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6071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1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蒙城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

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

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

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

暗示才耐人寻味。

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

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

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暗示极为丰富,读者才能读出更多的新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之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因为聪明的读者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二.古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吕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也。

以弓马骁武给并州。

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甚见亲待。

灵帝崩,原受何进召,将兵诣洛阳。

为执金吾。

会进败,董卓诱布杀原而并其兵。

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

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

卓自知凶恣,每怀猜畏,行止常以布自卫。

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之。

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顾谢,卓意亦解。

布由是阴怨于卓。

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

因往

见司徒王允。

自陈卓几见杀之状。

时允与尚书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因以告布,使为内应。

布曰:

“如父子何?

”曰:

“君自姓吕,本非骨肉。

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

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也?

”布遂许之,乃于门刺杀卓,事已见《卓传》。

允以布为奋威将

军,假节,仪同三司,封温侯。

允既不赦凉州人,由是卓将李傕等遂相结,还攻长安。

布与傕战,败,乃将数百骑,以卓头系马鞍,走出武关,奔南阳。

袁术待之甚厚。

布自恃杀卓,有德袁氏,遂恣兵抄掠。

术患之。

布不安,复去从张杨于河内。

时李傕等购募求布急,杨下诸将皆

欲图之。

布惧,谓杨日:

“与卿州里,今见杀,其功未必多。

不如生卖布,可大得傕等爵宠。

”杨以为然。

有顷,布得走投袁绍,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

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

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

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布既恃其功,更请兵于绍,绍不许,而将士多暴横,绍患之。

布不自安,因求还洛阳。

绍听之,承制使领司隶校尉,遣壮士送布而阴使杀之。

布疑其图己,乃使人鼓筝于帐中,潜自遁出。

夜中兵起,而布已亡。

绍闻,惧为患,募遣追之,皆莫敢逼,遂归张杨。

道经陈留,太守张邈遣使迎之,相待甚厚、临别把臂言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受何进召,将兵诣洛阳诣:

到……去

B.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顾谢谢:

道歉

C.允既不赦凉州人赦:

赦免

D.布自恃杀卓,有德袁氏德:

感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以弓马骁武给并州董卓诱布杀原而并其兵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D

C

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布不自安,因求还洛阳

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吕布势利多变、为人无谋的一组是()

①董卓诱布杀原而并其兵②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顾谢③布遂许之,乃于门刺杀卓④布自恃杀卓,有德袁氏,遂恣兵抄掠⑤布不安,复去从张杨于河内⑥布不自安,因求还洛阳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卿州里,今见杀,其功未必多。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疑其图己,乃使人鼓筝于帐中,潜自遁出。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赠卖松人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8.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有什么作用?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默写,任选其中三句。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3)人生得意须尽欢,。

,千金散尽还复来。

(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4分)

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

太阳像抽疯般颤抖着,一股股萧杀的秋风把黄麻吹得像大海一样波浪起伏,一群群麻雀惊恐不安地在黄麻梢头噪叫声。

风穿过桥洞,扬起尘土,把半边天都染黄了。

一直到九点多钟,风才停住,太阳也慢慢恢复正常。

  小铁匠一起一伏晃晃悠悠地在石栏杆上跑着,栏杆下乌蓝的水里映出他变了形的身影。

几个大胆的石匠跑上闸去,把小铁匠拖了下来。

他拼命挣扎着,骂着:

"

别他妈的管我,老子是杂技英豪,那些大妞在电影上走绳子,老子在闸上走栏杆,你们说,谁他妈的厉害……"

几个人累得气喘吁吁,总算把他弄回桥洞里。

他像块泥巴一样瘫在铺上,嘴里吐着白沫,手撕着喉咙,哭叫着:

亲娘哟,难受死了,黑孩,好徒弟,救救师傅吧,去拔个萝卜来……"

  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穿上了一件包住屁股的大褂子,褂子是用崭新的、又厚又重的小帆布缝的。

这种布非常结实,五年也穿不破。

那条大裤头子在褂子下边露出很短的一截,好像褂子的一个花边。

黑孩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回力球鞋,由于鞋子太大,只好紧紧地系住鞋带,球鞋变得像两条丑陋的胖头鲇鱼。

  "

黑孩,听到了吗?

