰好,正好。

焉:

兼词,相当于“于是”“在那里”。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我被贬住在黄州时,(有一次路过岐亭,正好在那里遇见他。

我说:

“哎呀,这是矍jué

然:

吃惊地注视的样子。

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

我的老朋友陈慥啊,为什么在这里呢?

”方山子也吃惊地看着我,问我到此地的原

环堵萧然:

住所简陋,屋内空荡荡的。

堵,墙。

萧然:

空寂的样子。

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

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又仰天大笑,招呼我到他家过夜。

他家里空荡荡的,

既:

已经。

耸然:

吃惊的样子。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但他的妻儿奴仆都有一种怡然自得的神情。

我感到非常吃惊。

使酒好剑:

喜欢喝酒,喜欢舞剑。

有:

通“又”。

嘉佑七年(1060,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陈慥其父陈希亮为凤

翔府知州,因而与陈慥相识歧下。

岐下,岐山下。

岐山在今陕西凤翔县。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我独自回想起方山子年轻时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情形。

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见从两骑:

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

骑,一人一马为一骑,这里指骑马的随从。

挟二矢:

携带这两副弓箭。

矢,箭,这里泛指弓箭。

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

到方山子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两副弓箭,在西山一带游猎。

前方飞起一鹊,他就令随从

怒马:

犹策马,激马使其怒而奔跑。

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

追逐射鹊,没有射中。

方山子独自跃马而出,一箭射中飞鹊。

于是就在马背上和我谈论

精悍:

精明强干。

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

用兵之道以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诩为一代豪杰。

如今才过了多少日子,那股英气勃勃的神

见:

通“现”,显现。

山中之人:

指隐士。

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态,依然在眉宇间显现,怎么会是山中的隐士呢!

世有勋阀:

世代有功勋。

勋阀,功臣门第。

阀,古代仕宦人家大门外立左右两柱,常用来标志功勋,左柱叫“阀”,

右柱叫“阅”。

陈希亮是进士出身。

“使从事于其间”两句:

他如果做官的话,现在已经名声显赫了。

使,假使。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然而方山子出身于世代有功勋的家族,应当有官做,假使他做了官,至于今,也应该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是声名显赫了。

他的家在洛阳,园林住宅雄伟富丽,其规模与公侯人家不相上下。

黄河以

河北:

指黄河以北。

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

北还有田产,每年的收入有上千匹丝帛,也足以过上富裕享乐的生活了,但他都放弃不要,

独:

偏偏。

此岂无得而然哉:

这难道是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偏偏来到穷山之中,这难道是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阳狂垢污:

假装疯狂,故意涂抹污垢,(表示不愿为人所知。

阳,通“佯”,假装。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人,往往蓬首垢面假装疯狂,但不太容易见到傥见:

偶然相见。

傥tà

ng,侥幸,偶然。

方山子傥见之欤?

他们,方山子是偶然见到的吧?

《大铁椎传》

庚戌年十一月,我从扬州回家,与陈子灿同船。

子灿时年二十八岁,爱好弄枪使棒,我给他讲授《左传》中的兵谋兵法时,趁机问:

“你走南闯北,碰到过奇异之人吗?

”子灿向我讲述了大铁椎的事,于是我写了《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

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见了大铁椎。

宋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搏击,七省爱好技击的人都来向他学习武艺,人

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

们因他长得雄伟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

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

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善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小时候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饮食拱揖不暂去。

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

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

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象锁上的链子,

引之长丈许。

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

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

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象湖北一带的口音。

问他家乡在哪,姓

字,皆不答。

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

“吾去矣。

”言讫不见。

子灿我们同住一个寝室,到半夜,客人说:

“我走了。

”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

陈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

信之曰:

“客初至,不冠不袜,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

高信之说:

“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

多白金。

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很多银子。

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

”陈子灿一觉醒来,客人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一日,辞宋将军曰:

“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有一天,客人向宋将军告辞说:

“我当初听到你的大名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皆不足用。

吾去矣!

”将军强留之,乃曰:

“吾数击杀

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

”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

“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

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久居,祸且及汝。

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

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宋将军欣然曰:

“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我到某处决斗。

”宋将军高兴地说:

“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

客曰:

“止!

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宋将军故

客人说:

“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

”宋将军向

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客不得已,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领,就竭力请求客人同往。

客人没办法,与偕行。

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

就带他一起走。

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客人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

“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汝也。

“你只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

客驰下,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

客人骑马飞驰而下,吹觱篥数声。

顷之,贼二十馀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

吹了几声觱篥。

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拥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

从者百许人。

一贼提刀突奔客。

客大呼挥椎,贼应声

后面的有一百多人。

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客人,客人大喊着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

落马,马首裂。

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

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

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客人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

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

宋将军屏息观之,股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

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

栗欲堕。

忽闻客大呼曰:

”尘滚滚东

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

忽然听到客人大声呼喊道:

“我走啦!

