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3911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

Keywords:

newmedia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Masscommunication

绪论

对于人类而言,人际传播是种最原始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交往形式,是支撑社会成型的基石。

美国传播学先驱学者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说道,“既然交流的需要是如此原始和基本的人性特点,我们就不能把它看着是与思考和生存需要相分离的或是它们的附属物”,他认为人类社会与人际传播当属于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现代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结构等传播环境,有着与以往大不相同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从方式、功能、内容和模式等方面对当代人际传播造成了极大地改变,因此许多新的定义被增加到了当代人际传播中。

当今的人们普遍生活在一个由各种符号组建的虚拟环境中。

在新媒体从诞生到被应用到被迅速广泛传播的这个过程中,人们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形态以及语言生态也在无形中被改变,这是因为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受到了极大地影响。

其中泛娱乐化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鲜明表征。

本文以“新媒体背景下的人际传播”为目标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人际传播现状、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将从传播学角度对现今新媒体背景下的人际传播进行浅析,分析大众使用新媒体的动机,依赖新媒体的原因和新媒体对人际传播带来的影响等。

本文的研究关键在于新媒体时代的人际沟通交往现状以及特点,以及关于新媒体对人际传播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和客观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

研究难点在于对新媒体背景下人际传播现状进行分析需要大量理论支撑。

同时本文拟采用在线调查法,同样需要大量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在有限的时间需要付出更多的研究心血。

本人于中国知网中检索“人际传播”主题,查阅到共有相关文献一万余篇,涉及到新闻与传媒、高等教育、文化经济等四十个学科。

自1993年起,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从2013年至今,每年的相关研究文献保持在一千余篇。

分析比较我国学者对于人际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特点,从内容看,以微信为代表关于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媒体变化对人际传播和人际交往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占多数,其次是以手机文化和网络游戏为对象研究其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和改变;

在社会层次方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文化和大学生群体。

另本人在参考网找到了近五年海外国际传播研究的数据。

该数据选择的两种期刊,分别是由美国传播协会与英国SAGE学术出版社主办的。

以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为时间范围,总计212篇文章,数据进行了研究主题和研究国别(地区)两方面的统计。

总体看来,表1数据显示,大众传播研究在国际传播领域占领了超过一半的关注度,而关于人际传播的相关研究却寥若晨星。

从表2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占据大部分研究热点,中国、印度等因历史民族等因素导致社会环境复杂的国家也是研究重点地区。

1人际传播的历史演进

人际传播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

我们研究人际传播的纵向演进,可以发现它是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的,即人际传播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们的需求。

从原始肢体动作到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人际传播的方式随生活需求不断发展变化着。

而到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人际传播又展现出了与往不同的特征。

从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对传播媒介的分类我们可以知道,人类最开始经历的是通过口语等非语言符号,面对面完成传播的“示现的媒介系统”。

接着是在进行传播交流时,对传者来说需要借助物质媒介,对受者而言则不需要的“再现的媒介系统”,比如书报、画展等。

最后,当今人类正经历着无论传者还是受者都需要借助机器完成传播的“机器媒介系统”,无论是电话沟通还是网络聊天,传受双方都需要借助机器媒介系统来完成。

从原始人类存在开始便有了人际传播,从利用声音、动作到学会使用文字等符号再到利用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电流,最后到如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人际传播也经历了如图1所示的四个发展时期。

 

1.1口语传播时期

语言是人际传播最重要的符号。

随着对环境的适应,人类器官不断进化,语言也随之诞生。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口语传播使传受者直接沟通,能及时反馈信息,可以增强传播效果。

但这种传播模式中会有“噪音”混入,造成信息传递的失真。

口语传播时期的人际传播还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时间上,口语传播的保存需要借助人的记忆,由于人的记忆力有限而且会受时间影响,时间越久越容易遗忘,会造成重要信息的遗漏;

空间上,声音随着空间距离的改变,人只能在可听可视的距离内接收口语传播的信息。

1.2文字传播时期

无论是楔形文字还是甲骨文,正如“结绳”一样,人类需要一种工具能辅助记忆记载大大小小的琐事,文字便应运而生。

在此传播时期,口头传播、书信、印刷品等是人际传播的主要交流方式。

文字传播弥补了口语传播时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缺陷,但另一方面,人际传播交流虽然突破了空间限制,却无法保证传受者之间能及时进行互动反馈,两者之间的时间界限有很大差异,导致交流出现了不同步的困境。

1.3电子传播时期

无线电技术在电子传播时期快速发展,电报机、电话等工具相继被发明,电子传播时期的人际传播能进行异地的同步交流,相对于前两个时期,既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又消除了传播不同步的障碍。

