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700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47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Word文档格式.docx

1886年美国人埃利•理查德出版了《美国劳工运动》。

观点之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劳资矛盾尖锐,劳动问题成为影响经济生活的一个重大因素。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分四个阶段:

•孕育阶段

•形成阶段

•独立发展阶段

•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

(一)孕育阶段(古希腊、古罗马—17世纪)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

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劳动与时日》,讴歌人类的劳动;

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考察劳动分工及其意义;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理想国》和《法律论》,从国家组织原理和产品的生产效率方面考察社会分工;

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及普遍意义。

2.欧洲中世纪的劳动经济思想

《萨利克法典》重视对生产者的人身自由及财产的保护;

《庄园敕令》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剥削农奴;

行会制度公开规定男女平等的原则,负责举办集体福利事业。

3.重商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

重视财富的积累:

财富源于天然的禀赋和劳动创造两个方面;

立法保护本国的熟练技工,培训本国技工和吸引外国技工;

以高报酬刺激劳动的发展;

低利率可以促使技工勤劳及熟练程度的提高,物价上涨对固定收入者的危害最大。

(二)形成阶段(17世纪—20世纪20年代)

1.古典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威廉•配第:

劳动是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区分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

亚当•斯密《国富论》:

劳动是价值源泉和价值尺度,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工资决定及工资差别;

大卫•李嘉图:

劳动价值论、工资决定及工资运行规律、机器使用造成工人失业;

萨伊:

供给自行创造需求,就业自动均衡

工资基金论:

由重农主义者提出,是指工资决定于人口与资本比例关系的一系列观点的综合。

2.历史和制度学派提供了制度研究方法

德国历史学派,美国制度学派:

在劳动力市场的选择和人的行为及工资分析当中,引入历史和道德等非直接经济因素,强调制度对解决劳工问题的重要性,如布伦坦诺主张利用工会组织推行改良措施,埃利•理查德考察了工会运动的发展。

3.新古典经济学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资源配置理论和均衡分析方法,如何在资源稀缺约束条件下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杰文斯分析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最佳选择行为;

瓦尔拉将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统一提出一般均衡论;

庇古在《财产与福利》中涉及劳动力流动、教育和培训、失业、福利经济学,成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4.劳动社会理论和劳动管理理论促进了形成

(英)布斯对劳动者的调查报告导致了英国对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等劳动法规的制定和出台;

(法)杜尔凯姆提出改善劳动分工,完善社会规范和道德秩序的方法;

(美)泰勒提出科学劳动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谋求最高效率,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方法,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两大贡献:

一是管理走向科学;

二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法)亨利•法约尔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之父”,管理五大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独立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1.劳动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25年美国学者布拉姆《劳动经济学》出版,标志着一门学科的诞生。

我国1931年朱九通出版《劳动经济概论》。

2.与工资相关的经济理论得到了深化研究

希克斯《工资理论》创立了关于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一系列关键性概念;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3.劳动就业理论引入宏观总量研究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对现代劳动经济学的重大意义:

宏观经济学深入研究劳动力资源未能达到充分利用的原因,以及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由此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水平问题被明确提出了;

为现代经济学从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的联系中更深刻地认识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工具、效用等分析对劳动经济政策提供了基础。

4.人力资本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劳动力供给研究

米歇尔集中于对个人收入差距的解释,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按自主原则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并扩大到工作阅历。

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的五种形式,而科学技术和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因素。

加里•贝克尔重视高等教育对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收益率,同时在时间分配和家庭生产方面做出了贡献。

(四)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

20世纪20年代以前,主要研究劳工问题、劳资矛盾、收入分配;

30年代主要研究就业与失业;

40年代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

50年代主要研究地区和行业工资变动;

60年代主要研究人力资本;

70年代主要研究滞胀问题;

80年代转向个人的研究;

