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3128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实验室工作计划Word格式.docx

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四、教学进度表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课时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课时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课时

4、造一艘小船;

5、浮力1课时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1课时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1课时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1课时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液体的热胀冷缩;

4、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热是怎样传递的

7、传热比赛;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各1课时)

时间的测量

1、时间在流逝

2、太阳钟;

3、用水测量时间

4、我的水钟;

5、机械摆钟

6、摆的研究;

7、做一个钟摆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各1课时)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证明地球在自转;

4、谁先迎来黎明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各1课时)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路加完小鱼艳青

新学期伊始,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

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第二、四单元“长方体

(一)

(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

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位置;

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加、减、乘、除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5、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6、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

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材、重难点:

分数加减法折纸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能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长方体

(一)

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灵活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分数乘法

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长方体

(二)

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分数除法

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

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

确定位置

在方格纸上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准确理解“南偏东30度”和“东偏南30度”的不同。

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不同的观察点来判断方向。

用方程解决问题

掌握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

能够快速地分析、找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

复式条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读图能力;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推测;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

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6、后进生转化措施:

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

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

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

要做到“三心”:

诚心、爱心、耐心。

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

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

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

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

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

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

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

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

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

(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

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

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

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

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

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

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实验一:

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小球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实验二:

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立方体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

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

(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

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

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小瓶子状态

大部分浮

小部分浮

沉到底

沙子数量

说明:

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

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

(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

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

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

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

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

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

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

方法是:

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

(补充:

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

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

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

(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

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4、造一艘小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师准备:

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

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

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教材处理】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

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

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

时间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