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4638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乡情类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柴草燃烧的爆裂声,噼噼啪啪,清脆响亮,让人心生希望与期许。

⑤制作美食,是土灶的使命与荣耀。

各色应时的食材,本是孤立、纯粹;

经过灶与火的催化,在锅内搭配、融合,变成色香俱佳、滋味十足的食物,如魔术般神奇,却又富有人情味。

土灶传承了土的厚道与包容,从不娇气;

农家人尤其钟爱这一点,倾其所有、极尽所能地将煎炒烹炸、蒸煮烙炖等各种烹饪技法,在土灶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变着花样满足家人的胃口。

当炊烟袅袅、锅盖响动、饭香弥漫,那便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诗意而温馨。

⑥北方土灶,大都连着土炕。

灶上做着美食,灶内火热从旁侧进入炕底,烧热了一盘土炕。

寒冷的冬天,全家人在炕上闲聊、安睡,颇是惬意。

灶里剩下的炭火,扒出放入火盆取暖;

或用水浇灭,晾成木炭。

也可趁着灰烬的余热,埋进几根嫩玉米、几枚土豆红薯、几只红辣椒、几头大蒜,片刻便可享受喷香的烧烤。

这是农人的智慧,更是农人的幸福。

⑦灶吃的是柴草,奉出的是美食。

许是出于对土灶的感恩与敬畏,善良、勤劳的农人,总会在逢年过节时,将盛出的第一碗饭,虔诚地仰面高高举起,意为敬天,祈求五谷丰登、全家殷实。

而主妇们亦分外珍视土灶,常用坩子土将灶台刷得雪白,不能现出丝毫烟熏火燎的乌黑;

甚至贴上瓷砖,溜光水滑;

灶上器具、灶前柴草,总是码放整齐,或清理干净。

因为,土灶似脸面,映衬着农家的生活品质。

⑧久居城市,渐渐远离了故乡的土灶,远离了烟火的味道,但对土灶美食的渴望却愈发深沉、浓烈。

寻家“大锅头”餐馆,与友围坐灶台,在炭火温暖与淡淡烟香的笼罩中,开怀畅饮;

时而续上一根木柴,恍然身在故乡。

偶尔回家,我常静坐灶前,沉沉稳稳地烧火,看年迈的母亲在灶台上做出熟悉的家常美味;

一时忽觉漂泊的心有了依托,踏实、温暖,这便是老家的感觉。

⑨土灶、柴草、烟火、饭菜、人家,这极具画面感的生活场景,我已久违。

每时忆起,心中便五味杂陈,宛如舌尖上的美食,更是根植在心底的情愫。

一口土灶,曾燃起农家红火的日子;

而今,却燃起游子炽热的乡愁,永不熄灭。

(摘编自《新一代》)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点题,接着描述土灶的出身与食物、土灶的使命与荣耀、农人的“敬天”等与“烟火土灶”相关的农家生活场景。

B.文章第③段描绘出农人上山割柴、打柴、拾柴的劳作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农人辛勤劳作的赞许。

C.文章第⑦段写农人将第一碗饭虔诚地举起和主妇们珍视土灶的缘由,是土灶映衬着农家的生活品质。

D.全文围绕“烟火土灶”,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节奏明快,而又具有典雅的风格。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

(4分)

 

3.试归纳文中“土灶”的特点。

(6分)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结尾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3分)

2.运用比喻修辞,把“灶”比作“庄户人家的乳娘”,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土灶像乳娘一样暖心暖胃、养人养家的特点,又突出了土灶和庄户人家的亲密关系。

(总分4分,答出“比喻”修辞1分,揭示比喻内涵1分,修辞效果2分。

3.①土灶出身微轻,朴实、温暖。

②土灶厚道、包容,不娇气。

③土灶映衬着农家人的生活品质,连接着家乡的美味和乡愁。

(总分6分,每点2分。

每一点中答到一个关键词即可得分)

4.记忆中土灶、烟火的生活场景已经久违,传递出作者对农家幸福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母亲和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久居城市的游子深感异乡漂泊的孤寂,故乡便是他们情感的慰藉、精神的寄托,土灶勾起的乡愁深厚绵长(2分)。

(总分4分,注意关键词句)

【2020四川甘孜中考试题】

春的锣鼓

乔忠延

①春,是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

②是从崖畔上垂下第一枝黄灿灿的迎春花吗?

