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47055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Word下载.doc

五官病:

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

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2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结束于迎香穴。

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疾病;

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

把多余火气祛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

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合谷、温溜、曲池、肩髃(yu)、迎香穴

1、商阳:

位置食指指甲跟外侧

作用便秘

2、合谷:

位置拇指、食指掌纹端

作用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

3、温溜:

位置拇指侧,腕横纹上四寸

作用骨外旁此为聚阳气穴,可补阳气(如果虚寒体质可多灸,燥热时可刮痧泻火)急起的痘痘

4、曲池:

位置肘横纹外端点

作用降血压的作用、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秘的效果,脏腑病。

(它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可治腹部疾病,通大肠,是个排毒的穴位

5、肩髃:

位置手伸平肩窝处

作用最易受风寒的穴位,此穴拔罐会很黑,淤血多,防止进风寒、睡觉时应穿上短袖

6、迎香:

位置鼻头旁

作用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

主要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痛;

头面部疾病的面神经炎、面瘫、耳鸣、耳聋;

其他疾病的神经性皮炎、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呼吸道疾病:

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疼。

头面部疾病;

面神经炎、面瘫、耳鸣、耳聋。

神经性皮炎、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牙痛:

右侧牙痛时就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反之,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一分钟,左侧痛掐左侧耳垂。

3

足阳明胃经

由头走脚,起始于四百穴,结束于厉兑穴。

胃主消化,胃为后天之本。

 四白穴、天枢穴、梁丘穴、足三里(犊鼻穴、长寿穴)、上巨墟、下巨墟、丰隆穴

1、四白穴:

位置眼眶下正中 

作用治疗眼袋,黑眼圈是给眼睛供血的穴位

2、天枢:

位置肚脐旁两寸(两拇指) 

作用治疗大肠功能不好,便秘腹泻双向调节

3、梁丘(郄穴):

位置膝盖上两寸腿骨外侧  

作用治疗急性胃痛、急性乳腺炎,止痛很快(如吃了不洁食物或生闷气突然胃痛)

4、足三里:

位置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 

作用是一个很好的强壮穴,也是一个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人体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另外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最好用指节揉)

5、上巨墟:

位置足三里下三横指 

作用治疗胃脘附近大肠方面疾病

6、下巨墟:

位置上巨墟下三横指 

作用治疗小肠方面疾病、小腹痛

7、丰隆:

位置外脚踝尖上8寸旁开1指 

作用去除高血脂化痰穴,可化有形及无形之痰。

注意此穴在胃经旁找(离穴不离经)。

内庭:

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清胃热,化积滞

主治胃肠疾病的小儿腹泻、胃下垂、胃痛、胃胀;

头面疾病的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痹;

其他疾病的白细胞减少症、中风偏瘫后遗症。

胃肠道疾病:

小儿腹泻、胃下垂、胃痛、胃胀。

头面疾患:

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癖。

白细胞减少症、中风偏瘫后遗症。

1、揉肠胃先揉左腿,会对脾胃调节更好一点;

 2、肝胆经从右边开始揉;

3、一美容捷径:

敲打面部(十指肚,由

双眼下至下巴),脖子、胸前至腿根(用掌),腿正面外侧及小腿胫骨外侧的整个胃经(用空拳)。

4

足太阴脾经

始于足大趾内侧的足阴穴(隐白)。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

头晕,手麻、手脚冰凉是脾功能差。

 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为足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地机、阴陵泉、血海

1、隐白:

位置足大趾内侧 

作用肺气不足,鼻出血,月经不调,痛经,有止血的疗效。

(可灸此穴,无艾灸可以香烟代替)

2、太白:

位置足大趾内侧骨下 

作用是通过脾来补肺的穴,其健脾功效同于山药薏米粥。

3、公孙:

位置太白下二横指(拇指横揉)

作用心脏不舒服,憋闷,消化不良,肚胀

4、三阴交:

位置内踝尖上四指,小腿内侧胫骨边缘 

作用痛风,对治疗内分泌失调,防治现代文明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效果显著。

5、地机:

位置约内踝上7寸小腿内侧胫骨边缘 

作用渗散脾土水湿,主治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

疝气;

