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5089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11平法图集解释文档格式.docx

这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再补充一下“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5根、下部6根”的问题:

4、最近和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介绍了他们在工程施工中的习惯做法:

把梁的6根下部纵筋按间距均匀来布置。

梁的5根上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4根与梁下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5根分别上下对齐,梁上部纵筋的第3根就布置在梁的正中央。

(按四肢箍)其内箍套住梁上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4根(也就是梁下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5根)——这样保证了内箍的垂直肢是垂直的。

7、这样,又得出了梁钢筋布置的一条原则:

纵向受拉钢筋优先均匀布置。

(在本例中,梁的下部钢筋是纵向受拉钢筋,所以优先把梁的6根下部纵筋按间距均匀来布置。

):

陈教授要是按您的说法,那么小箍与外围大箍的重叠部分不是太长了吗?

1、为了“实现受力纵筋的均匀分布”,有时小箍与外围大箍的重叠部分长了一点,也是在所难免。

2、“小箍”宽度的计算,应该以“实现受力纵筋的均匀分布”为控制条件,而不应以“箍筋立柱均匀分布”为控制条件。

问:

03G101-1图集关于纯悬挑梁(XL)和各类梁的悬挑端配筋构造有哪些规定?

其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各有什么特点?

纯悬挑梁(XL)和各类梁的悬挑端的主筋是上部纵筋。

03G101-1图集第66页是这样说的:

1、第一排上部纵筋,“至少两根角筋,并且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二分之一”的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

“其余纵筋弯下”(即钢筋不下弯45度的斜坡)。

例如:

第一排上部纵筋有4根,则第1、4两根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第2、3两根在端部附近弯下45度的斜弯。

再例:

第一排上部纵筋有5根,则第1、3、5三根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第2、4两根在端部附近弯下45度的斜弯。

2、第二排上部纵筋伸到悬挑端长度的0.75处。

3、纯悬挑梁(XL)的上部纵筋在支座的锚固:

图上的标注为“伸至柱对边(柱纵筋内侧)且≥0.4La”。

而在“注1”中指出:

“当纯悬挑梁的纵向纵筋直锚长度≥La且≥0.5hc+5d时,可不必往下弯锚;

当直锚伸至对边仍不足La时,则应按图示弯锚;

当直锚伸直对边仍不足0.4La时,则应采用较小直径的钢筋。

”——可见,纯悬挑梁的锚固方式和做法,与框架梁在端支座上的锚固方式和做法相同。

4、至于纯悬挑梁和各类梁的悬挑端的下部纵筋在支座的锚固:

其锚固长度螺纹钢为12d,光面钢筋为15d。

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是否一直伸到悬挑端上去?

回答是:

不应伸到悬挑端上去。

因为这两种钢筋的作用截然不同:

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是受拉钢筋,它一般配筋较大;

而悬挑端的下部钢筋是受压钢筋,它只需要较小的配筋就可以了。

所以,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的做法是伸到边柱进行弯锚;

而悬挑端的下部钢筋是插入柱内直锚即可。

第一个问题:

有人问,纯悬挑梁和各类梁的悬挑端是否考虑抗震?

在设计时不考虑抗震。

你看看图集中计算锚固长度时使用“La”而不是使用“LaE”就明白了。

第二个问题:

上述第“1”条中“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的问题。

从图中在钢筋图形旁边标注“≥12d”,于是有些人以为钢筋的直钩长度等于12d即可。

可是陈青来教授说,大家要注意“图形语言”,在大样图中钢筋的直钩一直通到梁底。

所以,正确的理解是:

钢筋直钩一直通到梁底,同时≥12d。

第三个问题:

上述第“1”条中第一排上部纵筋“弯下”45度的做法仅适用于“长悬挑梁”——这个问题另列专题在后面讨论。

解释中的:

(即钢筋不下弯45度的斜坡)“不下弯”是否是笔误,按例子其余钢筋在端部附近弯下45度的斜弯。

你看得很仔细,非常感谢。

“不下弯”确是笔误,应为:

“其余纵筋弯下”(即在端部附近钢筋下弯45度的斜坡)。

悬挑梁的支座,有负筋的话,那负筋的长度按长跨吗>\

  比如啊,两跨,悬挑的左边是6米,悬挑2米,那负筋一直伸到悬挑端部吗?

