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8430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焦炉调火工岗位工艺技术操作标准文档格式.docx

一般操作

3.1直行温度测量:

3.1.1测量标准火道为7、26眼。

3.1.2火道测温点为火道底部三角区。

3.1.3测温前与交换机对好表,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测量下降气流标准火道,由交换机端焦侧开始,机侧返回。

每个交换测量时间4~5分钟,每分钟测9~11个火道,连续两个交换内测完,测完后换算为交换后20秒的温度,并计算各项系数。

3.1.4打开的看火孔盖不应超过4个,不能使煤粉杂物掉入立火道内,测完后立即用钩盖好。

3.1.5立火道冒烟、冒火或因装煤有碍测温时,可错眼测量,但要注明其火眼号。

3.1.6同一火道两次测温相差±

30℃,平均温度相差±

7℃以上时,应查明原因,如原因不明,应重测或抽测,并将测定结果记在温度帐上。

3.1.7直行温度与其平均温度相差不应超过±

20℃,边炉不应超过±

30℃。

3.1.8下雪、降雨大时,不应测量。

3.1.9K均系数计算;

K均=〔(M-A机)+(M-A焦)〕/2M

式中:

M--焦炉燃烧室数(检修炉、缓冲炉除外);

A机—机侧测温火道温度超过平均温度±

20℃(边炉±

30℃)的个数;

A焦—焦侧测温火道温度超过平均±

3.2横墙温度的测量

3.2.1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下降气流立火道,单号燃烧室从机侧开始,双号燃烧室从焦侧开始,每个交换测10排,均在10分钟内测完。

3.2.2测温地点:

为火道底部三角区

3.2.3绘制横排曲线,计算温度系数,横排温度从第4至25火道应逐渐上升,在此区间内,每个火道温度与标准曲线温度相差±

20℃(小曲线),±

10℃(十排曲线),±

7℃(全炉曲线)以上为不合格火道,横排标准线应根据机、焦侧温度差画出,横排温度系数用K横表示:

3.2.4K横计算

K横=(28-W)/28

W—由3火道至30火道的各火道温度与标准线相差超过规定的不合格火道数,分别绘制小曲线,十排曲线,全炉曲线,并计算出各曲线的横排系数。

3.3炉头温度的测量

3.3.1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下降气流立火道温度,从交换机端焦侧开始,机侧返回,每次测量时间不应超过6分钟,两个交换测完全炉。

3.3.2计算炉头温度系数:

炉头温度应以炉头焦饼成熟为标准,与标准温度相差不应超过150℃,

3.3.3K炉计算

K炉头=〔(M-B机)+(M-B焦)〕/2M

K头—炉头温度系数,

B机—机侧炉头温度与机侧炉头平均温度(边炉除外)相差±

50℃以上的火道数目(边炉不计系数),

B焦—焦侧炉头温度与焦侧炉头平均温度(边炉除外)相差±

50℃以上的火道数(边炉不计系数),

3.4焦饼中心温度的测量

3.4.1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测量焦饼中心温度:

更换加热煤气时,

变更结焦时间时(根据需要进行)。

3.4.2选择结焦时间、温度正常的炉号。

3.4.3平好煤后,打开上升管盖或高压氨水,从装煤孔测量炭化室内煤线高度,然后换上特制带孔的装煤孔盖、孔中心要对准炭化室中心。

3.4.4将不同长度的内部清洁的φ45mm无缝钢管分别垂直地插入炉内,机焦侧各1个特制装煤孔盖,铁管长度:

6600mm、4500mm、2350mm,共计6根不弯曲的铁管。

3.4.5铁管与炉盖接触处用石棉绳,煤泥封闭,管的端部用铁板或盖盖好。

3.4.6出焦前3小时测第一次温度,以后每隔半小时测一次。

3.4.7测量时,应用红外测温仪测各管的尖端温度,如管内有烟,可滴入少量水,待烟散温度恢复正常后再测,如管子漏应重作。

3.4.8最后一次测量应在推焦前0.5小时进行,其各管尖端温度即为各点焦饼中心温度,两侧中部两点的温度平均值即为焦饼中心温度,并应计算出两侧焦饼上、下温度。

3.4.9温度全部测完后,关闭桥管翻板,打开上升管,将管拔出,平直放到指定地点。

3.4.10测量焦线并观察成熟情况。

3.4.11在测焦饼的同时测量该碳化室两边相邻燃烧室的横排温度,并记录当时的加热制度。

3.4.12焦饼推出后,立即测量碳化室墙面温度。

3.5炭化室墙面温度的测量:

