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5663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高考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课堂讲义第13讲圆锥曲线含轨迹问题文档格式.docx

(1)∵2a=10,=,a2=b2+c2,

∴a=5,c=4,b=3,∴椭圆方程是+=1.

(2)设点P(x,y),∵F(4,0),R=3,B(0,3),|PT|=|PB|,∴PF2-9=PB2,∴(x-4)2+y2-9=x2+(y-3)2,整理得到4x-3y+1=0.

如图,设P是圆x2+y2=25上的动点,点D是P在x轴上的投影,M为PD上一点,且|MD|=|PD|.

(1)当P在圆上运动时,求点M的轨迹C的方程;

(2)求过点(3,0)且斜率为的直线被C所截线段的长度.

(1)设点M的坐标是(x,y),P的坐标是(xP,yP),

∵点D是P在x轴上的投影,M为PD上一点,且|MD|=|PD|,∴xP=x且yP=y.∵P在圆x2+y2=25上,∴x2+=25,整理得+=1,即C的方程是+=1.

(2)过点(3,0)且斜率为的直线方程是y=(x-3),设此直线与C的交点为A(x1,y1),B(x2,y2),将直线方程y=(x-3)代入C的方程+=1,得+=1,化简得x2-3x-8=0,∴x1=,x2=,

∴|AB|====,即所截线段的长度是.

题型二椭圆的几何性质

例2已知椭圆+=1(a>

0)的右焦点为F1(2,0),离心率为e.

(1)若e=,求椭圆的方程;

(2)设A、B为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AF1的中点为M,BF1的中点为N,若原点O在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上.

①证明:

点A在定圆上;

②设直线AB的斜率为k,若k≥,求e的取值范围.

(1)解:

由e=,c=2,得a=2,b=2,则所求椭圆方程为+=1.

(2)设A(x0,y0),则B(-x0,-y0),故M,N.

由题意,得·

=0,

化简,得x+y=4,所以点A在以原点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上.

②解:

设A(x0,y0),则

+=(1+k2).

将e==,x得a=,b2=a2-c2=-4,代入上式整理,得k2(2e2-1)=e4-2e2+1.

因为e4-2e2+1>

0,k2>0,所以2e2-1>0,即e>.

又k2=≥3,化简得

解得<e2≤4-2,即<e≤-1.

故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1(a>b>0)的离心率为,其焦点在圆x2+y2=1上.

(2)设A、B、M是椭圆上的三点(异于椭圆顶点),且存在锐角θ,使=cosθ+sinθ.

①求证:

直线OA与OB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②求OA2+OB2.

(1)解:

依题意,得c=1,于是a=,b=1,所以所求椭圆的方程为+y2=1.

(2)①证明:

设A(x1,y1),B(x2,y2),

则+y=1①,+y=1②.

又设M(x,y),因=cosθ+sinθ,故因M在椭圆上,故+(y1cosθ+y2sinθ)2=1.整理得cos2θ+sin2θ+2cosθsinθ=1.将①②代入上式,并注意cosθsinθ≠0,得+y1y2=0.所以kOAkOB==-为定值.

因(y1y2)2==·

=(1-y)·

(1-y)=1-(y+y)+yy,故y+y=1.

又+=2,故x+x=2,

所以OA2+OB2=x+y+x+y=3.

题型三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例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椭圆C:

+=1(a>b>0)的离心率为,以原点为圆心,椭圆C的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x-y+2=0相切.

(1)求椭圆C的方程;

(2)已知点P(0,1),Q(0,2),设M、N是椭圆C上关于y轴对称的不同两点,直线PM与QN相交于点T,求证:

点T在椭圆C上.

由题意知b==,因为离心率e==,所以==,

所以a=2,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1.

(2)证明:

由题意可设M、N的坐标分别为(x0,y0)、(-x0,y0),则直线PM的方程为y=x+1,①

直线QN的方程为y=x+2.②

(证法1)联立①②解得x=,y=,即T.