要弯下吗?

  我们这边对于悬挑有一个详图的,就是角筋啊,一直伸到悬挑端部,弯下,再往根部伸两宽加50,在上弯45度,再往根部伸20倍钢筋直径.

  还有股金开口一定要放下面吗?

(一般人家多这样做,如果股金开口放在上面可以吗?

1、悬挑梁的“负筋”——也就是悬挑梁的主要受力钢筋(受拉钢筋),它应该在整个悬挑长度“满布”。

比如你所举的例子,就是在“悬挑2米”的长度范围贯通布筋——当伸至尽端时,向下拐至梁底。

这一点在03G101-1图集第66页说得明白,我在“平法讲座”正讲到悬挑梁的构造要求,你可以继续看看。

2、关于“悬挑有一个详图的,就是角筋啊,一直伸到悬挑端部,弯下,再往根部伸两宽加50,在上弯45度,再往根部伸20倍钢筋直径”这样的问题,我也曾经和陈青来教授讨论过,他说,悬挑钢筋的形状没必要搞得如此复杂,按标准图集即可。

不过,我认为,如果某个具体工程的设计师已经做出这样的设计,那么还是应该按照设计师的要求去施工。

因为在具体工程中,设计师是优先于标准图集的。

3、关于“箍筋”的开口朝向问题,我前天在回答“关于箍筋的问题”时已经详细回答过了,你可以翻开看看。

1、梁的下部纵筋一定要在中间支座锚固吗?

2、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两边钢筋的切断点都在中间支座上,可否理解为两边钢筋在中间支座搭接?

3、不是说“能通则通”吗?

支座两边直径相同的钢筋贯穿中间支座,不是可以降低支座处的钢筋拥挤程度吗?

1、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可以看出,框架梁的下部纵筋一般都在中间支座锚固。

其锚固长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LaE

(2)≥0.5hc+5d(即是“超过柱中心线5d”)

2、第54页图中所示的“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的构造”,说的是“钢筋锚固”,而不是“钢筋搭接”。

“钢筋搭接”是两根钢筋之间的行为,“钢筋锚固”是一根钢筋对于支座的行为。

图中所标出的“锚固长度”是每根钢筋从支座边缘到切断点的距离。

按锚固长度两个条件之一的“≥LaE”来看,下部纵筋的切断点一般应该伸过支座的另一边了,而不是“在支座内部”了。

3、“能通则通”一般是对于梁的上部纵筋说的,梁的上部纵筋在中间支座上“能通则通”,而上部纵筋可以在上部跨中1/3跨度的范围内进行连接。

但是,梁的下部钢筋不能在支座上“能通则通”、而让钢筋在下部跨中进行连接。

因为,下部跨中是正弯矩最大的地方,钢筋是不允许在此范围内连接的。

再问:

2005年10月21日听了陈青来教授的讲座:

下部钢筋也能连通布置,可以在支座处1/3跨度的范围内连接(一般用机械连接)。

陈青来教授讲的是两点不同的意思:

1、对于“非抗震框架梁”来说,可以在“支座处1/3跨度的范围内连接”,因为这里没有正弯矩。

——03G101-1图集也已经肯定了这一点。

2、如果采用一级机械连接,可以在任何位置上进行连接。

因为一级机械连接经过国家的多次试验,证明是相当可靠的(拉力试验的钢筋破坏点都不在机械连接处)。

03G101-1图集第65页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只在第一排钢筋上面标注尺寸“Ln/3”。

现在工程中出现了中间支座第二排上部纵筋,其延伸长度如何处理?

是否可按“框架梁”的“Ln/4”来处理?

答案是肯定的,非框架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同“框架梁”。

根据如下:

03G101-1图集第28页第4节“梁支座上部纵筋的长度规定”第4.4.1条:

“为方便施工,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不包括井字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a0值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值为:

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3位置;

第二排非通长筋延伸至Ln/4位置。

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

图集第65页

1、中间支座的上部纵筋(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为Ln1/3。

2、端支座的上部纵筋延伸长度标注值为Ln1/5,然而后面还跟着一个“(Ln1/3)”。

非框架梁端支座的上部纵筋延伸长度取Ln1/5还是Ln1/3?

