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4719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文档格式.docx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文档格式.docx

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

(2)无终点性。

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碰撞不断引导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变化,不断进行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1.语言社会化

语言社会化是社会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

本质上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社会化

一个人一生中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

社会化的一般结果是使人们适应特定社会的要求,获得特定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

1.个性化的含义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个人的独特性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稳定而特别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2.个性化的过程

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

(1)对于群体而言,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使在同一个特定群体中的人们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

因此人们可以发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实现。

(2)对于个体而言,除了与其群体中他人相对一致的共同生活外,还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

①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化执行者,除了按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要求、期望和对待作为被社会化者的个人之外,还按照自己独特的倾向与方式对待不同的个人,从而导致每一个被社会化者与社会化执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②在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个人是一个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

这种能动与选择使得人们的经验世界与他人有所不同,使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高度具有个人色彩。

3.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和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而少有革命性的成就;

但如果一个社会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那么这个社会将可能冒失范和动乱的危险。

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一)角色引导机制

1.角色的含义

角色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

社会对人的要求、期望与对待,取决于他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担负的社会角色。

2.社会化经验高度一致的原因

(1)人们总体的社会化倾向,是由大社会的基本倾向决定的。

(2)社会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判断和自我价值判断的首要的和稳定的参照系。

3.角色采择在角色引导中的作用

通过角色采择,人们可以反回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情境的需要和他人的期望。

(二)社会比较机制

1.自我评价需要的产生

个人的不断成长,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直接导致人们进行自我评价的需要越来越强烈。

在明确评价和确认自己的状况后,才能明确自己作为主体同别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对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其他客体应当怎样行为。

2.社会比较机制的研究

社会比较是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

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比较是人们形成明确自我评价的惟一途径。

对社会比较机制的研究大致有以下结论:

(1)高田利武(1979)指出:

人们面临的情境越是偏于社会方面,越是缺乏客观标准,他们要求进行社会比较的倾向也越强。

(2)米尔格莱姆(1965)与谢立夫(1935,1969)指出:

社会比较不仅有即时的行为效应,而且会导致稳定的观念改变,经过社会比较过程所获得的规范概念在人们独处时也会发挥作用。

(3)L.Festinger(1957)指出:

当人们不能确定自身状况的社会评价意义时,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相同的人进行比较。

(4)R.M.Friend&

J.Gilbert(1973)指出:

人们进行社会比较的动机十分复杂,确切了解自己的状况仅仅是社会比较动机的一种原因。

(5)A.S.Dreyer(1954)和R.M.Friend&J.Gilbert(1973)指出:

人们的自信心状况直接决定着其社会比较的性质及其社会化后果的指向。

(6)古火田和孝(1981)指出:

在对人们进行社会引导时,除了要注意进行个人问比较外,也应该重视个人内在的历时性比较,重视超出自身所属社会群体的狭窄范围而进行广泛的比较,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更为适当的自我概念并向更为理想的社会化目标发展。

(三)社会学习机制

1.传统的强化倾向的心理学理论强调外部社会制约力量对于人们社会化过程的影响,认为个人行为规则与行为方式的获得依赖于个人接受社会外部强化的直接经验。

2.班杜拉认为人们的社会化不只取决于行为实践,还受观察学习的经验及其相关的心理机制的影响。

(1)个人行为规则与行为方式的获得不仅依赖于个人接受社会外部强化的直接经验,也是建立在由替代强化作为支持心理机制的观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

当人们通过对他人接受外部社会的强化作用进行观察并取得间接经验时,这种间接的学习也会对人们产生同样或类似的定向作用,即替代强化作用。

(2)随着人们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我评价的标准与系统逐步形成,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化经验中具有自我引导性质的重要机制。

运用自我强化机制来引导自己的经验时,当行为符合于自设标准,人们会以奖励的方式来给自己以强化;

反之,便会进行自我惩罚。

(四)亚社会认同饥制

1.亚社会也称次级社会,通常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存在的较小社会背景。

2.亚社会与大社会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它除了包含大社会所具有的特点、要求、规范、价值倾向和强化手段外,还具有许多大社会没有的独具特色的要求、规范、价值倾向和强化手段。

亚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与大社会相一致的特征,同时也可能存在与大社会不同甚至相悖的特征。

3.亚社会是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

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与期望、奖励与惩罚,都是以亚社会为出发点的,因此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需要认同的是作为自己直接生活世界的亚社会。

不同的亚社会生活经验,是人们能在获得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个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4.亚社会与大社会的不相一致,常常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产生冲突的根源。