3.5.1炭化室墙面温度与焦饼中心温度同时测量。

3.5.2上下两点温度差不应超过70℃。

3.5.3与推焦班长联系好,不往炉内扔炉头焦。

3.5.4当机、焦侧炉门对好后,炉盖全部盖上,上升管盖打开。

从焦侧开始,打开一个炉口测一个,测完盖好盖,依次进行下去。

3.5.5用红外测温仪测量与焦饼中心温度相同部位的炭化室墙面温度。

3.5.6测量地点:

a、从炭化室算起,第二层或第三层砖;

b、相当于燃烧室火焰跨越孔测量顺序是从上向下测两面炉墙,上、中、下三点一垂直线,但应注意不要测量到石墨上。

3.6冷却温度的测量:

3.6.1选择相邻的加热正常的直行标准火道进行测量,一个人每个交换只测一个火道温度。

3.6.2采用5—2推焦串序时,选择4~6个燃烧室,测量下降气流立火道温度。

3.6.3交换后20秒进行第一次测量,从交换后起每一分钟测一次,直至交换前3分钟为止,机焦侧全部测完不得超过4小时。

3.6.4机焦侧分别算出所测标准火道在各时间测量的平均温度,并算出与20秒温度的差值,然后绘制出冷却曲线。

3.6.5按测量直行温度顺序与速度将全炉分为若干段,根据各区段测温时间与换向后20秒的时间间隔,确定冷却温度,作为直行温度换算为交换后20秒内的冷却校正值。

3.6.6当结焦时间或加热制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应重测。

3.7炉顶空间温度的测量:

3.7.1准备好长度为1500mm镍铬热电偶、毫伏计、玻璃温度计和带测温孔的炉盖。

3.7.2在正常结焦情况下,在某炭化室2/3的结焦时间进行测量。

3.7.3选定炭化室,在测量时间前半小时,将机侧炉盖换上带测温孔的炉盖,插入热电偶,封好炉盖和上升管盖,并严密炉盖与热电偶间空隙。

3.7.4测温炉盖的孔眼应位于炭化室中心线上,不得偏离,否则会使测出的温度偏高。

3.7.5测温过程中,焦炉严禁负压,否则会使测出温度偏高。

3.7.6测温时,用砂纸打光热电偶冷端接线柱引线,校正毫伏计零点,并放平毫伏计后,即可接通并读数。

3.7.7用玻璃温度计(在测量前或后)靠近热电偶冷端测出冷端温度。

3.7.8毫伏计读数加上冷端温度,即为炉顶空间温度。

3.7.9测完后,取出热电偶,应小心轻放,勿使弯曲、碰断,毫伏计正负端应闭合,以免指针碰坏。

盖好炉盖和上升管盖。

3.8焦炉蓄热室顶部温度测量

3.8.1蓄热室顶部温度测点一般选在蓄热室顶部最高温度处,用红外线测温仪测量。

3.8.2烧焦炉煤气时,测上升气流蓄热室,交换后立即开始测量,从交换机端的焦侧测起,按顺序测完,由机侧返回交换机端。

3.8.3烧高炉煤气时,测下降气流蓄热室,交换前5~10分钟从交换机端的焦侧开始,由机侧返回,在相邻两个交换内测完。

3.8.4测完每一个畜热室温度应随即盖好测温孔盖子。

3.8.5测完温度后,将红外线测温仪连接到电脑,打开焦炉温度软件,输出温度,查看机焦侧蓄热室顶部温度平均值及最高最低值,并上帐。

3.8.6蓄热室温度每月测量两次(每半月测一次),当平均温度接近极限或蓄热室已有下火等情况应增加测量次数。

3.8.7硅砖蓄热室顶部温度应控制在1320℃以下,当蓄热室温度过高时,应立即查找原因,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防止发生高温事故。

