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694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方式:

公共教育、家庭私人教育等。

目的:

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

(2)珍视自由、平等;

蔑视权威、个性张扬等。

(3)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原因:

公民在城邦中可以获得尊严、荣誉和精神寄托等。

公民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主体和重要保障。

四、知识拓展:

1、地理自然条件不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发达的商品经济才是其根本因素。

2、现代公民意识:

核心:

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等。

拓展:

平等意识,独立人格 

 

公共精神 

自主、理性。

3、古代希腊与中国西周比较

居民构成

国家类型

政治体制

国家特征

经济方式

平民地位

古希腊

贵族、平民、奴隶

城邦

民主制

小国寡民

农耕为主

公民

中国西周

周、诸侯国

君主与贵族联合专制

大帝国

商品经济

臣民

第二课卓尔不群的雅典

课标: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1、背景:

(1)平贵矛盾突出。

(表现在:

富有的工商业者与贵族、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2)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2、奠基:

索伦改革

(1)内容:

颁布解负令;

鼓励发展工商业等。

按每年的收入多少把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规定不同等级享有的政治权利;

规定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

(2)原则:

中立。

(3)评价:

积极:

开启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进程;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平民和工商业者的权利,贵族势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局限性: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3、确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

(政治上)

划分十个行政区取代原来的四个血缘部落;

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会议”,并对所有人开放;

确定了抽签和轮值原则;

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陶片放逐法等。

(2)评价:

(意义、影响)

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的控制,雅典国家正最终形成;

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正式确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改革)

(1)进入古典时代。

(希波战争的胜利)

(2)雇工贫农地位提高、工商业民主派活跃等。

(3)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连任首席将军。

2、内容:

扩大民主制

(1)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除十将军外,所有官职向所有的公民开放,并都已抽签方式产生。

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等。

(2)拥有三大民主政治机构:

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作为常设机构。

(3)制定津贴制度。

目的是鼓励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是民主政治的一个保障。

3、评价:

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削弱,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1、失:

(1)范围:

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奴隶、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2)性质:

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小国寡民的城邦。

(3)方式:

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

(4)后果:

沦为个人争夺权利的工具;

“成也民主,败也民主”。

2、得:

它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

(1)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思想基础。

(2)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四、知识拓展

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团。

(2)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

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

(3)国家最高常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会议,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

(4)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审核权。

(5)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

2、为什么说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公民已经不受财产的限制而享有比较充分的民主权利,其民主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在那个时代是独树一帜的。

第三课罗马人的法律

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过程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罗马及其罗马法

2、习惯法

(1)含义:

所谓的习惯法就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

(2)特点:

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3)影响:

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

3、背景: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4、目的:

限制贵族势力,维护广大平民的权益。

5、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

(1)时间:

BC449年。

(2)内容:

法律的诉讼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5)评价:

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意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平民的利益。

是古罗马成文法发展的起点。

局限:

还保留了一些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的法规。

本质上是维护贵族利益。

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1、公民法:

(1)概念:

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适用范围:

罗马境内的公民。

主要内容:

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操作:

程序繁琐、缺乏灵活、变通。

(3)意义:

平民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2、万民法

(1)背景:

罗马共和国变成了罗马帝国。

原有的公民法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了。

(2)概念:

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即罗马境内的国际法。

(3)特点:

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各族人民。

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4)意义:

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三、西塞罗与自然法精神

1、概念:

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2、提出者:

西塞罗(自然法之父)

3、意义:

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四、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1、积极:

(1)既是调动罗马公民爱国与参政的积极性,也是古罗马政权巩固、社会稳定、帝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法律保障。

(2)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3)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2、局限:

(1)维护贵族利益;

(2)也是其帝国走向衰亡的原因。

第七专题第一节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权利法案》是限制王权的法案。

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选举权的扩大、内阁权力的膨胀等,是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程:

根本原因: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

议会限制王权的斗争。

时间:

1640年。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亚特王朝的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

(1)基本确立:

《权利法案》

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

内容: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

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

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

必须定期召开议会等。

3、最终确立:

《王位继承法》

4、结果:

实际权力转移到议会手中,确定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补充:

议会至上的实质是法律至上。

二、代议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内阁制的演变

光荣革命前是国王的咨询机构——枢密院;

汉诺威王朝时期,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

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2、内阁的权限:

对提交议会讨论的政策做最后的决定,按议会的政策行驶最高的行政权力,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

3、首相的权限:

(1)组建内阁,任命内阁大臣、政府成员等重要官员

(2)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

(3)通过议会多数党控制议会的运作

(4)接受议会的监督,内阁与首相共进退。

三、英国代议制的完善

1、议会改革

(1)原因:

①工业近代化导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19世纪早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工业资产阶级拥有经济上的地位,但政治上却无权。

因此,他们为了谋取政治上的权利而积极斗争;

②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特别是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政治上的权力积极配合和支持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③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

④旧的选举制度弊端严重。

降低财产资格限制;

重新分配议席。

①进步性:

经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参政权和选举权。

②局限性:

工人、农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这进一步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醒,走向了公开政治斗争的形式。

(1836年英国工人为争取参政权力而爆发了宪章运动,但最终失败)

(4)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1832年)(议会是万能的)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使议会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成为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

从1688年--19世纪70年代前,这一时期是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

2、内阁地位的上升(专横)(19世纪70年代后)

(1)内阁权力膨胀--议会黄金时代的结束(19世纪70年代后)

但19世纪70年代后,议会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由此可见,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内阁权力开始膨胀。

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恰恰体现了这种“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和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

四、补充: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代议制为基础。

有三个重要机构:

国王、议会、内阁。

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

(2)责任内阁为核心;

议会掌握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3)国王“统而不治”,是虚君;

是国家的象征(元首)。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1)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2)英国代议制民主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创新,为欧洲和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3)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使英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

(4)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

(5)对于欧洲和北美地区、英国海外殖民地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二节美国1787年宪法

课标要求: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一、美国独立后,邦联政府面临的窘境

1、政治问题:

邦联体制—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

2、经济问题:

无法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无法促进国内商品流通。

3、债务问题:

无力解决大量债务。

4、安全问题:

无力维持常备军以解决内忧外患。

二、1787年联邦宪法的制定

1、原因:

美国松散的洲际联盟难以维系美国社会。

2、思想条件: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目的:

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巩固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资产经济利益,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4、内容:

国家结构:

联邦制。

政体:

总统制共和制。

(1)中央政府与地方各州的关系;

具体:

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

各州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中央政府的构建;

原则:

三权分立,行政、司法、立法独立相互制约。

行政权归总统。

他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所以总统不对国会负责。

有权任命政府官员,但要经国会同意。

总统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

立法权归国会: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产生,参议院每州两名,任期6年,每年改选参议院成员的1/3。

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担任。

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众议院按各个州的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法律需经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方可生效;

国会的立法被总统否决后,国会在复议之后若以2/3以上再次通过该法时,即为有效。

众议院可对违法的总统提出弹劾并交由参议院审议。

最高司法权归联邦法院:

⑴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

他们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⑵它对于在美国宪法、联邦法律及条约范围内的一切案件都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

⑶后来,联邦法院逐渐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可审查国会通过的法律是否违宪。

5、评价:

(1)进步性

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体现了所谓“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调和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北方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了联邦制和总统制共和国政体

(2)局限性:

没有废除奴隶制度,打上种族歧视烙印。

也没用规定公民的基本权益。

(3)本质: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它所体现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三.宪法实施的效果从“邦联”——“联邦”

1、政治上:

美国不再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而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并且较好的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经济上:

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3、军事上:

使国家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秩序,应对外来的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

四、美国两党制的形成

1起源:

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就有民主派和保守派。

2发展历程:

建国不久出现两大政党到19世纪后半叶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

3本质:

两党交替上台执政,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第三节民主政治的扩展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和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一、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1)长期的政局动荡、政权更替、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2)1875年国民议会“一票共和”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2、1875年宪法的内容:

政体为共和政体。

(1)政体:

共和政体。

(2)主要内容:

行政、立法。

①行政权:

宪法赋予总统极大地行政权力。

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可连选连任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

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

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任期9年,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众议院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4年,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③在宪法修正补充过程中,又将《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法国国庆日;

并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等内容写入宪法中。

(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可能,其实质是为了巩固民主共和政体)

(1)进步性:

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

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宪法中规定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

(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因宪法的颁布而巩固,保守势力依然强大,为巩固共和政体,共和派人士还需进行长期的斗争。

二、脆弱的德国民主

(1)普鲁士王朝三次战争统一了德意志,为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871年宪法

3、内容:

(1)国家结构:

联邦制(22个邦、3个自由市组成)。

(2)政体:

君主立宪制。

具体内容如下:

①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

(行政权、立法权)

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命,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拥有上院的权力;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权力很小。

4、评价:

帝国的成立和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由宪法确立的代议制是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1871年宪法表明,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

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三、民主制度在世界的扩展

1、方式:

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

2、特点:

民选和议会立法。

(1)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础。

(2)日益健全的代议制,调解、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

(3)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还扩展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知识扩展

1、民主政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的历程。

2、民主制度的建立,既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

3、无论是君主立宪政体,还是民主共和政体没有好坏优劣之分,都是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

第八专题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1)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暴露出来。

(财富不均、周期性经济危机、阶级矛盾等)

(2)欧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失败。

失败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摧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其次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2、代表:

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英国的欧文。

(1)意义:

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对未来美好社会提出了一些美好的设想。

这些设想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高了思想基础。

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端产生的根源。

没有认识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

2、马克思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标志:

1844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3、诞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论述了阶级斗争学说;

无产阶级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纲领;

批判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

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等。

(2)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第二课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和教训。

一、第一国际的成立

1、背景(社会条件):

(1)经济基础: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3)直接因素:

1862年,英法德三国工人的会晤。

(4)促成因素:

1863年,英法两国工人集会抗议沙皇政府对波兰人们的迫害。

(5)领导基础:

马、恩的主观努力。

2、成立:

1864年,伦敦圣马丁教堂工人集会。

3、任务:

(1)反对各国资产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斗争。

(2)反对第一国际内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派别的斗争。

4、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5、性质:

它是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联合组织。

6、意义:

国际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

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

二、巴黎公社的建立

(1)民族矛盾:

普法战争的失败,普军兵临城下。

(2)阶级矛盾:

临时政府的反动统治。

1871年3月—5月

3、巩固政权措施:

(1)经济: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个人合作社管理;

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公社职员的薪金最高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即年薪6千法郎。

(2)政治:

废除旧军队,代之以新的国民自卫军;

规定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等。

失败

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

敌人实力强大,普法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主观上:

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缺乏斗争经验等。

(3)根本上:

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5、意义:

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其经验是宝贵的,教训是深刻的,其原则永存,精神不朽。

三、第二国际的成立

(1)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表现在:

各地罢工此起彼伏;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2)马克思逝世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始泛滥。

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结论:

因此,如何把国际工人运动引上马克思主义轨道,是当时迫在眉睫的任务。

(1)标志:

1889年7月14日,各国工人代表在巴黎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大会。

国际劳工立法;

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等问题;

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决议。

3、特点:

(1)具有广泛性。

(2)松散,不具有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工人阶级政党是独立自主的。

(3)内部的派别斗争贯穿始终。

修正主义泛滥。

4、解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第三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

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俄国沙皇统治危机严重;

革命条件日渐成熟。

1、经济基础: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相对落后。

2、社会矛盾:

尖锐、沙皇统治危机。

3、一战加剧了各种矛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