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6105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0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Word下载.docx

(勇于探索,乐趣源自思考来)

1、试用自己的话改写本课第二段,要充分展开想像,不拘泥于对原句的翻译。

2、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第21课小石潭记(第二课时)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

nɡ)清冽(liè

  B.为坻(chí

)为嵁(kān)

  C.参差(cēn cī)佁然(yí

  D.俶尔(shū)翕忽(xī)

2、选出加红字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3、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似与游者相乐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

——(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5、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

请说明理由。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文中是如何做到“动”与“静”结合的?

6、说说文中“对比”和“烘托”的写法。

7、文中的“景”与“情”是怎样结合的?

8、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

(一)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

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

既坠矣,又似上升;

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

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

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

石梁喧,龙湫静;

石梁急,龙湫缓;

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

此其所以异也.

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

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及前谛视()此其所以异也()

或远立而濡其首()以为瀑状不过尔尔()

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大龙湫恰无声响飘散无着的原因是

②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

.

3.“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中用到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二)阅读下文,完成相关试题。

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者②,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④出水,白鸥矫翼;

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

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有删节)

注:

①辋(wǎng)水:

车轮状的湖水。

②曩(nǎng)者:

从前。

③仄(zè

)迳:

狭窄的小路。

④鯈(tiá

o):

一种条状的鱼。

⑤皋(gǎo):

水边的高地。

⑥雊(gò

u):

雉鸡叫。

⑦傥(tǎng):

同“倘”,假使,如果。

1.给加点字注音。

村墟( )夜舂( )

 僮仆( )吠声( )

2.解释加点的词。

当待春中:

白鸥矫翼:

斯之不远:

从我游乎:

3.翻译下列句子。

(1)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2)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4.简析王维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文中所描写的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

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文章写小石潭,由远而近,循声而入,先总写潭的全貌,再写潭中的游鱼和潭的水源,然后又写了潭的环境与游者的感受。

请你就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150字左右)

(2008.乐山市)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杜畿传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

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

举孝廉,除汉中府丞。

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

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

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

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

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自是少有辞讼。

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

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

百姓勤农,家家丰实。

畿乃曰:

“民富矣,不可不教也。

”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三国志•魏书•卷十六》,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少孤,继母苦之苦:

②荀彧进之太祖进:

③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诣:

④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化:

2.与文中“畿亲见为陈大义”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行拂乱其所为D.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

3.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答: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杜畿幼年时死了父亲,因为孝顺继母被推举为官员,后来又被太祖加封为太守。

B.在河东执政的时候,杜畿对老百姓实行宽松优惠的政策,对他们之间的诉讼晓以大义,让他们尽量自己解决。

C.为了鼓励百姓都勤于农业生产,杜畿命令增加属县里所有孝子、贞妇、顺孙的徭役。

D.杜畿认为社会安定、物质富足之后,就要让老百姓习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质。

第22课记承天寺夜游(第一课时)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A.解衣欲睡()B.欣然起行()

C.念无与乐者()D.水中藻荇交横()

2.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解释加点的字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横()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入户()但少闲人()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5.翻译句子

(1)无与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

6.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本文选自《________》。

1.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上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4.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

________。

5、“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6.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7.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8、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1、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第22课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

1.填空:

(1)“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

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4.文中“何夜无月?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一)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突兀层崖中()即棹小舟入湖()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

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二)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定:

初更开始的时候。

毳衣:

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

雾凇沆砀:

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

白:

酒杯。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挐一小舟()毳衣()沆砀()一芥()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是日()挐一小舟()余舟一芥()

6.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

7.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本文之所以能够成为宋以后散文小品的范文,除语言简洁、准确、形象,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瞬间佳境最突出的特征外,还在于它以极少的文字,包罗了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饶有余味,将复杂炽热的内心世界用清隽的诗意表露出来。

总之,本文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100字以上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

(2008·

潍坊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一4题。

楚人养狙①

刘基

①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②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

“山之果,公所树与?

”曰:

“否也,天生也。

非公不得而取与?

“否也,皆得而取也。

“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言未既,众狙皆寤。

③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④郁离子曰:

世有以术④使民而无道揆⑤者,其如狙公乎?

帷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二,有删节

注:

①狙(jū):

猕猴。

②部分:

此处指分派。

③寤:

同悟。

④术:

权术。

⑤道揆:

法度,准则。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山之果,公所树与树:

(2)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楚有养狙以为生者

②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B①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①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②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D①言未既,众狙皆寤

②既克,公问其故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4.本文通过楚人养狙的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第23课游恒山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风翳() 

无攀跻劳() 

虬松()

萦回() 

杰坊()宫廨 

() 

浅阜()朔方() 

庑门()

穹碑() 

间道() 

攀蹑()

槎枒()() 

连袂()不啻()

拾级()仰眺()辄断折()

若堕洪涛()汩汩()久之棘尽()

俯瞰()山麓()西亘()

下扼沙漠()崖隙()

2、解释加点的字 

(1)还过岳殿东。

(2)循崖乘峭而上。

(3)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4)台中像群仙。

(5)但能钩衣刺领。

(6)于是石路萦回。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②有一人飘摇于上。

③北瞰隔山一重。

④即飞石窟也。

3、本文选自。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家、

家。

名,字。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余时欲跻危崖。

登绝顶。

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

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

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1、解释下列字词:

像:

还:

绝顶:

蒙密:

槎枒:

汩汩:

2、翻译划线的句子。

3、这段描写作者登山的过程,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4、作者后来爬到了山顶,描写了哪些景物?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江水又东,经西陵峡。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国山松*言:

“常闻峡口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①相戒②,曾无称有山水之类也。

及余来践跻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④。

林中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云表。

仰瞻俯映,弥习⑤弥佳,流连信宿⑥,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

三峡》)

国山松:

姓袁,东晋末人,博学能文,著有《后汉书》一百篇,今不传。

一作“山僧”

1、解释下列词语:

临惧:

戒:

践跻:

辞叙:

弥习:

信宿:

2、划线的句子可用现代汉语中的哪一句话来代替。

3、这段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二)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②不见曦月

③沿溯阻绝④或王命急宣

⑤飞漱其间⑥夏水襄陵

5.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读了第②段的内容,你联想起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哪一句诗?

我的联想:

7.我能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①第⑶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

“”“”色彩互异,“”“”动静相杂,相映成趣,令人无限遐想。

②“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

以“清”字状,以“峻”状,以“荣”状,以“茂”字状。

8.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古人常用“三”字形容“多”或者“少”,如文中“猿鸣三声泪沾裳”。

请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