90年代开始研究知识经济下的劳动经济理论问题。

现代劳动经济学已经走上了新的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相融合的道路。

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我国古代的劳动经济思想

1.劳动者职业的分类。

春秋时期管仲第一次把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强调“四民分居”,并提出了相应的职业要求。

2.劳动创造财富。

《管子》、《墨子》都反映了这一观点。

此外,还有司马迁、苏轼、梁启超等。

3.重视教育与人口质量的提高。

《管子》提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人才观;

孔子、孟子、贾谊等提倡进行道德和文化教育,其后司马迁、颜之推、康在为均有论述;

孙本文提出人口为数量和质量两种规定性,人口质量包括体质、知识和品行三个方面,其影响因素是遗传和环境因素。

(二)民国时期对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

主要研究工资收入、劳资关系等。

陈达教授是当时劳工问题的权威,出版《中国劳工问题》。

书中指出,劳工问题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劳工本身、劳工与资方的关系、劳工的社会方面。

他认为,中国劳工届面临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劳工阶级的生存竞争;

劳工阶级的成绩竞争。

解决方法:

首先应提高工资和增加工人享受盈利的权力,其次应给工人以合作的机会。

(三)建国后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状况

主要研究就业、劳动力流动、劳动报酬分配和社会保障等理论和现实问题。

三、劳动经济学的方法论

(一)劳动经济学的基本要素

基本假设:

劳动是人的本质;

人是经济(合乎理性)人;

人力资源稀缺(质量和结构方面);

当代市场经济制度。

基本概念:

劳动、人力资源、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工资、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

特定理论:

人力资源经济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工资理论、职业理论、就业理论、失业理论、劳动关系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等。

问题:

歧视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劳资矛盾、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

检验方法:

经验检验和逻辑检验。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

(“是什么”)

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处理经济问题。

(“应该是什么”)

2、均衡分析:

均衡——经济现象或过程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

均衡分析——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分析经济均衡状态形成的条件、原因、过程及其作用。

•局部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

四、我国目前较为突出的劳动经济问题

(一)劳动就业问题

(二)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

(三)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问题

(四)建立人力资本的投资体制与制度问题

二章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的含义、劳动力供给的含义、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的含义

(一)劳动力的概念

三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指人的劳动能力;

第二,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即劳动者;

第三,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劳动者总和。

【思考】

节约劳动力、浪费劳动力和开发劳动力属于哪个含义;

管理劳动力、招收劳动力和调配劳动力属于哪个含义;

工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和社会劳动力属于哪个含义。

马克思的定义: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二)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

1.劳动:

是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2.人口:

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3.劳动适龄人口:

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4.劳动力资源:

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还可细分为潜在的劳动力资源和现实的劳动力资源:

潜在的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总体。

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可以动用的劳动力资源。

弹性退休,最晚可到68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陈振楼提出了“建议实行灵活弹性的退休制度”的意见,陈振楼代表建议改革我国的退休制度,实行灵活的弹性制度,规定法定退休年龄不能超过65岁,符合

条件的可以延迟至68岁。

“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

弹性退休最晚68岁是否可取?

正方:

可取。

我国老龄人口的急剧增加,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势在必行。

反方:

不可取。

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应按时退休,让出岗位给年轻人

【思考】

1、下列哪些人属于劳动力资源,哪些不属于劳动力资源?

残疾人、精神病人、未成年工、重新被聘用的退休职工、农村中的半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

(潜在劳动力资源等于劳动适龄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劳动年龄以外实际从事劳动的人口之和)

2、在校学习的青年学生是否属于现实劳动力资源?

(现实劳动力资源等于从潜在劳动力资源中减去那些虽具有劳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3、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关系?

劳动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人力资源还包括尚未成为劳动力但未来能够成为劳动力的人口。

4、劳动力资源和劳动适龄人口的关系?

