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5413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市妇女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

普通高等教育和研究生在校生中女生比例分别达到49.2%和45.1%,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3.7和4.8个百分点;

农民培训工程中女性比例达到49.8%以上,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比例分别达到37.3%和37.1%。

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妇女儿童增加了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活动场所。

——妇女生命健康得到更好维护。

全市妇幼保健机构健全率达到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5.76%,孕产妇死亡率由2005年9.16/10万人下降至2010年的1.71/10万人,妇女病普查率达到88.12%,比2005年提高5.1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妇女权益保障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0年,得到法律援助的妇女5853人,比2005年增加了2132人;

刑事犯罪被害人中妇女所占比重在36%左右,社会治安环境得到不断净化。

开通“12338”妇女维权热线,建成功能完善的市家庭暴力庇护中心,妇女权益维护渠道更加便捷。

城镇每万人拥有福利机构床位36张,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1.16%和98.62%,农村河道清淤率达到93.5%。

总体看,我市“十一五”期间妇女事业发展情况良好,但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贯彻落实不够有力,妇女就业层次偏低和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妇女平等占有经济、社会资源仍处于相对弱势,女性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妇女人身、财产等权益受侵害的案件还时有发生等。

依法维护妇女权益、切实推进男女平等仍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持续地规划、锲而不舍地行动。

二、“十二五”妇女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南京要在省内第一批进入基本现代化行列,要跻身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民幸福指数国内城市前列,要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绿色都市、幸福都市和独具特色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航运(空)与综合枢纽名城。

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妇女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充分发挥妇女的积极作用、大力提升妇女的参与贡献率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市妇女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妇女发展全局,以提高妇女综合素质、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为根本,切实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积极推进性别意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

将与妇女生存、保护和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就业、参政、教育科技、文化、健康、社会保障、法律和环境作为全市妇女发展的优先领域,着力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幸福指数,着力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着力优化妇女发展环境,着力推进妇女主体作用发挥和自身的进步发展,努力实现妇女全面可持续发展、两性平等和谐发展、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妇女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以推进妇女与南京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为总目标,确保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

进一步发挥妇女人力资源在促进南京经济转型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妇女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中的参与度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妇女的文化、科技、教育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妇女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保障妇女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进一步优化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

到2015年,南京妇女发展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就业、参政、教育、健康等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妇女发展水平。

三、“十二五”妇女发展的优先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妇女与经济

主要目标:

1、全市女性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比例达到47%以上,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女性比例达到45%以上;

各级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排女性就业比例应与女性就业需求相适应。

2、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新增妇女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0%,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

城镇女性登记失业比例控制在47%以内。

3、妇女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就业比例显著提高,高、中、初级技能人才中的女性比例达到35%以上,法人代表和企业家中的女性比例提高3—5个百分点。

4、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35%以上。

5、男女两性非农就业率及收入差距缩小,女性非农就业率逐步提高。

6、保障农村妇女平等享有对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保障农村婚嫁女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平等权益。

7、保障女职工和进城务工妇女的劳动安全,降低女性的职业病及职业伤害的发生率。

已建立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企业女职工特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逐年提高,巩固率达到90%以上。

8、妇女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相对贫困问题逐步解除。

策略措施:

1、加大妇女平等就业的法律保障。

全面落实《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除法定特殊工种和岗位外,用人单位不得限制录用女性。

加强对男女平等就业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研究制定对就业性别歧视行为的惩罚措施,及时公正处理涉及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劳动争议案件,切实保障妇女的劳动权利。

积极探索妇女生育价值社会补偿办法。

2、健全妇女创业的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为有创业愿望的妇女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实践、创业贷款和项目支持等系列创业服务,提高妇女创业的能力。

充分发挥税费减免、就业服务补贴、小额贷款担保等就业创业政策的效应,提高妇女就业创业成功率。

3、扩大妇女就业渠道。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吸纳妇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企业。

推动妇女在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就业。

着力提高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妇女就业的能力,千方百计提升妇女就业比重。

4、促进女大学生充分就业。

加强面向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完善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促进女大学生创业。

5、缩减男女两性收入差距。

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指导督促用人单位落实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