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6、阴陵泉:

位置小腿内侧胫骨边缘端 作用排渗脾湿,主治腹胀,腹泻,水肿,黄疸;

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

阴部痛,痛经,遗精;

膝痛。

7、血海:

位置掌心按在膝盖上,拇指尖处 

作用治疗出血症,贫血症,血瘀症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妇科病的痛经、闭经、附件炎、盆腔炎;

其他疾病的周身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

5

手少阴心经

心经的循行置

 心经始于极泉穴,结束于少冲穴

主心理、思虑、神志、睡眠、感情纠葛等。

极泉穴、少海穴、灵道穴、阴郗穴、神门穴、少府、少冲

1、极泉穴:

位置腋窝下正中 

作用调节心律,探知心血管方面的问题(探知方法:

用拇指去拨动,电麻感到手指即这条经络是通的,拨动只痛不麻,不传导,就是有淤阻,不痛不麻为心血严重供血不足)

2、少海:

位置肘横纹内侧边缘处 

作用(合穴)治内腑,对心脏调节很有好处,交通心肾(此穴血性属水,水在五行中属肾)减缓心律降低血压

3、灵道:

位置腕横纹小指侧上1.5寸骨边 

作用防治心脏早搏,慢性心脏病,缓解心律,平静心神

4、阴郗:

位置腕横纹小指侧上骨边0.5寸 

作用防治五心烦热,小便频数

5、神门:

位置腕横纹小指侧骨边 

作用防治老年痴呆,治疗晕车,便秘、改善睡眠安定心神,增强睡眠,泻心火,可增强胃动力(穴位很深,可用拇指内侧咯它,此穴属土,五行中土为脾)

6、少府:

位置攥拳后小指尖处(感情线上) 

作用先天性心脏的疾病;

女性阴道瘙痒,男性阴囊湿疹;

暴喑,中风说不话,舌起泡,小便黄赤

7、少冲:

位置小指内侧指甲旁  

作用防治急症,发烧,癫狂症,昏厥症可去热,有开窍醒神功效,通常用放血方法

治疗心血管病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缓;

神经及精神疾病的失眠健忘、神经衰弱;

心血管病:

冠心病、心绞痛、心动国缓。

神经及精神疾病:

失眠健忘、神经衰弱。

经脉所过的肌肉痛。

神门穴:

在掌横纹上凹陷处。

穴位深。

可用大拇指指节搁它。

就是安定心神的门户。

增强睡眠。

是原穴属土,火(心脏)生土(脾)把心脏烦热过多的气血补到脾胃上去。

增加了消化能力,安神了同时也把心火泻掉了。

还可防止老年痴呆。

一安定心神增强睡眠,泻心火。

二增强胃动力。

三防老年痴呆。

四治疗晕车。

五增强通便能力。

6

手太阳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外侧的少泽穴,结束于耳旁后的听宫穴

功效:

治疗肩背,颈锥等关节肌肉痛,脸部耳朵等五官病。

少泽、后溪、养老、支正、小海、天宗、(肩中俞、天窗)、听宫

1、少泽:

位置小指指甲跟外侧  

作用热症,如咽喉痛、发烧、牙肿(用刺血的方法效果最好)

2、后溪:

位置掌横纹末端骨下凹陷处骨缝中 

作用落枕、肩膀痛、腰椎间盘突出、腰痛、神志不清、记忆力差

3、养老:

位置手心向下平伸摸茎骨向外翻转后凹陷处 

作用眼睛昏花、耳聋、耳鸣、高血压(此穴对老年人很重要)

4、支正:

位置腕横纹上5寸骨内侧 

作用瘊子、扁平疣、脂肪瘤

5、小海:

位置肘关节横纹内侧骨下凹陷处

作用牙痛、脸肿、耳鸣(经常拨动小海穴可增加心脏的力量。

可调节小肠功能,如不消化,肠胃发堵。

可去人体的躁火)

6、天宗:

位置后背肩胛骨凹陷处 

作用女性乳腺问题、肩痛、心血管、肺部疾病

7、听宫:

