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6431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

本题以东汉画像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本题题目新颖,紧跟全国卷的命题思路,是江苏历史卷中的亮点。

汉代画像石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曾对画像石的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除了古人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假如把这些石刻画像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

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

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点睛;

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

“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

”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答案】A

【解析】“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故A项正确;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项错误;

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故C项错误;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故D项错误。

优秀传统文化中,常体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地理性、时代性等特征,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只有具备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扬下去,本题契合弘扬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点,考查考生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

知识层面上考查到了唐诗、文人画、元曲、明清小说等;

能力层面考查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等信息。

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

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

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解析】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A项错误;

“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

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

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无疑会重挫中兴的发展。

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是个镜鉴,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尽快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题隐性契合民族工业的热点问题,强调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能受制于人。

本题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

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

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

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

本题以《海上第一名园》的年画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社会生活的认识。

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的长效热点,涵盖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

“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

9.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

该演讲称:

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

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

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

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10.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

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共产党兵力开始具有优势是在1948年11月。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正是三大战役进行之中,故C项正确;

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故A项错误;

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故B项错误;

渡江战役结束是在1949年,故D项错误。

2018年高考试题注重对革命文化的弘扬,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革命文化。

本题就是以革命文化为基础命制的,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1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

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

【解析】史料中真实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

展览的文字介绍属于对文献的再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

两部经济著作对“每人每月定量”描述不一,故B项错误;

馆藏的原始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比较可信,故C项正确;

现有史料只要确定是真实的,就能证明北京市曾经发放过“高脑油”,故D项错误。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

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第一手资料指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具有证据直接,准确性、科学性强等特点。

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项正确;

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项错误;

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

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

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

“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

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解析】注意题目限定“改革开放以来”。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A项错误;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2003年,故B项正确;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C项错误;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故D项错误。

14.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

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15.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

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解析】“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

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

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

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

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解析】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

“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

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

17.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

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

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

A.经典力学的诞生

B.进化论的传播

C.电气革命的出现

D.量子论的提出

【解析】电子的运动轨迹属于微观世界。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量子论的提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故D项正确;

经典力学就是牛顿力学,故A项错误;

进化论是关于物种演化的理论,故B项错误;

电气革命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C项错误。

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解析】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

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一说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信息,故B项错误;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9.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

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解析】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正确;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项错误;

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

欧共体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C项错误。

20.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

由此可知,该学者

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解析】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

C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错误;

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学科@网

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通畅;

280字左右)

【答案】

(1)不同:

第一次:

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

第二次:

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

第三次: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

(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二可知,材料信息主要涉及了佛教对理学产生的影响和宋明理学“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由此得出观点为:

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理学的产生(包容力)和发展(生命力)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即可,要求以小论文形式呈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点睛】本题以中国文化的三次融合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契合了弘扬传统文化和发扬伟大民族精神的热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不仅是化人之本,也是我们能够自信的底气所在。

本题将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考试内容中,增强了试卷的精神感召力,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引导学生感悟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礼敬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核心素养上看,本题考查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尤其是第

(2)问,在强化能力考查的基础上,体现了鲜明的创新导向,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想象力和思想张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多角度考查了多种素养和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

22.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

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

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

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

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

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

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

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1)准备:

发展内地军工企业;

改善交通;

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

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举措:

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影响:

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

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

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可知,其准备主要有发展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