但是电子传播的成本高昂,并且在这个时期,人际传播未能使听觉和视觉两者同时得到反馈,相对于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此时的人际传播仍有较大的不足,这也为网络传播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4网络传播时期(新媒体时代)

计算机的发明是网络传播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在这个时代,人际传播手段得到最大程度拓展,即时通讯、网络通话、视频聊天、微信等新的新媒体媒介工具活跃在人们的生活里,在进行人际传播时人们有了更多选择。

传统的人际传播往往是基于现实环境进行的,而互联网兴起后的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产物使人们沉浸在互联网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中,人们逃避现实,满足于虚拟环境带来的自由。

“友盟+·

缔元信.网络数据”在2010年对微博的在线调查数据显示(图2),人际关系显示为“现实朋友同学”的比例在样本用户所关注的对象中占61.5%,在关注样本用户的对象中占51.4%。

继2008年支付宝正式支持水电煤和通讯等公共事业的缴费之后,支付宝于2010年又推出了快捷支付。

同年7月,支付宝推出全球首个条码支付应用,也是首次将无线支付从实验数据变成现实应用,也加快了新媒体人际传播从网络走向现实的步伐。

网络传播时代的人际传播已有向现实回归的趋势。

在互联网正式进入中国后,中国网民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新增网民4074万人。

网民线下消费手机支付同比比例增长15.2%。

国内共享单车用户已达2.21亿人次。

可以看出互联网发展正趋向线上线下的融合,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也不再局限于虚拟网络或者现实社会,两者已互相糅合。

亲朋好友互加微博微信,通过网络了解对方的现实状况;

春节时现金红包被虚拟红包替代,网络将虚拟社区延伸向现实社会。

但是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新媒体时代趋向泛娱乐化,人际交往出现了快餐式、碎片化的特征,在这种人际传播方式中,人机交流和人际关系都是随意的、脆弱的,这种人际交往是去价值化的。

网络传播时代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人的视觉、听觉、感觉系统,真正实现了“媒介即人的延伸”。

但对于互联网的评价从它兴起开始便是“双刃剑”,网络传播时代的人际传播现状也令人担忧。

2新媒体下的人际传播

近几年,智能手机的出现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一部手掌大小的机器,几乎融合了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媒介的所有优势——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异地同步、及时反馈、互动性强、互动频率高、成本低以及多媒体。

现在的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人际传播的形式和内容,社会化的网络给人们带来了自我表达和人际交往的广泛空间。

2.1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的特征

网络传播在时效性、广泛性和交互性等方面的优势比之传统的大众传播更为明显。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际传播不但保留了传统人际传播的双向传播、高频互动、及时反馈和多媒体等优点,还体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

研究分析这些各有利弊的新特征,也许对我们在新媒体人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建言大有裨益。

2.1.1延展、脆弱

智能手机的出现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大转折点,在此之前,人际交往多单一的局限于现实生活或网络社区,新媒体带来了新的交往方式,构造了新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将网络上的矛盾冲突发展到现实的网络约架,还是近几年大为普遍的网友见面会,这都是新媒体人际传播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的表征。

同时新媒体人际交往还打破了以往的地域性,交际圈得到了更大的拓展,通过网络你的朋友可以是天南海北的任何人。

这种一网通天下的便利也为六人关系创造了更多的条件,或许未来某天会变成三人关系、两人关系也都是可能的。

但是一些没有现实基础仅仅建立在网络上的人际关系也很脆弱,“见光死”一词的诞生就是很好的代表。

一旦从网络延伸到现实后发觉对方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这种人际关系便很容易崩溃,这是因为新媒体人际传播还具有隐匿性的特点。

2.1.2隐匿、混杂

戈夫曼从戏剧角度分析认为社会互动是种舞台表演,在他人面前展现的是经过化妆的前台表演,新媒体人际传播通常会在网络交往中展现出自我主观上认为或他人所期望的最佳形象,这种形象往往与现实中的形象大相径庭,显示出双重人格的特点。

同时会将交往过程中的一些信息碎片拼凑成一个交往对象的虚拟形象,这是自我过于理想化的主观臆断。

这些特征是因为新媒体人际传播构建在网络基础上,拥有了隐匿性,毕竟“你永远不会知道跟你聊天的是人是狗”。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网上show自己,这是在自我满足心理驱使下的行为,并不意味着新媒体人际传播的隐匿性正在淡化。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使真实信息隐藏在数据下,所有交往身份都是虚拟的,删除数据便能销声匿迹,因此人们喜爱网络的这种身份自由,主我不再受客我的各种约束得到了充分释放,从而展现出不受任何规则限制的真我。

这便是网络暴力、诈骗和谣言等等不法行为得以猖獗的根源。

同时随着近几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使用成本越来越少,进入网络社区的门槛也越来越低,这便使得网民的构成结构越来越复杂,因此需要把关人、需要相关规则制度来净化传播环境,将新媒体人际传播带上正轨。