位置耳平前1厘米,张口凹陷处 

作用治疗耳部方面的疾病(耳聋、耳鸣、听力下降)

治疗肩背、颈椎等关节肌肉痛,脸部、耳朵等五官病。

中耳炎、眼痛、头痛、扁桃体。

失眠、落枕、肩痛、腰扭伤。

7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

由头走脚,起始于睛明穴,结束于至阴穴。

是最大的排毒通道。

睛明、肺俞、厥阴俞、心俞、肾俞、委中、承山、飞扬、昆仑、申脉、金门、至阴

1、睛明:

位置鼻根两侧  

作用预防近视眼和眼部疲劳(按揉方法宜右手扶头后右上方,左手中指向右手方向)

2、肺俞:

位置沿后背肩胛骨内侧 

作用治疗胸闷,可以预防心梗、心绞痛、冠心病

3、厥阴俞:

4、心俞:

5、肾俞:

位置肘尖平行,脊椎旁开1.5-3寸 

作用治疗腰痛的要穴

6、委中:

位置膝后横纹正中 

作用腰酸背痛,腰肌劳损(此穴很深,点按方法宜一只手握住脚踝,另一只手拇指点按委中穴,握脚踝手随点按同时将脚抬起)腰背委中求,还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排除毒素)

7、承山:

位置腿肚跟中心 

作用腰腿痛、痔疾

8、飞扬:

位置承山穴旁开三指,下两指 

作用治疗慢性腰痛

9、昆仑:

位置外踝后侧凹陷处  

作用可以降低血压,增强大肠的蠕动,治疗便秘,对治疗腰痛有很好的效果(拨动内筋效果较好)

10、申脉:

位置外踝骨下侧 

作用胯骨两边腰痛

11、金门:

位置外踝骨斜下方往小趾方向约 

作用治疗急性腰扭伤,急性头痛的要穴(穴位很深,宜用指节点)

12、至阴:

位置小脚趾外侧指甲旁 

作用胎位不正(用艾灸的方法)

主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感冒、发烧、哮喘、肺炎;

消化系统疾病的消化不良、痢疾、胃下垂、肝炎;

其他疾病的失眠、关节炎、中风后遗症、腰背痛。

8

足少阴肾经

由脚走头,起始于涌泉穴,对束于俞府穴

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治疗人体骨骼方面的疾病。

肾开窍于耳,肾之府为腰。

涌泉、太溪、大钟、复溜、阴谷、俞府

1、涌泉:

位置前脚掌下凹陷处 

作用高血压、哮喘属上实下虚之症。

此穴按摩时要对着心脏方向。

⑴按摩时无弹性,体质虚寒的人可用艾灸的方法。

⑵肾火旺,肾阴不足,可多揉涌泉穴。

2、太溪:

位置脚内踝紧贴骨后侧 

作用肾虚引起的牙痛,腰酸痛

3、大钟:

位置太溪穴下一点 

作用治疗慢性疾病。

发烧后因肾虚引起的失音

4、复溜:

位置太溪穴上一点 

作用淤血症,干咳、哮喘可以通,月经,可以帮助伤口愈合,滋肾阴

5、阴谷:

位置膝后横纹内端骨侧内窝 

作用尿潴留症,不孕症,阳痿早泄,利尿祛湿,女士阴道瘙痒,男士阴囊湿疹(肾经中最重要的一个穴。

治脏腑及肾经的主要疾病,专门通膀胱,有利尿去湿的功效。

主人的生殖功能)

6、俞府:

位置咽喉中线旁开2寸 

作用调动肾经的气血到上边来(上气血不足表现如饥不欲食、气不够用、呃逆,均为肾不纳气).按摩俞府穴时最好同时按摩太溪穴、复溜穴

肾主骨,治疗人体骨骼方面的疾病(如缺钙,易骨折,这是肾经虚弱);

肾其华在发;

肾主骨之余的牙齿(容易松动,为肾气不足);

肾开窍于耳(如听不见声音,蝉鸣,表示肾气不足);

肾之府为腰(腰经常酸,也是肾虚)。

泌尿生殖系统的阳痿、早泄、遗精,痛经;