什么时候取Ln1/5?

什么时候取Ln1/3?

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

1、一般情况下,梁端部上部纵筋取Ln1/5(Ln1为本跨的跨度值)。

2、图题“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的下方有一附注“(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Ln1/5后面跟着的一个(Ln1/3)”的意义为:

弧形非框架梁的梁端部上部纵筋取Ln1/3(Ln1为本跨的跨度值)

3、本页的“注1”指出:

当端支座为柱、剪力墙、框支梁或深梁时,梁端部上部纵筋取Ln/3,Ln为相邻左右两跨中跨度较大一跨的跨度值。

这一条必须注意。

当一道非框架梁两端支座的属性不同(例如一端为普通框架梁,另一端为剪力墙)的时候,这两个端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是不同的。

有人要问:

什么是“深梁”?

(注: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找不到“深梁”的定义。

《简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中关于深梁的定义:

对L0/h<5的钢筋混凝土梁宜按深受弯构件进行设计。

其中L0/h≤2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L0/h≤2.5的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成为深梁。

此处,h为梁截面高度;

L0为梁的计算跨度。

可取Lc和1.15Ln两者中的较小值,

Lc为支座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Ln为梁的净跨

03G101-1图集第65页“L配筋构造”,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图示尺寸为直锚“12d(La)”。

1、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标注“(La)”是做什么用的?

2、03G101-1图集第35页的注3指出:

“在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

现在非框架梁下部纵筋“直锚12d”是不是太小了?

1、注意看图题“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下面括号内的标注“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

所以,“(La)”用于弧形非框架梁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

2、03G101-1图集第35页的表格题目是“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所以,该表格的注3:

“在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指的是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由于在设计中非框架梁不考虑抗震作用,所以非框架梁的正弯矩只存在于跨中,在支座附近没有正弯矩。

这样,非框架梁下部纵筋在支座附近为“受压钢筋”,所以不受图集35页“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的制约,直锚12d就足够了。

3、还有请大家注意本页的注6:

“梁下部肋形钢筋的直锚长度见图注;

当为光面钢筋时,梁下部钢筋的直锚长度为15d。

”这就是说,直锚长度12d用于螺纹钢筋,直锚长度为15d用于光面钢筋(一级钢筋)。

1、03G101-1图集关于“梁变截面”有哪些规定?

2、有的设计把一道梁的某跨尺寸改变得与其他跨大相径庭,不仅截面尺寸不一样,而且梁顶面标高也不一样,还不如另设一个“梁编号”。

3、“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是如何解决“梁变截面”问题的?

1、“梁原位标注变截面”是03G101-1图集所允许的。

(1)03G101-1图集第26页指出:

当在梁上集中标注的内容(即梁截面尺寸、箍筋……)不适用于某跨或某悬挑部分时,则将其不同数值原位标注在该跨或该悬挑部位,施工时应按原位标注数值取用。

(2)“梁原位标注变截面”在实际工程中是经常发生的。

2、“梁变截面”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1)“梁变截面”可能变截面高度,也可能变截面宽度。

由此引起的相邻两跨梁的截面关系,可能有多种情况:

上平下不平、下平上不平、左平右不平、右平左不平

或者是上面几种情况的组合。

(2)由此引起的“钢筋”问题,不仅是“箍筋”,而且更为难于判断和处理的是:

变截面跨与相邻左右两跨梁的纵筋的走向处理。

(详见03G101-1图集第61页)

第61页有7个节点构造图。

其实,第61页的构造做法的基本点的就是:

能通则通:

能伸入另一侧梁的纵筋的直锚长度为LaE(La)

不能伸入另一侧梁的纵筋就进行弯锚,即伸至对边后弯钩15d,其直锚水平段要求≥0.4LaE(≥0.4La)

〖注〗“能通则通”还表现在以下一点:

当梁下部纵筋抬升的斜率≤1/6时:

(节点⑥)支座两边相同直径的下部纵筋可连续布置即抬升穿越支座。

(3)什么事情都有个“度”。

如果“梁变截面”变得太离谱了,造成某跨的截面长宽尺寸与邻跨大不相同,而且梁顶标高也不一样,那真的不明白把这样的两跨梁编成同一梁号还有什么意义?