你师傅让你去干什么?

一个老石匠用烟袋杆子戳着黑孩的背说。

  黑孩走出桥洞,爬上河堤,钻进黄麻地。

黄麻地里已经有了一条依稀可辨的小径,麻杆儿都向两边分开。

走着走着,他停住脚。

这儿一片黄麻倒地、像有人打过滚。

他用手背揉揉眼睛,抽泣了一声,继续向前走。

走了一会,他趴下,爬进萝卜地。

那个瘦老头不在,他直起腰,走到萝卜地中央,蹲下去,看到萝卜垅里点种的麦子已经钻出紫红的锥芽,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与土壤分别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

黑孩认真地听着这声响,一直追着它飞到天上去。

天上纤云也无,明媚秀丽的秋阳一无遮拦地把光线投下来。

黑孩把手中那个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

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象,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

但是这个萝卜使他失望了。

它不剔透也不玲珑,既没有金色光圈,更看不到金色光圈里苞孕着的活泼的银色液体。

他又拔出一个萝卜,又举出阳光下端详,他又失望了。

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

他膝行一步。

拔两个萝卜。

举起来看看。

扔掉。

又膝行一步,拔,举,看,扔……

  看菜园的老头子眼睛像两滴混浊的水,他蹲在白菜地里捉拿钻心虫儿。

捉一个用手指捏死,再捉一个还捏死。

天近中午了,他站起来,想去叫醒正在看院屋子里睡觉的队长。

队长夜里误了觉,白天村里不安宁,难以补觉,看院屋子里只能听到秋虫浅吟,正好睡觉。

老头儿一直起腰,就听到脊椎骨"

叭哽叭哽"

响。

他恍然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像遍地是火苗子。

老头打起眼罩,急步向前走,一直走到萝卜地里,他才看得那遍地通红的竟是拔出来的还没有完全长成的萝卜。

作孽啊!

老头子大叫一声。

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儿,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

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就让人难受。

但老头子还是不客气地抓住他,扯起来,拖到看园屋子里,叫醒了队长。

队长,坏了,萝卜,让这个小熊给拔了一半。

  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里看了看,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

对着黑孩的屁股他狠踢了一脚,黑孩半天才爬起来。

队长没等他清醒过来,又给了他一耳巴子。

小兔崽子,你是哪个村的?

  黑孩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

谁让你来搞破坏?

  黑孩的眼睛清澈如水。

你叫什么名字?

  黑孩的眼睛里水光潋滟。

你爹叫什么名字?

  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

他娘的,是个小哑巴。

  黑孩的嘴唇轻轻嚅动着。

队长,行行好,放了他吧。

瘦老头说。

放了他?

队长笑着说,"

是要放了他。

  队长把黑孩的新褂子、新鞋子、大裤头子全剥下来,团成一堆,扔到墙角上,说:

回家告诉你爹,让他来给你拿衣裳。

滚吧!

  黑孩转身走了,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地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

老头子看着这个一丝不挂的男孩,抽抽答答地哭起来。

  黑孩钻进了黄麻地,像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

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

  黑孩——黑孩——。

   

 

 

(节选自《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注:

《透明的红萝卜》创作于1984年冬天,主要讲述的是文革时期人民公社社员的生活,黑孩儿跟着同村的小石匠去帮公社加宽村后的滞洪闸,黑孩砸过石头,到铁匠那去拉风箱,小铁匠不仅让黑孩儿高强度的干活,还时常指使黑孩儿去偷工地附近的农场的地瓜和萝卜。

1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小铁匠自称是杂技英豪,还叫黑孩去拔萝卜,可见小铁匠骄傲自负,倚老卖老,与黑孩的淳朴善良形成鲜明的对比。

B、小铁匠随意就叫黑孩去偷萝卜,根本没想过这样做对小孩子来说究竟对不对。

“文革”的到来造成了农村价值体系的崩溃,人们已经找不到平常支撑自己生活的某种东西。

C、文中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里看了看”紧承上文,“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则引领下文。

