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5148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4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Word格式.docx

通过建立系统的社会等级秩序,将人扪的社会地位和彼此关系定位固化。

中国社会基本上一直是金字塔形的阶层结构。

自秦开始,在权力和社会地位上,由高到低,基本上呈皇帝、皇族成员及功勋贵族、士、农、工、商、贱接(包括乐户、丐户、蛋户等)格局。

士以上为特权阶级c贱藉只能从事特定的皁下职业,不得读书应举做官。

另外,在人伦关系上也有等级秩序,即所谓的“三纲五常”。

这种人际间等级秩序,被历代统治老认为,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穗定,从而成为官方确认的社会等级结构。

与此相适应,全社会还重视家庭、家族的观念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亡守丧尽孝”的传统、重视合家团聚讨厌别离的社会风气等,又有效地帮助维护了这一等级制度。

(摘编自张林江《谈传统的社会管理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朝之前,国人已经开始对治国理政的政治命题进行着思考与实践,这在历史上相关的史料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B.从秦朝开始的漤长封建社会中,每一个朝代在管理自己的王朝时都积累了很多有关制度设计、权力架构及政治运作的经验。

C.为了维护至高无上的权威,统治阶级制定了许多制度和采取了大簠措施,如建立严格的集权管理体制、成立特务机关等。

D.古代中国皇权虽然很大,但无法直接对地方实行管理,需要建立文官制度和适当赋权制度,通过地方官员来实现有效的管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强国家、弱社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力量格局,国家通过一系列制度,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B.在政权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区别:

前者奉行主权在皇,自上而下赋权管理;

后者突出主权在民.民众委托政府管理。

C.“牧民之治”是统治者采用“委托、代理”的方式,将皇权转让给各级官员,实行地方机构和基层性社会管理机构相互结合的一种治理方式。

D.汉朝施行的察举制、隋朝开创的科举考试制都是封建王朝在全国范围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它们为人才自下向上流动提供了可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维护皇权,中国历史上许多统治者都进行了人才的选拔、任用,这既有利于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又可减少精英的反政府化。

B.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特征可以表现为建立了系统的社会等级秩序,自秦始,在权力、社会地位及人伦关系上,都表现出一定的等级阶层结构。

C.秦朝起形成的特权阶级、贱籍和“三纲五常”的等级结构.得到了官方的确认,这使后代统治者认识到其在维护政权稳定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D.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普遍重视家庭、家族观念,像“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亡守丧尽孝”等传统观念,即使在今天依然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谭广,字仲宏,丹徒人。

洪武初,起卒伍,从征金山,为燕山护卫百户。

从成祖起兵,以百骑掠涿州,生得将校三十人。

战白沟、真定、夹河咸有功,屡迁指挥使,留守保定。

都督韩观帅师十二万来攻。

广以孤军力拒四十余日,伺间破走之。

永乐九年进大宁都指挥佥事。

董建北京。

既而领神机营,从北征,充骁骑将军。

十一年练军山西。

为前锋。

贼数万凭岸,广命挽强士射之。

万矢齐发,死者无算。

乘胜夹击,贼大败。

论功,进都督佥事。

仁宗嗣位,擢左都督,佩镇朔将军印,镇宣府。

宣德三年,请军卫如郡县例,立风云雷雨山川社稷坛。

六年以宣府粮少,请如开平、独石召商中盐纳粟,以足兵食。

俱从之。

帝从户部议,令他卫军戍宣府者,悉遣还屯种。

广上言臣所守边一千四百余里敌人窥伺窃发无时脱有警征兵数百里外势岂能及屯种之议臣愚未见其可帝以边卒戍守有余,但命永乐中调戍者勿遣。

正统初,朝议以脱欢虽款塞,狡谋未可测,命广及他镇总兵官陈怀、李谦、王彧图上方略。

广等各上议,大要谓:

“宜间遣精税巡塞外以侦之,轻兵以蹑之,则边患可少弭。

”帝纳其言。

六年十一月以御敌功,封永宁伯,禄千二百石,仍镇宣府。

八年乞致仕。

优诏不许。

明年十月召还陛见。

帝悯其老,免常朝。

是月卒,年八十二。

谥襄毅。

广长身多力,奋迹行伍至大将,大小百余战,未尝挫衄。

在宣府二十年,修屯堡,严守备,增驿传,又请颁给火器于各边。

将校失律,即奏请置罪,而抚士卒有恩。

边徼帖然,称名将。

尝逞愤杖杀都司经历,又以私憾杖百户,并为言官所劾。

置不问,既卒,吏部言非世券,授其子序指挥使。

选自《數潭广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上言/臣所,边/—千四百余里敌人窥伺/窃发无时/脱有警/征兵数百里/外势岂能及/屯种之议/臣愚未见其可/

B.广上言/臣所守边一千四百余里/敌人窥伺/窃发无时/脱有替/征兵数百里外/势岂、能及种之议/臣愚未见其可/

C.广上言/臣所守边/一千四百余里敌人窥词/窃发无时/脱有黎/征兵数百里外/势岧能及/屯种之议/臣愚未见其可/

D.广上言/臣所守边一千四百余里/敌人窥伺/窃发无时/脱有警/征兵数百里/外势岂能及/屯种之议/臣愚未见其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户,明代卫所兵制设百户所,其长官为百户,官职六品,世袭军职,百户统兵一百二十人。

B.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皇帝等。

C.国古代官署名,长官为户部尚书。

明淸时期掌管土地、户籍、赋税、科举等有

关事宜。

D.驿传是中国古代由政府设置,供使臣出巡、官吏往来和传递诏令、文书等使用的交通组织系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谭广出身行伍,凭功升迁。

早年他以士兵身份跟从朝廷出征;

后在涿州、白沟、真定战役中立功升迁为指挥使,又因以孤军打败韩观军队升为都指挥佥事。

B.谭广积极上言,多被采纳。

他先请求在军镇设立祭坛,后来又提出用召集商人运送粮食以换取盐的方法来充实军队的粮食的建议,都得到朝廷采纳。

C.谭广加封晋爵,受到优待。

正统六年,谭广被封为永宁伯;

后请求退休,皇上下达优诏将他召回朝廷,由于年老而允许他可以不上朝。

D.潭广治边有方,成效显著。

潭广治军严明、抚兵恩信,做了大量御敌工作,广修屯堡,增设驿站等;

在镇守宣府期间,边境安定,被称名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宜间遣精锐巡塞外,间谍以侦之,轻兵以趿之,则边患可少弭。

译文:

(2)尝逞愤杖杀都司经历,又以私憾杖百户,并为言官所劾。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岐阳三首①(其二)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不橫②,十年戎马暗秦京③。

岐阳西望无来信,泼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威。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无兵。

【注】①本诗作于蒙古破金凤翔一役及其前后之时,当时作者在金汴京域中任职。

岐阳,当时属凤翔府。

②百二关河:

以二敌百的险要地方。

草不横:

草未经车马践踏偃倒。

③十年戎马:

金兴定五年(1221)元军进攻陕北,到凤翔陷落,共计十一年。

秦京:

咸阳,这里泛指秦(陕西)地。

④争:

怎,为什么。

蚩(chi)尤:

这里代指元军。

五兵:

各种兵器,这里指发动战争。

8.该诗的颈联历来被人称道,请加以赏析。

(5分)

答:

9.这首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丰富,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诗经•氓》中,男子在与女子结婚之前,求助神灵,验证良缘的句子是“,”表明婚后一切顺利,与下文人物命运形成巨大反差。

(2)在《锦瑟》中,李商隐借用典故表达了才能不被世用,理想难以实现,其中“,”一句借用鲛人泣珠的故事,色调凄冷;

“,”一句与上句形成色调鲜明的对比。

(3)《劝学》中,荀子告诉了人们积累的重要性,童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只有一个人“,”才会具备圣人之心。

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大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4)题。

(25分)

岩画钟法权

崔皓喜欢上贺兰山,除了岩羊,还有岩画。

那时,他还没有正式调到仓库,仓庠主任把他当做客人,安排他上仓库的高山哨所,在烽火台欣赏感受贺兰山的巍峨。

站在烽火台上朝东眺望,是一马平川、有著江南之称的塞上明珠银川;

顺着中梁望去,是一眼望不到尽头连绵起伏的贺兰山;

往下俯瞰,是一条幽深的山谷,是享有盛名的岩画沟。

峻峭的群山,辽阔的沙漢,神奇的岩画,使崔皓对这里的一切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对岩画感到分外好奇。