3.9蓄顶吸力的测量与调节

3.9.1选择横墙温度、空气过剩系数好,炉体严密,吸力稳定的蓄热室为标准号,标准号最好选择在炉组中间。

3.9.2每个蓄顶吸力与标准号蓄热室顶部吸力比较,下降气流不能超过±

3Pa,上升气流不能超过±

2Pa。

3.9.3调整同气流两个标准号吸力时,应在交换后同一时间进行。

3.9.4测量前,测压接头处连接严密,测压孔畅通。

3.9.5测量时,附机与标准蓄热室相连,主机接被测的蓄热室。

3.9.6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一个交换测完一侧的上升或下降气流与标准蓄热室的吸力差,根据测量结果,参考直行、横排温度温度,调整每个蓄热室和标准蓄热室之间的吸力差,一般尽量少动为宜。

3.9.7调节下降气流吸力时,可调节废气瓣翻板。

3.9.8当用高炉煤气时,调节上升气流煤气吸力时,可更换支管孔板。

3.9.9当用焦炉煤气时,调节上升气流蓄顶吸力、只调节空气量。

3.9.10全炉吸力过大或过小时,可变动分烟道吸力。

3.9.11各分烟道翻板,废气瓣小翻板应处于灵活好使,有调节余地应保持蓄顶吸力。

3.9.12记录当时加热制度。

3.10蓄热室阻力的测量

3.10.1用焦炉微压数字测量仪进行。

3.10.2交换后5分钟在下降气流测量,两个交换测完一侧。

3.10.3将主机接到废气瓣处,附机接蓄热室顶部,垂直于气流的方向,同时插入,读出的压差即为该蓄热室的阻力。

3.11炭化室底部压力的测量

3.11.1事先检查吸气管正下方炭化室炉门有无测压孔,何时出焦。

3.11.2在装煤后将铁管末端用石棉绳堵严,平斜地插入炉内焦炭的孔隙处,其中测压孔距炭化室底300mm,管长1.2米,¢40mm。

3.11.3推焦前3小时开始测量,每半小时测量一次,推焦前30分钟进行最后一次测量。

3.11.4测量前将测压铁管钎子捅透直至冒黄烟为止。

皮管一端与测压管相连,另一端与测压表相连。

3.11.5与上升管工、炉盖工联系好,不要打开上升管盖,并检查蒸汽是否关严。

3.11.6当集气管压力稳定于规定范围内,与炉台联系,上下同时读数,如此三次,求平均值,然后将集气管压力每变动一次,则重复上述操作一次。

3.11.7变动集气管压力不得少于3次,其中必须有一次使炭化室底部压力为负值。

如用人工调节时,注意不要将翻板关严。

3.11.8当炭化室底部压力低于5Pa时,应将集气管压力提高,使炭化室底部压力保持在5Pa,并记录此时的集气管压力值。

该压力值即为这一结焦时间下的集气管压力。

3.11.9测完后,拔出管子,用丝堵或石棉绳堵严堵孔。

3.12看火孔压力的测量

3.12.1将铁管插入焦炉标准火道(铁管插入深度300mm),用胶皮管连接焦炉标准火道与焦炉微压数字测量仪,测出绝对值。

3.12.2交换5分钟从焦侧开始测量,将铁管依次插入各燃烧室的标准火道,读出各标准火道的压力值,焦侧测完后,再按上述方式从机侧返回,均在两个交换内测完全炉(各炉均测上升气流)。

3.12.3应在不出炉或检修时进行。

3.12.4看火孔压力在各种周转时间下,均应控制在0-5Pa范围内。

3.13五点压力的测量:

3.13.1选择燃烧室温度正常,相邻炭化室处于结焦中期,燃烧系统各部位调节装置完善,炉体严密的燃烧系统内进行测量。

3.13.2测量时,在蓄热室走廊用两台焦炉微压数字测量仪分别测量上升气流蓄热室顶部吸力和下降气流蓄热室顶部吸力,在炉顶使用一台焦炉微压数字测量仪,测量与所测蓄热室相连的燃烧室标准火道的看火孔压力。