提高女性在高层次、高薪酬行业中的就业比例;

加强劳动监察,确保同工同酬。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逐步提高女职工工资水平。

6、帮助困难妇女实现就业创业。

政府公益岗位向大龄、残疾等就业困难群体倾斜。

制定和实施针对困难妇女群体的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加强城镇失业妇女、农村失地妇女和进城务工妇女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引导。

7、引导和扶持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高效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及二三产业,提高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率,组织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提供经营收益。

支持金融机构、企业等与妇女组织合作,面向农村妇女开展金融服务、组织相关培训,帮助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8、加强农村妇女各项经济权益的保护。

清理取消与法律相冲突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资产承包租赁出让、承包租赁合同管理等制度。

保障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征用补偿费分配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

9、保障女职工及进城务工妇女的职业卫生安全。

广泛开展针对妇女的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特别是灵活就业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职业病危害的管理与监督,将女职工和进城务工妇女的特殊劳动保护作为劳动监察和劳动安全监督的重要内容。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禁忌劳动范围的劳动,减少女职工职业病的发生。

10、保障女职工及进城务工妇女的特殊劳动权益。

加强对女职工和进城务工妇女的劳动保护法律政策宣传教育。

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提高女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推进已建工会的企业签订女职工权益特殊保护专项合同。

企业和用人单位健全并落实对女性用工的劳动保护措施,依法处理侵犯女职工和进城务工妇女劳动权益的案件。

11、加大妇女脱贫奔小康进程。

制订有利于扶持贫困妇女致富奔小康的政策措施,保障贫困妇女的资源供给。

采取项目、资金、政策倾斜等方式,强化扶贫措施,帮助、支持城乡贫困妇女提高收入水平。

(二)妇女与决策和管理

1、各级党代会代表中女性所占比例不低于女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

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级人大和政协常委中的女性比例逐步提高。

2、区县以上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班子应至少各配备1名以上女干部。

3、镇街党政班子中至少要有1名女干部,有条件的各配备1名以上女干部。

4、确保市管正职、区管正职、县管正职女干部占同级正职干部的比例不低于15%、20%和15%。

其中乡镇(街道)正职女领导干部占同级正职干部的比例不低于10%。

5、区县以上党委、政府的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有1名以上女干部的比例达到60%以上,在经济金融、政法公安、科教文卫、组织人事、环境保护等部门任职的女性比例显著提高。

6、鼓励和吸引符合条件的女性报考公务员,逐步提高处级、科级女性公务员的比例。

7、市属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30%以上;

事业单位(含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中有1名以上女干部的比例达到80%;

职工代表、工会会员代表中,女代表比例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

8、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中的女干部比例不少于20%。

9、新发展党员中女性比例达到35%以上。

10、村(社区)党组织和村(社区)委会成员中至少各有1名女性委员,正副书记和正副主任中女性比例比上届有明显提高;

女村委会主任比例达到10%以上;

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达到30%以上;

居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保持在50%左右。

11、妇联组织代表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村社区妇代会主任进村(居)委会比例提高。

1、完善妇女参政相关法规政策。

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社区)委员会中的女性比例及候选人中的女性比例做出明确规定,对配备女性代表的情况开展专项督查。

2、为女性参与决策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制定培养选拔女干部专项规划,规定各级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比例,引导推动女性参政议政。

面向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深化全社会对妇女在推进民主法治进程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3、全面提高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把对各级女干部、女性管理人员、女性公务员的培训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有关部门的培训计划,保障女性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提高女干部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的比例,加大对基层女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女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和决策管理能力。

4、坚持干部人事制度和公务员管理制度中的性别平等。

在选拔聘用干部、录用公务员方面切实贯彻男女平等原则,建立完善有利于实现性别平等的选拔使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对公务员录用、培训、考核、奖励、轮岗、提拔等各环节的性别平等监管和指标监测机制,保证妇女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

5、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力度。

贯彻落实相关法规政策中关于女干部培养选拔和配备的要求,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使用女干部。

通过培养、交流等形式,推动一定比例的女干部到重要部门、关键岗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

6、推动妇女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方式,使更多妇女进入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