不是,一枝独秀的迎春花,犹如从天地间穿过的第一只燕子,传递的仅仅是春将要到来的消息。

是从漫山遍野红艳艳的山桃花吗?

不是,芬芳竞艳的山桃花,犹如杨树梢头叽叽喳喳的喜鹊,那已是春盈满天地间的捷报。

那春到底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

我固执地认为,从大年的威风锣鼓猛然爆发、齐声轰鸣,春便苏醒、便起步、便奔涌……

③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春和我一样,都是贪睡的孩子。

一旦入睡,就久久享受着酣梦,迟迟难以苏醒。

那时,妈妈在枕头边摆好过年的新衣服、新棉帽,还有小鞭炮,可我就是赖在被窝里不想起床。

忽然,我的眼睛灿亮,我一跃而起,穿上衣服,飞跑出去,恨不得长出一双翅膀,一下就能飞出好远。

让我眼睛灿亮、一跃而起的,正是那翻江倒海般轰鸣的威风锣鼓。

④威风锣鼓,是我家乡山西临汾特有的打击乐。

乐器很简单,就四样:

锣、鼓、钹、铙。

敲打时,鼓居中,铙、钹在鼓的四个角,锣围在外圈。

这样组合在一起,演奏成一曲,能够迸发出惊心动魄的声威。

有人描写过,如霹雳轰鸣,如暴雨倾盆。

可我总觉得还不够劲,那锣鼓声,比霹雳还要威武,比暴雨还要狂猛。

那气势,不是山呼海啸,胜过山呼海啸;

不是石破天惊,胜过石破天惊。

那锣鼓能长劲,那锣鼓能生威,能让懵懵懂懂的我奋然跃起,奔跑开来,跑向村正中的大院,随着激昂的声响,和村里的老老少少欢天喜地度过万象更新的大年初一。

⑤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汾河两岸的先辈们为何能缔造出威风锣鼓,并且用威风锣鼓激活每年这最重要、最隆盛的新春佳节。

或许是我居住在黄土高原的缘故,春节来临时却没有一点点春天的气息。

冰封河山、寒凝大地。

正因为如此,我才一厢情愿地认为春和那个儿时的我一样,正在被窝里贪睡。

需得猛击一掌,需得大吼一声,才能惊醒春,春才会迎着寒冽的西北风起步,奔走,直至奋跑,跑进万紫千红,跑进林茂禾盛,跑进五谷丰登。

而如这一掌猛击、一声大吼一般,见气势、具活力的,无疑就是先辈们缔造的威风锣鼓。

⑥曾经沾沾自喜,以为破译了威风锣鼓蕴含的奥秘。

然而,自从威风锣鼓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不得不重新鉴赏感悟其中的丰饶真谛。

再观看锣鼓表演,耳边震荡的是多变的鼓点,胸中翻腾的竟然是李白的诗句,要么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要么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要么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风起,壮思飞,长风破浪,直挂云帆,这才是威风锣鼓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

⑦我曾经盯着被誉为鼓王的程三洪,用他打鼓的姿态解读威风锣鼓魅力的内涵。

他那眼时睁时闭,臂时舞时停,腿时起时伏。

我蓦然领悟,威风锣鼓的声威交织着多种力量,使用的是心力,张扬的是外力,积蕴的是内力,下压的是重力,上翘的是弹力,浑身喷射的是爆发力。

毫无疑问,只有将精气神集于一身,融为一体,才能击打出波澜壮阔的声威。

⑧喜滋滋、笑盈盈的家乡儿女吃过阖家团聚的年夜饭,喝过人寿年丰的喜庆酒,一开大门,新年光临。

信心满满的乡亲们早已挎着鼓,举着钹,持着锣,擎着铙,呐喊着飞步奔上场来。

脚跟站定,双槌敲击,盈耳的全是滚滚春雷!

⑨在惊天动地的春雷声中,春草在萌动,春水在融冰,春在苏醒、奔涌,和着人们众志成城的热浪欢悦地奔涌,奔涌!

(有删改)

1.在作者笔下,威风锣鼓具有哪些魅力?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作者为什么觉得春天是从威风锣鼓的齐声轰鸣开始苏醒涌动的?