头面疾病的头痛、牙痛;

其他方面的消化不良、耳鸣耳聋、中风、休克。

1、每晚搓脚心,也就是按摩涌泉穴100下,可保健、长寿(医理为引火下行,引气血归于肾)。

2、怎样调节涌泉穴:

(1)、按摩感觉如无弹力,海绵,肾为很虚,还有体质虚寒者,都应用艾灸方较

(2)、如脚心发热,愿放在被外,为肾火旺,肾阴不足,要揉涌泉穴;

(3)、金鸡独立法对任何体质都有很好的引血下行的效果。

9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起始于天池穴结束于中冲穴

始于天池,终于中冲,由胸走手。

刺激左侧效果最佳。

天泉、曲泽、郗门、内关、大凌、劳宫(是一个大补穴。

揉这个穴可使心情放松)、中冲、天河水。

1、天泉:

位置腋内横纹、臂中心下2寸 

作用胸痛、心悸、突然害怕、心跳很快

2、曲泽:

位置肘内横纹中间 

作用胸闷、憋气,高血压、头旋晕,胸口发憋

3、郄门:

腕内横纹上约10公分的臂正中 作用突然性的心绞痛、急性心梗(穴位很深,宜按摩手拇指按住,被按摩手转动)

4、内关:

位置腕内横纹上三指,臂正中 

作用尤其是治疗心理压力大引起的失眠的要穴,双向调节心律,对人体情志的调节,心血供应调节都很有功效

5、大陵:

位置腕内横纹正中  

作用压力引起的头痛,预防口臭

6、劳宫:

位置中指弯曲过来手心处 

作用心慌气短、手心出汗、心跳过速、失眠7、中冲:

位置中指指甲跟内侧 泻心火的要穴

8、天河水:

位置劳宫穴至曲泽穴之间(臂中间) 

作用小孩内热,发烧不出汗,很晚不睡,成年人心里烦躁.用拇指从劳宫穴推到曲泽穴300下(推前手上抹点油,防止皮肤推破,不用很大力量)。

对内热型小孩发烧、不出汗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成年人心里烦躁也可推。

主治心血管近病的心慌、心动过缓、心动过速;

其他的恶心、中暑、休克、小儿中风、呕吐。

心包经是成年人的救命经。

为了更好去利用它,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天泉穴下四指处(臂正中),虽无穴位,但常会很痛,这个痛点是个救命点,用拇指按揉两、三天后,通常会揉出个青包来,等青包吸收后,心里发憋,难受的感觉就会减轻了。

推天河水,从腕横纹到肘横纹的中点(推时从劳宫起,推300次),对内热性小孩发烧,不出汗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成年人心里烦躁也可以推。

虚寒体质的小孩不能用。

10

手少阳三焦经由手走头,起始于关冲穴,结束于丝竹空穴。

主内分泌失调,主情志,主气郁。

多按摩右侧效果会更好。

关冲、液门、阳池、支沟、翳(yi)风、丝竹空、中渚穴、消泺穴

1、关冲:

位置无名指指甲跟外侧 

作用晕车(用食指指节咯)

2、液门:

位置无名指与小拇指根中间靠无名指处,推骨方向 

作用口干舌燥,咽痛、夜里口渴症状,增强津液,治疗阴液不足。

3、阳池:

位置手外横纹中间处 

作用身体虚寒怕冷(激发人体阳气,此穴重要,可按摩,也可艾灸)

4、支沟:

位置腕外横纹上3寸处 

作用肋间神经痛、气郁不舒、便秘

5、翳风:

位置耳后根平行于耳垂边缘  

作用治疗耳聋、耳鸣(肝火旺的轰鸣声作用较好)

6、丝竹空:

位置眉尾处 

作用防止黄褐斑、鱼尾纹的产生

7、中渚穴:

位置手背无名指与小指中间往腕方向1寸

作用小腿抽筋

8、消泺穴:

位置臂外侧正中,腋横纹下约1寸 

作用紧张、气郁引起的胸闷 

可散发肝火。

(多按摩右侧较好)对妇女的更年期症状缓解作用很大。

简单的可以用按摩锤经常敲打。

五官病的耳鸣耳聋耳痛、偏头痛、面神经炎。

11

足少阳胆经

由头走脚起始于瞳子髎穴,结束于足窍阴穴

胆主决断,帮人决断谋虑,使人心情舒畅。

童子缭、率谷、风池、肩井、京门(是肾经的发源地。

刺激京门穴起到调节肾气的功效。

对肾虚、腰痛有缓解作用。

)、带脉、风市、阳凌泉、光明、丘墟:

1、瞳子髎:

位置外眼角旁 

作用眼疾,对青光眼、眼压过高、眼睛胀痛

2、率谷:

位置耳上缘往上3-5厘米略微凹陷处

作用偏头疼

3、风池:

位置耳后骨下凹陷处

作用眼睛酸涩、疲劳,头部眩晕

4、肩井:

位置拇指靠脖,余指平抠,中指位

作用眼痛、肩膀痛、乳腺痛、牙痛主治痛症,上半身痛症均有缓解作用。

5、京门:

位置腰间肋骨边缘靠后一点肋骨与肉交界处一痛点

作用肾虚、腰痛

6、带脉:

位置肘尖下垂直方向与肚脐平行线交点处

作用减肥、乳腺增生、调节月经、白带

7、风市:

位置站立、手垂、中指尖处

作用斑疹、疔疮、皮肤瘙痒、风症,拘挛

8、阳陵泉:

位置膝盖下外侧骨尖下骨边缘

作用中风,脑血管后遗症、强直性脊椎炎,腰椎尖盘突出,小儿多动症(此穴拨动为好,拨动时有电麻感通脚外侧为此经络通畅,对筋病有治疗作用)

9、光明:

位置脚外踝上5寸

作用眼疾经常按摩可使眼睛明亮

10、丘墟:

位置脚外踝前侧踝骨边

作用腿脚抽筋、经常崴脚、肢体、脏腑的各种炎症

治疗肝胆病的急慢性胆囊

炎、各种慢性肝炎;

头面五官病的头昏、偏头痛、面神经炎、近视;

其他病的感冒、发热、肋下痛

京门穴:

是肾经的发源地。

风市:

是一个很敏感的穴位。

是治疗一切皮肤急症的要穴。

对风症(如吃海鲜引起的疹子),拘挛有缓解作用。

治疗一切斑疹,疔疮,皮肤搔痒等皮肤病。

12

足厥阴肝经

起始于足大趾外侧大敦穴,终点在乳头下面1.5寸期门穴。

肝经三大功能。

一。

肝主疏泄,抒发宣泄情志。

二,肝主藏血,储藏不用的血。

三,肝主宗筋,男性生殖问题。

大敦、行间、太冲、蠡(li)沟、章门

1、大敦:

位置大脚趾外侧指甲根处

作用调理肝肾、熄风开窍、安神定痫、理血。

疝气、遗尿、癃闭、经闭、崩漏、阴挺、痫证。

现多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精索神经痛、阴茎痛、糖尿病。

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

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

缓解焦躁情绪的指压法等。

2、行间:

位置足大、二趾间

作用泻心火

3、太冲穴:

位置足大、二趾间下1、5寸

作用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有疏泄作用,消肝胆气((又名消气穴)配合太冲穴向行间穴(足大、二趾间)方向推,消除肝脏郁结效果更好,使肝血源源不断的供应到心脏。

揉的方法为由太冲穴掐着往行间穴赶,揉到两穴不痛为肝火、心火全无。

4、蠡沟:

位置内踝骨上5

作用女性阴道瘙痒,月经不调,白带不正常,月经湿疹

5、章门:

位置手贴脸,肘尖对应处

作用乳腺增生,妇科疾病,有利减肥(此穴是人体8大要穴之一。

调节五脏间协调,疏肝健脾)

肝主疏泄,抒发宣泄情志;

肝主藏血,储藏不用的血液;

肝主宗筋,男性生殖问题。

防治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

经、闭经、月经不调;

肝胆病的各种急慢性肝炎、肝脾肿大、抑郁症;

其他疾病的头颈痛、头晕眼花、胃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