7、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创新选举办法和运作模式,努力增加村(社区)党委会(支委会)和村(社区)委会成员中女性人数和所占比例。

提倡把村(社区)妇代会主任提名为村(社区)委会成员候选人。

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企事业职工代表、工会会员中女性比例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

8、拓宽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

在制定涉及公众利益和妇女权益的重大方针政策时,要充分听取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和妇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妇女参政议政活动,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提供机会。

9、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代表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作用。

重视畅通妇联代表妇女参政议政的渠道,注重发挥妇联在培养选拔女干部、推动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把妇联作为培养选拔优秀妇女干部的重要基地。

10、重视加强妇女人才队伍建设。

把女性人才培养纳入中长期人才规划,加强对女性党政领导人才、女性经营管理人才和女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女性人才队伍。

积极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镇三级女性人才库,使之成为培养使用优秀女性人才的重要来源。

注重培育女性人才的创新精神、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妇女与教育科技

1、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教育法规政策及规划的制定、执行和评估中得到进一步落实,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及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高等院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提高。

2、提高女童学前教育入园率,女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

3、女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

4、女性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60%以上;

妇女获得各类技术等级职称、证书或资格证书的人数和比例逐年提高。

5、女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

新增女性劳动力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

6、完善针对残疾女性身心特点的职业教育和专业。

7、获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称号的女性比例、科技创新项目带头人中的女性数量及比例、科技成果评比获奖人员中的女性数量及比例不断提高。

1、完善性别平等的教育法规政策。

在教育法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修订、执行和评估中,增加性别视角,切实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教育规划、年度计划和工作考核范围一并落实。

2、加强对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的性别评估。

健全体现两性平等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对课程评价和教材的性别评估制度。

在课程与教材相关的指导委员会等机构中增加具有性别意识的专家,在各级学校开设性别平等课程和讲座。

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

加大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理论培训力度,强化教育管理者的社会性别意识;

在师资培训计划中增加性别平等内容,提高教师队伍的性别敏感度。

4、改善教育管理者的性别结构。

以立法或政策形式对教育决策和管理层的性别比例作出规定,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和管理层中的女性比例。

5、均衡中、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学生的性别结构。

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女生和残疾女生给予资助,保障女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和个人生活困难辍学。

鼓励女学生全面发展,弱化性别因素对女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

6、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

建立完善面向各类妇女的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妇女提供多样化的终身教育机会和资源。

鼓励妇女接受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妇女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提高妇女利用新型媒体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能力。

在政府出资的教育和培训项目中,积极开发提高妇女素质和技能、促进妇女就业的培训项目,鼓励妇女参加培训。

7、加大女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结合全市服务业、制造业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求,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鼓励女性劳动者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促进女性技能成才,岗位成才。

8、促进妇女参与社区教育。

发展多样化妇女社区教育模式,促进妇女提高综合素质。

整合、优化和运用各类社区教育资源,充分满足妇女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为老年妇女提供方便、灵活的学习条件。

9、加大贫困女性助学力度。

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为困难妇女平等接受各类教育和培训提供条件;

提高残疾妇女接受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残疾妇女培训取证率。

10、促进妇女参与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吸引和鼓励优秀女性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培养造就一批女性学科带头人和现代管理的女性专业人才;

加强应用性学科女大学生、女硕士生和女博士生的培养,树立和宣传一批在科技强市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妇女典型;

组织和推荐女科技工作者申报省、市科技计划和人才项目。

11、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女性学科建设。

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和项目中增加社会性别和妇女发展相关的项目和课题,推动妇女理论研究。

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女性学专业或女性学课程,培养女性学专业人才。

(四)妇女与文化

1、制定和落实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文化和传媒政策。

2、建立传媒领域性别平等监管机制,每年开展对文化和传媒领域的性别平等监管和社会性别分析评估;

消除歧视女性、对女性有偏见的文化传媒作品。

3、提高女性参与文化管理、文艺创作的水平,县以上主流媒体决策和管理层的女性比例达30%以上;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文艺创作和表演人才中的女性比例逐步提高。

