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7442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单元1 课题16 海上日出文档格式.docx

备课调整: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出示课件5】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能够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出示课件6】

扩大范围努力一刹那灿烂替代镶嵌紫色不但

(1)读准字音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紫”,翘舌音“刹”等。

(2)多音字:

荷、重【出示课件7】

荷:

荷花 

重荷 

 

“重荷”中“荷”字有如下解释,给它选择准确字义() 

a、承当b、负担

重:

重担 

重围 

“重围”中“重”字有如下解释,给它选择准确字义() 

a、重复b、层

(3)一刹那

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刹那”的近义词“转眼间、一会儿、一转眼、一眨眼、瞬间”等。

不用词典,咱们也能理解词义

(4)镶。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师画云,让学生“镶”边

(5)书写指导(重点指导“镶紫”)

【出示课件8】

“扩烂镶仅”左窄右宽,“范努替紫”上下结构,其中“范”上窄下宽结构。

“镶”左窄右宽,注意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右边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

“紫”上下结构,注意把字写得扁一些,上面是个“此”字。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出示课件9】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

读课题,有时根据课题就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

本文主要写了海上日出的过程。

(2)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生动地描写了海上日出这个景象?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3)思考:

作者用哪一句话热情赞美了海上日出这个自然景象?

找出来读一读。

(4)出示: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出示课件10】 

说说什么是“奇观”?

这指什么?

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奇观”指雄伟、壮丽又少见的景象;

“这”指日出的景象;

整句话指海上日出是雄伟壮丽的景象。

) 

4、课堂总结【出示课件11】

这个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巴金先生一道欣赏了海上日出的美丽风景,我想绝大部分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海边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欣赏日出的壮观景象。

下节课,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优美的文字去细细欣赏海上的日出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上节课生词学习情况,让两位学生上黑板听写课后生词,其余学生在下面听写。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书写情况,相机评价。

学生齐读生词。

2.播放课文朗读,学生思考:

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海上日出》,看看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把海上日出的过程写出来的。

【出示课件15】

2、随文入境,品词析句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16】

出示句子: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指明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相机出示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7】

这是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在途中写下的这篇杂记。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景物的特点勾画出了一幅朝阳初升、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

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出示课件18】思考:

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用“”划出颜色变化的词。

(浅蓝—红色越来越亮)

(板书:

日出前浅蓝—红色越来越亮)

过渡:

我这时是怎么想的?

又是怎么做的?

2.引导理解:

指导学生用书中句子回答问题【出示课件19】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不转眼”是什么意思?

引导采用查字典或联系生活实际说一句话的方法理解词语。

从“不转眼”这个成语里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非常渴望看到海上日出的心情。

谁能读一读这个句子,试着把这种感悟读出来(指名读、评读、齐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

日出时海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下面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出示思考题:

“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

接下来看见什么?

我当时是怎么想的?

后来的变化又怎么样?

【出示课件20】

2.分组讨论:

指明学生回答问题:

小组一:

“果然”一词说明了太阳要从天边升起的想法是准确的,我终于看见海上日出的真实情景了。

小组二:

接下来海边露出了红而无光的小半边脸儿。

小组三:

太阳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师小结:

大家能根据课文内容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表达出来吗?

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这样描述:

【出示课件21】

(1)太阳努力上升。

(2)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努力上升。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慢慢地努力上升。

(4)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

努力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更好?

为什么?

小结:

作者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日出时的动态美。

3.【出示课件22】课件出示日出动态变化的情景。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上面的片段中加点的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加点的部分是“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都是动词,把太阳升起来的过程,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来了。

(板书:

日出时:

上升冲破跳出)

4.想象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5.小结写法填空,整体导读。

【出示课件23】

这段话按()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作者不但抓住日出时太阳的()变化,还抓住太阳()和()的变化来写。

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动态颜色光线。

6.学生用彩色笔在画纸上画下想象到的画面,并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图画的意思。

学生互相评画,修改,推出代表作贴到黑板。

7.引导学生看图口述日出时的情景,再次感受日出时颜色美,光线多变化快的壮观。

8.想象说说当时作者会做些什么?