3.13.3交换后五分钟三台测量仪同时读数,每隔一分钟读一次共读三次,接着测煤气蓄热室与空气蓄热室的压差,以及异向气流蓄热室压差,蓄热室顶与小烟道测压孔的压差。

换向后再按上述方向进行测量。

测量完毕,换算出五点压力,绘制五点压力曲线,并记录好当时的加热制度。

3.13.4绘制压力曲线的方法:

把测得各部位的数据,按读数次数算出平均值。

用平均值绘制压力曲线。

曲线表的纵轴为看火孔、跨越孔、立火道底、蓄热室顶篦子砖、小烟道等部位底坐标,横轴为吸力值底坐标。

相同部位上升与下降气流吸力差,代表该加热系统的阻力。

调节操作

4.1更换高炉煤气孔板

4.1.1在上升气流进行,关死加减旋塞,打开孔板盒盖板,先用“CO”监测器看CO浓度,是否超标,确认CO含量在安全范围内,再检查原孔板与记录是否相同,换好新孔板后,把盖板恢复正常。

4.1.2打开加减考克,检查孔板盒是否漏气,确认正常后方可离开。

4.1.3做好更换记录。

4.2更换焦炉煤气孔板:

4.2.1先关闭加减考克;

4.2.2按规定的尺寸更换;

4.2.3卸下的孔板必须检查其尺寸是否与原记录相符;

4.2.4上孔板必须在其两面加石棉垫,并涂上铅油(或黄油),但不应抹的过厚以免影响孔径。

然后把螺丝上紧,不得漏气。

4.3更换高炉煤气小孔板,

4.3.1关闭加减考克,打开孔板盒盖板,用一氧化碳报警器试漏,确认无煤气后,抽出孔板,检查其尺寸与记录是否相符;

4.3.2将新孔板换好,然后把盖板恢复正常;

4.3.3打开加减考克,检查是否漏气,并做好更换记录。

4.4更换焦炉煤气喷咀:

4.4.1在下降气流进行;

4.4.2卸下小支管丝堵,用丁字搬手将喷咀卸下,检查其尺寸是否与记录相符,把量好尺寸的新喷咀拧好。

上好丝堵,在上升气流时,检查是否漏气;

4.2.3上喷咀时,要注意上正、上紧、上平。

4.5拨调节砖

4.5.1根据温度情况,用钩子适当地拨动调节砖的开度。

4.5.2拨砖时不要碰坏调节砖,不应将砖掉入斜道内。

4.5.3如钩子烧坏,应立即拿出平直。

4.6换调节砖

4.6.1根据温度的情况,可适当拨动或更换调节砖,更换前要量好尺寸,并充分预热。

4.6.2用带钩子的扦子伸入炉内,将调节砖拨至需要位置,或将换出的调节砖提出,放入预热好的调节砖,注意不要掉入斜道内。

4.6.3做好调节砖的更换记录。

维护操作

5.1吹扫蓄热室格子砖

5.1.1检修时切断消火车、推焦车磨电道的电源后,方可进行;

5.1.2在下降气流进行,打开清扫孔,将风管插入吹扫。

吹扫时时刻刻掌握吹风方向,禁止把风吹向隔墙。

5.1.3与交换机工联系好,交换前2分钟关闭风管考克,抽出风管,将清扫孔封严,待下降气流时继续清扫。

5.1.4风管压力应在0.35MPa以上。

5.2火把实验:

5.2.1取得动火证后,准备好防火工具;

5.2.2与交换机工联系好,交换时、低压时、停止实验;

5.2.3点着火把,在所属的煤气设备、附属设备、废气盘单叉、蓄热室封墙试漏;

5.2.4发现着火时,应立即堵漏;

5.3清扫小烟道:

5.3.1应在下降气流进行;

5.3.2清扫时应关闭加减考克,卸开空气风门盖板;

5.3.3将耙子伸入烟道内,把灰扒至端部取出或用气抽子抽净,要防止灰尘进入小烟道和一米管内;

5.3.4将地下室顶部的小烟道清扫孔打开,用风由小烟道头部来回清扫,注意风向要朝前不要朝上;

5.3.5清扫完后,封严盖拧紧盖板,打开加减考克,对于高炉煤气加热的焦炉,要注意试漏。

5.4清扫水封

5.4.1将冷凝水放掉,考克关严,往水封内通蒸汽或压缩空气,使焦油和煤气赃物从满流孔流出。

5.4.2清扫完毕,恢复原来状态。

5.5清扫废气瓣内部:

5.5.1在下降气流进行,将加减考克关严,卸下废气瓣正面盖板。

5.5.2先用扁铲铲去污垢,然后用压缩空气吹扫内部灰尘;

5.5.3提起煤气砣,清扫加工面积灰.