上烽火台哨所当兵之前,他已经看过了山下的岩画馆和岩画沟里的岩画,对岩画的形成有了初步的了解。

今天登上烽火台,他就在心里想,自从有了人类、有了战争,这里就有了军人,这里一定也有戍边军人创造的岩画。

闲暇之余,崔皓开始研究岩画。

老班长告诉他,听退休的老主任讲,烽火台的岩石上,最早也刻有岩画,而且岩画与其他地方不同,除了大刀、长矛,还有戴头饰的女人……“文革”后,一个当过红卫兵、造过反的战士在哨所当班长时,用极“左”的革命行动,拿起铲刀,将那留存了几千年的岩画一个不留地贫除了。

老班长指着一块块斑痕说:

你看不少呢,有十多稳,要是保存到现在,一幅岩画值多少钱啊!

崔皓马上接过话说钱不是最重要的,关健是让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消失了,没了戍边岩画,人们非但欣赏不到,也根本无法研究,这才是最让人惋惜的。

老班长听了感慨万分地说万每啊丨你看我们头顶上飞起的岩石上也有岩画,不知是不是你说的戍边岩画。

崔皓顺着老班长手指的方向,抬头朝上看去,飞石就像一把雨伞,将烽火台遮盖了—半。

崔皓在心里赞叹,锋火台巧夺天工,古人真是聪明,将烽火台选在飞起来的岩石下,夏可遮阳,阴可避雨,冬可挡风。

飞石距离地面有五米多高,由于时间久远,烟火熏烤,飞石之上的岩画,隐隐约约,不留心,不仔细,根本看不出是岩画,还以为是水滲的痕迹。

老班长对神请专注的崔給说我一直在想,如果是岩画,古人是怎样刻上去的呢,难道他们会飞擔走壁不成。

崔皓想了想说在古代,坚守烽火台上的兵士,他们有可能在飞石下建屋而居,那时贺兰山树木参天,在飞石下建房很有可能,飞石之上才是烽火台,怎样上去,只有依靠木梯,有了木梯就可以在飞石顶上刻画。

崔皓对岩羊感兴趣,对岩画研究更上心。

周末他从仓库电工班借来铝合金人字梯,借着手电筒研究飞石上的岩画。

岩画很有规则,从东到西排列,有马、牛、羊,尤其女性居多,在最后两排,有拉弓射箭的武士,有围猎图,其中有狼、虎和豹,最后一幅是点燃狼烟的图景,狼烟像一条又瘦又长的溪水,弯弯曲曲,顺着贺兰山绕行。

在三十多幅戍边岩画中,有一幅士兵和狗的岩画,让崔皓最为喜爱。

那是一个手持长矛的士兵,身边蹲着一只像岩羊、狗和狼的动物。

这幅岩画与岩画沟太阳神一样精美。

崔皓用相机拍成照片,放在自己笔记本电脑里当做彩屏欣赏研究。

崔皓经过潜心思考,写了一篇《从岩画看古代将士戍边>

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较为新颖独特的观点,他认为:

岩画是戍边军人价值存在的象征,是最早的戍边文叫,是戍边军人精神追求留下的历史记忆。

崔皓的文章很快在岩画研究界引起强烈反响,不少岩画研究者和爱好者,不远万里坐飞机到银川,来岩画沟,到烽火台一睹戍边岩画的独特文化。

在崔皓的努力下,烽火台飞石下的戍边岩画,经过专家的加工整理,被复制到仓库的文化墙上。

文化墙建在仓库办公大楼前面,立于仓库大门正中,墙体用赤红色的贺兰石砌成,长十米、高五米,每块一米见方的贺兰石上刻着一幅戍边岩画,那幅手持长矛的士兵与狗的岩画被放大之后立于正中,一入大门便尽收眼底,使仓库平添成武森严之气,古朴、抽象、简约的戍边岩画,使仓库文化大放异彩,成为一道最为亮丽迷人的风景。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在塑造崔皓这一形象时使用了动作、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同时还将老班长对待岩画的态度与他进行了鲜明对比。