我以为,不同的各跨梁编成同一个梁号,是为了使梁的上部通长筋能够贯穿各跨。

如果连“梁顶标高”都不一致,则这样拼凑起来的“一根梁”还有什么意思?

好不如分开编成两个不同的梁号算了。

3、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软件,先抓住最普遍的情况入手去解决“梁变截面”问题。

(1)经过调查研究,实际工程中,最普遍的“梁原位标注变截面”方式是:

只变“截面高度”——而截面宽度一般不变。

相邻两跨梁的截面关系是:

上平下不平。

(2)这样,处理起来就比较简单了:

①变截面的“当前跨”——只需要把“箍筋尺寸”改变一下。

②整道梁的“上部通长筋”可以直通过去。

③而梁的“下部纵筋”可以采用“按跨锚固”的方法来解决。

(3)在梁原位标注的属性框中有一栏的名称为“截面尺寸”。

这样,该栏可以接受以下格式的数据输入:

300*700——加腋修正(当集中标注格式为300*700Y500*250时)

300*700/600——悬挑端变截面(斜线前面为梁根的截面高度)

300*600——(水平)变截面(当宽度与集中标注不同,要提示)

【说明】“悬挑端变截面”还可能是“300*600/500”的格式,即梁根截面高度(600)不同于相邻跨的高度(700)。

“平法梁”的加腋构造有几种?

在何处使用?

1、综观03G101-1到04G101-3图集,“平法梁”的加腋构造有两大类,一类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另一类是水平方向的加腋(侧腋)。

2、03G101-1图集第60页“框架梁加腋构造”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具体说是在框架梁底部的加腋。

其构造特点是加腋部位的主筋伸进框架梁或框架柱内的长度≥LaE(≥La)。

这种加腋构造是设计指定的。

例如,在梁的集中标注中注写梁截面高度时标明

300*700Y500*250

其中“Y”后面的“500”表示腋长,“250”表示腋宽。

知道腋长和腋宽,就可以求出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加上直锚长度LaE,就可以计算出加腋主筋的长度。

此外,加腋部位的箍筋是变截面高度的。

框架梁加腋构造也可以在原位标注时标出,其注写格式同集中标注。

同时请注意,当在集中标注中规定了“梁加腋”的时候,如果在某跨梁的原位标注中注写相同尺寸的矩形截面(例如:

300*700),则表示这跨梁取消“加腋”。

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具备在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中进行“加腋”标注的功能和钢筋计算功能。

3、04G101-3图集第33页和第38页分别为基础主梁和基础次梁的“梁高加腋构造”。

这也是垂直方向的加腋。

其加腋构造的特点与上述框架梁加腋构造相同,只是上下方向相反——“框架梁加腋构造”是在梁底部,而“基础梁加腋构造”是在梁顶部。

基础梁的“梁高加腋构造”也是设计指定的。

其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的方式同框架梁。

4、04G101-3图集第31页表示“基础主梁与柱结合部侧腋构造”。

这是水平方向的加腋构造。

值得注意的是,基础主梁的这种“加侧腋”的构造不在施工图上进行标注,施工图也不给出结构详图,施工人员和预算人员自己根据04G101-3图集图集进行施工和计算。

“基础主梁加侧腋”的条件是:

当基础主梁的截面宽度≤柱截面宽度时,基础主梁在柱的附近就必须加侧腋,以实现“梁包柱”的构造要求。

1、什么时候执行“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

2、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1Ln1——由于它离开了支座,会使梁失去支座的支承吗?

3、03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1Ln1

而00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05Ln1,如果现在执行用00G101-1图集设计的旧施工图,我们是采用“0.05Ln1”还是“0.1Ln1”?