由+=1可得x=8-4y.

因为+=

====1,

所以点T坐标满足椭圆C的方程,即点T在椭圆C上.

(证法2)设T(x,y).

联立①②解得x0=,y0=.

因为+=1,

所以+=1.

整理得+=(2y-3)2,

所以+-12y+8=4y2-12y+9,即+=1.

题型四与椭圆有关的综合问题

例4如图,已知A1、A2、B1、B2是椭圆C:

+=1(a>b>0)的四个顶点,△A1B1B2是一个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其外接圆为圆M.

(1)求椭圆C及圆M的方程;

(2)若点D是圆M劣弧上一动点(点D异于端点A1、B2),直线B1D分别交线段A1B2、椭圆C于点E、G,直线B2G与A1B1交于点F.

①求的最大值;

②试问:

E、F两点的横坐标之和是否为定值?

若是,求出该定值;

若不是,说明理由.

(1)由题意知,B2(0,1),A1(-,0),

所以b=1,a=,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y2=1.

易得圆心M,A1M=,

所以圆M的方程为+y2=.

(2)设直线B1D的方程为y=kx-1,

与直线A1B2的方程y=x+1联立,

解得点E,联立

消去y并整理,得(1+3k2)x2-6kx=0,

解得点G,

①因为G、E、B1共线,所以====1-=1+≤1+=,当且仅当k=-时,取“=”,

所以的最大值为.

②直线B2G的方程为y=x+1=-x+1,

与直线A1B1的方程y=-x-1联立,解得点F,

所以E、F两点的横坐标之和为+=-2.

故E、F两点的横坐标之和为定值,该定值为-2.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中心在原点,离心率为的椭圆E的一个焦点为圆C:

x2+y2-4x+2=0的圆心.

(1)求椭圆E的方程;

(2)设P是椭圆E上一点,过P作两条斜率之积为的直线l1、l2.当直线l1、l2都与圆C相切时,求P的坐标.

(1)由x2+y2-4x+2=0,得(x-2)2+y2=2,故圆C的圆心为点(2,0),从而可设椭圆E的方程为+=1(a>b>0),其焦距为2c,由题设知c=2,e==,∴a=2c=4,b2=a2-c2=12,故椭圆E的方程为+=1.

(2)设点P的坐标为(x0,y0),l1、l2的斜率分别为k1、k2.则l1、l2的方程分别为l1:

y-y0=k1(x-x0),l2:

y-y0=k2(x-x0),且k1k2=.由l1与圆C:

(x-2)2+y2=2相切,得=,即[(2-x0)2-2]k+2(2-x0)y0k1+y-2=0.同理可得[(2-x0)2-2]k+2(2-x0)y0k2+y-2=0.从而k1、k2是方程[(2-x0)2-2]k2+2(2-x0)y0k+y-2=0的两个实根,于是①

且k1k2==.由得

5x-8x0-36=0,解得x0=-2或x0=.由x0=-2,得y0=±

3;

由x0=,得y0=±

,它们满足①式,故点P的坐标为(-2,3)或(-2,-3)或,或.

1.(2014·

安徽卷)设F1、F2分别是椭圆E:

x2+=1(0<b<1)的左、右焦点,过点F1的直线交椭圆E于A、B两点.若|AF1|=3|F1B|,AF2⊥x轴,则椭圆E的方程为________.

x2+y2=1

设B在x轴上的射影为B0,由题意得|B0F1|=|F1F2|=,得B0坐标为,即B点横坐标为-.设直线AB的斜率为k.又直线过点F1(-c,0),∴直线AB的方程为y=k(x+c).

由得(k2+b2)x2+2ck2x+k2c2-b2=0,

其两根为-和c,由韦达定理得

解得c2=,∴b2=1-c2=.

∴椭圆方程为x2+y2=1.