B.“烽火台巧夺天工,古人真是聪明”,既写出了对古人设计烽火台智葱的赞叹,又暗含对后人不僅岩画的价值,甚至破坏鋒火台岩画行为的批评。

C.文中老班长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是他让崔皓了解了烽火台岩画在过去的遭遇,进而发现了戍边岩画,探寻其中的奥妙,推动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D.结尾写岩画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大放异彩,不但点了题,也说明一种古老的艺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其文化价值将会得到更全面的实现。

E.文章不同于一般的军旅题材小说,虽然没有刀光剑影、硝烟弥漫,但作者从有别于惯常思维的角度来写,展示了当代军人的另一种风采。

(2)文中画横线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主人公崔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小说中四次写到烽火台上的岩画,但每次写的内容侧重点都不相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4)题。

陆谷孙:

消磨绚烂归平淡

他说,编词典就像做两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幕的厨房。

对于这一被英语词典鼻祖塞繆尔.约翰逊也曾称之为是“无偿劳作,虽成无荣"

的工作,他一做就是30多年。

提起陆谷孙的名字,人们总能立刻联想到他主编的《英汉大舛典》。

一部1500万字的词典,发行海内外,伴随几代学人走过成长历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这位治学严谨的翻译大家、詞典编幕家上周末突发脑梗入院之前,他还在抓紧编撰《中华汉英大词典》的下卷。

桌上有好几盒药,还有一堆堆《中华汉英大词典》的校样、一页页笔迹密密麻麻的书稿,是他最后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很多人同样不知道的是,70多岁高龄时,这位老人还顶着满头白发给本科生上课,年年被学生们投票选为最受欢迎的教师。

他说这一生拿过很多奖,最喜欢的就是学生们给的这个奖。

陆谷孙与词典结缘,出于偶然,但从197D年被“发配”参与《新英汉词典》编写开始,他就迷上了这项“无荣有成”的工作。

1986年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后,陆谷孙宣布,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直至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

全书4203页,1500万字,他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

有人记得,在《英汉大词典》下卷本的征订会上,陆谷孙发言道我可以诚实地告诉各位,《英汉大词典》上卷,共1967页,迄今发现的错谩和缺点,约为每一百页出现一次。

”急得一旁的出版社负责人差点跳起来。

如此“低调”的发言并不能掩盖这部词典的光芒。

这是我国第一部自建语库、独立编研的词典。

在出版后的十多年中,成为同类词典中最具权威性、使用率最高的工具类困书,是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

2001年,已过花甲之年的珐谷孙,又与上海译文出版社签下了主持修订《英汉大词典》的协议。

事实上,从《英汉大词典》出版的第一天起,陆谷孙从来没有间断过两件事:

一是查找错误;

二是收集新词。

陆谷孙一直将词典编撰视为遺憾的艺术,词典出版的庆祝曰就是“清算日”。

陆谷孙的大弟子、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谈峥说,老先生70岁以后,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六七年里,比之前还要“分秒必争%事实上,2014年,陆谷孙就因为一次小中风住过院,当时部分影响了他的语言中枢,幸亏用药及时,疗效尚好。

当谈峥入院探望时,老师仍牵挂主编的《中华汉英大词典》,断续地表达:

要趁有生之年,把这部书做成。

这部大书自世纪之初立项,已花去主编陆谷孙十余栽精力,为此透支了健康。

终于,在2015年,《中华汉语大词典》上卷问世。

眼下,《中华汉英大词典》的下卷,成了陆谷孙未竞的事业。

陆谷孙在上海有个“老神仙”的雅号,他对此欣然接受。

“书还是爱读的,文章还是要写的,人文关怀不会失落,学术的热烈追求和思辨的纵深薰修永无止堍。

所谓闲云野鹤者,也决非空睇风云,长唳无已,而是对眼下急功近利狂躁进取的一种间离,对茕迷闹汩的一种自我惕厉罢了。

”陆谷孙这样说自己。

他不喜交际应酬,但只要是学生来找他讨论问题,他都热情接待,帮忙查找资料,虚心与学生探讨。

即使是不认识的学生找上门,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借书给他。

每当新生入

学,陆谷孙总是满腔热情地为他们上入学教育第一课。

陆谷孙说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心中有这条道德底线,不要欺編、钻营、庸俗、猥琐,而

要用一颗忠诚、明敏的心,保持对问题的省思与追问。

“偏向跣篱断处尽,亭亭常抱岁寒心C消磨绚烂归平淡,独步秋风无古今。

”这是陆谷孙写过的一首诗。

对于死亡,陆谷孙曾引用法语文学翻译家徐和瑾翻译普鲁斯特的一句话:

“即使你在坟墓里面,你的生命力还在爆发。

相关链接

①编词典是“冷板凳”,有才情有能力又“甘坐”者,不容易。

尤其是在二三十年前,满

社会对外语如饥似渴,出国、办培训班、当语言顾问,哪个都更能杨名得利。

(姜秘冰《陆谷孙,还是太少》)

②作为英美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陆谷孙先生编纂词典是误入“歧途’°

l970年,在文化大革命的“一打三反”中,昧谷孙被指责是“装多菲俱乐部”一员而被变相隔离在学校。

放出来时,他不能教书,而是被“发配”去编辞典。

由此,法谷孙从1976年起参与《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1986年被任命为主编。

入了编词典的门,陆谷孙却渐渐发现其中乐趣,那便是,“凭借自己掌握的一点第一手村料,编出了一点新东西。

(陈香《陆谷孙误”人词典40年》)

③教授不读书,不写文幸,不做实验,不上课,不造福于学生,不参加学术活动一一句话教授不治学,能干什么?

叫他们去治政法,治GDP,治世博和亚运,治房价,治股市,治米盆子?

僭越之余,那可真成了“名存实亡,失其所业”。

(陆谷孙《教授不治学干什么?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陆谷孙致力于词‘典编纂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甚至不惜透支自己的健康,他所主编完成的《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都是他辛劳一生的明证。

B.陆谷孙有着自己的内心精神家园,他看不惯当今急功近利的狂躁进取,他指斥有些教授不做学术、失其所业,从这些都不难看出他的品格。

C.文中多处引用陆谷孙自己的语言,既为作者评述提供了充足的依据,同时也展现出陆谷孙的精神品质,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和真实性。

D.《英汉大词典》是我国第一部自建语库、独立编研的词典,也是最具权威性、使用率最高的一部词典,伴随几代人的成长,陆谷孙也因此得以扬名立世。

E.陆谷孙对于别人给予的“老神仙”的雅号欣然接受,是因为他保持着—种隐士的风范,远离尘世的繁杂与喧嚣,一心治学,保持着对学术及思辨的高度热情。

(2)陆谷孙对于“编词典,,一事的看法很独特,他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怎样理解他的这一说法?

(3)陆谷孙希望自己的学生“要用-颗忠诚、明敏的心,保持对问题的省思与追问”,而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请简要分析。

(4)陆谷孙是“被‘发配’去编辞典”的,而他的选择却是“‘误’人词典40年”,如何理解他的这种人生选择?

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这次全市举行的环境知识考试中,一些行业的负责人竞然对“污染源”"

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监理”等环保基本知识素昧平生。

②周敦颈的家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如果把它作为无所不能的文明教条,那就容易带来误导,毕竟要建成文明社会,一个家训就不足为训了。

③近年来,明星出书很是火爆,在成名之后出几本书,本无可非议,只是有的书中错别字连篇,让人简直不忍卒读。

④唐天宝四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相遇。

这年冬天,李白南下江东,杜甫北上长安,从此南辕北辙,再也没见面。

⑤今年署假期间,山东、广东等地发生3起大学生造电信诈骗致被害人猝死或自杀案件,目前案件全部告破,28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真是大快人心。

⑥李安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定于11月在台湾上映,日前李安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拍摄这部片子时,自己如履薄冰,面临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

A.①②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③④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朱自清在散文里自塑的形象,是一个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在现实生活里也许很好,但出现在“艺术人格”里却不见得动人。

B.鸟类的发声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是由声带或者鸟舌构成在起作用,鸟类的啼啭是通过一种气管特化的发声器官——鸣管发声的。

C.《雷雨》里繁漪张口闭口下等人如何如何,因此说繁漪如何富有革命性乃至这样的人可以成为共产党员怕只是一厢情愿。

D.沈从文以诗人的敏感、诗人的情绪、诗人的幻想抒发着他心目中深藏已久的情感记忆对象,编织着一幅与现实人生完全不同的人生画面。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建言40载》的作者王开忠①在部队当兵,②在铁道部、中宣部工作,一直都保持着建言的习惯。

该书打破传统编著套路,③有理论性阐述,④有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