2.2新媒体人际传播的优势

相较之电话、短信等传统媒体人际传播,选择使用微信来与联系人互动、传播信息已成为一种主流,自2011年被推出后,微信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迅速发展并广受欢迎,与它自身的人际传播优势脱不开联系。

微信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免费即时通讯,既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甚至于用户之前发现并提供需求服务,使用门槛又低,人们想要互相联系不再需要承担高额的通讯费用,相对于0.1元一条的短信,同等价格的数据流量可以发送接收几百条。

除了传统的文字和语音交流,微信还提供了视频通话等新的通讯功能,用户可以享受廉价丰富的通讯服务。

新媒体使人际传播拥有跨平台的传播渠道、精准即时的传播效果,并使传播内容具有隐私性,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优势。

2.3人际传播中对新媒体的使用动机

人们在使用微信交流沟通时,信息反馈及时,不仅可以用文字沟通,还能发送语音信息、发起视频通话等,这种新媒体人际传播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凌驾于人的需求之上。

对人们使用新媒体的行为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正是以下几点动机让人们喜爱甚至依赖使用新媒体。

2.3.1自我表露

在新媒体使用中,为了防止他人对自己形成消极的刻板印象,用户往往会主动塑造一个美好的客我形象,受众在传播过程中越主动、互动性越强,也会越关注“客我”的形象,霍曼斯在分析人类行为时指出适度或充分的自我表露可以得到他人好感,并能促使对方也进行自我表露。

阿特曼和泰勒在社会渗透论中认为自我表露的过程如洋葱的结构一般,随着人际关系的深入和推进而层层剥离。

无论是聊天时的交流谈心还是朋友圈的照片状态,微信功能都能很好的辅助人们完成自我披露,这便是新媒体语境带来的便利,人们可以同时使用文本、图片及视频等多种方式塑造客我形象。

但人们采用自我表露的方式想获得他人好感需要付出暴露隐私的风险,随着深入剥离,无疑暴露的个人隐私也越来越多。

与弗洛伊德的梦境类似,除了想获取他人好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上自我表露也是一种自我的释放、情感的宣泄,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途径去肆意表达,从而获得满足。

2.3.2自我满足

人们在进行自我表露时,满足了个体对群体的联系和归属感的需要,是一种内在的满足。

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满足情感的需要,通过人际传播人们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形成的积极心态更利于自我发展。

新媒体的使用有助于人们实现人际交往的动机,比如娱乐、便利、人际交往、消磨时间和信息收集这五个使用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在受众使用媒介时,使用与满足有以信息和娱乐内容为中心的倾向。

以微信应用为例,从最开始简单的文字简讯,到视频语音功能、线下二维码支付、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应用。

媒介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不断发展,人们为了满足自我需求而使用媒介,一旦某种媒介能满足并超前满足需求,人们往往会对这种媒介产生依赖心理,直到更优的媒介出现。

2.3.3自我实现

给予一个组织或者社会里的每个成员公平对待的最佳方式,是将所有人聚集在幕布下,先约定好走出这个幕布后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在组织或社会里的角色是什么,然后再针对某个角色大家一起讨论该如何对待他,“无知之幕”的优势是任何人都不会因为自身利益而给出不公平的意见。

如前文所提及的新媒体隐匿性的特征,新媒体网络环境成为了一块真正的幕布,抹去了个人的先天差异,如社会角色、地位等等,使每个人在新媒体传播中都是平等的,。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可以自由地塑造表演自我形象,并且可以大胆地表现,不必过多接受外界的评价议论,这样有助于充分实现自我从而增加自我认同。

2.4新媒体人际交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的出现给人际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方式,作为一种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对社会关系会产生很多影响。

新媒体人际传播突破了面对面交流和传统媒体交流的限制,虚拟的人际交流通过网络可以减少面对面交流时的局促、紧张等负面情绪和人际交往的摩擦,使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容易产生亲近感。

有时候碍于面子等等原因而难以启齿的话,人们在私下通过网络表达的效果会比面对面交流更好,甚至会得到超过预期的效果。

但人们使用新媒体过于频繁、产生依赖时,往往会忽略现实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也导致了网上无话不谈、现实却无话可说的现象,不少人在网上总能侃侃而谈,面对面交流时却十分紧张不知道如何开口,使得人际关系只能维持在网络上,现实人际关系的的地位非常尴尬。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现在的新媒体传播正在走向微时代,在这样时代背景下的人际传播大多是碎片化的情感交流,没有现实中那种真实、完整并充实的情感,在这种交往形式中人们只追求得到短期的、肤浅的、表面化的交往效果,没有一定情感沟通和交往基础的人际关系十分容易破碎。

