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7091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9 大小:10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9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9页
亲,该文档总共1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编教案含全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小小“动物园”》,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找相似,抓住人物与动物的外貌、性格和爱好等主要特点来写作。

让孩子掌握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人物描写。

抓住人物与动物最突出的特点,找相似,要突出人物的外貌、性格或爱好等特征。

比喻一定要恰当,注意用词要生动形象。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处处留心,连续观察”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组成。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进行连续观察,让学生进行细致、仔细地描写,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对事物的描写。

(1)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通过阅读,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学习并运用观察方法描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神话故事”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篇课文组成。

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古代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能引导学生根据想象描写人物,感受神话故事中人物的神奇。

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精卫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性格,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都跃然在纸上,展现在我们面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的神奇。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感受神话的神奇。

学习并运用想象来写故事,同时抒发自己的感受。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幸福和希望”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风筝》《麻雀》两篇课文组成。

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能使学生明白爱能战胜一切思想感情。

(1)能引导学生根据情感变化感受生活的快乐。

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无不体现了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之情。

拼死救子的老麻雀,新颖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热情地歌颂了“亲子”“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感情变化。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了解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童年美好的回忆”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三篇课文组成。

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以及懂的一些做人的道理。

(1)能引导学生根据情感变化描写,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的《牛和鹅》,感受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通过小朋友之间的故事,感受故事的含义。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童年的乐趣,懂得一些道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童年的乐趣。

通过学习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深刻的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以“革命情怀”为话题,展开学习。

本组四篇课文,《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

课文选材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在阅读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进而积累语言。

本组教材的重难点是: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感受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对成长的认识,从而得到启发。

二是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难点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延安,我把你追寻》,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难度很大。

我只有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采用讲授、灌输式的学习方式。

诗的第一、二小节,是理解的难点,因为诗中的比喻的本体没有显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把什么比作燕子追寻春光,我告诉学生结合题目来理解。

在学生知道后,再让学生体会“我”追寻延安的心情是急切的。

文中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含义直接让学生结合《英才教程》来理解。

但效果不好。

学得较轻松的是二、三小节。

第五、六小节也是结合《英才》让学生来理解。

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才把课文学完。

不过,在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较多,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这也是学习这课的小小收获吧。

本单元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精典古诗故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

《古诗三首》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凉州词》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

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梅兰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

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写作手法,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两则》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从故事中明白道理。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精典故事,体会人物形象,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人物身上的精神。

王戎从小就聪明过人,善于观察,动脑思考;

西门豹的才智过人,将计就计,破除迷信;

蔡恒公自我中心,刚愎自用,扁鹊,乐于助人;

纪昌的学习是得其精髓,又不失创新的,飞卫让徒弟去真正地得到摸索的机会,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人物形象,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独特的感受。

(含教学反思)

1.观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们看到过江潮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

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

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

为什么这样分?

四、精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

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

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

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

“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

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

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

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

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

两丈多高有多高?

“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

“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每一句讲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

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声形

潮来前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潮来时越来越响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水涨船高

教学反思: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

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

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

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

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

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

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

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

如重音、停顿、语速等。

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而且朗诵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2走月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

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

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

(板书课题:

走月亮)

二、习生字词

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

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5、认读生词。

(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教师此时要特别注意指导“载”的读音,在这里是“运载(zai)”。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品读课文

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第二自然段:

秋天“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让学生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第四自然段: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我”和阿妈欣赏到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

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六、七自然段:

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④引导学生想象第七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

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七自然段:

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

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

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3、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

三、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1、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

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2、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

教师随机点拨:

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整体回顾

1、《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2、让我们尝试着背诵全文。

五、小练笔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小路上,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

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

月夜下,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

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

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

2.走月亮

月儿明亮月光柔和

走过:

溪岸桥果园

(“我”和阿妈)看到:

山树草花星星闪烁美好景色

浓浓亲情

听到:

秋虫唱鸟拍翅膀……想到:

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导课部分一曲《月亮船》,激起了学生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认识。

不足之处:

通过教学,我发现个别学生在体会月夜的美时,想象仍不够丰富,朗读仍没感情,这与他们不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关。

因此,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并创设好情境,让大家一起畅谈与家人的美好时光。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瞬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楼,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