D、老头子发现黑孩偷萝卜后,不客气地揪着他,队长对他又打又踢,揭示了“文革”时期社会人情的冷漠,没有一丝温情可言。

E、小说后面还写到黑孩去偷萝卜被抓,全身衣服被剥下来,“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的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

”这一细节有很深的含义,透露出黑孩的绝望,因绝望而无所谓的态度。

12.小说开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请作具体分析。

13.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黑孩的形象。

14.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以“透明的红萝卜”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

(8分)

第二卷(表达题,8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4)

15.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俨然寒喧宽宏大量六神不安

B.辖制仰杖惴惴不安察颜观色

C.周济撮合百无聊懒纷至踏来

D.踌躇讥诮再接再励无是生非

16.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双节”长假首日,全国各地相当多的高速公路因免费通行成为中国式拥堵中的一道别样风景,专家认为中国高速公路全面取消收费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企求一挥而就。

相关机构应该关心的是,免费之后该怎样治理拥堵?

不能因噎废食,让拥堵成为继续收费的理由。

A.别样 

B.循序渐进 

C.一挥而就 

D.因噎废食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勺是(3分)

A、得益于中国廉价商品及食品的丰富供应,中饿边境居民的生活水平到今天为止基本土没有什么波动..

B、中国第一幅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月面图像,是由嫦娥一号卫星上的立体相机获取的图像数据处理、拼接而成的。

C、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快了社会文明。

D、一些专家认为,因为许多博士毕业生无法在学术研究领域就业,所以培养博士生时应让他们的知识更广博,以使他们能适应学术领域内外的工作。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

有人问马克·

吐温,小错误和大错误有什么区别?

马克吐温说:

“如果你从餐馆里出来,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而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这叫小错。

但如果你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而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这就叫做大错。

请说说,马克·

吐温这两句话的真实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刘洋总结自己近三次语文考试得分情况后列了一个表格,他带着表格去向安老师请教。

下面是他们对话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对话的空缺部分。

要求:

符合对话情境和表格内容,话言通顺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每处不超过30字。

考查知识点(该题总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总评

现代文阅读(9分)

9分

0分

67%

古诗文阅读(36分)

18分

15分

20分

49%

文学、实用类阅读(25分)

10分

12分

45%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分

14分

80%

作文(60分)

48分

51分

49分

82%

刘洋:

① 

安老师:

是刘洋啊,快进来。

拿来我看看。

刘洋,你这个表做得很清楚,从表上来看, 

② 

我觉得这两方面都还有提高的空间,可是我并没有在这些上面多花时间啊。

学习可不仅仅是花时间多少的问题,要多揣摩其中的规律。

③ 

我觉得有时候在这方面挺有把握的,真没想到那一次这个题却全都做错了。

…… 

20.欣赏下面这幅漫画,请对漫画作简要说明并解释其寓意。

符合画面情景,字数不超过70字。

五,写作(60分)

21,请以“交往”为题,写一篇文章。

①“交往”有相互往来的意思,可以指同学之间、亲友之间,或者陌生人之间等。

本题若只从其中一个方面写,也可以。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语文月考答案

1.【答案】B【解析】B项依据原文缺少前提条件限定“照中国的传统”。

以偏概全。

2.【答案】C【解析】C项因果倒置,依据原文第五段可知。

3.【答案】D【解析】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原文也无此表述,从文章倒数第二段“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

”等语句也可以看出D项表述的不妥。

4、答案:

D(对……有恩)

5、答案:

C(两个“于”都是表处所的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在”。

A、经一个“以”,因为、由于,表原因;

第二个“以”,拿、用,表方式。

B、第一个“而”表承接,第二个“而”表转折。

D、第一个“因”,于是、就,副词;

第二个“因”,通过、经由,介词。

6、答案:

B(②是说吕布反应敏捷,④是说吕布暴戾恣睢。

7、答案:

(1)“我与您同乡,现在我被杀掉,您的功劳未必很大。

不如将我活着献出去,可以大大得到李傕等人的封爵和宠幸。

”(“见”“其”“卖”“爵宠”各1分,句意1分)