说些什么?

心情怎样?

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师过渡:

刚才我们学习了天晴时海上日出的景色。

采用了在文中找重点词句体会的方式学习了课文。

当太阳走进云堆里时又是什么情景呢?

继续往下看。

请大家采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己默读第4、5自然段,先用概括的词把这两段话的内容说出来。

【出示课件24】

2.交流学习内容:

(1)课件出示句子: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

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薄云:

直射水面)

追问:

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相机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2)出示幻灯片上的句组让学生品读,与课文比较说说哪一段话的描写更好。

【出示课件25】

①不过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这时候发亮的不但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②太阳在黑云里发出的光亮,穿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画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后来太阳才慢慢走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涂成了紫色或红色。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板书:

日出后厚云:

镶上金边)

(3)学生讨论说说:

当作者看到太阳被黑云挡住时,心情会怎样?

【出示课件26】

很为太阳担心,怕太阳不能冲出黑云的包围。

太阳冲出重围时云和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非常高兴)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感情。

3.师生一起看图,口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情景,加深对“海上日出”的印象。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谈话总结,学习写法。

【出示课件27】

1.师:

今天我们通过品读课文,想象作画,充分感受了海上日出的壮观美景。

虽然我们还没看过真正的海上日出,但读了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就如同亲眼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个伟大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把日出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逼真形象呢?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用词准确,抓住特点,发挥想象……)

3.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出示课件28】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

(先部分,后整体;

理出思路,按顺序背;

串联重点词语背……)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作业(选择其中一道题完成作业。

【出示课件29】

(1)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

能够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2)课外搜集相关描写日出景色的古诗或短文读一读,并比较与本文写法的不同之处。

板书

内容

海上日出【出示课件30】

日出前浅蓝—红色越来越亮

日出时上升冲破跳出

日出后薄云:

直射水面

厚云:

镶上金边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1.理解“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

准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

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但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出示课件2】

“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那狭窄的双龙洞。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3】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鹃、臀、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这些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会比较好。

也能够让学生用联想法由一个字联想到多字加以区别分析。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4、5】

浙江一簇臀部漆黑蜿蜒

杜鹃宽窄肩背移动额角陆续石钟乳石笋变化多端上源

注意读准平舌音“簇笋”,翘舌音“浙窄乳”等。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臀窄”。

“臀”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

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窄”上窄下宽,下面的部分是“乍”,不要写错。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6、7】

(1)拥挤:

(人或车船)等挤在一起。

地方相对较小而人或车船等相对较多。

(2)空隙:

指中间空着的地方;

尚未占用的时间;

空旷间隙;

相似的情况或状态再现的时间间隔。

(3)稍微:

表示数量少或水准浅。

(4)蜿蜒:

上下起伏前曲折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5)依据:

基础,按照。

(6)突兀森郁:

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样子;

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7)石钟乳:

在溶洞里常见到,形如寺庙里的大钟,也也叫钟乳石。

(8)石笋:

指的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一种钙沉积、形成像笋子一样的石头。

(9)名目:

事物的名称。

4.质疑问难。

(能够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能够各自实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4.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对应段落再次朗读。

4、课堂总结。

这个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叶圣陶先生一道欣赏了美丽的溶洞景色,我想绝大部分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溶洞里面去看一看,看看那里到底有多么神奇,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那里看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洞外的美丽风光。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出示课件12】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

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些?