基于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应用而兴起的新型交友工具或方式,已逐渐为全球各地区、各层次以及各年龄段特别是年轻一代网民所热衷。

因为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人们通过手机等便利的移动设备可以轻松地在75亿人中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

这种虚拟的、多元化的新媒体社交形式在给人际交往过程带来简单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局限。

最典型的便是这种明显追求极简主义的交友形式是泛娱乐化时代的一大显著表征,同样拥有“去价值化”的缺陷。

在新媒体社交中,大多是碎片化的情感交流,缺乏一定的情境和现实情感基础,那只是人们在虚拟世界里零碎的倾诉与回应,而不是像现实中那种真实、完整并充实的情感,在这种交往形式中人们只追求得到短期的、肤浅的、表面化的交往效果,并非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沟通与交往基础上的交往形态,从而忽视了存在于人际传播中的价值,只获取了并狭隘的享受着新媒体社交带来的片刻愉悦感。

就是在这种新媒体社交方式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交观念也渐渐发生了转变。

在与“弱关系”连接的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受虚拟网络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自制力容易下降,这样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道德失范现象甚至是触及法律的犯罪行为。

作为近年来新媒体社交的典型应用,微博及微信所引发的一系列如谣言、诈骗、信息泄露及舆论暴力等社会问题正是新媒体对人际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真实写照。

3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既然给人际传播带来了变化,我们便需要让这种变化维持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网络信息的发展变化,促使我们更需要建立健全新的制度来管理日新月异变化着的传播环境,因此需要我们全面的了解新媒体时代下的人际传播正处于一种怎样的发展状态并将发展向何方。

3.1与大众传播融合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是人类两种基本的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发展到示现媒介系统时期,大众传播还没产生,一直到再现媒介系统时期后者才开始与前者同时存在发展,机器媒介系统时期出现的广播电视等为大众传播提供了迅速发展的平台,但在现在的新媒体环境中,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无法与之并提,但后者的反应速度却超过了前者,以微博为代表,新媒体人际传播如今正有与大众传播融合的趋势。

继互联网之后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虽然主要是人际传播但它同时也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执行大众传播的功能,如手机应用的新闻或热点内容推送,便是一种大众传播,受众在阅读后又转发给好友这是人际传播,而微信的群发功能、好友群聊天也与大众传播类似。

又例如在微博中,人们可以看到热度最高、关注最多的微博,用户对某条信息的集中转发评论可以将其推上热门,从而达到了大众传播的效果,这种方式传播的是由大众中的个体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形成的大众传播信息。

“表哥”杨达才在某事故现场微笑摆拍被网友议论,引出其手上佩戴着与身份不符的名表,从而引发当地对其展开反腐调查,类似的等等事件都是通过新媒体环境中的人际传播引发舆论从而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再让问题得到解决,可以看出新媒体人际传播正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

而许多政府部门、权威机构组织纷纷开设微博和公众号,这正是大众传播向人际传播靠拢的现象。

大众媒体使用人际传播,他们通过微博发布消息与受众互动,又通过微博获取热点新闻,新媒体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互融合相互协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大众传播对于传播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等整体的覆盖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它是一种点对多的单向传播和下行传播:

新闻发生、媒体编辑(把关人)、受众接受,只有符合标准的信息才能通过漏斗中间狭窄的漏口传播给大众。

大众传播所关注的是大众,而会忽略大众中的个人,人们很难通过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意愿诉求传播出去,而人际传播是种平行传播、双向传播,是点对点、多对多、点对多的传播,互动性和劝服能力更强。

人际传播弥补了大众传播对个人的忽略,无论是多级传播还是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都强调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意义。

3.2内容娱乐化

媒介能产生效果不是因为媒介有多好,而是它在某些时候正好满足了某些用户的需求。

因此媒介效果取决于受众,受众的媒介使用决定了媒介的影响力。

我们置身的社会越来越复杂,我们越来越需要依赖媒介去理解和认识社会,更需要依赖媒介去作选择以及缓减压力放松身心。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不断变化,如今人们进行人际传播时不再仅是为了信息的获取和交流沟通。

聊天、分享有趣的新闻或视频等,通过社会化网络中与亲友互动来娱乐放松,无论是为了消磨时间还是想将自己从现实生活中短暂解放出来,新媒体人际传播的内容都有了娱乐化的倾向。

微信公众号文章越来越追求看点热点、微博搞笑视频大V在关注榜名列前茅、抖音等娱乐应用占据软件下载排行首位,新媒体自身也具备了娱乐性的特点。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等等都甘为娱乐的附庸,人也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3.3向微时代发展

近几年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用迅猛一词来形容或许都不太贴切,人们的精神发展已经跟不上物质发展的节奏,也导致了人们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