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7210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科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

培养倾听的习惯;

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

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后反思

题26金鱼

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2、学生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3、学生形成保护小动物的意识情感,形成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准备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

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

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

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

(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

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

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

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

如排泄等。

7、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

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

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题27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

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2、学生能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3、学生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

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

“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

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

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题31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2、学生能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3、学生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

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

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

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

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

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

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题32哪种材料硬

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物理性质可以用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2、学生能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3、学生形成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的环境保护意识。

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电路检测器、榔头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

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

②提出:

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

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

(学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

(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

1、易传热2、能导电3、延展性4、有金属光泽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题33比较韧性

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3、学生体会到对物质世界的探究乐趣;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一、柔韧性的认识

1、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2、师:

请两位同学上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3、两名学生上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4、说明:

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序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

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

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

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厘米、10厘米和1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

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

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题34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2、学生能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学生形成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的环境保护意识;

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教学准备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

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一、导入

1、小游戏:

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

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

具体情境设置举例:

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2、导语:

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

这节,让我们研究材料的吸水x##b。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

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

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

快的小组思考:

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

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

让我们更仔细地观察两种纸吧。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

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

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的呢!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纤维)

五、我们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造一张纸呢?

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

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

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

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

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

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

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题3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2、学生能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学生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的意识。

教学准备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谈话导入:

通过前几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

这节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

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

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

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

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

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过程,当前森林资的状况;

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2、结语:

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题36砖瓦和陶器、瓷器

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砖和陶器、瓷器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2、学生能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3、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精美的陶器与瓷器是艺术品。

教学准备砖瓦与陶器、瓷器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制作砖瓦和陶器、瓷器的三种黏土各一小份。

这节,我们要运用前几节掌握的探究方法研究两种人工材料。

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砖瓦和陶器、瓷器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器、瓷器制品的图片。

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瓦和陶器、瓷器?

三、研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

让我们展开对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学们想研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哪些特性呢?

想怎样进行研究呢?

需要什么工具呢?

3.分发砖瓦与陶器、瓷器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

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瓦和陶器、瓷器了吗?

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瓦和陶器、瓷器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的呢?

展示砖瓦和陶器、瓷器的制作过程。

2.了解了砖瓦和陶器、瓷器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

(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

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3.分发制作砖瓦和陶器、瓷器的三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4.汇报小结:

烧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瓦和陶器、器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五、堂小结

1.砖瓦和陶器、瓷器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

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后做个小调查。

(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

题3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2、学生能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学生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教学准备学生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一份。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

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

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

我们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吧。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

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1、阅读资料库:

“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复合材料”。

2、展示自制复合纸,建议学生后进行复合纸与普通纸的对比研究。

3、这一单元结束了,我们对材料的研究却还没有结束,建议大家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问题展开探索,我们一定能有更多的发现!

(填表时,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

”表示。

题41水

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学生能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学生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

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

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四种不同液体。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

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

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

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

(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

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第一次尝试找到水,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

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

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