2.(2014·

江西卷)过点M(1,1)作斜率为-的直线与椭圆C:

0)相交于A、B两点,若M是线段AB的中点,则椭圆C的离心率为________.

设A(x1,y1),B(x2,y2),则+=1,+=1,

∴+=0,

即=-=-×

1=.

∴a2=2b2=2(a2-c2),即a2=2c2,∴e=.

3.(2014·

湖北卷)已知F1、F2是椭圆和双曲线的公共焦点,P是它们的一个公共点,且∠F1PF2=,则椭圆和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倒数之和的最大值为________.

由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可知,设|PF1|=r1,|PF2|=r2,|F1F2|=2c,椭圆和双曲线的离心率分别为e1、e2.

∵∠F1PF2=,∴由余弦定理可得4c2=r+r-2r1r2cos ①.在椭圆中,①化简为即4c2=4a-3r1r2,即=-1 ②;

在双曲线中,①化简为即4c2=4a+r1r2,即=-+1 ③.联立②③,得+=4,由柯西不等式得≥,即≤×

4=,即+≤=.

4.(2014·

湖南卷)如图,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DEFG的边长分别为a、b(a<b),原点O为AD的中点,抛物线y2=2px(p>0)经过C、F两点,则=________.

1+

依题意可得C,F,代入抛物线方程得a=p,b2=2a,化简得b2-2ab-a2=0,即-2-1=0,解得=1+.

5.(2014·

重庆卷)如图,设椭圆+=1(a>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点D在椭圆上,DF1⊥F1F2,=2,△DF1F2的面积为.

(1)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

(2)设圆心在y轴上的圆与椭圆在x轴的上方有两个交点,且圆在这两个交点处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并分别过不同的焦点,求圆的半径.

(1)设F1(-c,0),F2(c,0),其中c2=a2-b2,

由=2,得DF1==c.

从而S△DF1F2=|DF1||F1F2|=c2=,故c=1.

从而|DF1|=.由DF1⊥F1F2,

得|DF2|2=|DF1|2+|F1F2|2=,

因此|DF2|=.

所以2a=|DF1|+|DF2|=2,

故a=,b2=a2-c2=1,

因此,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2=1.

(2)如图,设圆心在y轴上的圆C与椭圆+y2=1相交,P1(x1,y1),P2(x2,y2)是两个交点,y1>

0,y2>

0,F1P1,F2P2是圆C的切线,且F1P1⊥F2P2,由圆和椭圆的对称性,易知x2=-x1,y1=y2,|P1P2|=2|x1|.

(1)知F1(-1,0),F2(1,0),所以=(x1+1,y1),=(-x1-1,y1),

再由F1P1⊥F2P2,得-(x1+1)2+y=0,

由椭圆方程得1-=(x1+1)2,即3x+4x=0.

解得x1=-或x1=0.

当x1=0时,P1,P2重合,此时题设要求的圆不存在;

当x1=-时,过P1,P2分别与F1P1,F2P2垂直的直线的交点即为圆心C,

由F1P1,F2P2过圆C的切线,且F1P1⊥F2P2,知CP1⊥F1P1.又|CP1|=|CP2|,

故圆C的半径|CP1|=|P1P2|=|x1|=.

6.(2014·

天津卷)设椭圆+=1(a>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右顶点为A,上顶点为B.已知|AB|=|F1F2|.

(1)求椭圆的离心率;

(2)设P为椭圆上异于其顶点的一点,以线段PB为直径的圆经过点F1,经过原点O的直线l与该圆相切,求直线l的斜率.

(1)设椭圆右焦点F2的坐标为(c,0).

由|AB|=|F1F2|,可得a2+b2=3c2.又b2=a2-c2,则=,所以椭圆的离心率e=.

(2)由

(1)知a2=2c2,b2=c2.

故椭圆方程为+=1.