劳动力资源不等于劳动适龄人口,后者的划分标准只有一条,即劳动年龄的上下限;

而劳动力资源除了劳动年龄这一标准外,还有是否具有劳动能力这一标准。

二、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一)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1、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报酬条件下,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对自己的劳动使用权的让渡。

市场工资率也称为工资标准,是指按单位工作时间(小时、日、月)为不同等级或岗位职工规定的工资额。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家庭或个人,一般面临两种选择:

劳动参与决策和劳动时间选择决策。

劳动力供给函数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市场工资率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唯一因素,则劳动力供给函数为

2、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即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3、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

(1)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与本行业劳动供给反方向变动;

(2)非工资收入,与劳动供给反方向变动;

(3)工作与闲暇偏好,对工作的偏好与劳动供给同方向变动;

(4)工作中的非工资因素,如工作条件与劳动供给同方向变动;

(5)合格劳动者的数量,与劳动供给同方向变动。

(二)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中经济活动人口所占的比重,它是衡量和测度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从动态上看,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不断增加,会相应减少就业时间,从而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对于为什么上大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有两种观点:

一是把大学教育看作是人力资本投资,二是把大学教育看作消费。

2.工资政策与工资关系

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合理工资分配关系会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3.工资水平

4.个人非劳动收入

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居民家庭生产率越高,在市场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劳动力参与率越低。

6.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分为普及型的和就业关联式的两种。

7.宏观经济状况

正常情况下,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但有时却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在一些经济衰退时期,总劳动参与率上升,而在另一些经济衰退时期,总劳动参与率下降。

对此,有两种劳动参与假说进行解释:

附加性劳动假说(新增工人效应)和悲观性劳动假说(气馁工人效应),共同的前提即二级劳动力的存在。

“一级劳动力”指男性成年人,“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经济繁荣时,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经济衰退时,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经济衰退时,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

经验表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占优势。

8.其他因素

经济学家对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快速增长的解释:

(1)女性实际工资率的提高;

(2)家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出生率下降;

(4)离婚率上升;

(5)工作机会增加。

不少欧洲人要好车好房却不要娃

18个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低出生率已经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全世界25个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中,有22个在欧洲。

欧洲已经有18个国家的人口出现负增长。

欧盟委员会2006年公布研究报告说,到2050年,欧洲人口与1995年相比将可能减少13%—22%。

即使在平均每位育龄妇女生育2.34年孩子的最佳情况下,欧洲人口仍然会以每年3%的幅度下降。

联合国曾经预测,到2030年,欧洲人口将减少4100万。

太多老人和孩子

人口出生率低导致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

欧盟委员会说,到2050年,全欧洲65岁以上老人所占比例可能上升25%—33%,较2000年翻一番。

作为最大经济体的德国更是令专家担忧。

德国人口出生率在西方国家中最低,也是最早出现人口下降的国家,婴儿出生率仅为8.50/00。

车子房子为何“挤”走了孩子?

柏林企业家史蒂芬以德国为例,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首先,妇女所受的教育越来越高,追求事业的热情不比男人差,她们认为生儿育女影响工作。

很多育龄妇女因追求事业发展等原因错过了生育年龄,干脆就不生孩子了。

统计数据表明,在德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中,39%不想要小孩,而受教育水平较低者中,也有25%不愿要后代。

其次,健全的养老制度、高福利使没有孩子的家庭没有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在德国,抚养孩子的费用太高,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需要25万—30万欧元,够得上购买一所舒适的大房子。

另外,德国不是一个提倡赡养老人的社会,孩子们从小就没有受这方面的教育。

老人生活接近不能自理时,也不会到子女家去住。

一成年就主动从父母家中搬出去另立门户的孩子们,只是在节假日或周末来看望父母。

暮年的父母辛苦一生,却享受不到儿孙绕膝的快乐。

所以,很多德国人认为,将自己的大半生消磨在养育后代上,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爱情也是经济学可以分析的吗?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水均益采访贝克儿,他的问题是,家庭是基于爱情的,难道这也能用经济学分析吗?