【出示课件13】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出示课件14】

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1)“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2)作者巧妙地使用“宽、窄;

缓、急;

”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

因为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宽、窄;

(3)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三、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课件15】

洞口:

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

宽敞。

孔隙:

窄小。

内洞:

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因为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

使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

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三、复述课文,写段训练。

【出示课件18】

1.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实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实行。

2.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飞机在高空表演,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真让人提心吊胆。

3.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汽车行驶:

自然天气: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9】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3.作业

搜集相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17记金华的双龙洞【出示课件20】

路上(宽、窄;

)--外洞(很宽)

--孔隙(窄小)--内洞昏暗--出洞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1.学习交流“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会按照一定顺序介绍自己参观或看到的景物。

懂得怎样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学会按游览的顺序或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物。

交流平台

1.怎样才能把自己参观的景物或看到的景物按照一定顺序写下来呢?

听听下面同学们是怎样讨论的吧:

出示:

小敏:

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游览经过清楚明了。

小杰:

能够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

小丽:

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能够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

如,《海上日出》的第2~3自然段就是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2.探究讨论【出示课件4】

(1)谁能说出以上讨论中,提到几种描写景物的顺序?

(2)指导:

描写景物,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或者景物变化的顺序写,还要抓住重点景物写,做到详略得当。

3.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说一说描写景物顺序的问题。

(1)《海上日出》就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2)《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4.指导讲解【出示课件6】

(1)学生思考:

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还要注意什么?

(2)教师指导:

要抓住重要景物写,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抓住内洞的景物详细些的。

初试身手

(一)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用一段话按顺序介绍。

【出示课件7】

1.分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

(2)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做汇报。

教师把各组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记下来,和全班同学一起来分析。

2.出示参观路线。

①南门—芍药园—松林—天鹅湖—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东南门

②东南门—郁金香园—望湖亭—天鹅湖—纪念馆—松林—芍药园—南门

③北门—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松林—芍药园—南门

3.用一段话按顺序介绍。

示例:

①南门进入,往西北方向走,再往东走看到天鹅湖,沿着湖往北走,路过松林,绕过北门,往东走,来到纪念馆,继续往南走,到望湖亭,再往南走到郁金香园,继续往南走,从东南门出去。

(二)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和同学交流看到了什么。

想一想,按什么顺序说别人才能明白。

【出示课件10】

1.观察一处景物,想好按照什么顺序介绍。

2.相互交流,提出建议。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

4.示例:

【出示课件11、12、13】

我的家乡在新余,它是一座现代化新型崛起的工业城市,更是一个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

在这里,拥有着一个景色秀丽、颇富神秘气息的天然湖泊——仙女湖。

仙女湖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298平方公里,其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气息浓厚。

它的秀堪与庐山相比,它的美也不亚于浙江的千岛湖,你若不信,就跟随我去看看吧!

走进仙女湖,一路迎着春风,随着树木,坐着小舟来到“蛇岛”。

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灰白的石头,上面刻着一条金灿灿的大蛇。

怪不得叫蛇岛,可真吓人!

那气势,乍看一眼一定会被吓得破了胆。

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蛇在岛内也是随处可见,纪念馆内还陈列着各种名目的蛇标本,真可谓触目惊心呀,不愧为“蛇岛”的称号。

再接着往前走,我们就到达了“爱情岛”的“爱情林”。

沿着一条又窄又长的石子路向前走,就到达了“爱情林”,一字排开的茂盛的树林绿的发光。

微风吹过,树枝荡漾,给人无限的遐想。

绿的树伴着绿得没有一丝杂色的草以及那五颜六色的小花儿给人一种清新爽朗的感觉,让人如入仙境。

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湖面上,照在石子路上,那碎碎的阳光就像一块块金币,让人目不暇接。

之后,我们还去了美丽的桃花岛,奇妙的龙王岛,神奇的仙来岛……在那里我还留下了漂亮的身影呢。

是啊,碧水环绕着绿树,绿树陪衬着红花,把这原本就秀丽明艳的仙女湖打扮得更加妖娆多姿。

(三)布置练笔【出示课件14】

以“美丽的”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选材合理,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