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4310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14课教案Word格式.docx

中国古代历史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清代,人口数量激增,其中中国古代农业又起着什么作用?

此外,我们在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又是建立在哪一经济基础之上的?

由此导入新课。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结合问题先各自在材料中找出关键词或句子,归纳总结出答案,然后小组长负责有序地让组内每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相互讨论、交流补充达成共识,形成组内统一的答案并写在导学案上,讨论结束后,各组选一名代表发表组内观点,教师相机点拨师生归纳总结。

互动探究:

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本题契合核心素养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下诏曰:

“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以赵过为①搜粟都尉。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

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

……用耦犁,二牛三人。

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②斛以上,善者倍之。

……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旁田,亩一斛以上。

……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上》

[注释]①搜粟都尉,汉官名。

汉武帝时设置的一种军职,专管征集军粮之事,不常置。

[注释]②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思路引领】 第

(1)问根据材料“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

岁代处,故曰代田”可知,汉武帝末年在农业生产上采用先进的代田法;

由“用耦犁,二牛三人”得出耦犁。

(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田野益辟,颇有蓄积”概括;

第②小问结合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即可回答。

(1)材料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

技术:

代田法;

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

(2)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作用:

产量增加;

耕地面积扩大。

特点:

精耕细作。

3.检测训练:

当堂检测:

探究问题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用2—5分钟时间自主完成学案课堂检测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点评。

(学生及时建立个人错题库)

课后训练:

完成金太阳导学案第3层级“技能应用与拓展”的练习题。

(课后训练完成后,课代表收齐交科任老师批阅)

(训练检测完成后,学生及时建立个人错题库,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建立典型错题库,以备纠错回顾)

4.预习设计:

学生课前根据第2课时学习任务单要求,完成预习任务:

(课前由小组长负责检查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课时教案

一、课程标准

二、教学目标

以相关史料为依据概括表述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人观念的影响。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三、重点、难点、考点

(课前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互相检查预习任务单完成情况。

学生结合问题先各自在材料中找出关键词或句子,归纳总结出答案,然后小组长负责有序地让组内每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相互讨论、交流补充达成共识,形成组内统一的答案并写在学案上,讨论结束后,各组选一名代表发表组内观点,教师相机点拨师生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本题契合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

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结合材料一、二,上面反映的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

模式: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或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2)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特点和影响?

特点:

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条件:

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

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③优越的自然环境。

④稳定的社会环境。

完成本课固学案的练习题。

学生课前根据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1时课时学习任务单要求,完成预习任务: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1课时教案

一、课程标准:

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

2.简述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

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探究活动设计

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将其命名为“黑石号”。

打捞人员先后打捞出6.7万件文物,其中90%以上为陶瓷物品。

经考证,这艘沉船的年代为9世纪上半叶。

经专家鉴定,“黑石号”并不是一艘中国式的商船,而是一艘阿拉伯人在印度洋沿岸广泛使用的双桅帆船。

简单地说,“黑石号”是阿拉伯人用来向中国进货的运输工具。

而这也就证实了早期阿拉伯世界与中国之间确实存在一条用于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

“黑石号”的发现,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最可靠证据,被考古学家称为20世纪末最重要、年代最久远的深海考古发现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反映了古代中外贸易的盛况,也说明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水平。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流程一:

学生结合问题先各自在材料中找出关键词或句子,归纳总结出答案,然后小组长负责有序地让组内每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相互讨论、交流补充达成共识,形成组内统一的答案并写在导学案上。

流程二:

讨论结束后,各组选一名代表把组内观点展示在白板上,教师相机点拨师生归纳总结。

官营手工业的成就及特点(本题契合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

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

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

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就衰败了。

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1)材料一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手工业生产部门的突出成就,它们最有可能出自哪种手工业经营方式?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这种手工业方式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生产部门:

冶铸业、制瓷业、丝织业

经营方式:

官营手工业

优势:

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

众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劣势:

官营手工业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

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满。

(2)材料二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材料和课文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变化:

明朝中叶后在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

①官营手工业自身的弊端;