设P(x0,y0),由F1(-c,0),B(0,c),有=(x0+c,y0),=(c,c).

由已知,有·

=0,即(x0+c)c+y0c=0.

又c≠0,故有x0+y0+c=0.①

又点P在椭圆上,所以+=1.②

由①和②可得3x+4cx0=0.

而点P不是椭圆的顶点,故x0=-c.

代入①得y0=,即点P的坐标为.

设圆的圆心为T(x1,y1),则

x1==-c,y1==c,

进而圆的半径r==c.

设直线l的斜率为k,依题意,直线l的方程为y=kx.

由l与圆相切,可得=r,即=c,整理得k2-8k+1=0,解得k=4±

,所以直线l的斜率为4+或4-.

(本题模拟高考评分标准,满分16分)

(2014·

南师附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1(a>b>0)的离心率为,两个顶点分别为A1(-2,0)、A2(2,0).过点D(1,0)的直线交椭圆于M、N两点,直线A1M与NA2的交点为G.

(1)求实数a、b的值;

(2)当直线MN的斜率为1时,若椭圆上恰有两个点P1、P2使得△P1MN和△P2MN的面积为S,求S的取值范围;

(3)求证:

点G在一条定直线上.

由题设可知a=2.(1分)

因为e=,即=,所以c=.

因为b2=a2-c2=4-3=1,所以b=1.(2分)

(2)解:

由题设可知,椭圆的方程为+y2=1,直线MN的方程为y=x-1.

设M(x1,y1)、N(x2,y2),联立方程组

消去y可得5x2-8x=0,解得x1=0,x2=.

将x1=0,x2=代入直线MN的方程,解得y1=-1,y2=.

所以MN==.(4分)

设与直线MN平行的直线m的方程为y=x+λ.

联立方程组

消去y可得5x2+8λx+4λ2-4=0,

若直线m与椭圆只有一个交点,则满足Δ=64λ2-20(4λ2-4)=0,解得λ=±

.(6分)

当直线m为y=x-时,直线MN与m之间的距离为d1==;

当直线m为y=x+时,直线MN与m之间的距离为d2==.(8分)

设点C到MN的距离为d,要使△CMN的面积为S的点C恰有两个,

则需满足d1<d<d2,

即<d<.

因为S=d·

MN=d,

所以<S<.(10分)

(3)证明:

(方法1)设直线A1M的方程为y=k1(x+2),直线A2N的方程为y=k2(x-2).

联立方程组消去y得(1+4k)x2+16kx+16k-4=0,

解得点M的坐标为.

同理,可解得点N的坐标为.(12分)

由M、D、N三点共线,有=,

化简得(k2-3k1)(4k1k2+1)=0.

由题设可知k1与k2同号,所以k2=3k1.(14分)

解得交点G的坐标为.

将k2=3k1代入点G的横坐标,得

xG===4.

所以,点G恒在定直线x=4上.(16分)

(方法2)显然,直线MN的斜率为0时不合题意.

设直线MN的方程为x=my+1.

令m=0,解得M、N或M、N.

当M、N时,直线A1M的方程为y=x+,直线A2N的方程为y=x-.

解得交点G的坐标为(4,);

当M、N时,由对称性可知交点G的坐标为(4,-).

若点G恒在一条定直线上,则此定直线必为x=4.(12分)

下面证明对于任意的实数m,直线A1M与直线A2N的交点G均在直线x=4上.

设M(x1,y1)、N(x2,y2)、G(4,y0).

由点A1、M、G三点共线,有=,即y0=.

再由点A2、N、G三点共线,有=,即y0=.

所以=. ①

将x1=my1+1,x2=my2+1代入①式,

化简得2my1y2-3(y1+y2)=0. ②(14分)

联立方程组消去x得

(m2+4)y2+2my-3=0,

从而有y1+y2=,y1y2=.

将其代入②式,有2m·

-3·

=0成立.