1、“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是由设计师指定的。

当在下部纵筋的规格后面加上“(-k)”这样的注写时,就表示有k根下部纵筋不伸入支座。

6φ252(-2)/4表示上排纵筋为2φ25且不伸入支座;

下排钢筋为4φ25全部伸入支座。

2φ25+3φ22(-3)/5φ25上排纵筋为2φ25和3φ22,其中3φ22不伸入支座;

下排钢筋为5φ25全部伸入支座。

2、03G101-1图集第60页规定了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位置:

(1)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1Ln1(本跨的净跨)

(2)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限于梁的第二排下部纵筋。

第一排下部纵筋按照以前的规定伸入支座。

由于有第一排下部纵筋伸入支座,所以梁不会失去支座的支承。

此外,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每跨梁的正弯矩最大值在跨中,而在还未到达支座的地方,弯矩包络线就已经上升为负弯矩了。

所以,在支座附近是没有正弯矩存在的,第二排下部纵筋不伸入支座也就不会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了。

然而,如果考虑水平地震力的作用,在支座附近是存在正弯矩的。

这个正弯矩的大小如何,第二排下部纵筋该不该伸入支座,这些问题只有设计师才知道。

所以,“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是由设计师指定的。

当设计师没有指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的时候,施工人员不能自作主张执行“梁下部纵筋不伸入支座”。

3、虽然00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05Ln1,但是03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1Ln1,陈青来教授在讲课时说过,新规定更加合理。

而且,03G101-1图集的发行,宣告了00G101-1图集的废止。

所以,现在施工的工程,应该执行现行的03G101-1图集的规定。

执行“梁插柱”做法时,

当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顶梁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的直段长度≥1.7LaE

当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顶梁第一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LaE+20d,第二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LaE。

现在的问题是:

如何计算“顶梁的上部纵筋配筋率”?

1、“梁上部纵筋配筋率”的计算方法:

梁上部纵筋(如果有两排钢筋的话,两排都要算)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

梁有效截面积为梁宽乘以梁的有效高度。

梁的有效高度:

当配一排筋时为梁高减35,两排筋时为梁高减60。

2、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当用户在“系统参数”中选择“梁插柱”的做法后,软件不但能自动地按“梁插柱”来计算柱纵筋和梁纵筋,而且能够自动地计算“顶梁的上部纵筋配筋率”,当计算出这个配筋率>1.2%时,就自动执行“1.7LaE+20d”的修正算法。

执行“柱插梁”做法时,

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边柱外侧纵筋伸入WKL顶部≥1.5LaE

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屋面框架梁1.5LaE;

另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顶梁1.5LaE+20d。

如何计算“边柱的外侧纵筋配筋率”?

1、“柱外侧纵筋配筋率”的计算方法:

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柱的总截面积。

2、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当用户在“系统参数”中选择“柱插梁”的做法后,软件不但能自动地按“柱插梁”来计算柱纵筋和梁纵筋,而且能够自动地计算“柱外侧纵筋配筋率”,当计算出这个配筋率>1.2%时,就自动执行“1.5LaE+20d”的修正算法。

03G101-1图集第55页和第56页都是讲“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纵向钢筋构造”,其实,主要讲的是抗震屋面框架梁和边框架柱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把这种关系称作“顶梁边柱”。

这两个图的区别是:

第55页是边框架柱的外侧纵筋插入屋面框架梁的顶部(简称为“柱插梁”);

第56页是屋面框架梁的上部纵筋插入边框架柱的外侧(简称为“梁插柱”)。

1、“柱插梁”和“梁插柱”在钢筋构造上各有什么特点?

2、何时选用“柱插梁”?

何时选用“梁插柱”?

“顶梁边柱”涉及了框架结构中的两种主要构件:

框架柱和框架梁。

在抗震作用上,框架柱和剪力墙起到“首当其冲”的作用,而框架梁起到“耗能构件”的作用——这就是当水平地震力到来的时候,框架梁能够通过自身的弯曲变形,来消耗由框架柱传递过来的地震力。

在抗震过程中,框架结构的顶角部位是应力集中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地方,所以,加强“顶梁边柱”的钢筋构造,对于整个框架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重大的意义。

1、下面讲解“柱插梁”和“梁插柱”这两种做法各有什么特点。

(1)先看03G101-1图集第55页,也就是“柱插梁”的做法。

(图集第37页抗震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

(一)也就是“柱插梁”的做法。

第55页:

(上图)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

边柱外侧纵筋伸入WKL顶部≥1.5LaE(注意:

从梁底算起)

WKL上部纵筋的直钩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