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7062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周测卷17Word文档格式.docx

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

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

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

不能互学。

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D、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善于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

他的一些记

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

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

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

C、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

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

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D、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谰。

B、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二、文言文阅读

公孙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

“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

“子何以中吾君?

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

‘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

“善。

”甘龙曰:

“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

“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

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

“利不百,不变法;

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

“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

“莫如商鞅反者!

”遂灭商君之家。

(选自《史记·

商君列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监以让卫鞅让:

责备B.子何以中吾君中:

选中

C.黥其师公孙贾黥:

在人身上刻图案并涂色D.舍人无验者坐之验:

凭证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学者溺于所闻②公子自度不能得之于王

B.①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法之不行,自上犯之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②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到了秦国后,以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孝公,孝公特别高兴,因为按照商鞅的办法,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

B.孝公想依从商鞅而变法,但又怕天下人议论他,商鞅就对孝公说做事情不要犹豫不决,还认为只要能强国利民,圣人就不必沿用成法遵循旧制。

C.甘龙认为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商鞅驳斥了这些主张,得到了孝公的赞同。

D.因公子虔一班人的告发,商殃受到追捕,后来商鞅发动商邑的士兵攻击郑国以谋求生路未能成功,最终落了个被五马分尸示众的下场。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智者作法,愚者制焉;

②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③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的划线句断句。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

吏搏而束缚之,问曰: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

”对曰:

“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三、诗歌鉴赏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梦回:

梦醒。

②林景熙:

号霁山,宋末诗人。

有气节,宋亡不仕。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2)最后一句中的"

未眠鸥"

,可谓独具匠心,请赏析其作用。

四、名句名篇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天之苍苍,?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

逍遥游》

(2)长桥卧波,?

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

(3),百步九折萦岩峦。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4)守着窗儿,!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5)我最怜君中宵舞,。

看试手,。

(辛弃疾《贺新郎》)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武汉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记者李昌建 徐伯行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

”某高校网站上的顺口溜,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小李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亏待自己,花钱比较大手大脚。

他简单向记者介绍了一下他的日常开销——一天饮食40-60元,平日衣服给洗衣店10-20元/周;

平日杂七杂八的120元/月,在外上网一个月也要几百块。

每个星期还要留200元机动资金出去玩。

记者简单算了一下,小李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1850元。

  而同样是大二学生的小张,却表示自己一个月家里补贴300元就够了,运气好甚至不需要伸手找家里要钱。

“一个月大概需要800元左右,但自己在一些网站进行文字工作赚钱,一个月少说也有500元的收入,所以给家里的负担还是比较小的。

  更多的学生,则介于小李和小张之间。

记者对采访到的60余位学生月消费数据进行平均,980元是个中间数。

  每月生活费给多少,才既能让孩子够用又不浪费?

对于大学生的家长们来说是个问题。

  陕西省宝鸡市的李女士,为奖励儿子考上了武汉大学,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儿子也非常开心。

很快,李女士又纠结起来——因为儿子的生活费。

她原本计划一月给儿子800元的生活费,但儿子说不够,要求再添200元。

李女士说,老公下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自己的工资,一个月拿出1000元,负担太重了。

她也害怕儿子手头钱多了,养成乱花钱的习惯;

但不给吧,又怕钱不够花,委屈了儿子。

  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戴先生,对于儿子每月2400元的生活费,倒不是很介意。

他儿子去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

“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而湖南长沙的李先生表示,孩子大了,消费要有“计划”。

他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

李先生说,上学之前,已经带女儿来武汉“实地考察”了一番,最后按女儿报的数给生活费。

当记者询问女儿究竟报了多少时,李先生笑着说:

“女儿报了个一千,我蛮开心的,还比较合理。

”不过随后李先生也补充了一下,如果女儿不够用,找家里要,当然也会给,天下哪有不心疼儿女的父母呢?

  对于学生每月的花费,老师们是如何看待的?

记者带着问卷调查报告,采访了一些高校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

  “‘90后’明显在消费上高于80后了。

有些学生实在是太敢花钱了,我真的不敢想他们如果没有钱该怎么办。

”一名辅导员感慨不已。

但他表示,‘奢侈型’消费的学生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校园中并不多见。

学校不方便干涉学生的支出情况,只能做正确地引导。

  中南民族大学钱文斌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主要是购买一些硬件设备比较花钱,比如笔记本电脑、MP4之类的,又由于缺乏理财的观念,花钱比较大手大脚。

他建议父母一次不要给太多钱。

大学生可以打一下工,既培养社会经验,又充实大学生活。

  关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有关专家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观点。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博士吴一鸣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

“大学生需要什么,应该靠自己打工挣钱去买,只有自己去体验过劳动的艰辛,经历过磨练,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吴一鸣建议,应借鉴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即可。

奢侈攀比要不得,盲目跟风要不得,提前消费要不得。

要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选自2011年9月10日《楚天金报》,有删改)

(1)围绕大学生消费问题,记者调查了哪几个方面的人?