(2)吕布怀疑袁绍打自己的主意,就派人在营帐中弹筝。

自己悄悄逃了出去。

(“图”“潜”“乃”,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吕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

由于武艺高强作战勇猛而在并州供职。

刺史丁原担任骑都尉,在河内驻扎,任命吕布为主簿,对他很亲近。

灵帝驾崩,丁原接到何进的征召,率领军队到洛阳,任执金吾。

适逢何进战败,董卓引诱吕布杀死丁原并且吞并了他的部队。

董卓任命吕布为骑都尉,同他发誓结为父子,对他十分欣赏信任。

不久,吕布升任中郎将,被封为都亭侯。

董卓知道自己凶恶放纵;

平时心里猜疑害怕,出门住宿经常要吕布保护自己。

吕布有次弄得董卓不太高兴,董卓拔出小戟向吕布掷去。

吕布动作敏捷得以躲过,并且换了笑脸回头道歉,董卓才心平气和。

吕布自此以后心中暗恨董卓。

董卓又派吕布把守宫中的小门,而吕布私下与董卓的侍女私通,心中愈益觉得不安。

吕布就去拜见司徒王允,告诉王允自己差点儿被董卓杀掉的情形。

当时王允与尚书仆射士孙瑞秘密谋划杀掉董卓,就将情况告诉吕布,要他做内应。

吕布说:

“对父子关系怎么处理?

”王允说:

“您自个儿姓吕。

本来不是亲生骨肉。

现在连死都没时间想,哪里顾得上父子关系?

董卓向您掷戟的时候,哪里还有父子之情?

”吕布就答应了王允,于是在宫门边刺死了董卓,事情已经见于《董卓传》。

王允任命吕布为奋威将军,赐以符节,给以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封为“温侯”。

王允既然不肯赦免凉州人,因此董卓的部将李傕联合,掉转兵力进攻长安。

吕布与李傕交战失败,就率领几百名骑兵,把董卓的脑袋系在马鞍上,逃出武关,奔往南阳。

袁术待吕布很不错。

吕布仗着自己杀了董卓,对袁氏有恩,就放纵部下抢劫掠夺。

袁术很头疼。

吕布心里不安,又离开袁术到河内投奔张杨。

当时李傕等人悬赏捉拿吕布很紧,张杨的手下将领都在打吕布的主意。

吕布害怕,对张杨说:

“我与您同乡,现在杀掉我,您的功劳未必很大。

”张杨认为吕布说得有道理。

不久,吕布得以逃出,投奔袁绍,袁绍与吕布攻打在常山的张燕。

张燕有一万多精兵、几千骑兵。

吕布经常骑着能够腾跃城墙、飞跨壕沟、名叫赤兔的良马,与手下猛将成廉、魏越等几十个人骑马冲击张燕的军阵,有时一天去三四次,每次都砍了敌人的首级回来。

连续作战十多天,终于打败了张燕的军队。

吕布仗着自己的战功,再次向袁绍要求增加军队,袁绍不答应,而吕布手下的将领士兵大都凶恶残暴,袁绍很头疼。

吕布感觉不安,就请求回洛阳。

袁绍同意他的要求,以天子名义任命吕布领司隶校尉,派猛士送吕布而暗中要他杀掉吕布。

吕布怀疑袁绍打自己的主意,就派人在营帐中弹筝。

袁绍的部队深夜扑来时,吕布已经逃走了。

袁绍知道后,担心吕布对自己不利,悬赏派人追赶吕布,而这些人没有一个敢于逼近吕布,这样吕布得以投归张杨。

途中经过陈留,太守张邈派人迎接吕布,对他热情款待,临分手时两人握住对方手臂发誓结好。

8.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2分,如果只答手法,没有解释,只给1分;

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2分);

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

(作用2分;

四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答出任意两个、意思对即可)

或:

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

[2分,如果只答手法(“比喻”、“借代”各占1分),没有解释,只给1分;

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2分]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

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

两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9.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

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

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