3.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有惊心动魄的声威,有气势,有活力,有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波澜壮阔的声威。

2.威风锣鼓的气势壮阔,那锣鼓能长劲,那锣鼓能生威,让村里的老老少少欢天喜地,给大地带来春的生机和活力。

3.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激发读者的思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子”和“山桃花”对于春天的作用,进而说明威风锣鼓是促使春天苏醒涌动的,表现了作者对威风锣鼓的赞美之情。

4.结构上:

照应开头。

内容上:

此处将锣鼓的声音形容为春雷,写出了威风锣鼓给大地带来生机和活力,鼓舞着人们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深化文章的主题。

【2020广西北部湾中考试题】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

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

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

这段河提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

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提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

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

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

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提,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

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

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欶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

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

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

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

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

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

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

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

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

a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回临战状态。

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

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

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

这条鳜鱼够四斤!

这真是个热闹的场面。

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

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

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

b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侧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

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

“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1.班级举办“汪曾祺作品诵读会”,有同学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选用下面哪种风格的配乐?

(2分)( 

A.热烈奔放 

B.慷慨激昂 

C.平和舒缓 

D.哀婉低沉

2.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

(3分)

3.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4.2020年适逢汪曾祺诞辰一百周年,某杂志开设“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专栏,有人针对课本中《昆明的雨》写了如下一段简析,请你参照示例,也给《我的家乡》这篇文章写一段简短的评析,100字以内。

(5分)

1.C

2.(3分,点明修辞或描写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

示例:

第④段a处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描绘了鱼鹰跃入水中捕鱼时的情态,(1分)展现了妙趣横生的水乡生活场景,具有生活意趣之美。

(1分)

第⑤段b处通过景物描写,(1分)细腻展现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1分)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赋予寻常生活景象以诗意。

3.(3分,形象特点1分,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

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1分)他能从鸽子、野鸭、堤岸、天色、炊烟这些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1分)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里挖掘人间真味。

示例二:

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

(1分)大船上的撑篙人用心生活,简单纯粹,(1分)运河里的打鱼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水乡养育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4.【示例】《昆明的雨》一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仙人掌、菌子等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文章形散神聚,情感含蓄动人。

(5分,话题1分,内容2分,情感1分,特色1分,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家乡》一文围绕“水”的话题,(1分)描写了运河、打鱼人等记忆中家乡的事物和风情,(1分)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别有趣味的家乡生活美景,(1分)表达了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与怀念。

(1分)文章平和恬淡,诗意盎然。

【2020山东济南中考试题】

时光的往事

①这里是阳光小区,我和父母住在这里。

我们仨经常聊天,他们说六七十年前的事,我说这些年的事。

这场景像话剧,我们轮流上场,讲述时光的往事。

②那天,雪下得很大,我爸看着窗外,说:

“这时候我们到塔湾了。

”他说的“这时候”是指1948年2月,即七十一年前的辽沈战役。

“这时候”他是内蒙古骑兵二师的战士。

在沈阳的塔湾,他们连队接到进攻命令,士兵们扔掉多余的东西,这是要拼命了。

我爸脚伤不能行走,连长把他扶到马车上,给他一百发子弹。

说到这,我爸瞪大眼睛。

“一百发子弹!

从来没发过这么多子弹,这仗不知道多残酷呢!

”他眼看着连队全体上马,举刀,隐没在炮火里。

作为孤独的伤员,他准备打光所有子弹,牺牲在这里。

③我军胜利了。

我爸说:

“嗨,我们这些骑兵,其实只有一匹马,一杆枪,一把战刀。

我们哪,1948年冬天围困长春,身上就穿一件单衣服,白土布用黄炸药染的。

我们那时候,除了人厉害,别的啥都不厉害。

④我爸今年九十一岁,头发茂密高耸,鼻梁挺直。

他透过窗子看向想象中更远处的塔湾,那里有他念念不忘的战友和战马。

⑤我给父母聊起到牧区采访时那些难忘的经历:

有一位牧民骑马跑了三十多里路为我送来自己烙的馅饼。

几位牧民为我一个人举办赛马,七匹骏马在细雨中嗒嗒跑远变成小黑点,又从小黑点嗒嗒跑来变成骏马。

有一个镇在美丽的罕山脚下为我举办蒙古语的诗歌朗诵会。

有一个村为我办过篝火晚会。

从四面八方骑马来到的牧民们,一个一个从我身边走过,借篝火的光亮看我长什么样。

我实在忍不住,躲到远处的老榆树下痛哭不已,使劲儿用掌跟抹脸上的眼泪。

是的,我在接过馅饼、看到细雨里的奔马、听他们朗诵时都流下了眼泪。

这时候,所谓深入生活,实为生活深入到你心里。

像山坡吹来的风、像瓢泼大雨那样抱住你,冲刷你身心的污垢。

你会像蒙古骏马一样坚忍,脸上有牧民那样纯朴的笑。

⑥我去过全国一百八十多个市县区。

在汉中的江边,两只朱鹮一前一后从我头顶飞过,它们通体橘红兼带粉色,翅膀和尾羽舞动流苏。

朱鹮知道人的友善,故不高飞,并慢飞。

在安康的江边,往左手看,莽莽苍苍的大山是秦岭;