4、提高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社会宣传的知晓率。

区县以上党校(行政学院)100%开设男女平等教育课程。

5、每年组织出版10部以上妇女题材的优秀出版物,力争文学、影视精品2部以上。

市县主流媒体办好1个以上内容健康的女性栏目或专题节目。

6、街镇综合文化站、城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室100%开设妇女活动场所;

各级图书馆及农家书屋须配备一定数量的女性读物。

7、加强妇女的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各类妇女文化队伍、巾帼志愿者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和谐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和谐文明家庭”、“平安家庭”户逐年增加。

8、开展基于社区的幸福婚姻家庭教育和咨询,鼓励和引导妇女做和谐、文明家庭的建设者。

9、健全“三八”红旗手(集体)、妇女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评比表彰机制。

市级每五年评比一次“三八”红旗手标兵。

提高劳动模范、五一奖章、青年“五四”奖章及各行业先进中的女性比例。

1、在落实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中体现保障妇女发展原则。

推动以促进性别平等和尊重妇女的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印刷等文化作品发展,形成全社会尊重妇女的文化氛围。

五年中有一定数量类似题材的优秀出版物列入国家或省级重点出版物规划,并力争荣获国家、地区或省级出版物奖。

2、积极制定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的文化和传媒政策。

加强对传媒的正面引导和管理,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传媒培训计划,提高媒体决策和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

对文化和传媒政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评估,消除对妇女的偏见、歧视观念和行为。

加强主流媒体运用女性专栏宣传先进性别文化和妇女发展成果。

3、建立文化和传媒领域的性别平等监管机制。

在传媒监管中增加性别监测内容,吸纳社会性别专家参与传媒监测活动。

遏制新闻传媒的不良传播对男女平等的负面效应。

每年开展对文化和传媒领域的性别平等监管和社会性别分析评估。

支持和引导妇女组织参与传媒监测网络建设和机构发展。

4、强化文化市场的性别监管和舆论监督。

坚决打击、遏制淫秽出版物及色情演出活动,坚决制止色情、暴力等不健康文化的传播,禁止在宣传媒体、广告和文艺作品中出现损害女性形象、侮辱女性人格的作品。

5、保障妇女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健全市、区县、乡镇(街道)和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基础上,健全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为广大妇女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城镇社区及农村文化室、图书室设有妇女读书专栏(专柜),农村妇女文化中心数量逐年增加。

6、保障妇女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采取政府购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方式,直接提供给妇女群众,支持文化单位开展面向妇女的公益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节庆活动以及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妇女开展歌咏、读书、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活动。

7、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文化环境。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妇女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勤俭持家、扶贫济困等传统美德,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男女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引导妇女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广泛参与科学家教实践,推广家庭教育成果。

8、发展面向家庭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对妇女志愿者队伍及各种女性文体组织的指导和引领,推动妇女和家庭参与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创建活动。

发展公共托幼服务,为婴幼儿家庭提供多方位的社区儿童文化服务,为夫妻双方兼顾工作和家庭提供支持。

9、组织评比、表彰、宣传各级各类先进女性典型。

巩固、深化评比表彰“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

在党政部门评比表彰典型时规定并注重提高妇女的比例;

扩大对各类优秀妇女典型的宣传,引导妇女争先创优、树文明新风、促和谐发展。

10、加强对巾帼志愿者队伍及各种群众文体组织的指导、引领。

扶持巾帼志愿者队伍和各类群众文体组织的发展,开展妇女和家庭参与的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

(五)妇女与健康

1、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享有良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妇女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2、孕产妇死亡率稳定在10/10万以下,缩小城乡差距。

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

3、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到95%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5%以上,住院分娩率城市和农村均稳定在99%以上,降低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4、控制非医学需要的剖宫产率。

5、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服务水平,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80%以上。

6、确保妇女每两年享受一次免费妇女病检查,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城市和农村均达到85%以上。

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

7、保障妇女享有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权,减少非意愿妊娠;

降低人工流产率。

8、妇女艾滋病及病毒新发感染与性病感染率逐步得到控制。

9、提高妇女心理、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

10、开发安全、有效避孕节育新技术和产品,开展高效无创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