贝克儿的回答是,即使是爱情,也最终是给人带来效用和满足感的,它就是家庭的“产品”。

因此,爱情也是能够被纳入经济学分析的。

夫妻之间更多相处能够增进爱情,但更多的相处是以减少工作和收入为代价的,因此,多少时间用来工作,多少时间用来过家庭生活,就是一个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方式来解释的问题。

比如说,收入高的人往往显得不太顾家。

在大多数情况下,夫妻之间是丈夫收入高,于是,妻子往往觉得丈夫不够顾家,其实,如果“更顾家”是以减少收入为代价的,对家庭来说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不顾家”。

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与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

1.未来劳动参与率的预测

随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15-2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仍有下降可能,而25-44岁的劳动参与率应该有所提高,4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的变动比较难以判断。

2.从业人员总量及变动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作用使得2017年后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高龄化加重,从而使这一时期及其以后从业人员的规模不会出现回升而是持续减少,

3.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

根据人自身的生理机能变动规律和人力资本积累的规律,强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和相对高龄劳动力的增加,将对未来劳动力素质、生产率水平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4.劳动抚养系数的变动

在人口学研究中人们常常把每100人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所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用来衡量劳动负担或年龄结构,并判断一个人口的潜在劳动生产率。

我们认为由劳动负担较轻所形成的人口“机会窗口”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期必将在2020年前结束(大约在2017年)。

目前的劳动力供给现状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抚养负担轻,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

据了解,按照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人口红利可依次分为高少儿、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抚养比,低少儿、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的三个不同阶段。

在第二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

这一人口年龄结构最富生产性的过渡时期通常被称为人口红利期,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这种潜在贡献就是人口红利。

我国人口红利可能耗竭,劳动力2009年将普遍短缺。

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

西方近年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经济关系的学者提出,一国在生育高峰过后,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会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的时期,于是大量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提高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较高的资本积累。

我国可以获得的人口红利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到了26.8%。

三、个人劳z动力供给

(一)效用与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的效用或满足的实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

1.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a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

b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c边际替代率递减(MRShy);

d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越高。

2.不同的工作—闲暇偏好

(二)预算约束线

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三)效用最大化不参加工作的决策

(四)工资率变化: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表2-1两种效应对工作时间的影响

(1)

效应规模

(2)对工作时间的影响

(a)工资率增加(b)工资率减少

(3)

劳动供给曲线斜率

替代效应超过收入效应

增加减少

替代效应等于收入效应

不变不变

垂直

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

减少增加

(五)模型的应用和扩展(非劳动参与者和保留工资)

四、家庭劳动力供给

(一)家庭角度

(二)时间的多种用途

1.劳动市场时间

2.家庭生产时间

3.消费时间

(三)商品的两个特征

1.时间密集型和物品密集型

2.生产商品的时间和物品之间相互替代

(四)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五、市场劳动力供给

复习与思考

一、名词与术语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参与率;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无差异曲线;

预算约束线

二、思考

1.简述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2.请运用劳动力参与率解释为什么高校扩招有助于缓解短期内的就业压力?

3.请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为什么脏、累、差的工作总是由农民工来做。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

一、劳动力需求概述

(一)劳动力需求

定义:

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1.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3.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二)劳动力需求分类

1.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2.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

(三)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1.工资率

2.企业商品的市场价格

3.企业商品的市场需求

4.企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成本

5.技术进步

6.宏观经济环境

(四)劳动力需求的表达方式

D=f(Xi)(i=1,2…n)D=f(W)

(五)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与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分析

(一)基本假设条件

1.市场条件的假设

供给者与需求者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同质的生产要素;

资源完全自由流动;

市场主体具有完全信息。

2.生产条件的假设

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生产的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生产时期分为三类:

市场时期、短期和长期

(二)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1.Q=F(L)

2.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与边际产量MP

总产量是在资本投入量既定条件下由可变要素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总和;

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个单位劳动所生产的总产量;

边际产量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