往右手看,莽莽苍苍的群峰是巴山。

巴山秦岭终日对视千万年,如此雄浑。

广州的珠江边,被搅碎的灯光在江里神秘眨眼,江边有卖水果的摊子,情侣们倚栏细语。

在关东原野,疾驰的马群如骤雨般掠过广袤丰沃的大地……

⑦我把这些见闻讲给父母听。

“嗨,咱们国家大啊。

”我妈说:

“咱们国家好。

国家不好,大有啥用?

”我爸说:

“嗨,就是。

”他们说的“好”就是安宁,生于斯土,所求者不过斯民安宁幸福。

⑧我还给父母说起,母校赤峰学院请我去当特聘教授,与我商议为学生们开什么课,我说我们需要给孩子们阐述美。

美不软弱,更不虚无,我们通过诗文告诉孩子们国土广阔之美,文章渊深之美,还有人生的刚健之美、善良之美和朴素之美。

在中国行走,放眼高天厚土,万壑群山,我们能从中汲取美的力量。

⑨时光的往事,汇聚成深情。

去年8月,我的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赤峰市专门召开表彰会对我褒奖。

会上,政府授予我“赤峰市百柳文学特别奖”并奖励我一匹铁蹄马②。

面对直播镜头,我一时慌乱,不知从何说起,只想大哭。

我在答谢词中说:

“我是草原河岸边的一株小草,是旭日的光线把小草的影子拉得很长,使它像一棵树。

⑩从此,我有了一匹马。

看着它在草原上鬃发飞扬地奔跑,我总会想到跨上战马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想到草原上骑着骏马的牧民们,想到马群疾驰的关东原野……后来我发现我的长相开始像马了,窄长脸,眼神机警而有野性。

对我来说,马是更好的归宿。

我是草原上温驯的老马,低着头,驮着我爸我妈和我的文化使命,慢慢往前走。

值得庆幸的是,这里有让马喜欢的草、风和流水,这里是我可爱的故乡。

这里是我的祖国。

(文章有删改)

【注释】①鲍尔吉•原野:

蒙古族作家,被评为“90年代中国十大散文家”,是蒙古族的骄傲。

②铁蹄马:

蒙古名马。

在蒙古族,奖励一匹铁蹄马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我们”聊天时所讲述的时光往事及感受。

(4分)

(1)父亲回忆战斗往事,感慨人的“厉害”;

(2) 

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4)“我”说起为学生开课,赞叹美的力量。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共6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

(3分)

他眼看着连队全体上马,举刀,隐没在炮火里。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我是草原河岸边的一株小草,是旭日的光线把小草的影子拉得很长,使它像一棵树。

”的理解。

(5分)

4.文章最后一段在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1.示例:

①“我”聊起到牧区采访的经历,感动于牧民的纯朴

②“我”讲述在全国游历的见闻,感受国家的“好”

2.

(1)示例:

“隐没”,消失、渐渐看不见的意思。

写出了战斗中战士们冲向敌军,消失在炮火中的情景,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我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2)示例:

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因受到如此礼遇而大哭时的情形,表达了纯朴深情的牧民带给“我”的深切感动。

3.示例:

“我”是平凡的,是故乡、祖国的培育让“我”成长,是故乡、祖国给了“我”荣誉和褒奖。

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个人的渺小和故乡、祖国的伟大。

表现了作者的谦逊,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与感恩之情。

4.示例1:

象征的写法。

结尾段中的“马”象征了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故乡人的坚忍纯朴,也是祖国安宁人民幸福的体现;

作者写自己是一匹“老马”,表达了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与感恩之情,也表达了传承革命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含蓄形象,深化主旨。

示例2:

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借“马”的形象,表达了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与感恩之情,也表达了自己传承革命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20江苏盐城中考试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

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

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坏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

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

早晨起来烧火的时侯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

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

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

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

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

而黃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

红形形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

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

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

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

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划线句。

(2)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