”尘灰滚滚,朝着东

向驰去。

后遂不复至。

方飞奔而去。

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六国论》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

“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

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第二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厉害。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一直发展到灭亡,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

古人说:

“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真可悲啊!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后。

《伶官传序》

啊!

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

“梁朝是我的仇家。

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

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

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

”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

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

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

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

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

“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

”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

《祭十二郎文》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远赶去,备办些时鲜食物作为祭品,在你---十二郎灵前祭告:

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哥哥和嫂嫂。

哥哥才到中年就死在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

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宣州找饭吃,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

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

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你一个,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

韩家子、孙两代都是独苗,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

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

"

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

你当时还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

我当时虽然能记得事了,但也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我十九岁那年,初次来到京城。

那以后四年,我才到宣州去看你。

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儿。

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接家眷来与我同住的事儿便化为泡影。

这一年,我在徐州协理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离职,你又没有来得成。

我想就算你跟我到汴州、徐州,这些地方还是异乡作客,不能把它作为长久之计:

要作长远打算,不如往西边回到故乡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来。

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

我和你都年轻,满以为尽管暂时分离,终于会长久团聚。

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来求得微薄的俸禄。

如果早知道会出现这么个结局,即便有万乘之国的公卿宰相职位等着我,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就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写信给你说:

我论年纪虽然还不到四十岁,可是两眼已经昏花,两鬓已经斑白,牙齿也摇摇晃晃。

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命吗?

我不能离开这儿,你又不肯来,我生怕自己早晚死去,使你忍受无边无际的悲哀啊!

”谁料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夭折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

难道这是真的吗?

还是做梦呢?

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如果是真的,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吗?

你这样纯洁聪明却不应该承受先人的恩泽吗?

年轻的强壮的反而天亡,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健康生存吗?

我实在不能把这消息当成真的啊!

如果这是在做梦,或者是传错了消息,可是,东野报丧的信件,耿兰述哀的讣文,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

看来这是真的啊!

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了,你这样纯正聪明应该继承先人的家业,却不能够承受先人的恩泽啊!

所谓"

天"

实在难以测透;

神"

实在难以弄明啊!

理"

真是不能推断;

寿"

根本不能预知啊!

虽然如此,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快要变得全白了,动摇的牙齿快要脱落了,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还有多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

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

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力壮的都不能保住,像这样的小孩儿,又能期望他们长大,成人立业吗?

实在伤心啊!

你去年来信说:

近来得了软脚病,越来越厉害。

我回信说:

这种病,江南人多数有。

并不曾把它看成值得担忧的大事。

难道竟然因为这种病夺去了你的生命吗?

还是另有别的重病而造成这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

东野来信说,你是在六月二日死的;

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在哪月哪日。

或许东野的使者不晓得向家人问明死的具体日期?

而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的具体日期?

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向使者询问死期,使者不过信口胡答来应付他吗?

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如今我派遣建中祭奠你,慰问你的儿子和你的乳母。

他们如果有粮食可以维持到三年丧满,就等到丧满以后接他们来;

如果生活困难而不能守满丧期,那就现在把他们接来。

其余的奴婢,都让他们为你守丧。

等到我有力量改葬的时候,一定把你的灵柩从宣州迁回,安葬在祖先的坟地,这样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你生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期,你活着我们不能同住一起,互相照顾,你死后我又不能抚摸你的遗体,尽情痛哭,入殓之时不曾紧靠你的棺材,下葬之时不曾俯视你的墓穴!

我的德行有负神灵,因而使你夭亡。

我不孝顺、不慈爱,因而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顾,一同生活,又不能和你互相依傍,一起死去。

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活着的时候,你的影子不能和我的身子互相依傍,去世以后,你的灵魂不能和我的梦魂亲近,这实在是我自己造成恶果,还能怨谁呢!

《诗经》说: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呢!

从今以后,我对这个世界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

我该回到故乡去,在伊水、颍水旁边买几顷田,来打发我剩余的岁月。

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

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待她们出嫁:

我想要做的,不过如此罢了。

话有说尽的时候,而悲痛的心情却是没完没了的,你是能够理解呢,还是什么都不

知道了呢?

伤心啊!

希望你的灵魂能来享用我的祭品啊!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白对译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

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

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

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所以画竹必定要

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

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

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与可告诉我的

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是如此。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