所以当m为任意实数时,直线A1M与直线A2N的交点G均在直线x=4上.(16分)

1.已知方程+=1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若该方程表示双曲线,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2,+∞)

2.点P为椭圆+=1(a>

0)上一点,F1、F2为椭圆的焦点,如果∠PF1F2=75°

,∠PF2F1=15°

,则椭圆的离心率为________.

3.已知抛物线y2=2px(p>

0),过其焦点且斜率为1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若线段AB的中点的纵坐标为2,则该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________.

x=-1

4.设P点在圆x2+(y-2)2=1上移动,点Q在椭圆+y2=1上移动,则|PQ|的最大值是________.

圆心C(0,2),|PQ|≤|PC|+|CQ|=1+|CQ|,于是只要求|CQ|的最大值.设Q(x,y),∴|CQ|===.∵-1≤y≤1,∴当y=-时,|CQ|max==,∴|PQ|max=1+.

5.如图,椭圆C:

+=1的右顶点为A,上、下两个顶点分别为B、D,四边形OAMB是矩形(O为坐标原点),点E、P分别是线段OA、AM的中点.

(1)求证:

直线DE与直线BP的交点在椭圆C上;

(2)若过点B的直线l1、l2与椭圆C分别交于点R、S(不同于B),且它们的斜率k1、k2满足k1k2=-,求证:

直线RS过定点,并求出此定点的坐标.

证明:

(1)由题意得A(4,0),B(0,2),D(0,-2),E(2,0),P(4,1),所以直线DE的方程为y=x-2,直线BP的方程为y=-x+2.解方程组得

所以直线DE与直线BP的交点坐标为.

因为+=1,所以点在椭圆+=1上,即直线DE与直线BP的交点在椭圆C上.

(2)直线BR的方程为y=k1x+2.

解方程组得或

所以点R的坐标为.

因为k1k2=-,所以直线BS的斜率k2=-,直线BS的方程为y=-x+2.

所以点S的坐标为.

(若写成“同理可得点S的坐标为”也可以)所以R、S关于坐标原点O对称,故R、O、S三点共线,即直线RS过定点O.

6.如图,已知椭圆C:

0),点A、B分别是椭圆C的左顶点和上顶点,直线AB与圆G:

x2+y2=(c是椭圆的半焦距)相离,P是直线AB上一动点,过点P作圆G的两切线,切点分别为M、N.

(1)若椭圆C经过两点、,求椭圆C的方程;

(2)当c为定值时,求证:

直线MN经过一定点E,并求·

的值(O是坐标原点);

(3)若存在点P使得△PMN为正三角形,试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令椭圆mx2+ny2=1,其中m=,n=,

得所以m=,n=,

即椭圆C的方程为+=1.

直线AB:

+=1,设点P(x0,y0),则OP的中点为,所以点O、M、P、N所在的圆的方程为+=,化简为x2-x0x+y2-y0y=0,与圆x2+y2=作差,即有直线MN:

x0x+y0y=.因为点P(x0,y0)在直线AB上,所以+=1,将y0=b+x0代入MN方程,化简得x0(x+y)+=0,所以得x=-,y=,故定点E,则·

=·

(-,)=.

(3)解:

+=1与圆G:

x2+y2=(c是椭圆的半焦距)相离,则>,即4a2b2>c2(a2+b2),即4a2(a2-c2)>c2(2a2-c2),得e4-6e2+4>0.因为0<e<1,所以0<e2<3-.①

连结ON、OM、OP,若存在点P使△PMN为正三角形,则在Rt△OPN中,OP=2ON=2r=c,所以≤c,即a2b2≤c2(a2+b2),即a2(a2-c2)≤c2(2a2-c2),得e4-3e2+1≤0.因为0<e<1,所以≤e2<1.②

综上,由①②得≤e2<3-,所以≤e<.

请使用“课后训练·

第13讲及滚动练习(四)”活页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