②明清时期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3、检测训练:

4、预习设计:

学生课前根据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2课时学习任务单要求,完成预习任务: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2课时教案

互动探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本题契合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材料 ①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②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

在这以前,像在自然和社会史中许多事物一样,它会有一些偶发的、先现的现象,但不能因此认为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史,只能从明代后期写起。

然而,总的说来,③明朝后期,尤其是入清以来,我国工业的生产技术已是日益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了。

尤其是当时具有主导作用的棉纺织业部门,落后愈甚,它一直停留在农家副业上。

④整个明清时代,棉纺织业中未发现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中,也无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的证据。

[注释]①指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它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

[注释]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包括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注释]③说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明朝后期和清朝建立之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已经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而中国尚未发展到该阶段。

[注释]④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只在少数行业出现,分布不平衡。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碍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具体原因:

①生产资金不足:

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②国内市场狭小: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③国际市场缺乏:

“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④自由劳动力不足:

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⑤国家政策不利: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

⑥科学技术落后:

受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发展特点。

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或农业、手工业的进步);

②商品经济的繁荣。

①发展缓慢;

②地区、行业分布不平衡;

③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学生课前根据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1课时学习任务单要求,完成预习任务: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1课时教案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能概括叙述不同时期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状况。

2.口述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你知道杜牧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所写“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中的“草市”是什么吗?

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各地又有俗称,两广、福建等地称墟,川黔等地称场,江西等地称扵,北方称集。

草市历史悠久,东晋时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大多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

其命名用意,或说因市场房舍用草盖成,或说因初系买卖草料市集。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

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多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

草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古代商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呈现出什么发展特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本题契合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原因:

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

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

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

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现象:

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

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

是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众多商贾;

大宗商品的贸易中心。

江浙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交通发达;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因素:

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

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官办商业强大;

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

学生课前根据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2课时学习任务单要求,完成预习任务: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2课时教案

简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结合问题先各自在材料中找出关键词或句子,归纳总结出答案,然后小组长负责有序地让组内每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相互讨论、交流补充达成共识,形成组内统一的答案并写在导学案上,讨论结束后,各组选一名代表发表组内观点,教师相机点拨。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本题契合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一 京、都诸市令(从六品上)掌百族交易之事……凡建标立候,①陈肆辨物,以二物(谓秤以格,斗以概)②平市,以三贾(精为上贾,次为中贾,粗为下贾)均市。

……以伪滥之物交易者,没官;

短狭不中量者,还主。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③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编自《唐六典》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

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注释]①将档次不同、精粗各异的各类商品,分别摆放在不同的肆摊,以免互相混杂,以次充好。

[注释]②成交价格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都保持在同一水平的市场。

[注释]③“钲”是一种汉族古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政府管理市场的主要措施,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产生的作用。

措施:

设置官员负责市场管理;

建标立候,陈肆辨物,均平物价;

处理违法乱纪者,规范经

营;

规定交易时间。

保证商业活动有序开展;

但严格的政府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表现: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学生课前根据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第1课时学习任务单要求,完成预习任务。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第1课时)教案

一、课程标准: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归纳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并能说出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影响;

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课前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互相检查预习任务单完成情况)

西汉始元六年,汉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之士,就现有的经济政策广开言论,进行公开辩论,史称“盐铁会议”。

桑弘羊与贤良文学派发生了激烈争吵。

贤良文学之士说,盐铁酒专卖与民争利,搞得国富民穷,你看大家都吃不起盐了。

桑弘羊说,盐铁酒禁是“国家大业”,怎么能轻易取消?

打仗要用钱粮吧?

发生灾荒要用钱粮吧?

这么多事权,没有财源怎么办?

站着说话不腰疼。

桑弘羊引经据典,代表国家利益,义正词严,说得贤良文学之士们哑口无言。

桑弘羊与贤良文学派之争实际上是国家经济政策之争。

古代有哪些重要的经济政策?

我们该如何看待它们产生的重要影响?

讨论结束后,各组选一名代表把组内观点展示在白板上,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