除了大学生本身,为什么还要调查其他几个方面的人?

(6分)

(2)文中调查到的三位大学生家长在孩子消费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数字来说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的专家说,对于孩子的消费,中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西方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作为一位未来的大学生,你赞成哪一种消费观念?

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翻译奇人许渊冲

邓郁

“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

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

”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

8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

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

“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

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

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

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

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

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

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

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

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

可谓在“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内外公认。

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

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琇赞誉许译:

“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

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

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

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

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

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

“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

也结束了。

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北联大。

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

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

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则来自于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

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

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

不仅存义,而且存音。

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

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

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

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

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

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午睡后看看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

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

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

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

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

他引用杨振宁的话:

“‘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媲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

”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节选自2014年第9期《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99年被提名为

诺贝尔奖候选人。

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4年

8月2日荣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②杨振宁、王希季都是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许渊冲的“优势论”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这也使得他的翻译成就直达

2014年获“北极光奖”才被认可,可谓大器晚成的代表。

B、许渊冲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

如人的心理”,既表明了对杨振宁观点的赞同,也表现了他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C、许渊冲把“北极光”奖杯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

在。

可见,许渊冲并不在乎这个奖,更关心他的翻译事业。

D、许渊冲翻译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西南联大老师们的影响。

他曾屡次向钱钟书

当面请教翻译问题,后者更是悉心点拨,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E、“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

的事业”。

翻译家许钧的话说明他虽公开和许渊冲唱过反调,但并不影响他对许

渊冲的认可。

(2)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许渊冲“奇”在何处。

(3)许渊冲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他成功的原因。

(4)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评价年过九旬

的许渊冲。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六、基础知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以“高中阶段要不要文理分科”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反双方的表现可谓半斤八两,所以格外精彩。

B.那个老中医用的是家传秘方,只用了两种中草药,一个多月就治好了我的老胃病,可真是妙手回春啊!

C.为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温总理在部署近期工作时特别强调,最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D.在去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今年国家又决定在较为贫困的中西部地区全面取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老百姓对此评头论足,十分欢迎。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语言的时代性和规范性统一是个大课题,我们既要讲究包容,又要注重规范,二者不可偏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①但同时,也要维护公共领域的语言文字规范,防止语言运用低俗之风泛滥成灾

②比如写小说,那肯定得用新词

③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包括“火星文”在内的语言现象

④同时,语言的应用和发展,也是具有一定的规范的,如果失去规范,也必然带来无序和混乱,妨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

⑤从语言史上看,语言在其发展历程中常常是兼容并包的,几乎没有任何语言是在自生自长的状态下发展到今天的

⑥考虑到维护语言表达的多元化与活力,不妨对新词保持宽容的心态,不应干预个人的语言使用

A.④⑥②⑤③①B.④⑤③⑥①②C.⑤①⑥④③②D.⑤④③⑥②①

15.在不改变原意,不增减内容的前提下,按表达的要求把下面三个句子组合成一个单句。

百货大楼将于元月10日上午10时举行开奖仪式。

这次开奖仪式在百货大楼举行。

这次开奖仪式开出的是金奖。

①强调开奖的时间:

②强调开奖的地点:

16.《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

要求:

①内容具体;

②句式工整;

③语言简明、得体;

④60-80字。

七、作文题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年轻,多么诱人的字眼!

因为年轻,我们代表着未来的希望,因为年轻,我们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

也因为年轻,我们会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 

请以“年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16万卷周测四答案解析

18.C“万景皆虚”“万景皆实”是前人观点,并非严羽所述。

19.D“实处用力”主要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特点。

20.B后者更胜一筹”错,两者各有千秋。

21.【B】

(中:

中意)

22.【B】

(B通过。

A介词,表示被动;

介词,从……里。

C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代词,第一人称。

D连词,表并列;

连词,如果。

23.【A】

(“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不对,原文“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的意思是“然而,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24.⑴①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

贤能的人变更礼制,不贤能的人被礼制约束。

②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期年.之.以千数各得分)

③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

25.

(1)诗眼应该是:

"

何处砧声唤客愁"

中的"

愁"

.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垫.(4分)

(2)起衬托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