5.5.4清扫后落下煤气砣,将盖板抹上铅油盖好,拧紧螺。

5.5.5打开加减考克,检查上升气流吸力是否正常,并做适当调节。

5.6清扫加减考克芯子:

5.6.1在下降气流进行,关严加减考克侧面盖板;

5.6.2将芯子内积灰擦净,上好盖板,将加减考克升至原来位置、。

5.7清扫横管

5.7.1关闭加减考克,卸下交换考克,支住弯曲,防止卡大链,打开机焦侧堵板,将小支管全部堵严;

5.7.2用压缩空气,从机侧吹入,轻敲横管使灰吹出;

5.7.3清扫后,恢复原来位置,开加减考克,检查是否漏气;

5.7.4相邻两个燃烧室的管道不得同时进行清扫。

5.8透喷嘴

5.8.1关闭处理号的加减考克;

5.8.2打开四通管丝堵,如内有铁丝应取出,用螺丝杆子伸入喷嘴内,向左右旋转,清扫干净后,再将取出的铁丝放回原处;

5.8.3透好后,上好丝堵拧紧,

5.8.4打开加减考克,并检查是否漏气;

5.9透砖煤气道:

5.9.1开始操作前要戴好安全帽,长袖手套,检查砖煤气道时,要用玻璃板观察,以防烫伤;

5.9.2打开不上煤气的主管堵,伸入钎子上、下移动,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捅倒灯头砖或折断,钎子卡住时,要慢慢拉下来;

5.9.3正当交换时,钎子拔不出来,要立即关闭加减考克,待拔出后再开之;

5.9.4如透不通,可将小支管堵严,使其不上煤气,用空气烧1~2个交换后再透;

6特殊操作

6.1焦炉停止加热的条件和操作步骤:

6.1.1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停止加热:

6.1.1.1煤气主管压力低于500Pa时;

6.1.1.2煤气管道损坏而影响安全操作时;

6.1.1.3烟道系统发生故障,无法保持必要吸力时;

6.1.1.4有计划或其他事故而造成长时间停止出焦时;

6.1.1.5交换设备(交换机和交换链条)发生事故,并在短期内不能修复而影响正常交换时;

6.1.2停止加热步骤:

6.1.2.1切断自动交换电源,立即用手动交换,将交换考克或煤气关闭,如同时停电,应先切断电源,对上离合器,用手摇装置进行上述操作,(液压交换机使用换向阀,并注意交换方向,手压进行操作);

6.1.2.2将压力、吸力调节机搬杆打到固定位置,减小两侧吸力,使标准蓄热室顶部吸力较正常大10~20Pa;

6.1.2.3关闭两侧加减考克;

6.1.2.4关闭所有仪表开关(压力计除外)

6.1.2.5加减考克未严时,严禁将交换考克打开,或煤气砣提到开启状态;

6.1.2.6将废气瓣进风口用①石棉板盖上,留5~10mm缝隙;

6.1.2.7按30分钟交换废气和进风口,加减考克没关时,严禁将交换考克打开或将煤气砣提起;

6.1.2.8停止加热时间较长时,集气管压力应较正常大20~30Pa,停止推焦,如有空炉应装完煤(停止加热时间超过0.5小时);

6.1.2.9如停止加热时间较长,应关闭机焦侧开闭器,停止预热器运行;

6.2恢复加热时的条件和步骤:

6.2.1恢复加热的条件:

当影响焦炉加热的故障已经排除和煤气主管压力恢复到2500Pa以上时,并与调度室联系取得同意后,即按规定步骤,向炉内送煤气恢复加热;

6.2.2送煤气时的操作步骤:

6.2.2.1将管内的积水放净,水封槽保持满流,开正支管开闭器和压力翻板;

6.2.2.2打开煤气管道上的放散管放散10分钟左右(管道压力出现零时,必须用蒸汽吹扫管道,清扫15分钟后,再用煤气吹扫,煤气吹入后停止蒸汽,若煤气管道保持正压,停止加热半小时之内,可不用蒸汽清扫),开始取样做爆发实验,合格后慢慢关闭放散管。

6.2.2.3将进风门开度和吸力恢复正常状态;

6.2.2.4专人看压力,送煤气过程中主管压力低于1000Pa时,应停止送煤气;

6.2.2.5检查交换机是否处于正常加热状态,然后从管道末端开始逐个打开上升气流加减考克(开1/3),两个交换送完;

6.2..6打开所有仪表导管上的考克,并运转调节机,恢复正常加热制度;

6.2.2.7立火道温度低于着火点时,应先向立火道内投入引火物,然后给煤气并检查燃烧情况使其正常;

6.2.2.8煤气送入炉内开始推焦,恢复生产并根据温度情况,调整加热制度;

6.2.2.9当用焦炉煤气加热时,煤气送完后,可以运转预热器;

6.2.3送煤气注意事项:

6.2.3.1不能同时往两座焦炉送煤气;

6.2.3.2其他焦炉交换时不能送煤气;

6.2.3.2放散时通知炉顶操作人员和下风侧人员;

6.2.3.4放散及送煤气过程中附近40米范围内禁止火源,地下室烟道走廊禁止放易燃易爆品;

6.2.3.5送煤气时停止推焦;

6.3切换煤气

6.3.1准备工作

6.3.1.1换煤气前必须将所换煤气的所属设备检修完善齐全、并试运转使其灵活、严密、管道内积水放净、水封槽保持满流。

6.3.1.2管道内有盲板时,应事先与煤气防护站联系抽出盲板。

6.3.1.3换煤气前主管压力应在2500Pa以上,放散15分钟后,取样做爆发试验,合格后关闭放散管,方可换煤气。

6.3.1.4换煤气时,要有专人看压力和检查煤气设备,当主管压力小于1000Pa或发生其它不正常情况时,应停送煤气。

6.3.2高炉煤气换焦炉煤气的步骤:

6.3.2.1关闭混合煤气开闭器;

6.3.2.2交换机由自动交换改为手动交换;

6.3.2.3从管道末端开始,逐个关闭下降气流机、焦侧高炉煤气加减考克,卸下煤气砣小链,连接好煤气废气瓣上的进风门盖板,同时拿下石棉板,进风门开度改为焦炉煤气的小铁板;

6.3.2.4用交换机进行手动交换;

6.3.2.5从管道末端逐个打开焦炉煤气加减考克(打开1/3~1/2),往炉内送煤气;

6.3.2.6按时进行交换,两个交换内换完;

6.3.2.7更换后,停止高炉煤气调节机和仪表,使用焦炉煤气调节机和仪表,并将烟道吸力,煤气流量进风门开度等,改为焦炉煤气加热即解决;

6.3.2.8高炉煤气管道长期停止使用时,应和煤气防护站联系,堵上盲板,并清扫高炉煤气管道;

6.3.2.9换完煤气后,立即进行燃烧情况检查;

6.3.2.10换完煤气后及时汇报管制中心;

6.3.2.11注意事项同送煤气

6.3.3焦炉煤气换为高炉煤气的操作步骤:

6.3.3.1高炉煤气主管压力2500Pa以上时方可更换;

6.3.3.2停止除炭孔和焦炉煤气预热器运转;

6.3.3.3交换后切断自动交换电源;

6.3.3.4将下降气流的煤气废气瓣上的进风口用石棉板垫好,盖好盖板、拧紧,将小链或轴卸掉,将空气进风口改为使用高炉煤气的进风口,将煤气砣(或小链)上好;

6.3.3.5交换机用手动进行交换;

6.3.3.6烟道吸力增加到使用焦炉煤气时1.6倍左右;

6.3.3.7顺次关闭焦炉煤气加减考克同时逐个打开机、焦侧上升气流的高炉煤气加减考克(打开1/2);

6.3.3.8检查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