三、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社会化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导向机制包括外部引导和自我引导。

人们自我引导能力的形成是通过自我概念的发展来实现的。

(一)自我概念的含义

1.自我

在心理学领域,有两个高度不同的概念都被译作自我:

(1)self

self是指个人的反身意识或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西方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关于自我的讨论都是在这一意义上进行的。

我国心理学家对于自我的理解也高度一致地与self的内涵相对应。

(2)ego

ego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的个性从本我(id)分化出来,指导个人适应现实社会生活,使个人行为超越快乐原则而遵循现实原则的个性部分,是个人与现实的协调者。

2.自我概念(self-concept)

(1)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对于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控制并统合着对于环境知觉的意义,高度决定着个人对环境的反应。

(2)伯恩斯将对象自我(selfasknown)和主体自我(selfasknower,即作用自我)并列为自我概念的两个部分,并将自我概念理解为自我态度系统。

(3)奥尔波特提出以“统我”(proprium)替代自我概念。

统我包括个人的躯体自我感觉、自我同一性、自我扩展、自尊、自我意象、理性活动的自我意识、对统我的追求及主体自我等。

而后奥尔波特又将主体自我的内涵从统我概念之中独立了出来,认为“自我”就是主体自我,而其他以自身作为对象的各个方面则为统我。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内在一致性

个人对自己的理解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

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

2.决定个人对经验的解释

经验对于个人具有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

获得相同经验的人们对于经验的解释可能很不同。

人们倾向于按照与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3.决定人们的期望

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我概念。

由于自我概念引发与其性质相一致或自我支持性的期望,并使人们倾向于运用可以导致期望实现的方式行为,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

(三)自我概念的结构

各个学者对自我概念的结构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

1.詹姆斯将自我划分为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两部分,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他主要分析的是客体自我的结构,认为自我具有身体自我(bodilyself)、物质自我(materialself)、社会自我(socialself)和精神自我(spiritualself)四个重要性不同的层次。

个人在每一方面对自己的反身意识,就构成了每一种自我的具体内容。

2.米德也将自我划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1)主体我(I):

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自我活动的过程,虽然它在客体我的框架范围内活动,但具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可以超出既有的客体我框架,使人的行为具有自由性、创新性与新异性。

(2)客体我(me):

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意识的本体,它是通过接受别人或社会对自己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而形成起来的。

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和发展的引导者,前一时相的主体我活动将成为后一时相的客体我的内容。

3.伯恩斯明确提出了一个同时包括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自我概念结构图,如图3-1所示。

图3-1自我概念的结构图

4.罗杰斯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与现实自我相对应的理想自我概念,并认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是诱发神经症的一个原因。

5.施奈德与坎贝尔提出了实用自我(pragmaticself)与原则自我(principledself)概念。

实用自我与原则自我可能是与人们实际的自我概念结构高度接近的。

6.罗森伯格提出自我可以划分为现有自我、期望自我(相当于理想自我)与表现自我。

(四)自我概念的发展

1.自我概念发展的基础

婴儿初生时没有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从认知上,6~8月龄时的婴儿开始有对自身的连续性的感觉。

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基础。

2.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

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他们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1)镜像自我

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looking-glassprocess)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looking-glassself),儿童通过别人对于他的态度反应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和实际自我。

(2)一般化他人

米德提出了“一般化他人”(generalizedother)概念。

儿童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不是个别的人或独特的群体,而是将他们转换成了一个抽象的一般化他人,其自我概念是在设想的一般化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基础上形成的。

(3)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是指对儿童自我概念发展起着非常重要影响的人。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重要他人的构成也不同。

在学龄前阶段,重要他人主要是家长。

到小学阶段,教师开始发挥可能超越家长的影响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同伴的影响力会明显增加。

进人中学直至大学,教师的影响力虽有所减弱,但也仍然会高度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状况。

3.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

我国3~3.5岁的儿童就已有近1/4的比例开始有自我体验,这一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上升。

4.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结果

(1)小学三年级学生已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概念,三到五年级学生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显著。

(2)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自我概念在结构上既有共同性,也有不同点。

群体隶属、心理类型、人际关系、爱好、理想和学生角色是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的内容。

(3)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自我概念是双重的,存在外显自我和内隐自我两种成分。

(4)由于一切外部影响力量内化为个人的个性品质,都需要经过自我概念的中介。

所以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应当成为社会化的重要目标。

(5)自我会随着自我卷入变化和发展。

(6)个人的自我概念与脑功能有密切关系。

位于人类大脑右额叶前部的某个区域,可能是人的自我意识中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